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集结号”与“色戒”的比较、评价 -- 黄金狮子

共:💬117 🌺1426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集结号”与“色戒”的比较、评价

    我这人看问题、说话有点不留余地、一针见血,这个很不好!但是我不得不说说“集结号”与“色戒”。

    这两部作品总的看来都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写的作品。

    一、“集结号”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所喜爱的那种“人性”的光辉,坚持认为“人性本恶”,更否定了个人对集体所应尽的义务;“色戒”除了隐含这种情绪之外,还表述了小资产阶级对“十里洋场”中风花雪月的眷恋,怀旧气息浓烈恐怕就是这两种作品的区别了。

    二、论“集结号”

    古代中国人,其实也是讲究“集体主义”的。大伙常听到的,如“舍生而取义”、“杀身成仁”等等;这里的“义”和“仁”都是针对集体或是民族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的导演所拍摄的战争片往往不如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拍摄得好。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导演很多都经历过战争,离那些在战场上勇敢作战的英雄们也很近;但是其主要原因还在于那些导演的作品中反映的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舍生而取义”。

    在他们的影片中,主角(英雄人物)表现出来的是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慷慨赴死的一面,是为国家、为人民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人生的那一面,也有浓浓的战友情、同志谊;至于那些负面的东西、英雄们忧虑的瞬间,这些导演认为那不是主流,而且瑕不掩瑜,就很少表示,也不会去挖掘。这些精神、这些感情其实都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在参照了真人真事之后,五六十年代的导演表现起这些东西更真挚、更感人,他们的作品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古话说“文如其人”。

    八十年代以来,文化上、传统上实际上是一个否认、思考、部分否认的过程。在其中,从西方传来的对个体的尊重“人道”和旧式小资产阶级传统的东西就结合起来,更加的强调个体利益,转而否认对集体的奉献精神。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代的中国导演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对个人利益的尊重”,他们也不认为有谁会去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慷慨赴死,更不相信谁会为了人民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人生;对这些举动,他们本能的去要挖一下动机,“我会犹豫的、我不会这么干的”,这些“英雄”这么干恐怕就是私下有什么原因吧?

    在“集结号”中,为了让九连去断后,团长采取了欺骗的手段。过后,对九连这些战士又以一个“失踪”做了结论。实际上,在战争中团长会无数次的遇到需要断后的情况,只要他做了一次欺骗,那怕仅有的一次,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弱势的解放军(红军或八路军)很大的可能就会被敌人消灭了。那些不得不断后的战士也不会尽力的完成任务。出于“人性本恶”,团长欺骗了多年来生死与共的部下,对部下表示了怀疑,这不也是冯导演本人对那些战争英雄、那些人性中光辉点的怀疑吗?

    对九连战士后事的处理中,我们能看到的组织就是就是团长本人。团长对这些与自己生死与共的部下表示了极大的冷漠,一纸“失踪”掩盖了一切,所有的上级、战友也对九连的战友的命运毫不关心。如果谷子地没有一个换命交情的朋友,那么九连战士就永远是失踪人口了。既然组织、战友都不可相信,所以个体要“自求多福”。看了这部片子,我们很难不得出这个结论。

    古话说“文如其人”。现代导演们拍摄片子之前,最好要反思一下自身,相信一下美好的东西;不然那些丑陋的东西就会泛上来,让人反感了;片子也就只是一个娱乐片,很快就会成了过眼云烟了。

    三、论“色戒”

    “色戒”这个片子,其实更应该把大背景、大环境移到三十年代的大上海;旗袍、“天涯歌女”和十里洋场正反映着充满着风花雪月的旧上海的风貌。忘却了山河破碎,忘却了国仇家恨,只是一个黑帮分子的易先生和王小姐谈谈恋爱,弄些“阴道的快感”。如果这样,那“色戒”这个片子就成功了,就是一个纯粹的娱乐片、黑帮片了,也不会导致许多人的反感!

    可是,“色戒”这个片子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强奸、色情为噱头,还让一个风度翩翩的汉奸与抗日分子王小姐因“奸”生情、因“奸”生爱。在这个卖点之下,这个片子引起争议了、成功了。

    在讨论完“王小姐”原型之后,大众惊讶的发现真实的“王小姐”是如此的刚烈、如此的“舍身取义”。李安这样一个导演,对如此美好的情感不去反映,反而让刚烈“王小姐”与汉奸(王小姐不同戴天的敌人)产生“阴道的快感”。

    其实,“色戒”原著者张爱玲,就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才女”,与另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汉奸胡兰成)有婚姻关系。这是一个在世人眼中令人难堪、甚至不光彩的经历。“色戒”原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张爱玲对自己这段经历的一段解释和交待,尽管解释和交待得不成功。在李安的解读之下,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主角做出如此选择是很有理由的。既然“人性本恶”,那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考虑什么国家呀!民族呀!除了自己以外的一切不过是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阴道的快感”超越了一切就有了合理性,小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性和软弱行为也就可以理解和同情了。

    前几年,上海的学者们在新编教科书中改掉了很多东西。他们将“狼奶”换成了“羊奶”,强调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被他们看作给学生喂了“狼奶”,好在他们的努力失败了。现今,天下还不太平,还不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谈谈情,看看风花雪月也很好,但不要忘了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须知,小资产阶级没法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小资产阶级追求的风花雪月沉浸其中会让人得软骨病的!但愿今后能少看到一些“集结号”与“色戒”,好莱坞的战争片除了风花雪月也还有热血男儿。

    关键词(Tags): #集结号通宝推:empire2007,大时代的看客,路远无轻,直到永远,
    • 家园 我觉得《色戒》没什么大毛病嘛。

      我是这么看的:

      王佳芝和那几个男青年本来是打算做出爱国行动、刺杀汉奸的(男青年等一直都是)。后来王佳芝的情欲,也就是题目中的“色”,被汉奸挑起。随之,王佳芝没能控制住情欲的诱惑而做出了卖国行为。最后的结局是,王佳芝不但自己被处死,还连累了爱国青年。

      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不正是在告诫人们要远离、约束情欲吗,不正是题目所说的“色”,“戒”/“诫”吗。

      如果要说电影故事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电影中的汉奸没有在电影里得到惩罚。坏人获胜不符合人们观影的诉求。

      记得01年美国人拍《珍珠港》,本来是美国人惨痛失败的事,电影却一定要拍一个轰炸东京来作为结局。

      • 家园 上林赋还是劝人节俭的

        可读完之后,谁会注意最后的劝谏呢?都想着把自家的园子修的和文章前半部分一样。

        水浒也是。梁山泊好汉都死了,是吧?可注意到他们死的人多还是注意到他们替天行道的人多?所谓诲淫诲盗也。

      • 家园 电影《色戒》只是李安的,不是张爱玲的,就好像《滚滚红尘》

        电影《色戒》只是李安的,不是张爱玲的,就好像《滚滚红尘》也只是三毛的,而不是张爱玲的一样。

        要读懂张爱玲的《色戒》,还得从《小团圆》读起;读不懂《小团圆》,那多半也读不懂张爱玲的《色戒》。

        • 家园 用抗日战争作小说背景的是李安么?

          用爱和忍观点来诠释抗日志士和汉奸的恋爱也是李导演独创?李不过是在这个主题上加以发挥而已。张自己要写出这部小说,再加上她对和胡的暧昧关系一直没有明确的个人态度,难怪会被人议论。张对这部作品的多年反复修改恰说明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绝非一般的商业化作品或者心血来潮的游戏之作,从这部小说分析她的相关心理不是没有道理,张搭上胡不仅仅是被利用,她何尝又不是企图借胡的力量得名得利呢。

    • 家园 关于集结号,我觉得还是一个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也许如冯小刚等参过军的导演看到过一些丑恶的事,这方面其实大家都有同感,问题在于他们接下来就把这个当作理所当然,乃至在自己的拍片实践中加以宣扬和阐发,那就有问题了

    • 家园 宣传人性,其实也没错

      只是不应该忘记,比人性更高大的,是一群人的人性。

      哪怕两个人的,也比一个人的更高大

    • 家园 以前写的色戒评论,贴上来。

      谁的色,谁的戒

      昨天看了电影《色戒》,网上找的未删节版,并不是为了看什么色情镜头,只是有点所谓原版癖而已。不是看过原版,说话都必须降低八度。

      看这部电影很有趣,出奇地符合我事先对它的期待。我从未对这部电影抱有什么太高的期望,拿了一个不太高的标尺去量,恰到好处,既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与我预想的如此相似,反倒令我有点吃惊。

      谈《色戒》,还是首先从张爱玲的小说谈起比较好。这部小说据说张爱玲改了十年,看来是重要的作品,可是在文学上它并不十分出色,比起《金锁记》和《倾城之恋》等等来说,无论从文字的营造功夫还是意境上来说,都显得略逊一筹。不过,张对它居然反复改了十年,说明了它对张爱玲的重要。这重要并非文学的重要,而是人生的重要。

      张爱玲后期的生活中,文学并非她最深刻的人生问题,真正纠缠她的是如何对自己在日据期的上海生活给一个适当交待,胡兰成恐怕才是她内心最大的隐痛。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读明白《色戒》那晦涩的文字和隐隐绰绰的情节。

      王佳芝是谁?这是个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很多文章说她的原型是郑苹如,如果真是如此,郑苹如女士估计会从坟墓中爬起,与说这话的人搏斗了。郑女士是大女人,骨头比许多男人更坚硬的爱国女人。王佳芝是小女人。她是有一点爱国热情,但是更期待在男人那里寻找意义的女人,比如邝裕民,或者易先生。王佳芝是要杀易先生的,然而这却不过是“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一切?”女人的一切,女人一切是什么?“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女人的重要性在于使自己与男人的关系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东西,一个目的。或者是“爱国”,或者是“爱情”。差别大吗?都是爱而已。

      王佳芝只是女人,不是政治家。王佳芝最后背叛国家,但是那一刹那,知道“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总归只是爱而已,爱国或者爱我,或者爱你。区别有那么大吗?女人最重要的只是爱吧。男人则不是,男人如易先生,如邝裕民,或者如汪精卫,如蒋介石,都是政治斗争的动物,女人不该趟这趟浑水,这只是男人们的浑水。女人进行只是牺牲品啊。无论王佳芝帮助杀了易先生,或者放了易先生,她都是牺牲品和工具而已。无论如何,政治请不要为难一个女人。

      这就是张爱玲的王佳芝,也是张爱玲的女人。

      张爱玲通过王佳芝,把女人从政治中摘了出去。女人是弱的,武力上不是对手,精神上也只知道要一些可怜的“真爱我“而已,别的,她们都不懂。张爱玲似乎在哀叹:“女人嘛,何必拿政治的眼光看女人,用女人?”

      自然,把女人从政治中摘出去了,张爱玲也可以把自己摘出去,她给自己一个交待,也给所有读者一个交待。

      只是不知道郑苹如女士是不是同意她的观点,也不知那些死去的地下工作者是不是同意她的观点,更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女人都同意她的观点。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份自我辩护。对人不该苛求,对死去的人不该苛求,更不该苛求张爱玲,责难她没有付出牺牲。只是那可敬的郑苹如女士已经牺牲,并且她的牺牲与小说《色戒》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到一丝残忍和悲哀。

      下面再说说李安的电影《色戒》。

      首先讲讲电影的好处。

      这是一部大制作的电影,技术非常到位,李安的剧组能人不少,摄影和镜头的安排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服装和道具也都是一流。李安本人在技术上也相当出色,故事的衔接,安排都有相当水准,李安一贯也具有这样的水准。

      不过,这部电影如李安的其他电影一样粗俗,尤其是技术的精巧和他超出常人的聪明让电影本身显得更加粗俗。

      先看看这部电影的英文翻译,lust caution。我猜想,如果由张爱玲自己来翻译小说,会用什么字呢?肯定不是电影的翻译。我不是张爱玲,只能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来看《色戒》,如果是我,我会译为《womanring》。张爱玲小说的“色”当然是“女色”,而不是男色(小说中,易先生是个矮胖子,与电影中的梁朝伟是完全不同的形象)。那个戒虽然有caution的意思(张爱玲的双关语),不过她更多的意思就是指“戒指”。倘若我们不轻忽标点的话,“色戒”正好构成一个对称,在张的小说里,王佳芝有的是色,易先生给出的是“戒”。

      李安先生改成lust,意义大不相同了。在电影中,有“色”的不是王佳芝,以“色”来征服的是易先生,果然就是那句著名的“阴道论”,可惜这是张爱玲的戏弄和嘲讽之语,居然被李安当作了宝贝和精神指导,贯穿全片。因此他说,色情情节是表现电影所必须的,这还真不是骗人的话。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性是没有任何兴趣的,但是在电影中,性成为易先生最强大的武器和表现。那些色情情节不是表现“女色”的,而是表现“男色”的。整部电影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个有身体魅力的大汉奸通过女人阴道征服了一个爱国女青年,粉碎了一次暗杀行动。这个lust是易先生的法宝,而不是王佳芝的。似乎易先生更应该充当用“色”来收集情报的特务。

      而王佳芝为“性”丢了性命,也成了叛徒。因此作为lust对称的词,caution则应该是归女人那一边的。这恰好与张爱玲的小说颠倒过来。这也可以解释,戒指这个东西在小说和电影中截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戒指是中心环节,易先生是靠这个戒指打动了小女人王佳芝,救了自己的命,王佳芝也是因为这个戒指丧了命,表现出男人的钱与势(戒),女人虽然有色的武器,却依然不过只是男人的玩物而已。而电影中,戒指只是一个情节的道具而已,因为打败王佳芝的不是戒指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戒指是钱势更是感情),而是不断往阴道钻的东西,通过阴道钻入心里(电影中王佳芝对老吴说的话)。

      李安的电影据说是表现“人性”的,当然不错,既然阳具和阴道是人的一部分,表现阴道自然可以说是表现人性的。然而,要想知道李安的眼睛是不是只能看得见阴道,这不得不让人颇费心思了。我们所知道的是,人的身上除了性之外还有别的器官,我们不知道的是李安能不能看得见。倘若他能看得见肚脐以下三寸之外的东西,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一定认为爱国就不是人性,理性就不是人性,勇敢坚强就不是人性。也许李安所知道的只有男性和女性,而并不一定清楚什么是人性。

      蔑视女人的文学艺术从来就不少,但是现代社会以这样的声势大张旗鼓地污蔑女人,并且还受到很多女人的喜爱,确实一个奇观。

      张爱玲的小说,曲折婉转,为了替自己的“小”处辩护,不得以哀叹:女人都是小的。张爱玲不是伟大的作家,而只能是优秀的作家。她有小的聪明,没有大的智慧。

      李安的电影则是,越精致越粗俗。

      通宝推:梓童,盲人摸象,李根,ghui,红军迷,hattie,shyukyo,脑袋,冰雪迎梅,牛栏山二锅头,路远无轻,玉垒关2,打铁的,大胖子,
    • 家园 色戒——负分差评

      关于《集结号》,我只是非常粗略地看过一遍,所以就不评价了。

      但是关于《色戒》,即使过去那么久了,有些话,还是不吐不快。

      我厌恶《色戒》这部电影,也因为这部电影,对李安无甚好感。

      首先,客观地说,色戒这部电影,画面感,构图,服装美工道具等都是上品,作为一个喜欢旗袍的妹纸,好多次对着剧照流口水,此外,演员的选择也不错,女主演汤唯姑娘也算得上养眼。

      但是,这是一部没有风骨的电影,电影中描写的女主角王佳芝,是个没有风骨的女子。

      电影里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话里话外,映射的是当年郑苹如诱杀丁默邨的事。历史上的郑苹如女士大家闺秀,最后以死殉节,她的父亲因为不愿任伪职而无法救得女儿性命,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她的兄(或弟)也在抗日战争中殉国。郑家真正一门英烈,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大银幕上在映射郑女士和汉奸的床戏?

      再次,关于电影中王佳芝的形象,至少在我看来,【为什么爱上易先生】这个命题上,没有讲清楚,最直观的应该就是买戒指。我当时在图书馆看的是国内公映版,对于王佳芝的作为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和一个“阅尽天下*片”的男生(汗,其实这哥们人很好,看问题也非常有见地)交流这个问题,他直接回我一句,因为王佳芝是SM爱好者,易先生激发了她这个潜能,所以爱上了。这个结论真的很囧,我无言以对,唯有摊手望天。

      然后,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王佳芝没有风骨。

      这个论点我想举另一部电影做反例,2004年法国的《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mer),故事设置是二战时期被占领的法国,角色设置和《色戒》也有相似之处。全片下来,女主角告诉观众的情感是“我爱你,但我更爱饱经创伤的祖国”——发乎情止乎礼绝于大义的感情,非常非常动人。

      最后一点,或许是我多想。我从李安这部作品中读到的他对于“学生革命运动”的态度,是一种冷眼旁观甚至是带有揶揄色彩的。虽然可以理解李大导演一个香蕉人立场使然的确难以对这种情感产生共鸣,但是这个(可能是我多想)的观感令人相当不爽。在我看来,《色戒》背景中的学生运动,乃至五四运动,乃至《悲惨世界》中描写的大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无论成败与否,现实与否,这都是一种胸怀天下的纯洁感情,无论世界如何变迁,这样的赤忱和热血,至少是不该否定的。

      最后,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学校有纪念129学生运动的长跑活动,好传统,真怀念^_^

      通宝推:梓童,红军迷,hattie,夜月空山,金台夕照,西京,
      • 家园 与我心有戚戚焉

        此片只能取里面的“糟粕”看。

        严肃地说,李安的大部分片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有不同程度的扭曲。

      • 家园 我一直很奇怪 广电总局为什么不彻底禁了这部电影

        不谈情色。这种政治倾向有严重问题的电影凭什么可以通过审查?

        所以至今为止我对李安,对张爱玲都抱着滚一边去的态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