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想让大家知道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来过又离开 -- 蜜饯

共:💬37 🌺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样的事情萨看到的也很多

      必有以报之

    • 家园 和那些满大街沽名钓誉的学者比起来,让人感动。
    • 家园 这不奇怪,其实中国古生物学是世界上很牛的.

      南京的古生物所,都是世界这个领域的大佬任务.

      再说NATURE杂志发论文,其实也没那么厉害,我的一个师妹也发过一篇第一作者的,照样我给她挑出了毛病.

      关键是科学上做事要踏实,一步步来.

      国内SCI文章越来越多,再看看引证率呢.

      • 家园 和您一件事情

        有一篇中国人的文章发在了一个很牛的刊物上,我们看后哑然,按他们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做出来.

        后来分析了一下,如果失败了,某产物的核磁应该也在差不多的位置;更逗的是,如果彻底失败,那么出来的电镜照片是一样的.

        那篇文章是投的纳米方面的内容,用的方法搞纳米的人则未必能弄清.

        原来如彼.曾经想过给编辑写信,后来想想算了,得罪了人,以后怎么吃饭呢?

      • 家园 只是见埋玉树著土中,教人情何能已已

        张先生的成绩到底如何,在此已不重要了。

        每当想起先生含辛茹苦为学术痴心不悔,诲人不倦, 终于等得云开日现之时却就这样走了。。。

        空怀一腔热血,却无缘再展抱负,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

    • 家园 张昀先生发表在Nature封面上的文章

      是1998年2月刊。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看。

      大陆学者能有Nature封面文章的实在屈指可数。

    • 家园 张昀先生二三事

      看到蜜饯纪念张先生的文章,感慨万千。我跟先生并不是深交,仅仅是上过他的几次课,以及几次交谈而已。在所有的老师里面,仅有几人可以当的起先生这一尊称。如果算起来,张先生是最当的起先生这一称呼的,同时也是最落魄的一位。

      张先生在1963年进入北大生物系学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当时的系主任陈跃增先生特别喜欢他,直到多年之后,每每提到还夸奖连连。但是恰逢文革,张先生被立为生物系的几大白专典型之一,批斗,检讨是不必提了。陈先生爱才心切,托关系,将张先生调到地质系。临别时特地招致面前,勉励再三,希望张先生能够奋发图强,在新的学术领域里面做出新的成就。

      张先生初到地质系,分作一后勤人员,专事卫生。却也避开了当时的斗争风潮。虽然地位低微,但是张先生钻研依旧。生物学不让搞了,就从原本几乎一无所知的地质学,考古学开始做起,在别人浪费了十年青春之后,张先生学成出师了。

      文革后,百废待兴。张先生开始在地质系崭露头角,不几年,已经成为公认的古生物学的专家。地质系也每每以次自吹。但是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却因为张先生的谦虚忍让,一拖再拖。就连他的助教都已经当了教授之后,张先生还只是一个讲师。每次提职写申请,每每被驳回,至于理由嘛,莫须有。

      生物系的几位老先生还是记着他的,每每去地质系要人,总被推托。直到九十年代初,才把这么一个宝贝讲师给要了回来。然后,才开始提拔副教授,教授。

      张昀老师回到生物系未几,便开始主持编写普通生物学,进化论和古生物学等教科书。北大对于教科书极其重视。故其教材多被教委和其他学校定位主要的参考书和统编教材。其中,普通生物学被誉为最难写的一本书。因为普通生物学是作为其他非生物系学生选修的教材。所以,既要要求深入浅出,又要覆盖面广泛,能够及时收录飞速发展的现代生物学进展。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大多数学者只是精通自己本领域内的研究进展。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整个生物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对大多数专业都有比较深刻地了解,另一方面,必须在自己的本专业里面占到领先的位置,才能够高瞻远瞩。很难得的,张先生这两方面都很好,才能担当此任。

      rodger 提到的"近年才有北大张昀教授的一本《生物进化》。...这本教材的内容上也不是很全面。"提到生物进化论这本教材,让我又想起了当年张先生编写时的几件小事。

      大家只知道这本书是张先生编写的,但是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本书并不是原稿, 而是综合当时国内进化学界的统一看法的一本书。张先生的原稿我有幸拜读过几部分,写得非常前沿,与最终版本的死气沉沉面目迥异。张先生是这样,当他把第一稿写完之后,并没有急着出版,而是自费(请注意,是自费!)把原稿印刷了200份,分别寄给国内所谓的进化学权威,请他们提出意见,并付款将这些意见给收集回来。然后,综合这200份意见,写出了第二稿,再次自费寄给这200个人,再次收回意见。写出第三稿,这就是大家所看到的这本教材。这本教材并不代表张先生本人的任何学术观点,只是中国进化学界的一个综合而已。

      我曾经就那几部分跟张先生讨论过,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迁就那些老家伙们。但是张先生以为,这本书当时是为教委编写的,准备作为全国的统编教材,所以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口味。当听到我提出的几个新观点之后,张先生明确表示在两年之内会在给北大自己编写一份新的,他一定会把我的这些观点给写进去。并诚恳的邀请我一起参加当年的遗传学年会。只可惜天妒英才,未几先生就去世了。但是先生当年以一个权威的身份,肯放下身价来听我一个学生的信口开河,不能不说是北大传统的完美体现。

      至于他的那篇Nature文章,只不过是他一系列文章的一个开始而已。张先生当年在地质系的时候,走南闯北,收集了很多极其有价值的材料,并且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唯一值得可惜的是,张先生去世以后,北大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领会他的实验纪录。他在国外的几个学生曾经向北大要求帮助整理张先生遗留下来的实验材料和样品,以张先生的名义发表,但是一直没有回音。所以张先生的发现也随着他的去世,被深深的保藏在北大生物系的储藏室里。再也没有下文。

      张先生从提教授到去世只不过2年的时间。大家都曾经庆幸北大终于又有一个世界领先的研究,一个世界权威了。张先生也踌躇满志,要好好做一番作为出来,报效祖国。但是,也许是张先生走得太远了,已经超出了国内的研究水平太多,他一直是很寂寞的。

      张先生为人和蔼,谦逊。从没有人听到他高声争吵过,我时常在老生物系的三楼,看见他略微有些佝偻的身影,伴着老式布鞋特有的悠闲,从一堆堆的仪器中间走了过来,还不时跟身边的学生或者老师,低声交谈着。向我投来温和的一笑,然后就那样慢慢地去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在浮躁的学术圈子里专心做学问的能有几个?

      象张先生这样的科学家是太少了。又有几个人能对得起科学家这个称号?最多称之为科学匠而已。呵呵,发通感慨。谢谢蜜饯的文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