主题:碳排放机制是个大忽悠么? -- 罗博

共:💬26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碳排放机制是个大忽悠么?

    全球化变暖是一个颇富争议性的问题,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基本实现就是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别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少量(CER)”,用来履行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在碳交易机制下,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气排放量变成了一种可以交易的资源,排放权变成了一门生意。既然是生意,我们就要对供需双方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看看执行层面的挑战,最后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从需方来看,购买者一般都是出于业务扩张的需求买入排放权,那么就面临着3种选择:

    A) 对自己的工艺和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单位产品对于碳的排放。

    B) 向市场购买

    C) 以技术转让的方式和第三世界国家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

    A方案的问题是,现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技术实力都很雄厚,进一步的内部挖潜实在是空间有限

    B的问题则是:这个市场在哪里?以什么样子的价格成交最合适(估价的问题)?

    相比而言,C方案的可行度最高,不仅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获取转让费,还可以得到长期的低价供应合同,有利于资金和生产计划的安排。但是相比较而言,技术转让的费用实实在在,而估价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谁知道以后排放权会不会降价呢?

    接下来对于供方来说,就是把闲置的资源出售,这样的企业一般都是传统的落后的大型企业,技术水平低,能耗大,与其生产线低效率的运行还不如减产来换点小钱赚取外快。我在想,这样做还不如政府直接把企业关停并转,肯能效果还更加好一些。

    碳排放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在执行层面问题也不少。这个问题就是:在什么价格由谁卖出多少排放量?

    现在并没有一个排放权的交易所,无从公允的制定价格。

    那个企业有多少排放权这个涉及政府的资源分配,是采用类似纺织品配额还是公开拍卖?那个更加公平?是不是还要考虑大型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

    再说,多排少排又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计量和监督。更加厉害的众多的小企业根本不管,随便排放,你政府能怎么着?

    最后谈谈自己的一些困惑。从CDM的安排来看,碳排放变成了一种商品期权的衍生品。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衍生品都有标的物,而这种标的物一定有使用价值或者能够在未来能够带来现金流。我想爆头都想不明白,CO2能够有什么用?制作干冰?这个需求也太小了吧?因此CO2能够带来现金流?我非常怀疑碳排放或者CDM就是一个大忽悠,或者说是一个乌托邦,最终都是要破产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