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走在时代边上 -- 我印象中的北京师范大学 -- 萨苏

共:💬110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走在时代边上 -- 我印象中的北京师范大学

    前几天,有朋友约我写写母校,便信手写下了这篇文章,既然是母校,便多少有些立场问题,不免溢美一点,人之常情,哈哈,人之常情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题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旧馆 -- 稍稍说明一下,这里面楼上有个过刊阅览室,门庭冷落得很,差不多可以养鸽子了,有一年却突然红火,几乎座无虚席,甚至有为了争临床座位打架的。考察之下,才发现是旧馆前面那块绿地出的毛病 -- 来了一批南欧的留学生,喜欢穿着比基尼在那块草坪上晒太阳。。。

    言归正传。

    到北京师范大学报道的第一天,班里一位蒙古弟兄差点儿成了名人。

    要说名人,那就有好有坏,做好的名人需要很辛勤的努力,还不见得有人记的,而作坏的名人就容易得多,烧洛阳的董卓就一举成名,修洛阳的呢,大概没人记得了。 --- 这属于废话,我这蒙古同学显然不是坏人,正相反,他险些成名的时候正在干好事,用平板车卖力气的帮女同学拉行李呢。问题是他的板车技术是伊克昭草原上练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林荫里的柏油马路对他来说显然太窄,而轻捷的三轮车对他过剩的精力来说又太不够分量,于是1988年初秋凉爽的空气里,一位斯文的老先生刚刚从五四纪念亭的紫藤萝下面走出来,就看见一辆疯狂老鼠式的板车迎面扑来。

    这先生虽然老,反应还是很快,见势不妙,腰一柠,闪到了一棵大树的后面,而我们那位蒙古同学不及刹车,一头撞在了大树上,顿时车仰人翻,老先生也吓得坐到了地上。

    这位同学迷迷糊糊爬起来,就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只见路边的,路上的老师们纷纷跑了过来,却没人搭理他,而呼啦啦把那毫发无伤的老先生围在中间,问长问短,恭敬异常。还好,老先生并无异样,冲着蒙古兄弟笑笑,自己站起来,摇摇摆摆的走去了。

    就有一位教授模样的走过来,道:“小伙子,你再加一把劲儿,今天就一举成名了阿。。。”

    这教授说的一点儿都不过分,那位老者就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泰斗,1927年与顾颉刚、董作宾共同创办民俗学会的文科大豪钟敬文先生,钟先生在三十年代曾经因为和鲁迅的纠葛名噪一时,这一年先生八十五岁,如果我们那同学真的加一把劲,给钟先生弄出个好歹,只怕想不出名都不容易。

    钟先生比较幸运,前一年,北师大门口的22路公共汽车撞倒一位晨练的老先生,一打听是北师大教政治经济学的教授,赶紧通知学校,结果连中央办公厅都紧急来人了 ?C 此人是谁?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世的最后一位代表 -- 刘仁静。刘先生在这一撞之下与世长辞,为毛泽东,董必武,周佛海这些名字写下了一个句号。

    开头写出这样一段,不是说北师大里到处都可以撞到钟先生这样的名人,北京师范大学里当时在世的国家二级教授,也只有钟先生一位,但北师大的确是一个名人比较多的地方,而这些名人都带有一种朴素的风格,让你无从分辨,在北师大里看见启功先生带着几个学生说笑走来,那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惜,现在看不到钱媛先生了,这位风度翩翩的外语系教授最能让人体会到什么叫做平凡中的亮丽。当然,当初见到这位令人尊敬的先生,确想不到先生会画她父亲钱钟书如厕,并顽皮地题为“室内音乐”。

    北京的大学多,盛产名士的大学也多,而北师大的名人,带有独特的淡泊和出世味道。翻开北京大学的学报和北师大的学报,可以看到鲜明的不同,北大的学报充满锋锐和探索,如同清晨激越的号角,而北师大的考据与文化显示一种对现实的疏远,仿佛黄昏中的古筝。据说早期的北师大并非这种风格,它的前身之一是学生运动十分激烈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那篇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就是为了纪念死难于三一八惨案的北京女师学生而作,对了,鲁迅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当年的教授之一,教授里比他激烈而理智的还有,比如李大钊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的正式宣传中,总是强调自己“光荣的革命传统”,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只有天晓得了。

    我的感觉,正式成立北师大以后,它的校风一直就比较恬淡 ?C 当然这是指的教授们,学生则特别激烈,其原因后面还要讲到。北师大教授中名人固然不少,但多远离军政两界,民国期间勉强出了一届组阁的翁文灏,办个“好人政府”,还因为外行没多久就倒了台,这个和连孙立人一流名将都能够生产的清华大学等校无法相比。纠其原因,要么是食古不化的清流,象诸葛亮说的“皓首穷经”,要么是官员落魄 ?C 象《围城》里面汪先生,总之,一班致力于办教育的知识分子缺乏政治色彩。这其中,一九五二年和辅仁大学的合并,以及北师大著名的老校长陈垣大概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辅仁大学是教会学校,对军政都不敏感,而陈垣先生是著名的“鸳鸯蝴蝶派”成员,校风因此而更加绵醇是可想而知的。

    绵醇的校风并不代表北师大的教授们骨头不够硬。芦沟桥事变以后,北京师范大学举校西迁,千里跋涉,师生退入西安和汉中,在日本炸弹爆炸声中再开讲义,中文系主任钱玄同因病留在北平,拒绝汉奸劝诱,直至贫病而死;曾因为执行反动教育政策为鲁迅唾骂的女师校长杨荫榆在苏州抗议日军暴行,被杀害于盘门外吴门桥。

    北师大的教授和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朴素,也自有它独特的原因。曾经有一个阶段,谈起教育部所属高校,最为出色的便是“北人清师”,北京师范大学能够和其他三所院校并列,是一个莫大的光荣,也多少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因为其他三所院校都有不同寻常的背景。清华和北大是中国教育界的泰山北斗,人大是“党的亲儿子”,陕北公学出身的“红色最高学府”。北师大依靠什么能够跻身其间呢? 它有一个难得的优势,就是作为“师范”学校,北师大是不收费的学校,而且为学生提供食宿。这对于20世纪贫寒的中国学子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北师大也因此成为寒门学子的梦想之邦,因此北师大的学生质量,一度非常出色。一旦获得了机会,“寒门出武穆”,这些“短衣帮”学生们所爆发出的学习热情是惊人的。

    这一点,直到我入校的1988年,依然没有很大的改变,北师大学生的取分在一些地区相当的高,到今天我还在想,如果前几天发案的马家爵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他大概不会烦恼到这样的程度,因为“穷且益坚”,“穷开心”,“穷疯”,“穷闹”,在北师大学生都是很正常的思维。和我同宿舍的一位河北同学,每月20元的饭补还可以省出10元来寄回家去,剩下的钱只能天天吃“炒素”,为了保持体质此人每天在操场狂锻炼,结果是一米七五的个子,体重只有不到八十斤。笑话说,今天这样多的减肥方法还没有一个比他这种厉害的。每年迎接同学入校,便可以看到师大同学的行李普遍比较简陋,标志着学生清贫的来源,当然也有例外,我曾见到一位秀气的南方女生,用她的行李压趴下三个北方大汉,直到第四个人上来帮忙,才把一个沉重的被褥卷抬进四楼的女生宿舍。大家普遍推测人不可貌相,这小女生莫不是武林世家出身?里面藏的是流星锤还是大铁锥?结论要到打开被卷才能知道。

    [待续]

    通宝推:彬格莱,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顶一把.
    • 家园 听说李羽冲回北师大了,谁了解?

      80年代听过他的课.

    • 家园 怀念,怀念

      萨兄师大毕业,难怪才情满怀。讲讲我的师大故事。

      一、刚毕业时,工作地点在皂君庙(听着耳热吧),一群光棍汉互相壮胆去师大舞厅跳舞泡MM。第一次,好容易才在黑暗中拉来一位仙女,赶紧查户口,好象英语系的。隔了一段再去,拉来一位,盘查一番,突然醒悟,原来是同一个人。那时胆小,早知要利用这插曲制造点

      “缘分”什么的。。。悔啊!

      二、后来,有机会在师大兼职工作(已结婚,泡MM没戏了)。感觉师大人很朴素。颇有世外居士之风范。同事告诉我,师大民主人士多。校长好象在众多高校校长中是唯一的非共人士。后来有一亲戚高考,让我代填自愿,我推荐师大。后如愿以偿。

      三、在我家乡中学(福建一小小岛),我家(学校家属区)对门常老师夫妇均师大毕业。儿子是我初中时的竞争对手。记忆中这位常老师是少有的对评职称之类俗事置之度外的。

    • 家园 刚发现北师大一件大事,说错了挨砖

      文革是在北师附中打响的,那位女学生叫什么来着。

      老兵据说就是在毛主席跟那女生谈话时溜出来的。

    • 家园 家祖北师36年毕业

      我爷爷就是上的这个不要钱的穷人学校。

    • 家园 前面的朋友,中纺大有时装表演专业

      培养Model的。自己考虑一下吧。

    • 家园 看老萨(不是萨达姆哦)写北师大

      想起了本人的母校是一度与北师大齐名的华师大,前面又有人提到了本人的母校,不说两句是不行了。

      本人混进华师大纯属阴差阳错,反正进去了,也就那么混着了。上海高校中有这样两句话,吃在同济,住在交大,玩在复旦,爱在华师大。说的就是同济的伙食好,交大的住宿好(闵行校区地盘大),玩在复旦有两说,一说是复旦的娱乐设施比较丰富,另一说比较出格,有复旦的大侠对不住了,在80年代,复旦就有女生作小姐的,那时民风尚淳朴,现在是见怪不怪了。而爱在师大,倒不是因为师大的MM如何,原因后面会提到,而是在师大谈恋爱的环境太好,师大有两条河(本来是一条U型的河,五十年代造第二宿舍时填调了,本人的父亲其时还参加过劳动),河边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少男少女有时钟情怀春之年,在这种园林风景式的校园里自然更是卿卿我我,浓情蜜意。

      另外一句话是,交大无美女,同济无瘦女,复旦无处女,师大无淑女。交大基本是纯理工科,无美女可以理解,所谓交大女生一回头,吓倒三排教学楼。不过现在情况有很大改变,96年交大百年校庆,本人在交大值班(顺便见到了江Core的真面目),所见之处也是一派环肥燕瘦,花枝招展,看来现在的PLMM们不少也是追求智慧与美貌的完美结合的。同济无瘦女原因就在于同济的伙食太好,花季少女很少有不贪吃的,结果就这样了。复旦无处女,首先这肯定不符合事实,有复旦的JJMM本人再说一次对不住,都是道听途说,并不代表本人赞同或证实这种说法,原因嘛,就是前面提及的那起令复旦蒙羞的事件。

      而师大无淑女,原因在于,师大美女虽多,尤其是河东文科,九舍被称为“凤凰窝”,我有个同学在河东食堂吃顿饭吃了整整一个小时,四两饭倒掉三两,秀色可餐,看饱了,可是师大这个地方,民风淳朴,虽就在内环线边上,可从来是都市里的乡村,总体来说又还是男多女少,MM们无须学习淑女礼仪,三从四德,自然一个个自然臻致,烂漫可爱。从来源上说,师大一年在上海招生只占全部招生计划的二成,优雅斯文的上海MM只占少数,久而久之,连上海MM也学的如大多数师大MM一般,毕竟作淑女是很累的。

      关于女生宿舍,师大是实行男女不平等政策的,女生可以进男生宿舍(晚九点之前必须离开),男生断不可进女生宿舍,不过到我毕业那一年,情况有了变化,那年女生招多了,就将原为男生宿舍的第二宿舍的一半劈成了女生宿舍,劈的方法很有意思,二楼以下及三楼的一半是男生宿舍,三楼的一半及四楼以上是女生宿舍,当然门是分开的。这里有个笑话,三楼的分隔是在楼道当中竖立一道栅栏,用纸板封住遮挡视线,那一半的男生想看女生,就在纸板上挖洞,挖完之后,发现女生那边的洞早就挖好了:)

      前面已经提到,河东的女生宿舍叫“凤凰窝”,那么河西理科的叫什么呢,“熊猫馆”。本人初进学校时,想当然的认为此名是因为河西理科女生稀少如熊猫般珍贵,后来有前辈师兄告知,那是某年冬天,有位缺德居士见到从第六宿舍(女生宿舍)出来迎风冒雪去食堂打饭(从宿舍区去食堂是往北走的,那个冷啊)的女生个个裹在厚厚的冬衣之中,无盘无条,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个缺德居士说了一句,怎么跑出来的都是熊猫,此言既出,第六宿舍就此成为“熊猫馆”。不过,大多数后来入住“熊猫馆”的MM多不知道这个故事,偶有耳闻还因被视作珍稀保护动物而颇为自得。

      • 家园 有位中学同学是小上海,考回了交大

        我说恭喜呀,听说上海美女如海。

        他说哪呀,那是一坐和尚寺,同志们见到女孩都两眼发光。好在他不辱使命,骗到了一个。

      • 家园 提到俺的母校,禁不止出声

        您提到的这件事,俺也有耳闻,不过是一件个别的事件,而且此人也不是做妓女,听俺道来。

        此人姓邢,名讳暂不表,高俺几级吧,国政系的,原系北京市三好学生。邢MM并不是做妓女,而是好奇性及性欲太强,整日混迹于五角场的蓝天宾馆,找性伙伴而已。事发后,被判劳教三年吧。因为那是八十年代后期,民风淳朴,没见过什么世面,要在今天,也是一个性解放的中坚力量,个人自由,也没什么好说的,不必如此卫道。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复旦万把号学生,出这么一个主,也挺正常的,不过倒霉的是她事发而已,没事发的各个学校多着呢。

        卫慧的事件也同理,俺就不必多扯了。总的一句话,个人自由,关伊底事。

        俺非常怀念88年、89年的复旦,那是她的黄金岁月。犹记得黄昏时分,中央食堂前的大道中的衣衫鬓影,那都是5号楼、9号楼的PLMM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