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两汉史杂谈(4)--论汉光武帝刘秀 -- 温相

共:💬76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点探讨

            光武的不足之一就是架空三公,信用内朝。三公本来互相有所制约,不难控制,信用内朝,失去了权力平衡。皇帝强力,自然无事,一旦皇帝无能,势必出现内朝大臣操纵朝政的局面。东汉明章之后,屡次出现大将军威震天下,就是一例。

            此举本出于西汉武帝,武帝能力足以驾驭朝廷,后来托孤的霍光又是谨慎小心,因此没出什么大事。否则霍光扶昭帝,废昌邑,立宣帝,威震天下,如果有不臣之心,足可以学王莽玩立孺子婴的把戏,操纵一切甚至干脆自立,这样西汉国祚势必减少数十年。

            宣帝信用外戚,搞外朝和外戚的平衡,外朝虽得善终但是外戚参政由此再起。元帝后外戚专权愈演愈烈,终至于王莽篡汉。

            王莽失败,不在于篡汉自立,而在于改革失败,丧尽人心,否则也不会一世即亡。所谓人心思汉,不过是对新朝不满的表示。靠着王莽的失败,光武才有中兴的机会。王莽死后,更始韩夫人对更始所言,说明了一切。

            东汉信用内朝,导致明章之后多外戚专权。只是因为王莽失败在先,现实中并没有禅让成功的案例,才使得外戚满足于专权而不作他想,否则按照南北朝、五代的思路和北周亡国经验,东汉国祚势必减少百年以上。

            就智慧和能力而言,光武在两汉二十四帝中应该仅次于汉高,但是在朝廷重臣设置应该设法做到平衡和相互制约,以防止某位臣子权力独大方面,光武显然是做得不够。

            • 家园 有道理:

              光武遗后世之戚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虽然三公不是什么威权的地位,但是,使用外戚参与朝政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些皇帝,他们自己很了不起,也知道有的东西只能使用于一时,但是,由于他们自己感觉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驾驭,所以,并不以为然。这类皇帝包括光武、汉章帝、明成祖这些人在内。

              在这点上,朱元璋要比他们高明一些,朱元璋后来在洪武末年销毁了锦衣卫的刑具,说今后案子一律交付三法司。

              说明他自己知道锦衣卫这东西只有像他这样的皇帝才能驾驭得了,别人不行。明成祖成立东厂也是这个道理,可是

              ,他没有其父的高明,他就没想到千秋万代之后这么个东西会给明朝政治带来多大的危害。包括明宣宗自己也是,

              他能驾驭宦官,怎么知道他自己不争气的子孙后来反而被宦官所用呢?

              • 家园 先顶再说。

                林思云有一篇介绍石原莞尔的文章,此人是石原慎太郎的父亲,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建议日本政府应着力经营东北,而不应再扩大侵华规模。 文章对日本未采纳石原的战略惋惜不已。有人评论:你做初一,就有人做十五。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的刺激,日本的野心怎麽会如此膨胀,在短短几年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这一逻辑也同样适用于朱氏父子,正是因为朱元璋大搞锦衣卫,特务政治才会在明朝如此大行其道。他对锦衣卫用得如此得心应手,龙子龙孙们自然有样学样,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 家园 另外老兄说的石原:

                  确实是一个日本法西斯思想的重要人物,我看过他的一本传记,如果这家伙的东西要是得逞的话,那么,东北的事情以及以后华北的事情真的不好说。

                  不过,还是李宗仁说的对,日本军国主义者都是急红了眼的赌徒,恨不得一晚上就变成富翁。而一旦变不成富翁,那就只好选择剖腹了。

                • 家园 朱元璋虽则大搞特务政治:

                  但是,正如他自己评价太监那样,他深知这东西的危害,

                  所以,禁止太监干政,然而到了明成祖和明宣宗的时候因为自己能够左右,就大放其手,结果呢?特务和宦官成了明中期之后的癌症。

        • 家园 (三)光武作为军事统帅

          3.光武的军事才能

          光武的直接军事指挥和遥控军事指挥才能不仅是在两汉二十多位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其他开国马上皇帝中也是上乘的,和以武功著称的唐宗宋祖相比丝毫不逊色。

          昆阳大战期间,光武一人率领少数人杀出重围,而后到达定陵一带,以大义感召手下人,他亲自冲锋,以三千敢死之士大败王莽的精锐,不能不说其人的胆略和勇武。汉高除了斩白蛇之外,似乎再没有动过刀剑吧?问题还不在于此,而是这个昆阳大战是新王莽和起义军较量的转折点,王夫之说光武:“一战而宗庙得全,未几光复天下,(光武)诚不世出之也。”可以说这次战役和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的意义相同。

          大司马吴汉进攻公孙述时,光武给吴汉遥控说:“成都十馀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忽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然而,吴汉没有听从光武的建议,反而命令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馀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馀里。光武得报大惊,指责吴汉说:“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它者,急引兵还广都。”然而,这封信还没有到,公孙述就果如光武所预测那样,“使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馀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馀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如果不是吴汉临阵不苟、杀敌奋勇,汉军失败的会更惨。吴汉上表自责,光武无一语及吴汉,而是继续指示方略:““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矣!”,后来,吴汉听从光武的指挥,“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从东汉灭亡公孙述的这场关键的最后一战来看,光武的军事眼光是非常敏锐的,即使在千里之外,还有烛照一切的洞察力,这和同属军旅出身,“每战必临阵授以方略于诸将”的宋太宗赵光义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后代史家每每诟病这种遥控的指挥,殊不知,也是在人而言的。

          光武的军事指挥才能的另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于光武非常善于使用著名将领和发挥著名将领的指挥才能,甚至在必要时放手发挥他们的本领。当初,留守河内时,刘秀征求邓禹的意见,邓禹推荐寇恂,刘秀毅然授以全权,方之为萧何,而后,苏茂等人进攻温,诸将皆以为当去,独寇恂不然,寇恂说:“温,郡之藩蔽,失温则郡不可守。”决定坚决反击。史称:“遂驰赴之。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刘公兵到!苏茂军闻之,陈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强。茂兵自投河死数千,生获万余人。恂与冯异过河而还。自是洛阳震恐,城门闭。”彻底的扭转了敌我双方的战局,难怪光武听说之后,大喜过望的讲:“吾知寇子翼可也!”而正是由于寇恂的这一战役的胜利最终导致了光武决心称帝,可谓定鼎之功。

          另一位东汉的开国名将贾复在出任破虏将军之后因为其人的性格问题被属下参劾,光武却说:“贾督有折?记Ю镏?威,方任以职,勿得擅除。”不仅如此,光武时刻关注贾复的生命安全,当他听说贾复伤重时,就许诺说:“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后来,诸将多次自矜功勋,而贾复不言,光武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光武早年有“做官须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的感叹,后光武即以执金吾一职许之贾复,足见亲任。人君器识如此,部下岂能惜命?光武得人死力,殆非虚言。

          名将耿?m素有权谋,作战勇猛,娴熟兵机,光武谓之韩信,然而,光武有言:朕终不使耿?m为淮阴也。很早的解除了耿?m的兵权让他得以颐养天年,而一旦四方变乱,光武必定招耿?m入对,问之对策,君臣始终无欺。寇恂执法森严,杀死贾复故旧,贾复扬言报复,光武亲自为之调节,以致于寇恂和贾复成为莫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无不说明了光武的军事和统帅才能的非同一般。

          • 家园 (四)光武的失误和局限性

            4.光武的局限性

            汉光武帝和其他封建皇帝一样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这个局限性表现在比较讨厌直言、迷信谶纬、亲近外戚等方面,其中谶纬和外戚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莽就是依靠谶纬上台的,而在西汉末年谶纬的力量是很大的,光武本人也是它的忠实信徒。刘秀的姐夫邓晨、好友李通等人都是制造谶纬的能人,当时蔡少公制造谶纬说:刘秀当为天子。一般人都以为是王莽的国师公刘秀(也叫刘歆,刘向的儿子,此公后来就是迷信这个谶纬起兵谋反王莽被杀头了的),刘秀自己说,怎么知道不是我呢?大家都哄堂大笑,唯有姐夫邓晨认同。此后若干年,当光武终于做了皇帝之后,邓晨见到光武还说起这段往事,邓说,你终于办成了这件大事了。光武大笑。这句谶纬如果没有刘秀后天的努力也是白费,然而,刘秀即位之后一直对此信任有加、迷信异常。

            东汉的开国功臣李通的下场也是一个旁证,李通是制造“刘氏天子,李氏为辅”的谶纬人之一,他的从弟李松、李轶都是后来更始政权的核心人物,李轶更是杀害刘秀兄长刘眶的凶手,尽管刘秀后来施行韬晦之策,但是一直对李轶不原谅,终于借助朱鲔之手杀掉李轶,然而对于李通,刘秀始终亲任,后来功臣退出,参与朝政的只有邓禹、贾复、李通三人,而前两者和刘秀以及东汉王朝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唯独李通的出现比较滑稽,而唯一能够解释的比较通顺的理由除了光武厚道之外,更主要的恐怕就是当年的这个“李氏为辅”的著名谶纬了。李通本人多次告退,但是光武不允许,而且加封李通的小儿子为侯爵,这在功臣中是不多见的,而每次光武回到南阳,还派人专门祭祀李通的父亲(李通一家为东汉王朝殉难的很多,其父可以说是东汉的“先烈”),虽说李通有首创大谋的功劳可也比不了邓禹等人,光武的这个说法也正是他相信谶纬的一个说明。

            此外,另一个功臣王梁的使用也多少和谶纬有关,当时,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玄武是主北方战神,光武起于河北,所以,以玄武佑己,对王梁也是另眼看待。

            然而,以上这些只能说明光武对于谶纬的相信,还谈不上迷信,特别是光武早期的用人都是以能力为衡量标准的,谶纬还是退居其次的,王梁等人如果不是因为军功也不能由于谶纬而封侯的。关键是光武称帝之后,尤其是多年之后,居然提出用谶纬来决决断国家大事时,就显得比较荒唐了。

            史书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光武的往事:

            帝好图谶,与郑兴议郊祀事,曰:“吾欲以谶断之,何如?”对曰:“臣不为谶。”帝怒曰:“卿不为谶,非之邪?”兴惶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帝意乃解。

            这是发生在光武建武八年之前的事情,可见,那时光武虽然还没有完全底定天下可对谶纬的迷信已经拔高到相当的程度了。而后,著名儒家学者桓谭的命运就更加能说明问题了。

            桓谭是大司空宋弘推荐给光武的大儒,他看到光武“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专门上书给皇帝提倡正学,“帝省奏,愈不悦。”终于在一次对话中,光武得以总爆发了,他问桓谭:“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桓谭说,臣不读谶。光武问其故,桓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光武大怒:“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死于途中。光武此前还对桓谭的新论大加赞赏,而一旦桓谭说出对谶纬的反对意见之后,光武立刻把这件事上升到非难圣贤的高度,甚至要处死桓谭,一反仁君圣主的风范。而东汉一朝谶纬泛滥和刘秀的迷信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大臣韩歆的结局也说明了刘秀在建立东汉之后逐渐脱离了他原来的本色,走向封建集权和专制。“大司徒韩歆免。歆好直言,隐讳,帝每不能容。歆于上前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故坐免归田里。帝犹不释,复遣使宣诏责之;歆及子婴皆自杀。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这件事连司马温公都说是刘秀的“仁明之累”。所以,严子陵终于不奉光武也有一定的道理,一旦皇帝老儿翻脸,不要说同学作不得,连命也保不得了。

            刘秀在处理豪强土地兼并问题上也因为不能脱离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一次大的土地改革的全面失败,有关资料表明:“公元三六年,全国统一。三九年,下诏书检查垦田与户口实数。豪强霸占大量土地,州郡官不敢去查问,对广大农民和某些缺少势力的地主,官吏却以查田为名,大肆讹诈,逼得全国农民和某些地主到处起兵反抗。青徐冀等州曾是农民起义军的发源地,反抗尤为剧烈。汉光武帝面对着这个事实,采取什么措施呢?当然,他同州郡官一样,也不敢查问豪强。他追究大司徒(宰相)欧阳歙做汝南太守时查田不实、贪赃一千余万钱的罪行,下狱处死。又用同样罪名杀死河南尹(最重要的地方官)及郡太守十余人。这算是对农民表示那些赃官已经受到惩罚了。他用五人共杀一人,五人一起免罪的分化法,很快把反抗平息下去。从此以后,东汉朝廷向豪强势力完全屈服,不再检查垦田与户口的实数。”

            光武为了改变军队方面的威胁皇权,他削弱地方军队,加强中央军队的措施,然而矫枉正,豪强地主的部曲在东汉中后期迅速发展,中央政权的离心力加大。当然,这和后来的统治者本身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光武帝本人对外戚的问题也要承担一定责任,他爱屋及乌的先后

            以辅导太子的功劳增封外戚阴家,甚至在吴汉死后提出由阴兴担任举足轻重的大司马,后由于阴兴自己恳求作罢。东汉前面三位皇帝在外戚问题上除了明帝稍好之外,光武和章帝做的都很一般,只是因为他们本人的威权还不至于让外戚形成专政的局面,但是给后来的执政者带来的麻烦也是显而易见的。

            • 家园 看来也是创易守难啊,值得借鉴

              开拓的时候目标简单集中,一旦有所成,难免会有些失去目标的感觉。虽然之前的谶纬可以作为一种舆论力量被利用,作为自我心理安慰也还可以,但是到了没有目标没有理念的时候,迷信也就不可避免了。

              光武是个能人,是不是也因此而让孟子的理念、法家的思想彻底落空了呢?皇权权威被强化,人治已经足够好,尚需制度乎?困惑中。

            • 家园 讲迷信一般是由于缺乏信心

              光武如此能干,天下无敌,为什么还会缺乏信心?

              我觉得,光武得天下早期艰难,后来就很容易了。早先在河北和王郎争斗是他最艰难的时期,一旦得到渔阳上谷的精骑支持,他的日子就好过多了,等到平定王郎,他的大事就已经成功了。其后不管是河北的诸支义军,还是绿林、赤眉,以及公孙述、隗嚣,其实力都远远无法和他相比,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光武的缺乏信心可能是因为他是汉室的远支,按照宗法制度是轮不到他的。虽然夺天下靠的是军队实力和权谋,但是近支毕竟在舆论上占有优势地位,也会造成一定的麻烦。

              汉高和光武相比,我觉得还是汉高更强一些。汉高本人可能没有光武精明,但是在气魄和用人方面应该是超过了光武,至少萧何、张良和韩信这个级别的人才在东汉开国功臣里面是难以找到的。后赵石勒对汉高和光武的评价是很有道理的。

              • 家园 迷信跟信心没什么关系吧?

                康熙大帝那么牛,不是也一样挺相信星卜者言的?

                光武帝天下打来不算容易,期间一定有不少比较幸运、机缘巧合的时候。到他得登大宝,回首往事,估计会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

              • 家园 老兄的这个观点神了:

                现在召开的两汉史学术研讨会上关于光武开业的问题基本就是这个观点,也就是光武的对手虽然很多,但是,势力

                和能力都不是劲敌,别看刘邦只对付一个项羽,然而,当时的情况韩信等人并不是刘邦的绝对部属。所以,评论说

                光武的创业比不了汉高。至少没有汉高那么艰险。

                再有,你强调的那点也对,光武再怎么说也是远支宗室,

                牌子不算很硬,所以,他积极的谋求谶纬的帮助也是有道理的,另一面,光武本人所处的那个时代也是谶纬横行的年代。不迷信的很少。

                说来也是人之常情,我有一位长辈,他早年的一个朋友说他将来能做官而且做大官,后来这位长辈如愿以偿了,他就举凡有大事一定问他这个朋友,做不做得。说起来,我党的无神论教育算是比较彻底的了。

                • 家园 出来后, 人家问我

                  信什么宗教? 我说什么都不信.

                  迷信, 星象类的东西我也没信过, 经常和同事辩论.

                  后来被逼无奈, 没办法, 大家总要让我信点什么, 我一生气, 告诉他们信马克思主义. 于是众人闭口.

                  • 家园 呵呵

                    说的好,本来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光明正大的事情,而且,真正能够读懂老马的东西那也不是一般战士呢。

                    • 呵呵
                      家园 为了和别人辩论, 我还真读了几本

                      英文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是为了说出各种政治名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