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八二三炮击金门》作者:沈卫平(一) -- 配合配合

共:💬4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八二三炮击金门》作者:沈卫平(四)

      4

        1958年7月18日夜,北京城华灯初上。游行队伍中的有心人发现,那个时代最

      高级轿车“吉斯”、“吉姆”一辆接一辆驰过长安街,驶进了中南海。

        怀仁堂,灯火辉煌,中央军委在此召开紧急扩大会议。

        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陈毅、林彪元帅,粟裕、黄克诚、陈赓大

      将,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

      工程兵司令员陈士□上将,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上将,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等

      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批曾经翻江倒海叱□风云,如今构成了中国军队最高统帅部

      的着名将领齐集一堂。一片草绿色和那一颗颗点缀其间的耀目的帅星、将星,渲

      染着这里重大、紧迫、严肃的气氛。所有的“戎装”都目不旁视地注视着唯一一

      个着浅色中山服的“老百姓”,他,就是坚决拒绝接受大元帅衔,但中国军队指

      挥大权始终牢牢在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

        毛泽东动作缓缓却是用力地划燃一根火柴,点烟,深深吸入,扫视一下会场

      ,开宗明义宣布:现在开会。大家都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中东,最近那

      里很热闹,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戏我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

      了一个决定,炮打金门!

        瞬间,会议室内鸦雀无声,空气凝结只听见吊扇旋转的嗡嗡声,历经百战熟

      知战争为何物的高级将领们立刻在心头称出了毛泽东最后四个字的千钧分量。

        自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以后,历史便一次

      又一次印证了毛泽东就是胜利的代名词。没有人怀疑他所做决定的正确性,人们

      的眼神是在互相探询:既然中央和主席决心已下,炮击的军事和政治的目标是什

      么?实现的条件究竟如何?

        毕竟,这是极有可能导致同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力和最庞大核武库的美国再

      度对阵、较量的重大军事行动啊:确实,换一个人,也许1958年便不会有让世界

      瞠目结舌的“炮打金门”。问题是,与生俱来不信邪不怕鬼的毛泽东,这一遭就

      是要针锋相对对着干,打一个样儿给他美国人看的。

        双方曾在朝鲜打了叁年,几十万士兵的鲜血铸成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美国人自己说:一个世界一流强国和一个刚刚结束内战的残破匮乏之国打了

      个平手,这本身就是一次失败,是美国陆军成军一百多年来最为惨痛的一次惨败

        从此,美国人不得不对毛泽东的中国刮目相看,既不敢随便惹他碰他,又要

      想尽一切办法孤立他,削弱他。

        毛泽东则顺理成章把美国当作天字第一号敌人,像提防一只蹲在你身旁睁着

      贪婪的眼睛稍有疏忽便会扑将上来的恶狼那样加以防范。

        1956年艾森豪威尔同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使美国在台湾和台湾

      海峡的军事存在“合法化”。此“条约”不论怎样强调“防御”性质,都无法掩

      饰其监控、扼制、禁锢、窒息新中国的战略企图,对毛泽东无疑具有一种咄咄逼

      人的挑战意味。“条约”的另一个潜台词是,要长久地使中国分成两部分,让他

      们互相敌视、争斗,而一个分裂的中国绝对比一个统一的中国对美国、对西方世

      界更有利。

        一位西方记者写道:艾森豪威尔总统和蒋介石总统最近签署的防御条约在中

      国人中间引起强烈的愤怒情绪是很自然的,就如中国的一个成语,这好比砍下你

      的一段肢体再在伤口上洒盐,并很容易使中国人回忆起近一百年内许许多多使他

      们民族感到耻辱和受到损伤的条约。

        中美关系继续恶化,向良性转化的可能性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样虚幻渺茫

      ,全世界都感觉到了由于东西方两个重量级大国尖锐对抗使我们这个星球大厦发

      出的难以承负的危险声响,人们不无惴惴地注视着,两个巨人间频繁摩擦所迸射

      的火花,随时都可能成为变冷战为热战的导火索。

        面对美国的超强压力,毛泽东的方针是挺直腰杆,昂起头。1957年,他充满

      自信和自豪地站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富丽堂皇的会议大厅里,向几百名中外记者

      发表了他的着名论断:东风压倒西风。那确实是一个如今早己不复存在的东方阵

      营空前团结同仇敌忾、社会主义声威如日中天几达峰巅的时代,亦是恐慌情绪笼

      罩着整个西方世界,争夺广大中间地带的斗争趋于白炽、愈演愈烈的时代。势不

      两立的双方都把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态度变化看得重如泰山,似乎每一个角落的

      倾向性都事关下一次世界大战孰胜孰负的大局,必须锱铢必较,寸土不让,决不

      可掉以轻心。

        现在,美、英在中东得手,呈颓势的“西风”开始了猖狂反扑,占压倒优势

      的“东风”岂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历史的进化风驰电掣日新月异,“今天”对于“昨天”往往已经很难理解,

      而“明天”又可能会产生出对于“今天”的困惑。只有重新置身悬挂着1958标志

      的世界大舞台,才会对所有的戏剧情节和人物有深入透彻的了解。

        “炮击金门”在短短数天内便被决定,没有人认为它来得太快和突然,相反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中东事件合乎逻辑的发展,是显示“东风”强劲威力的最佳

      选择。

        毛泽东阐发自己的意图。

        他那顿挫抑扬高亢铿锵的湖南腔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能够起到安娜•路

      易丝•斯特朗称之为安定剂的作用,将他贯串一生的坚定与自信传达给每一

      个受话者。他的叙述技巧也是别树一帜的,旁征博引,论古道今,纵使离题万里

      ,逻辑脉络仍异常的明快清晰。他倾倒众人的本事在于用娓娓道来十分浅显的方

      式表达精辟敏锐的见解,和对复杂局势置于股掌的把握:

        “美军在黎巴嫩、英军在约旦登陆,镇压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和民族解放

      运动。我们游行示威是一个方面,是道义上的支援,从政治上打击帝国主义。同

      时,我们不能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而且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

        “选择哪个方向进行实际行动的支援呢?只有选择金门、马祖地区,主要是

      打蒋介石。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马是我们的内政,在政治上有理,在

      军事上有利。美国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国则有牵制作用。”

        “美国所有的远东部队都进行了备战,制造紧张空气,企图牵制我。我以实

      际行动回答他,牵制他在远东的兵力,使其不能向中东调兵,减轻美国对中东人

      民的压力。如能调动美国海军在中东和台湾间频繁调动则更妙。”

        “同时告诉全世界人民,美帝国主义要打仗,中国人民是不怕的! 在朝鲜

      战场,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他,就会怕他,我

      们跟他打了33个月,把他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我们推迟了帝国主

      义新的侵略战争,推迟了第叁次世界大战……”

        我想,如果蒋“总统”当时就获知了毛泽东的谈话内容,他的自尊心一定会

      受到很大的刺伤,一定不会愉快的,因为,毛泽东始终是把美国当成主要对手,

      而把他仅当成一个不值多提的对手手下的小伙计。“小伙计”倒也罢了,却还要

      挨板子,代大老板受过,十分委屈地当一回替罪羔羊。娘希匹,人格侮辱,莫此

      为甚!

        但是,他并不很冤。说来颇难置信,以风卷残云之势将蒋“总统”逐出了大

      陆的毛泽东,多年来在台湾海峡采取的基本上是战略守势。真正对蒋委员长具有

      致命威胁的攻击准备历史上仅存一次,那是在海南岛、舟山群岛解放之后──台

      湾称之为危险的50年7、8、9叁个月──那段短暂的时间内。如若不是朝鲜战争爆

      发和美国介入台湾海峡,人们肯定将会欣赏到继郑成功、施琅之后历史上第叁次

      也将是最为声威宏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征台行动,一次其规模、气势仅次于二次大

      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军事壮举。遗憾,来自朝鲜的战火无情地将日臻完备的作

      战计划击碎,迫使毛泽东南兵北调,将军事战略重心极不情愿地北移,以自己国

      度的长久分裂为代价,维护了一个原本分裂的国家同样凄哀但别无更好的分裂。

      从此,在台湾海峡表现活跃、积极、总想跃跃一试大显身手的一方仍然是蒋“总

      统”。自1950年至1958年,他的占有很大优势的海空军几乎全面控制了闽台间的

      海域和天空,向大陆沿岸发射、丢下了数以千、万计的炮弹和炸弹,他的并不占

      有优势的陆军也放胆策动了千余次从连、排直至师、团规模的针对大陆的袭扰、

      突击行动,并有若干次小有所获。与艾森豪威尔签订了“协防条约”、获得了美

      国人提供的“保险”后,蒋“总统”更加卧薪尝胆,战志高涨……

        台湾海峡水火不容的形势早已白热化到这样一个程度,不管从哪里飞溅来一

      颗火星,都会引发剧烈的爆发。于是,对有几十年交情的“老朋友”进行一次叫

      他真正觉到疼痛的打击,成为毛泽东老早就在酝酿和思考的问题。毛泽东悄悄然

      有条不紊准备着,在福建前线,他不缺炮弹,只缺时机。战争看来不可避免,问

      题只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何等规模开场──落幕。1958,中东的偶然不

      过是使台湾海峡的必然得以实现,并有了自身相当生动、丰富的表现形式。

        毛泽东继续讲话,着眼点仍是美国。

        “为了达到侵略别国的目的,美国到处打着反共的招牌,这是他的侵略本质

      决定的,它是一只凶恶的真老虎,也是虚弱的、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但在远东、台湾地区,美国有着海空优势,是否会卷入,值得考虑,我们

      要有所准备,他来打我们怎么办?局部战争会引起大规模冲突。”

        “我们的主要作战对象是蒋介石,尽量不与美正面冲突,因此,我们的海空

      军不出公海作战,并要防止误击美机、美舰,既不示弱,也不主动惹事。”

        “以中央军委名义发个电报,命令各大军区立即进入紧急战备,把作战任务

      下达给福州军区和海军、空军、炮兵,越快越好。”

        “最迟应于7月25日之前,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第一次炮击几万发炮弹

      ,以后每天打1000发,准备先打叁个月。以后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

        这一天的军委扩大会议,是毛泽东最后一次亲自决策和部署重大战争行动。

      一篇洋洋洒洒的开场白,已经明晰简要勾勒出他的战略意图和战术原则。而他常

      胜的奥妙和指挥的精髓从来是在战略上藐视故人,面对强敌,敢于应战,不退缩

      ,不手软;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谨慎从事,量力而行,知己知彼,不打无把握之

      仗。如果把他此次作战的战略战术概括为“通过打蒋而打美;既要打疼蒋又要避

      免与美直接作战”,可以想象,掌握好其中的“度”是达成目的的关键,而这个

      “度”之中,又隐含着多少驾驭大势的高超技艺和有声有色的戏剧性啊!正因为

      如此,“炮击金门”作为一篇相当奇特玄妙的大文章,为毛泽东富有传奇色彩的

      军事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亦成为中国及世界军事史上颇具研讨价值的经

      典之作。

        毛泽东讲毕,起身告辞。

        具体计划部署像一份考卷留给了众将领。

        高级将领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于最高统帅的支持和信赖。

        人们兴奋地交头接耳,“惩罚老蒋,牵制美帝”──此次大规模炮击的两大

      目标已经明确。

        也有人提出,打上叁个月以后再做什么?毛泽东没有讲。按照逻辑,炮击即

      便不是解放台湾、澎湖的序曲,起码也是拿下金门、马祖的前奏。待到了炮击正

      式展开,今天在座的许多将领才逐渐理解,毛泽东的“只打炮、不登陆”背后,

      原来还有一些更为深层和久远的谋划和思考。

        7月19日,新华社发布了两条简短消息。

        一条是: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已于昨天胜利闭幕,会议针对目前国际局势,对

      国际工作进行了讨论,并且作出了决定。决定了什么?消息不曾披露。

        另一条是:19日晨,我国外交部西欧司黄华司长,约见英国驻华使馆临时代

      办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反对英国政府出兵约旦,集结军队,企图侵略伊拉

      克共和国。并宣布,中国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挑衅行为,绝不会袖手旁观!

        如果把两条消息放在一起琢磨,本是可以嗅出一些征候来的。不知为何,西

      方和台湾的特工们对这两条不很醒目的消息均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朝鲜战争已经

      证明,对中国的动作和警告不予重视,不久的将来是要陷于被动的。

                              5

        弦月如钩,河汉无声。

        中海侧畔怀仁堂的灯光刚刚熄灭,北海侧畔一幢琉璃瓦绿顶大楼即刻灯火通

      明。

        总参谋部是中国四百五十万军队的大脑。这位身材瘦小、步履急促的四星将

      军则是这栋古色古香建筑物的大脑。

        粟裕大将的座车驶出中南海,径直开到总参办公楼。

        交办的第一件事:将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立即传达下去。

        然后,摊开、挂起一幅幅各种比例东南沿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作战地图,

      对福州军区拟定的炮击预案再次进行研究和审定。

        总长深夜莅临,预示一架强大、精确的作战机器正式启动,进入点火程序。

        紧张而热烈的研究于不知不觉中持续到第二天上午,灯光早已让位于干劲十

      足的朝阳,人们发现,年过半百的总长依然精神振作。

        1949年,上海解放,粟裕受命组织攻台战役。

        四十年过去,大陆方面才将一直视为绝密的攻台计划及未能遂行的情况披露

      于世。

        粟裕领命之初,攻台形势相当有利。此时,“蒋委员长”尚未从偌大一个大

      陆丢弃殆尽的教训中清醒过来,而把他最后叁十几万部队分驻海南、台湾、舟山

      叁大岛。战略构想十分完美:以岛屿对抗大陆,叁点成一线,海南扼制广东、台

      湾俯视福厦、舟山锁闭沪浙,退,可互为犄角鼎足依托;攻,可全线同时展开或

      突出某一重点。自然,粟裕对“委员长”的部署甚感满意,你愈是分兵把口,愈

      有利于我各个击破。他曾向毛泽东建议,必要时可考虑暂不攻击较易攻取之舟山

      ,而先攻最难打之台湾,台湾既下,统一中国的最后一道难题必将势如破竹迎刃

      而解。

        面对台湾的7个军14万惊弓之旅,粟裕初定以8个军20余万人发起攻击。计划

      尚在呈报待批过程中,粟裕的攻台军一部已分别在胶东沿海、长江口和天目山开

      始了模拟越海登陆及在台湾山区作战的训练。

        “委员长”很快便觉察到了台湾本岛的防御力量太弱且兵源有限,于是,饥

      不择食慌不择路,把求助的眼神瞥向了日本,决计以重金招募日本炮灰。不久,

      一支二万余人的日本雇佣军开赴台湾。日本人再次登临台湾,虽不是重演五十年

      前的鲸吞强占,但用武士刀斩断宝岛与大陆的血脉却同出一辙。日本兵的顽强、

      凶悍、团队精神和战术精湛又是举世闻名的,这使得粟裕在评估他们的战斗力时

      ,就不能用1=1,而只能用1≈3的算式来计算:如果2万日本兵约等于6万国民党

      兵,那么6+14=20,台湾拥有的国民党守军战力应以相当20万人来看待。如是,

      原拟8个军参战已不够,粟裕对战役决心第一次做了较大修改,计划投入攻台的兵

      力增加到12个军、50余万人。1950年5月,四野发起海南战役,歼敌3万3,拿下全

      国第二大岛。

        但由于是无海空军条件作战,无法封锁各港口和机场,致使薛岳率近7万人撤

      逃台湾。此时此刻,“委员长”做出了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也许是最为艰难但也最

      为果断的决策:叁天之内,将舟山12万守军悉数秘密撤出,集中一切兵力,确保

      台湾基地。

        现象上看,叁岛已丧其二,辖地仅存台澎金马,但台湾兵力陡增1倍,达40万

      人,成为一颗名副其实难以一口咬碎的硬核桃。粟裕迅速向所部发出指示:敌人

      已集中40万左右的陆军及其海空军全部守备台湾,未来对台作战将更加激烈与残

      酷,原定以4个军为第一梯队的准备已不够强大,需增加至6个军。这是他对战役

      决心做第二次较大修改。6月末,情报又侦悉台湾正加紧补充部队,估计其陆军在

      我未来发动攻击时可达50万人,海空军亦得到加强。粟裕再向军委和毛泽东报告

      :我在数量上已无优势,但只要能登陆成功,且能于突入纵深后站稳脚跟,仍可

      完成预定任务。

        为了更有把握起见,如能从其他野战军中抽出3至4个军作为第二梯队或预备

      队则更好。至此,粟裕叁度修改战役决心,计划参战兵力达16个军以上。

        问题是,增兵较易,增船大难。粟裕掐指一算,为确保战役胜利必须在四、

      五小时以内有第一梯队15万人左右登陆,并有相当数量的运送第二梯队船只,而

      现手中所有船只仅够装运4个加强师,为第一梯队所需的一半,征船造船买船又均

      需时间。别无良策,再思叁思,下决心向军委报告:攻击台湾须进一步准备,此

      役关系重大,我们对攻台作战如无绝对把握,则不应轻易发起攻击,而宁愿再推

      迟一些时间。

        就在此时,朝鲜战争于不期间骤然爆发,栗裕绞尽脑汁几易其稿的攻台方案

      只好无限期束之高阁,老将军临海嗟叹,将未能登陆台湾视为终生的憾事。

        时隔八年,粟裕的一头乌丝,已是黑白参半,他终于又等来了机会,再次编

      制对台湾实施打击的作战方案。虽然八年前的那一案如今派不上一星半点的用场

      ,但毕竟这是对自己当年未能把胜利之旗帜插上那座岛屿的一种安慰和补偿吧。

        作战参谋逐点介绍金门敌军目标的方位、性质、防护力和我军准备打击的手

      段。

        粟裕聚精会神听,一般不插话。偶尔会突然发问,提出几个问题,如:不要

      讲“估计”、“可能”,你能不能肯定回答,胡琏指挥部的确切位置就是这里?

      能不能再准确一些,金门的补给被切断以后,粮、弹究竟可维持叁个月还是四个

      月?是不是认真计算过,我们到底集中多少火炮,才能对料罗湾实行有效封锁?

      等等。

        炮战,炮战,双方以炮为剑,隔着大海过招格斗,自然,粟裕最关心的还是

      双方大炮及炮弹的数量和质量。此时,金门拥有美式155毫米加农炮20门、155毫

      米榴弹炮96门、105毫米榴弹炮192门,共计308门。我军105毫米以上榴弹炮223门

      、100毫米以上加农炮73门、100毫米海岸炮4门、130毫米海岸炮19门,共计319门

      。我方的优势是在福建地区库存炮弹甚多,共达89万,余发,敞开打,足够打半

      年以上。

        但由于远程火炮较少,中程火炮多,钢筋混凝土工事很少,土木结构野战工

      事多,在大口径火炮和永备工事方面并不占优。粟裕沉吟良久,用铅笔尖狠狠地

      敲击桌子几下:下决心再调大炮去,从全国调,立即调,火炮数量不超出金门50

      %,这仗宁肯推迟……

        粟大将在对台对金用兵问题上,再次表现出超常的谨慎。

        采访中,许多总参老人都说:对台慎言用兵,不似粟总风格,又恰是他的风

      格。

        中国共产党人在短短叁年内,能够遍扫六合,靖定天下,将曾经不可摇撼的

      蒋“委员长”席卷而去,请出大陆,成因多多,从纯军事角度看,毛泽东的韬略

      筹谋是其一,拥有一大批顶尖拔萃的统兵将才是其二。国民党军数量、装备、训

      练上的优势被共产党军队高出一筹的战略战术相抵销,早已是无争的结论。据说

      ,“委员长”在屡战屡负一败再败之后,曾气得大骂部属无能,发出由衷的感慨

      :共党人才何其多,我党庸才何其多?科班不如草台,官军不敌绿林,黄埔生打

      不过土包子,天又奈何!

        群星争辉。格外耀眼夺目的几颗中有一颗叫“粟裕”。粟裕自谦:我只是沧

      海一粟。他的老战友们说:在浩瀚的沧海上若能看见一“粟”,那这一“粟”定

      是闪光的“金米”(红军时期,粟裕化名“金米”)。

        解放战争,是粟裕军事才华大放光彩的时期,华东战场无数次生死鏖战,均

      是由他与陈毅悉心谋划,具体组织实施的。

        军事,是粟裕的终身职业。他像许许多多的专门家一样,精于本行却拙于其

      他。

        他不擅言辞,从不夸耀自己的过去,也不允许别人吹捧自己,他把在华东叁

      野时两让司令(与陈毅)的美德保持了始终。因此,他在世时,是属于位尊而并

      不显赫的类型,直到他1984年辞世后,人们对他的赞誉歌颂才如潮而来,悲恸哀

      悼缅怀的真情,感人至深。人们纪念他敬重他,一是他的品格,二是他的指挥。

      他的品格高风峻节,他的指挥如诗如画。

        粟裕指挥作战的特点是:不循常规,不拘一格,知险而进,险中求胜。他认

      为,只要有超出一半胜率的六、七分把握,这仗就可以打,就值得打。苏中七战

      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以至稍后的淮海大战,莫不如是。当

      他摘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之后,人们对他心悦诚服了,始知他走出的“险着”恰

      恰是事关全局的“妙着”。他求险,并非感情上的冲动和直觉上的鲁莽,而是源

      于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确计算,源于对各种方案反复比较后择取最佳的魄力决心

        但在对台用兵问题上,一向作风果敢泼辣、决策履险犯难的粟总是否过于谨

      慎了?高级将领中也有人窃议:如果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破釜沉舟、

      举兵攻台,也可能……

        粟裕说:不行!金门失利的教训太深刻。不重视血的教训就要流更多的血。

        又说:中原逐鹿,两军对垒,“有把握”通常可理解为比50%再多一点的能

      够打赢的可能性。而隔着一片大海作战,六、七分把握绝对不行,八分九分也不

      行,非十分不可!

        又说:大海平平,一览无余,未来的攻金攻台之战,是没有多少“巧”可讨

      的,就是磨盘碾秤舵,硬碰硬。不但要有数倍于敌的火力、数量优势,而且要有

      足够的船只,保证第一、第二甚至第叁梯队的船只。还要懂得潮汐、风向、登陆

      点的选择。

        我们攻坚、野战是行家里手,但越海作战是外行,凭老经验想当然不行,要

      吃大亏。 几十万人马上去了,可能一鼓作气一胜到底,也可能上不去,叫人家

      反下来,那就是无路可退全军覆没。

        拿破仑说过:懂得战争基本规律的人可以做将军。但也懂得战争特殊规律的

      人才是聪明的将军。

        粟裕,正是一位不仅着眼于战争的一般规律,而且时时在注意着越海作战特

      殊性的将军。

        粟裕做指示,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两个字:纪律!

        “这次炮击封锁金门岛作战,是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海军、空军、炮兵参战

      部队,都由福州军区前方指挥部统一指挥,都要无条件地服从指挥,要打就打,

      要停就停,令行禁止。不许各行其是擅作主张。”

        “发现特殊情况要及时请示报告,任何人不得贻误。”

        “特别是处理美机、美舰,一定要遵守中央军委的既定作战原则,不出公海

      作战,不主动攻击美机、美舰,严守自卫。”

        “……”

        粟裕用坚强的理智抑制住欲望的诱惑,附加了诸多的限制词“不”。他着眼

      于炮击金门最大的特殊性: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一场政治仗

        瞄准那个海岛的弓弦,正在一厘一毫地绷紧。

                             6

        7月21日,台湾海峡暴雨滂沱。

        卅载未遇的一场特大降水福祸参半。

        恶劣天候使得终日在福厦空域穿梭飞巡的台湾侦察机无法出动,为大陆方面

      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扯起了一道天然屏障。但老天爷的慷慨排泄也把闽江、晋江、

      九龙江撑破了肚皮,陡然暴涨浊浪滔滔的江水像好不容易才逃出牢笼的一群野牛

      ,咆哮而去,横冲直撞,公路、铁路在它的践踏之下到处塌方,遍体鳞伤;43座

      桥梁不敌重击,呻吟歪斜,断骨折筋。

        十万火急开赴战区的一支支摩托化炮兵部队在各处受阻。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从那场下得人心烦躁、险些误了大事的暴雨说

      起。

        梁树森老人说:炮击金门,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敌手不是国民党也不是美国人

      ,而是龙王爷尿泡胀破了,落下来的一大堆麻烦和困难。

        梁树森,一位牛高马大、耿直爽快的河北同乡。1958年任炮叁师叁十九团团

      长,离休前任建阳军分区司令员。冒昧问起梁老高寿,他呵呵笑道:挺好记,炮

      战那年37正当年。现在(1993年)把那俩阿拉伯数码倒过来就得,刚好73,不中

      用喽。我又问:梁老,我曾往漳州干休所写信查找过您,不知您……?他像一个

      不会掩饰的诚实的小学生:前后二封,通通收到。对不住,我没回信。叁十多年

      了,现在都什么形势了,还提打炮那段干啥?不过您从北京大老远地来找我,陈

      芝麻烂谷子事还得说,哪段有用,您自己筛吧。

        1958年7月21日那个雨下得大哟,昏天黑地,倾锅倾缸。我一件衣服晾在院里

      忘了收,警卫员以百米冲刺速度去拿,来回就那么几秒钟,浇了个透湿,像刚从

      池塘里拎出来。大江小河全涨满了,浪头挟着漩涡,在眼前那么打个晃就跑出老

      远,没了影子,好吓人。而且南方那雨不像咱北方,下得越猛住得越快晴得越早

      ,南方的雨虽说也有忽大忽小的时候,可就是不停,就那么沥沥拉拉下了一个来

      月,生是把咱部队害惨了。

        那天一大早,我接到紧急通知,立即到厦门去开会。原以为是布置抢险救灾

      任务呢,到了厦门才知道,马上要打仗。叶飞、刘培善,张翼翔等军区首长都到

      了会,打仗的目的意义简单一讲,接下来就是按照地图各自找阵地位置。我的团

      归叁十一军统一指挥,阵地在厦门的黄厝,打击目标小金门,最迟24日夜必须就

      位。

        军情似火,军令如山,我连阵地都顾不上看,下午让叁十一军捣鼓个吉普车

      往回赶。那时部队没有一点作战准备,汽车一多半在封存,油都抽光了,我要不

      回去,家里非乱套不可。

        我的团驻南安。回南安必经泉州。车到泉州,泉州大桥已被洪水冲垮,只能

      坐摆渡。那个鸡巴摆渡楞不让上,让我们到下游去找船。我一下火冒叁丈,指他

      鼻子骂:今天你他妈让老子渡也得渡,不让老子渡也得渡,耽误了老子打仗军法

      处置你!我骂的是难听一点,不讲理,但没法,一切为了战争,胜利是最大的道

      理。摆渡怕了,乖乖把我渡过去。

        到驻地,天色已暗,根本来不及搞什么“动员”,把上级意图扼要向几个团

      营干部一交待,部队通电般立刻动起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扛枪打仗,责无

      旁贷,吃喝拉撒睡后勤保障这一摊我全顾不上了,就抓车、炮、弹叁项,几小时

      后,全团出发。

        我们团清一色的苏式122榴弹炮,一个连4门炮7辆车,全团36门炮百八台车。

      夜间行军,车灯大开,数里光龙,全速疾进,景象蔚为壮观。每一个人都很豪迈

      很激情,我也不例外。我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都

      有一份,看着我军由小米加步枪发展到汽车加大炮,并且能亲自指挥一支摩托化

      炮兵团队打大仗,心里边真有一种不虚此生、没白干一遭军人的感受。当然,还

      有一种渴望拼搏建功立业的冲动。

        22日凌晨,我们团到达泉州。头一辆车一停,整个车队便一辆接一辆停下来

      。我的车在中间位置,问前边:为什么不走了,咋回事?前边报告:

        泉州桥还未修复,二十八军100加农炮营已被卡在渡口,过不去。紧接着,炮

      13团等部跟上来,泉州大街上,挤满了车和炮,排出去十几里地,谁也动弹不得

      。天渐渐大亮,我的腔子里什么豪迈啦激情啦统统没有了,只剩下呼呼冒烟的肝

      火。跑到渡口去看,摆渡一次只能渡一门炮或一辆车,四十几分钟往返一次,按

      照这样的速度计算,24日夜间无论如何不可能进入阵地。最要命的是,那时福建

      沿海敌特很多,如果给台湾发个报,台湾乘天气转好派飞机来轰炸,庞大的车炮

      队根本就挪不动窝,也没有地方疏散,结局很可能是还没等我们炮击金门,对方

      就先下手为强,给我们来个火烧连营700里。能不着急?急得你恨不得揪住自己的

      头发,把自己甩过河去。

        节骨眼上,28军詹大南军长从后面上来了。早有耳闻詹军长是身经百战的老

      红军,初次谋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厉。严厉得像个六亲不认的黑包公,那

      两道倒八字眉和紧抿住的嘴真叫你望而生畏。这样的主官平常生活工作中有时难

      以让人接受,但战场上绝对需要。战场上最怕那种叁脚踢不出个屁来的粘乎肉头

      干部。没有说话如打雷、令下如刀下的严厉劲,你就甭想镇唬住叁军,甭想调度

      千军万马。詹军长一过来先找负责渡口组织的83师马副师长,碰巧马副师长刚刚

      有事到别处去了,詹军长就骂街:

        把个渡口搞得乱哄哄的,他人跑到哪里去了?赶快给我去找,再不来老子毙

      了他!又指着工兵团长的鼻子骂:几小时内你要不把桥给我修好,我就毙了你!

      别人都远远躲着詹军长,我不管,跑过去敬个礼:报告军长,按作战计划,应该

      我们团先过,现在没办法,车子都挤住了。詹军长又骂:混蛋,通通给我让路,

      谁不让枪毙他!还别说,詹军长的几个“枪毙”真管用,渡口的秩序马上好多了

      ,二十八军100加农炮营立即给我让出一条道来。要不然,谁让谁呀,麻烦大了。

        我的团插到江边,还是过不去呀。听有人讲,下游几里远的地方,有座浮桥

      ,过人没问题,过车炮不知行不行。我就拉上参谋长去看浮桥。那桥晃晃悠悠的

      ,上面铺木头,乍瞅确实有危险性,粗量一下,汽车上去,两头轮子外侧也就各

      剩半尺来宽吧。看来看去没把握。车管股长说:我豁出去过一趟看!这个车管股

      长是国民党的解放兵,一级驾驶员,技术特棒,他居然把一辆车一门炮弄过去了

      ,我们都捏了一把汗。再看,桥虽晃,但挺牢固。于是,下决心把部队拉过来,

      集中七、八个老驾驶员,由车管股长指挥,过完一辆再过一辆,终于,折腾到下

      午,我的团全部过了江。我只觉得,自己的心脏从嗓子眼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过了江,距厦门还有百十公里,前方再无障碍,司机们一路鸣笛一路狂奔,

      黄昏到达厦门。连夜看地形,挖工事,搞伪装,24日下半夜,大炮全部进入阵地

      ,装定好诸元,就等着千里之外,从北京传来的毛主席那一声开打令了。

      刘华老人说:

        1958年,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个“大”字,什么都是“大”,大跃进、大炼

      钢铁、大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炮发言、大雨倾盆……

        1958年那个雨大得真是没法形容,再以后我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雨,而且不是

      下一阵子,彻夜下连天下,把所有人都下得头大火大脾气大。

        刘华,一位文质彬彬、学者风度十足的1939年入伍的老八路。先干政工,后

      学炮。改行是因为一次战斗,一群大老粗围着一门刚刚缴获的簇新的日本山炮干

      瞪眼冒傻气,谁都知道家伙好,谁都不知道咋样搞,唯有刘华喝过几天洋墨水,

      花几天功夫边琢磨边鼓捣,让一堆废铁变成了宝,从此,便和炮结下了不解之缘

      ,操炮操了一辈子。1958年,任二十八军炮兵副军长,离休前,任福州军区炮兵

      参谋长。在福州炮兵干休所寓所内,他慢条斯理、文诌诌地回忆、叙说,你绝对

      看不出他曾是一位统制过数千门大炮的司令官。我想,和虎将詹大南做搭档,一

      文一武,一张一弛,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大概也算一种优势互补、相得益

      彰的安排吧。

        1958年主席决定炮击金门,事先没有一点迹象,我们也没有任何准备。

        7月21日军里正开着常委会研究日常工作呢,突然接到叶飞一个电话,传达中

      央意图,下达作战命令,搞得我们措手不及。会议立即改题,别的问题都搁下,

      就谈作战。军长詹大南,我一个,参谋长张维滋,政治部主任丁士采,组成前指

      ,以后叫莲河炮群,我任副总指挥。炮群以我们军一个军炮团叁个师炮团为主,

      配属其他地方调来的炮兵部队,对付大金门,火力很强大。

        刚刚行动,就赶上特大暴雨,泉州桥被冲垮,向厦门开进的部队都挤在泉州

      了,到处都在猛按喇叭,到处都是泥和水、车和炮,泉州乱成了一锅粥。我跟着

      詹军长去视察渡口。詹军长大发脾气,见人就骂,除了对我客气一点,连对参谋

      长张维滋也是大喊大叫没个好脸色。詹这个人脾气急躁,对部队要求严格,很多

      人见他就像耗子遇见猫一样乖,真怕他。其实他这人是个很好的同志,骨子里待

      人很宽厚。

        渡口处,军区工兵团正在抢修桥梁,詹军长把团长找来,劈头盖脑一顿训,

      最后,拍拍手枪:限你几点几点把桥修好!修不好,老子就毙了你!

        (我问:如果工兵团长未能完成任务,詹大南真会枪毙他吗?刘华说:不会

      。杀人也不能那样随便,还得经过军事法庭嘛。而且,真要杀,我,还有军常委

      其他同志也不会同意嘛。)

        六几年我在福州住院,碰巧那个工兵团长也住院,姓什么我忘记了,黑黑的

      ,大高个子,山东人吧。我们聊天聊到了1958年那段,我就替詹大南向他道歉陪

      不是,说:当时我们对你态度可是不大好哟。他笑笑说:没什么,打仗嘛!不过

      ,詹军长要真把我给毙了,死得也够冤枉的。

        其实,你就是隔一小时枪毙一个团长,泉州大桥也是抢不出来了。多亏了下

      游的一个浮桥,部队勉勉强强全部通过了。但时间耽误了一天多。

        只剩下两天时间,又要冒雨抢修野战工事,又要解决那么多部队的宿营、吃

      饭问题,一个人长两个脑袋八只手也干不过来呀。军部设在莲河方向一个叫火烧

      灰的村子里,有一段时间里,军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团找不到连队,乱套了

        最乱还是7月24日夜部队进入阵地的那个晚上,好乱哟,没法形容的乱啊!整

      整一夜,我紧张得连说话的声音都没有了,想喝点水没有水,想打个电话没电话

      ,说实话,我当时很没信心。

        上面只知道按地图下达命令,说一声“限时进入阵地!”要知道,地图上标

      的路都是一些土路、小路,窄得很,加上下雨,到处泥浆,部队同时出来,又堆

      到一块了,谁都想头一个进去,谁也不让谁。现在检讨,我们指挥上确实有不少

      问题。我真急成了没头苍蝇热锅上的蚂蚁了,因为我们完全在金门的火力范围之

      内,如拂晓前部队不能就位隐蔽,敌人发觉首先向我开炮,损失将无法估计。我

      们根本就没法还炮,也没法疏散,只能干挨打。

        我下了一道命令:哪一门炮,哪一辆车出现问题,确确实实走不了,立即推

      到路边,翻到沟里去,不能影响大部队行动!

        万幸,天亮前各部队都到了位,坏天气也有好处,使敌人观察不便容易麻痹

      ,我们这边千军万马大折腾,那边仍然在糊里糊涂睡大觉,真让人难以相信。但

      现在回想起来,也确实险象环生,让人后怕。

        任务面前无困难,命令面前无条件,这是我军的传统。7月25日晨,我们炮群

      按照军委和军区的要求,完成了大规模炮击金门的准备。

        詹大南老人说:1958年那场大雨确实可恶,差一点让我贻误了军机。我们炮

      兵进入阵地是限定了时间的,我向军区立过军令状:保证全军按时进入:进入不

      了,你们可以枪毙我!

        詹大南,穿上红军军服戴上八角帽后的第一个职务是给红二十五军军长、日

      后的徐海东大将当警卫员;摘下领章帽徽前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对詹大南而言两个职务之间不光是一级级阶梯,还有数百次战斗和无数次从死

      神手掌逃脱的经历。

        1993年夏,我专程到南京军区高干俱乐部采访他,年逾七旬依然威严的老将

      军正在专心致志听书法讲座,摸了一辈子枪杆的手接着握笔杆,武将铁硬的外壳

      原来也包装着多样的兴趣和丰富的追求。

        我的第一个问题纯属好奇,所以问得极为小儿科:战斗中,您毙过执行任务

      不坚决的部属吗?他大惑:打仗就是一个目的,消灭敌人,怎么能随便杀自己人

      呢?我的第二个问题:如果工兵团长不能按时架好桥,您真会枪毙他?他依然大

      惑:我说过要枪毙他?记不得说过这样的话了,确实记不得了。

        我不想再自讨没趣,赶紧转话题,问起关于那场雨。老将军一拍茶几,恨恨

      说:他妈的,1958年,要是老天爷撞到我的手里,我非拿枪把他毙了不可!

        泉州桥被冲垮了,部队确实很乱,我就亲自跑到渡口去指挥,我的官最大嘛

      。打仗,不论防御还是进攻,哪里最重要最吃紧主官就应到那里去。

        部队看见你来了,才有主心骨,你也才能了解第一手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做

      判断、下决心。

        我在渡口的脾气可能是大了一些,但必须给下边一些压力嘛,你一压,点子

      啦办法啦都出来了,天大的因难也就克服了。军委给军区的是死命令。军区给我

      的是死命令。我给下边也只能是死命令。一级压一级,压垮的不是部队,是困难

        部队打胜仗凭什么?就是凭一股气,一股劲。长征时,我们红二十五军走到

      豫西,正是12月前后,数九寒冬,风呼呼刮,真冷啊,人全冻僵了,手冻得连扳

      机都扣不动,敌人把我们团团包围住,后有追兵,前有堵截,一个参谋主任说,

      红军没指望了,大家把枪丢了,各逃各命吧。徐海东马上命令把他抓起来,阵前

      枪毙!然后,率部队硬打猛冲,半夜才冲出包围困,重伤号全丢了。那一次真叫

      九死一生死里逃生生死存亡啊!但通过这一回,我也明白了,面对再强大的敌人

      ,再恶劣的自然环境,你都必须保持压倒一切敢打必胜的那么一股气势。

        1958年,那么大的一场雨,7月21日接到命令,24日夜全军进入了阵地,只有

      叁几天时间嘛,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我们按照要求完成了炮击准备。当时,我向

      前指一边报告情况一边想:我们的部队好啊,我们的战士好啊,还是红军留下的

      传统,这一仗,我们已拿下了第一个回合。

        (待续)

    • 家园 【文摘】《八二三炮击金门》作者:沈卫平(三)

      第二章 地中海漩涡

        1958年7月,一万五千美军登陆黎巴嫩。英军在约旦空降叁个营/中东的现代

      史看似杂乱无章,但一句话也可说清:以鲜血换石油。   中国六千四百万人

      参加了游行示威,规模可收入“吉尼斯大全”/美国人说:中国是在无事生非和借

      题发挥。前一句,只能给1分,后一句,可以打99分。   蒋经国建议:我们不

      妨在台海稍加克制,军事上取低姿态/蒋介石照桌猛击一掌:妇人之见!我这个总

      统府不摆一兵一卒都派过去也要守住金门。   毛泽东说:中东最近很热闹,

      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戏我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一个决定:

      炮打金门。   台湾海峡暴雨滂沱,十万火急开赴战区的炮兵部队在各处受阻

      /军长詹大南指着工兵团长鼻子骂:几小时内你不把桥给我修好,我就毙了你。

        7月25日,毛泽东穿游泳裤接见赫鲁晓夫,对赫氏连说了叁个“不”/赫氏耿

      耿于怀但不失大家风范。对中苏“秘密协议”,台湾瞎猜猜到了今天。

                            1

        1958年5月8日,黎巴嫩枪声大作,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将夏蒙总统打得懵懂

      转向。   7月14日凌晨,一群伊拉克年轻军官冲进巴格达王宫,把面如土灰浑

      身筛糠的国王费萨尔、首相赛义德、王储伊拉从床下拖出来,扼要宣布了他们出

      卖国家利益的罪行,然后依次用冲锋枪在他们的脑壳上凿洞。然后,宣布建立伊

      拉克共和国、退出“巴格达条约”。   美国在波斯湾的战略防线上出现了缺

      口。

        军官群中,有一浓眉大眼、上唇留着典型的伊斯兰小胡子的中尉,他便是十

      岁就得到第一枝枪,十九岁就杀了第一个人的萨达姆。叁十叁年后,他终于成为

      其知名度仅次于美国总统布什、使整个西方世界一提及便深感头痛的人物。  

       亲西方的夏蒙政府摇摇欲坠、哈希姆王朝寿终正寝,地中海飓风骤起,掀起一

      片怒浪狂涛。   阿拉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受到极大鼓舞,军事政变或平民暴

      动随时都可能像雪崩一样猛烈爆发。将美国和西方势力排斥出中东地区的纳赛尔

      主义似乎已在地中海的海平线上现出了曙光。 西方一片惊恐。

        如果把时钟倒拨回去个百八十年,他们是不会如此惊恐的。那时候。这里本

      是一片除了沙漠还是沙漠的不毛之地,即使用重如阿尔卑斯山脉的磨盘来碾轧,

      也不可能从骑着骆驼、赶着羊群、浑身上下缠绷带一样裹得严严实实的阿拉伯人

      那里榨出多少油水来。现在可是今非昔比了,自从在那片荒废的土地下面发现了

      会流动的黄金──石油──以后,整个中东就像刚被人知道了其美貌的姑娘。立

      刻身价百倍,西方人以绝不亚于当年对福摩萨般的热情蜂拥而至,一根根钢管深

      深钻入地下,吮吸着能够让整个世界都狂热躁动起来的黑色血液。   随着现

      代勘探术的日臻完善和探察领域的日趋扩大,人们瞪大了眼球发现,这片原来最

      不值钱的土地竟储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66%,世代受苦受穷的阿拉伯人竞愚钝到

      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屁股一直是坐在一座流动的金山上。   美国石油来源的30

      %西欧的40%日本的90%都来自这个地区,在石油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枢神经和

      工业化社会命脉的时代,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经济繁荣的命运,谁就控制

      了世界。   靠石油来维持繁荣的国度决不能坐视被挤出那片蕴藏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营养液的海洋,艾森豪威尔几乎在得到消息的同时就作出了立即干涉

      中东局势的决定,早已从世界霸主地位降为伙计的英国紧步其后。理由是不成问

      题的:“保护黎巴嫩‘主权’,保护美国、英国侨民”,“应黎巴嫩、约旦政府

      请求,防止共产主义颠覆”。   在这个星球上,大概只有美国军队可以在任

      何一个时间开到任何一个地方去,并且总会有一百条理由在等着你。   7月1

      5日,一千五百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登陆黎巴嫩。几天后,在美国海军第六舰队七

      十二艘舰艇及二百余架舰载飞机的支援下,这支部队扩大至一万五千人,他们轻

      而易举弹压了起义武装的抵抗,控制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及国际机场、火车站和

      海港区。   英国军队行动稍迟,17日晨在约旦空降了叁个营又一个伞兵大队

      ,在伊拉克东南的巴林岛增派了一个营,另以堡垒号航空母舰和叁艘驱逐舰、若

      干潜水艇组成的特混舰队,运载一个步兵旅又一个营驶往亚丁湾,完成了从北面

      攻击伊拉克的准备。   在美国和英国大兵的鼎力相助之下,亲西方的黎巴嫩

      总统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化险为夷,稍稍站住脚跟。业已松动的西方中东防线得到

      加固。   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完全搞懂,预期中的对伊拉克的攻击为什么始终

      没有发生?   但我们终于在叁十叁年之后、1991年的1月17日看到了这场攻击

      。以美国军队为首的多国部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布什的“爱国者”大显神通成

      为萨达姆“飞毛腿”的克星,前者的F-16和隐形飞机更把后者的共和国卫队炸得

      鼻青脸肿屁滚尿流。   这一次我们中国人每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来自海湾的

      战争新闻,有惊叹,有喝彩,也有困惑。   萨达姆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炮,

      双脚踩在了人家的土地上,侵略者的帽子戴定了。   可山姆大叔也一手拿着

      枪一手拿着炮双脚站在人家的国土上,该戴什么帽子?   这场战争至今尚未

      真正结束。十分钟之前,邮递员送来了今天(1993年8月21日)的“参考消息”,

      我一眼就瞥见了放在头版上的那条醒目的标题:

        伊拉克向联合国抗议美军轰炸伊北部

        伊拉克的一位政府发言人在一项声明中说:“美国政府今天上午对摩苏尔以

      西20公里的一个高射炮兵连犯下新的侵略行径,造成一名军事人员受伤,两辆车

      辆受损。”他还说,在飞机第叁次企图接近高射炮兵连时,一个平民受伤。

        在华盛顿,五角大楼说,在伊拉克发射了一枚地对空导弹后,美国军用飞机

      开火自卫。在这次行动中,由两架F-4G飞机和两架F-16飞机进行了两次袭击,

      看来已摧毁了伊拉克导弹发射场。伊拉克的一位政府发言人说:“美国的说法是

      毫无根据的。”   中东的事情永远都是一团浆糊难以说清楚的。先是伊拉克

      打伊朗,科威特则慷慨解囊掏腰包,美国人也明地暗地给萨达姆以各种新式武器

      。筋疲力尽打了八年,刚喘了一口气,伊拉克又突然掉转枪口打开了科威特,美

      国人比谁都着急上火,伊朗则蔫不几地又暗中给伊拉克打气鼓劲。咋回事,说不

      清!同情弱者的心理驱使吧,我一开始倒是挺可怜科威特的,现在却又可怜开伊

      拉克了。……几百亿的战争赔款像大山压在那,好几代人都还不清;又禁运,又

      不允许出口石油;政府办公大楼让人家搜了个遍,军事基地还得让人家安上摄像

      机监视着……   相距叁十叁年的两场战争,虽然起因和性质大相径庭,但似

      乎也能瞥见一些共有的特征。我倒是很同意这样的说法:地中海倒霉在地中有“

      海”。那片蔚蓝色的海底埋藏着的另外一个墨黑色的大海,是把整个世界都搅得

      不得清静的深不见底的漩涡。这个地区的现代史看似杂乱无章,头绪纷繁,其实

      简单得一句话也可说情:   以鲜血换石油!

                               2

        忘记了是哪国的一位文学家说过:冷战,就是地球东半部的那只眼睛同西半

      部的那只眼睛怒目相视和各占去一半的嘴巴在互相叫骂,但谁也不敢轻易使用牙

      齿,因为,在两个半部都长出了核牙的情况下那意味着整个头颅的自行爆炸。

        1958年,两大敌对阵营的冷战正经历着最严酷的寒冬,国际间一切扑朔迷离

      乱麻般的现象都可以用两道简单的公式来解析:   ──你动作,我反对。

        ──你反对,我叫好。

        北京针对美、英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动作举行了有数百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

      示威游行,通宵达旦,日以继夜,整座城市变成了一头不间断地在发怒发威的狮

      子。   一位英国记者写道:当你看到有那么多人向你投来鄙夷仇恨的目光向

      你挥拳咆哮时,难免会情不由己地胆颤心惊。这个国家最不缺乏的资源就是人,

      那无始无终看不到尽头的人群使你想到这个国家的一条最着名的河流──黄河。

      黄河发大水在远古时代就是一件可怖的事情……   人们排成多路纵队,组织

      良好前呼后拥向英国代办处所在地兴国路走去。入夜,这条窄窄的马路已被挤得

      水泄不通。水银路灯下,一片片拳头和拿着红绿纸旗的臂膀波涛般此起彼伏。五

      光十色的标语、漫画贴满了英国代办处那长约四百米的建筑物的墙壁,厚达十几

      层之多,空气中,弥漫着墨汁的酸臭和浆糊的香甜气息。   北京第一机床厂

      一千五百多名工人,紧接着下午第一队一千多人的队伍,在晚上10时半下了班又

      立刻赶来参加游行。凌晨,这条马路上又第叁次打出了该厂的厂标。   头上

      还戴着白色工作帽的北京联合纺织厂的女工们,也是在晚上11时下了班以后就走

      上街头的。女工们为声援黎巴嫩、伊拉克的兄弟姐妹还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她们

      虔诚地说,多生产一支纱锭,就是多造出一颗射向美、英帝国主义的子弹。  

       有一批在夜间值班的人──公共汽车司机、街道清洁工人和报馆的夜班编辑们

      ,刚刚结束了工作,就毫无倦意地涌入了游行示威的队伍。一些年轻小伙子,是

      听到了一声招呼,从宿舍的床上弹跳起来赶来游行的。几位性急者甚至来不及穿

      鞋袜,就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现在仅见于某些澡堂的木“呱哒板”上了街。一阵

      “呱哒、呱哒”的响声由远而近,那是木板鞋同水泥路面接触所发出的美妙音响

      。   首都文学艺术工作者的队伍里,作家艾芜走在前排,拿着匆匆草就的整

      个文艺界的抗议书。诗人沙鸥则被群众示威的场面所激动,诗兴大发,出口成章

      ,向记者们口述了新作《反侵略的红浪滔天》:

                   反侵略的红浪滔天,

                   愤怒的喊声吓破敌人胆,

                   这是火焰的洪流,

                   定要烧死战争罪犯!

        在英国代办处工作的一百多位中国职工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占地利之先,他们

      推举了一位名叫罗德贵的通信员为代表,走进代办处一秘艾礼雅的办公室说:我

      们中国职工要参加示威游行,抗议你们的军队对中东人民的侵略:艾礼雅摊开双

      手耸耸肩不置可否无可奈何地作出苦笑状。   10时30分,一百多中国职工高

      呼反英口号从建筑物内走了出来,加入到游行行列。   让人颇觉不太过瘾的

      是,那时候中国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既无大使馆也无代办处一类机构,甚至连

      一个美国人的影子也见不到。倒霉的英国代办处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众矢之的和唯

      一可供人们泄愤的目标,居住在里面的可怜的ENGLISH们只好采取鸵鸟政策闭上眼

      睛捂起耳朵苦捱令人烦躁的时日。   英国人并非是在代人受诟,但他们承担

      的诅咒无疑超出了他所应承担的份额若干倍。   那时候,中国人虽然分不清

      美国人与英国人之间的区别,但他们对美国人的憎恶确实远远超出了对英国人。

        美帝国主义──这是一个在当时集恶棍、流氓、无赖、土匪、强盗、牛鬼

      蛇神、地富反坏为一身的恶劣透顶的形象。   游行队伍中,走来一队引人注

      目的幼儿园小朋友。那个一手牵着前面一个的裤带一手拿着棍棍糖的男孩,就是

      刚刚6岁的我。当我们看到大人们点火焚烧两个纸糊的怪物(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

      模拟像)时,欢乐地拍着小巴掌又叫又跳。在年轻阿姨的带领下,我们还一边摇

      摇摆摆地走一边高声朗诵五十年代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至今我还记得的儿歌:

                      一二叁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吃人,

                      专吃杜鲁门(美国前总统)。

                      杜鲁门,

                      一生气,

                      喝了两碗滴滴涕。

                      上医院,

                      没看好,

                      回家放了叁声大狗屁。

                      苏联老大哥,

                      挣钱挣的多,

                      买辆摩托车,

                      骑到莫斯科;

                      美国老大娘,

                      挣钱挣的少,

                      买个破油灯,

                      点也点不着。

        反美仇美憎美情绪可谓深入人心!

        中国与美国何仇之有?细究起来,1900年血洗北京他是犯事的八大金刚之一

      ;小日本投降后帮着老蒋打八路也算一笔;前几年双方在朝鲜战场上又打得难解

      难分,所谓的联合国军还不就是美军的另一个好听一点的名称?但这都不是主要

      的,美国给中国人造成的最大感情伤害莫过于欲把台湾从中国版图分离出去的企

      图。好比某人举刀砍掉你的一截指头,然后他拿起那血淋淋的物件对你说:“喂

      ,这东西原本不是你的”,你对他的仇恨恼怒必将达至顶点。当美国军舰根据美

      台协防条约在台湾海峡进进出出、中国的统一再次受到严重威胁时,每一个有血

      性的中国人都感到了奇耻大辱和切肤之痛。   中东距我们太遥远,像一本厚

      书《一千零一夜》中那许多美妙动人的故事一样遥远。许多中国人无论过去、现

      在和将来,都未必能够真正搞懂阿拉伯世界的事情甚至闹不清中东究竟在我们的

      东、西还是南、北,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激烈义愤怒不可遏,只是因为正在中

      东打劫的强盗与闯进他们家园赖着不走的恶霸是同一个。   台湾被无情分离

      ,这才是他们一直难以排解的情结,他们恨死了那个把他们的家园、故土、血脉

      、版图肢解割裂的家伙。   怒火早已燃烧。地中海骤起的风暴诱使它猛烈喷

      发。

        示威的规模堪称世界之最似可收入“吉尼斯大全”。几天之内,全中国有两

      千多个城市、六千四百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和抗议集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

      ,“美帝国主义从我国领土台湾滚出去”的口号,比“美国军队从黎巴嫩滚出去

      ”,“英国军队从约旦滚出去”的口号喊得还要多还要响。   自然,即使六

      万万五千万民众全体上街喊破喉咙,笼罩于地中海上空的乌云也不会知趣而散,

      被分离的国土也不会自行弥合,豪气充盈天地胆略超逾古今的毛泽东开始思考一

      个要叫对手付出代价的大计划。用陈毅外长的话说,要叫偷鸡贼捂住了脑壳露出

      □,怎么也得挨板子。

        美国人说:中国人是在无事生非和借题发挥。

        说中国人“无事生非”,只能给1分。

        说中国人“借题发挥”,可以打99分。

                             3

       

        当第一批美国大兵带钉的皮靴与中东滚烫的沙土地接吻的时刻,台北恰是凌

      晨,习惯早起的六十八岁的蒋“总统”在阳明山“总统官邸”的草坪上漫步。

        在他一生的前半部分时间内,他的“总统”头衔是不需要被划上“”的。自

      打从那个辽阔的大陆搬迁到这个海岛居住以后,连他也掂量出自己在这个星球上

      的分量同时锐减了许多。他是一位意志强硬个性顽韧的人物,在他的字典里,可

      以查到“失败”这个词,但绝对没有“认输”这个词。从此,他便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地忙碌着一件事:要自己头顶上的“总统”桂冠重放光彩再度辉煌。  

       他吩咐过:不论什么时间,也不论他在干什么,都必须把中东事态的最新发展

      立刻向他禀报,不得有误!   侍从官在路口立正恭候,等待他返身缓缓走回

      ,向他敬礼:“总座,美军已在黎巴嫩登陆。”   他紧闭的嘴角微微上翘,

      紧锁的眉宇间褶皱轻舒,因过于严肃而冷峻板滞的面容闪电般掠过一瞬常人不易

      觉察的笑意,他把手杖微微向前抬一抬,表示知道了。   侍从官不敢离去,

      两足跟并靠得紧紧的,静候“领袖”的指示。

        他的双手叠放在一起接着手杖,那颗着名的光头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辉,发

      射着历经风雨研磨后的光泽,须臾,他的嗓子深处发出喑哑的声音:“早膳过后

      ……不,现在,通知经国,叫他尽快征询各位中常委及叁军首长意见,对中东局

      势发展及对台海安全的影响作出评估。”   侍从官敬礼,转身离去。

        在台湾宝塔式政治权力结构顶层,谁都明白,最近各种重大的国际问题和岛

      内问题通常由国防会议副秘书长蒋经国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来组织研究并向层峰汇

      报,这无疑是老头子发出的一个非常明确的传位信号。   不管此刻他统辖的

      区域已经萎缩得何等狭小,在本质上,“总统”依然是一位不穿龙袍的君主。从

      对中国封建帝王的深入研究中去把握“总统”的内心世界,大体八九不会离十。

        美国佬真的在中东动手了!

        此时此刻“总统”的内心又泛起波澜。来到这个岛子之后,他才更深刻地体

      会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同自己的生存命运联系得是那样的紧密,以至于他总是

      以一种历险般的心态焦躁地期待这个世界充盈变数,变化得愈眼花缭乱高深莫测

      天晕地眩愈好。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花岗岩般一成不变被凝固被定型,

      这意味着他将永远地被冰封于这个海岛,重返故里的梦将永远的是一个梦。  

       为了说明世界局势的骤变有时会使台湾看似灰黯的前途突显光亮柳暗花明,他

      在各种演讲和谈话中不厌其烦地提及另一个令人难忘的清晨。   那是1950年

      6月25日,他正在用早餐,经国急匆匆送来驻韩“大使”邵毓麟的报告:“韩战爆

      发”。他望眼欲穿的第叁次世界大战终露眉目,大脑的天幕上流星般闪过第一个

      反应,竟与那个人称“小鲁肃”的邵毓麟的研判不谋而合。   邵在报告中说

        韩战对于台湾,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面临的中共军事威胁,以及友邦帮美

      国遗弃我国,与承认匪伪的外交危机,已因韩战爆发而局势大变,露出一线转机

      。中韩休戚与共,今后韩战发展如果有利南韩,亦必有利我国,如果韩战演成美

      俄世界大战,不仅南北韩必然统一,我们还可能会由鸭绿江由东北而重返中国大

      陆。如果韩战进展不幸而不利南韩,也势必因此而提高美国及自由国家的警觉,

      加紧援韩,决不致任令国际共党渡海进攻台湾了。

        读罢邵毓麟的报告,他同夫人起立:“主,感谢你赐与我们。”

        这句例行的祈祷辞今天读出来由衷地感觉发自肺腑。

        事态的发展与“小鲁肃”的研判完全吻合。两天后,杜鲁门总统宣布:

        ……鉴于共产党军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并威胁到在

      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之,本人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

      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并且本人已请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活动

        又过了两天,第七舰队的九艘舰船,包括六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和一艘运

      输舰,进入台湾海峡巡弋。紧接着,是第七舰队司令史枢波将军、远东驻军司令

      麦克阿瑟将军戏剧性地访台,是源源而来的20个步兵师的崭新装备,1000余架各

      型飞机、200余艘各类舰艇和8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不应忘记,在此之

      前,美国已经单方面中止了“援助”,留驻台湾的仅是一位领事级的代表,最高

      级的武官也不过是一位“总统”从不与之握手、称之为“毛孩子”的美军中校。

        美国军舰出现在台湾海峡的当天,他睡得鼾声大作,其安稳、塌实、甜美

      状,为近年来的第一次。   这是怎样艰辛险恶不堪回首的一年啊!

        大陆丢失,带领叁百万追随之士和六十万残破之旅蜗居海隅。对岸,数十万

      挟胜气炽焰饮马闽浙的解放军正虎视眈眈,台湾海峡大规模的攻防战无可避免。

      原本估计,是年六、七、八叁个月是台湾真正的危险期,因为九月过后是台风季

      ,不利征伐,共军便只能偃旗息鼓望洋兴叹。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描绘此时的

      台湾准确无误,全岛笼罩着一片凄凉的气氛。他食不甘味夜不成寝,马不停蹄巡

      视各地,督察防御工事的修建,每到一处,都要大声疾呼我们“国家”已到空前

      未有的危险时期,每个处在这个孤岛上的人也已没有什么可以撤退和逃避的地方

      。他不止一次地对部属明言:“如果台湾不保,我是决不会走的”,几乎在和所

      有高级干部的谈话时都不厌其烦地反复讲“应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候选择最有意义

      的死”,从而,把一种“成功成仁誓为国死”的情绪,导引至空前的高峰。  

       他和他孤苦无助的海岛,就这样怀揣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末日心理,准

      备迎接毛泽东毁灭性的最后一击。   五月,美国政府在一份秘密文件中也做

      出同样的预测:估计到七月台湾海峡风平浪静时,数十万中共精锐便将越过海峡

      。可以预料,该岛将陷落,国民党在那里将和在其他地方一样容易被攻破。  

       神仙也难料到,一夜之间,蒋“总统”居然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韩战爆发

      得不早不迟太是时候,终于促使美国人在他那无遮无盖的头顶撑起一柄保护伞。

      难怪,信奉基督的他私下里并未表现对主的虔诚,而是用一种调侃自嘲的口吻对

      家人说:“台湾获救,真得感谢金日成哩。”   从这天开始,他认准了两条

        “无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本党重返大陆无望。”

        “无美国盟邦的鼎力相助本党重返大陆无望。”

        他所有的谋略都集中于:耐心期待着国际局势的风云突变;想方设法拖美国

      在台湾海峡下水。

        或许,在整整八年之后,类似的机遇又再度降临?上午10时,一辆黑色雪佛

      莱轿车不减速驶进“总统”官邸,戛然而停。车门打开,急匆匆走下蒋经国。

        四十岁的“太子”正值壮年,阔额方脸,浓眉厚唇,诚笃憨实的模样中透着

      干练与持重。而他矮粗强健的躯干中似乎又蕴含了旺盛的精力,微微上扬的双肩

      正企盼着承负更多更重的责任。   “副秘书长”是唯一进入“总统”房内不

      需要先经通报的人,尽管中外人士对老蒋传子之举颇多微词,但公平而论,蒋经

      国确是乃父意志、理想、事业的最佳传人。你尽可批评那种古老的、东方封建主

      义的权力欲,幻想着在死后仍能延续的陈规陋俗,你却无法否认台湾在“蒋经国

      时代”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并且无法否认,无论台湾在穷困还是暴富时期,

      这爷俩都顶住了来自内外的压力始终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立场,大概是他们对

      中华民族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父子俩隔桌而坐。

        儿子拉开皮包,拿出一份刚刚草拟的关于对中东局势未来走向评估报告的要

      点。   父亲顿首。再次对儿子的办事能力和高效感到满意。

        在家里,他们以“爸”和“经国”互称,而一走进办公室和公务场所,他们

      之间便是最高决策人同高级幕僚加钦定接班人之间那种十分严肃的关系了,约定

      俗成,他们相互只称“总统”和“蒋副秘书长”。   父亲:蒋副秘书长,谈

      谈你的看法。

        儿子:总统,我认为,──中东是世界油库,战略地位重要,美苏必争。因

      此,此次中东危机将不会局限于一次地区性冲突,极有可能导致美国同苏俄的激

      烈对抗。苏俄即便不直接出兵中东,在欧洲方向肇事的可能性也很高。而美苏两

      国要么不打,要打一定就是叁次世界大战。因此,台湾又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和考

      验。   ──世界格局的任何变化都将波及亚洲。若美国掌握主动,则毛共不

      会轻举妄动。如苏俄暂居上风,毛泽东和共匪集团肯定受到鼓舞,共产势力极有

      可能沿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大举南下,从东西两个方向在环太平洋反共圈上打开

      缺口,并对台湾在战略上形成夹击之势。   ──可以预言,台湾本岛安全暂

      时无虞,毛泽东不会首先选择台湾为目标,更准确说“不敢”。海峡天堑是一道

      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同时,在中美协防条约已经生效构成威慑的情势之下,毛

      共若果贸然渡海攻台,等同向美国宣战。而以毛共那样的海空劣势去碰美国强大

      的海空战力,无异自杀行为。   ──毛泽东狡诈精明,他如欲对我施以打击

      ,把金门和马祖作目标区的可能性最大。两外岛靠离他们太近是原因之一,更因

      为美国至今不曾明确态度:在这两座岛屿一旦遭致攻击的情势下,美国是否会挺

      身而出,对它们实施有效的保护。美国盟邦在此问题上的含混不清,将给毛共提

      供可乘之机。   ……

        儿子条分缕析,缜密周详。

        父亲侧耳静听,完全投入,他一边字斟句酌地咀嚼儿子的分析,一边调动所

      有的智慧思索着相应的对策。听到关键处,他既像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儿子

      :   “美国人在金马协防问题上始终态度暖昧,难觅真言,葫芦里究竟装的

      什么药?”   儿子稍事思考,答:“几天前我曾与蔡斯将军□晤谈过,他并

      不直言要我方从金马撤退,却拐弯抹角提及金马外岛其实对于台湾安全并不重要

      ,搞不好反会招惹一些无谓的麻烦。他还向我透露,美国即将在中东采取某种行

      动,希望外岛上的部队能够保持克制,因为美国不想同时在世界的另一区域陷入

      泥淖。我一向认为:美利坚虽为盟邦,但同时又是一绝对实用自私几近于偏狭之

      民族,其处置国际间事务方式并无固定标准和一贯原则,往往因时因人而异,甚

      至前后相悖自相矛盾。加之他们刚刚又在朝鲜领教过毛共的顽强凶悍,正所谓一

      回遭蛇咬,叁年怕井绳呢……:父亲“嗯”“嗯”地应允着,站起来,倒剪双手

      ,低着头,在宽大的办公室内来回踱步。   儿子觉得是向父亲大胆进谏的时

      候了。但他多长了一个心眼,不照直说是自己的意见,而是拉来一些位高权重的

      长辈陪衬,他觉得,这样做,被父亲采纳的把握可能更大。他开口:“总统,我

      已征询陈院长、何主任委员、俞部长、王总长、蒋主任、彭、梁、陈总司令等□

      党国长辈、长官的意见,各位都以为,金马乃台湾咽喉之地,断然不可撤守。但

      在中东情势尚不明朗、演化殊难定论之时,我们不妨在台海稍加克制,不事张扬

      ,军事上取低姿态,此种战略绝非示弱于共匪,而是一种韬光养晦之策,一可以

      化释盟邦疑惧,二可避免给毛共以寻衅口实,以静观时变,寻觅良机……”  

       ───

        □蔡斯将军:美军援台军事顾问团团长。

        □陈院长──台湾行政院长陈诚。何主任委员──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何应钦。俞部长──国防部长俞大维。王总长──参谋总长王叔铭。蒋主任──

      总政战部主任蒋坚忍。彭司令──陆军总司令彭孟缉。梁司令──海军总司令梁

      序昭。陈司令──空军总司令陈嘉尚。   万万不曾料到,父亲突然照桌猛击

      一掌:“妇人之见!克制、克制,克制个屁!   他美国人要我们去死,大家

      排队去跳海么!娘希匹,美国人有美国人的利益,我们有我们的权力。我们卧薪

      尝胆这许多年,不就是准备要同共匪决一死战的么?这一仗迟早要打。想回大陆

      就得打。毛泽东不怕打,我也不怕!在台湾打,在澎湖打,在金门马祖打,由他

      拣好了。金门这个地方,不但不能撤,还必须给我牢牢守住,美国人不帮忙要守

      ,十万兵都打光要守,台湾这里,连我这个总统府不摆一兵一卒都派过去也要守

      !金门守不住,台湾早晚有一天也守不住的,翻一翻史书,读一读郑成功、施琅如

      何征台就知道的……”   儿子怔怔站着,他对父亲的勃然暴怒大惑不解。他

      知道自己的建议与父亲的所想不一致,惹恼了父亲,但尚不明了父亲究竟是怎么

      想的。虽然已从父亲嘴里喊出来的并不十分连贯的字里行间,他直感到父亲显然

      有更为深谋远虑的思考。他站起来:“总统,请给我时间,容我再议。”   

      父亲走过来,苦涩一笑,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蒋副秘

      书长,不要忘记,台湾乃弹丸之地,只是我们中国国民党的栖身之所。我们不怕

      敌人强大,就怕自己苟且偏安,所以即便我此生做不成郑成功了,也希望你不要

      去做郑克?u。”   儿子略有所悟:父亲忌听诸如“克制”、“低姿态”、“

      韬光养晦”等等消极避战之词,即便使用这类词的着眼点仅仅是就策略而言。父

      亲在台湾海峡采取的战略只此一种:攻势战略。

        父亲毕竟是父亲,几十载战火狼烟外交纵横政坛风云宦海浮沉,早已把他锻

      造锤打得高深莫测成佛成仙。数不清的胜负荣辱辛酸苦辣大悲大喜乍起乍落,更

      使他弄权谋游刃有余用手腕炉火纯青。相形之下,儿子确实还欠火候略逊一筹,

      思路合逻辑而显浅直,谋划应形势而缺算度,“太子”地位虽已悄悄确立,但作

      为一个领袖继任人,尚需继续修炼。

        7月17日,台湾宣布,叁军已处于“特别戒备状态,”全体官兵停止一切休假

      。   台高级将领走马灯似地巡视金门、马祖地区。金、马驻军频繁演习,福

      建沿海不断遭到炮击。   美国在台湾的军事顾问、外交官同台方有关部门“

      整日整夜保持神秘接触”,“每小时把有关中东形势情况告诉国民党”。美军太

      平洋战区同时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第七舰队航空母舰2,重巡洋舰2,驱逐舰8,活

      动于台湾东北60至100海里处待机。另以航空母舰1至2,驱逐舰4至8,活动于台湾

      海峡以南海域及巴士海峡海域。美潜艇2至3,则隐匿于中国大陆浙东海域,监测

      中共海军南下动向。第七舰队司令比克利将军在一次谈话中透露:假如爆发战争

      ,导弹舰只将驶近亚洲大陆摧毁共产党中国在旅大、青岛及上海的潜艇基地。美

      海军参谋长伯克将军也并无顾忌地在公开场合谈论:美国海军正密切注视台湾地

      区局势,随时准备进行像在黎巴嫩那样的登陆。   蒋“总统”也于公众场合

      曝光,显得信心十足:我们有一切理由相信,我们收复大陆的努力将会成功。我

      认为这是完全做得到的,可行而现实的事情。   ……

        “攻势战略”在行动。

        从中东刮起的强台风,以闪电般速度光顾原本就不平静的台湾海峡。

        (待续)

    • 家园 【文摘】《八二三炮击金门》作者:沈卫平(二)

      十五、十六世纪,是不安分的葡萄牙人在这个星球上横冲直撞的时代。

        1486年,狄亚士发现南非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8年,达加马航行抵达印度西岸。

        然后,他们占锡兰、打通暹罗、马来半岛。金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欧洲

      人终于绕过传统的丝绸之路,在蔚蓝色的大海之中,找到了一条通往东亚及中央

      帝国的捷径。

        1544年,一艘葡萄牙武装商船驶过台湾海峡,船员们首次眺望到那个面积叁

      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岛,惊羡地叫道:“福摩萨!”(Formosa!美丽岛!)

        福摩萨,这个赞美中还隐寓着一种“秀色可餐”意味的称谓,至今仍保留在

      某些国家正式与非正式的官方文件之中。

        台湾──太平洋中的翡翠岛从此成了世界史的一部分。

        紧接着,步葡萄牙人后尘,西班牙的麦哲伦经过南美洲,占据了吕宋岛(菲

      律宾)。荷兰人则征服了爪哇(印尼)。

        欧洲的天地似乎太狭小,施展不开拳脚,葡、西、荷叁强迢迢万里跑到远东

      ,打拼争抢得头破血流。台湾在地理上,刚好处于这场叁角拳击赛的范围内,笃

      定了将成为优胜者吊在脖项上的一面奖牌。

        1624年和1626年,荷兰人、西班牙人分别占据了台湾的南部和东北部。一山

      容不得二虎,红毛蕃们因瓜分不均终于导致在这个海岛上爆发了一场战争。荷兰

      人“北伐”成功,西班牙人开城投降。荷兰人当上了台湾的第一任“上帝”。

        没有抗议。没有照会。也没有谁指责荷兰是侵略者。那个海岛上究竟发生了

      什么,对于幽居北京紫禁城的明朝皇帝实在是摆不到台面的小事一桩。尽管台湾

      在汉晋隋唐时代就有中华先民在此开拓,但站在中原的角度看,它实在是太遥远

      太荒僻太没用场太微不足道了,那上面除了树木、杂草、高山、石头、海鸟、野

      兽以及像野兽一般愚笨的土着、一般残暴的逃犯匪盗外,还有什么?红毛蕃疯傻

      得够可以,居然乐意住在这么一个穷僻蛮荒的小岛上,就让他们住在上面好了!

        明朝遂与红毛蕃画地为牢:大明朝对荷兰占台湾无异议。条件是:荷兰人不

      得觊觎澎湖。因澎湖历朝历代确系天子的统辖领地。

        好悬!差一点台湾就成了荷兰人的马尔维纳斯。或可以肯定说,即便台湾今

      天不姓“荷”,大概也会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同类,是有许多华人聚居

      的另外一个什么国家。万幸,中国出了个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毕,意气风发,诗兴大发,挥毫写下吞吐山河的《复台》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叁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后人一般对前二句倍加称道,多援引。后二句用的是秦末田横重建齐国的典

      故,表达了抗清到底的决心,圈评却寥寥,因退到台湾再言抗清,恢复明室,确

      有不谙势理、悖忤潮流之嫌。

        抗清抗到儿子郑经,大体也就抗不下去了,于是,开始了与清廷的马拉松和

      谈。

        清廷几乎已经同意了郑经开列的条件:“照朝鲜事例,不削发,世守东宁,

      纳贡称臣。”最后,双方终因一些技校蔓蔓而未谈拢。

        郑经错过了偏安海隅的良机。但却是中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台湾又一次“好悬”,如果清廷承认了东宁小朝廷的藩属国地位,谁知道它

      今天会不会是又一个越南或朝鲜?

        幸甚,江山代有能人出,各领风骚若干年,郑成功之后,中国又出了个“施

      大爷”。

        康熙重用施琅,极是睿智。

        施琅从小随父航海经商,熟悉水域,航海经验丰富,后来师习战阵、击刺诸

      技,于兵法无不兼精。他又是敌营之叛将,谙熟敌情,所献破敌之法,确实招招

      见血。  

        康熙以汉制汉,用人不疑,表现了一代明主统驭偌大一个江山的雄才伟略。

      当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慑服海内,没有山高我比山还高那种高屋建瓴的大气

      魄大手笔也不行。

        施琅征台捷报传至北京,康熙龙颜大悦,赋诗一首: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终于剔去一块心病,在自己手上实现了中国的“九壤同”,宁不悦乎!

        自古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如何保住“一统”局面,让来之不易的“九壤同

      ”万万年,康熙又一次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御赐郑成功和郑经父子灵柩

      从台湾迁回福建南安复船山的郑氏祖茔内。迁葬仪式极尽隆重,康熙特敕命遣官

      一路护送,并赐挽联: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以皇帝之尊,为像野草一样刈而再生、剿而不灭、顽强抵抗了自己数十年的

      宿敌题联赞颂,这真是令今人仍禁不住会拍案叫绝的一笔。康熙的理论是:郑氏

      父子“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故善待之。”此举一箭双雕,既可安抚郑

      氏旧部,免得东南死灰复燃再滋是非,又向天下昭示:“忠贞不贰”,将得到最

      高的褒奖,现旧朝旧君已不复存在,所有人都必须学郑成功“忠君”的样,忠于

      新朝新君!

        鉴往知来:收台湾而致“九壤同”者,光凭武力不行,还得有康熙的大手腕

      大肚量。

        施琅也算得上一条大肚汉。为报父仇,他曾咬牙切齿发誓,定要“踏平台澎

      、族灭郑氏”。但最终,他还是遵照康熙的旨意,平平安安让郑克?u携带老少几

      十口家眷,到北京去做“只有领俸吃饭一事”的“汉军公”。而后,又按圣意,

      将已被鞭尸泄愤的郑成功夫妇厚葬于南安。

        看来,驯化收容台湾,没有施琅“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也难。

        施琅征台,已为子孙后代留下辉煌一笔。而征台后的那一笔,给历史留下的

      印迹则更深刻、更伟大。

        台湾既得,是弃是守,在北京的皇宫里引出一番争执。众多廷臣认为,台湾

      “孤悬海外,无关紧要”、“隔在大洋以外声息皆不相通”,建议“迁其人,弃

      其地”,将岛上二十万军民悉数迁徙大陆。言至极甚,还有人干脆主张“弃其地

      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康熙受到影响,

      也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值此弃台论喧嚣,康熙本人动摇之时,施琅呈上了那篇一纸定了台湾终身的

      着名的《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他条分缕析,据理力争,高声疾呼:台湾是江

      浙闽粤的屏藩,一旦放弃,流民、逃犯、兵痞极有可能涌进台湾成群结党,剽掠

      海滨,后患无穷。况且,原先占据过台湾的西洋人也一定伺机再度占领,窃窥边

      场,迫近门庭,东南沿海将从此不得安宁!

        一篇掷地有声的奏章如同临顶泼下的清凉剂,使康熙彻悟清醒,遂下决心在

      台湾设府驻军,将这块宝地正式划入版图。尽管施琅的论点仅以安全虑,为防台

      而请辖台治台,但毕竟,台湾──我的祖国最苦命的孩子──从此被她的大陆母

      亲紧紧搂抱了二百一十二年。

        历史,不应忘记施琅的直言诤谏。历史,也不应忘记康熙的从善如流。若无

      这一对诤臣明君,台湾,早已是西洋人或东洋人的盘中餐、咀上肉了。

        我还是要说那句话:为什么在哪都见不到施琅的花岗岩塑像!难道他降清应

      被看作是汉奸?

        二百一十二年,台湾从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稚童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她的愈趋兴旺发达的海上贸易,她的旱涝保收大量输出的稻谷,她的新近开发前

      景看好的煤矿,她的质地上乘世界第一的樟脑,她的日产数百上千担的渔业,她

      的粗壮坚硬的原始木材……都使她的容貌身段变得愈发的丰腴、迷人,令诸多邪

      恶之徒垂涎叁尺。

        大英帝国已取代葡、西、荷而成为新的海上霸主,悬挂米字旗的军舰鬼魂一

      样出没于台湾海峡,古老封闭的国门在坚船利炮面前轰然坍塌,台南、淡水、基

      隆成为最早一批被枪托砸开的通商口岸;法国的兵舰也接踵光顾台湾,为了报在

      越南败于清军的一箭之仇,他们攻占澎湖,炮轰基隆,登陆台北,要不是可怕的

      热带病带来连续的死亡大倒了入侵者的胃口,他们是决不会放弃到嘴的肥肉而升

      火开拔的;美国人后来居上,对台湾的兴趣也日趋浓厚。

        一个名叫培里的写了篇《有力的美国人》,力主占领台湾,他说:“这个美

      丽的岛屿虽然在名义上属于中国,但实际上等于独立。清国的官吏只能在两个孤

      立的地方施展微弱且令人怀疑的统治……这个岛的战略价值,就像古巴扼住佛罗

      里达的美国南岸及墨西哥的出入口一样。”美国公使伯驾也再叁建议总统赶快行

      动,在台湾建立一个受美国保护的“独立政府”。

        要不是国内有关黑奴的政争趋于白热化缠住了手脚,谁也拿不准美国人会对

      那个岛屿干出点什么来;身材矮小、性子急躁的日本人则说干就干,借琉球几个

      渔民在台被杀而大举发兵攻台,列强不愿日本独吞宝岛而行干预,否则,日本人

      将提早二十年把这块宝地据为已有。据说,当日本人怀揣着五十万两清朝赔款极

      不情愿悻悻离开时,一军士挥刀砍下一颗台湾土着的头颅,以血拭剑,对天誓曰

      :吾辈还要回来!

        ──十九世纪的台湾,就像一个屡遭骚扰非礼迟早会被强暴的柔弱女子。

        红颜薄命。

        台湾史学家们如是说。

        1894-1895,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方面开出的议和条件是:

      大清国赔偿白银叁万万两,割让辽东半岛与台湾。

        大清国敕命全权大臣李鸿章。

        日本国敕命全权大臣伊藤博文。

        李、伊会聚于日本马关春帆楼。历史如实记录了那举国唾骂万世咒骂的一刻

        李:赔款还请再减5000万,台湾不能相让。

        伊:如果这样,即当遣兵至台湾。

        李:我们两国比邻,不必如此决裂,总须和好。

        伊:赔款割地,好比还债。债还清,两国自然和好。

        李: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

        伊:此乃战后条约,不比平时交涉。

        李:赔款既不肯稍减,地能否稍减呢?到底不能一毛不拔?

        伊:两件皆不能稍减。我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稍改。

        李:割台一月之限过于急促。

        伊:一月足够了。

        李: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着急?况且台湾已是口中之

      物。

        伊:虽在口中,尚未下咽,饥甚!

        李:一月之期太急促。

        伊:当写明两月内交割清楚!

        事后,梁启超写道:

        ……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犹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嗟乎,应龙入井,蝼蚁困人,老骥在枥,驽骀目笑,天下气短之事,孰有

      过此者耶!

        李鸿章一时成为世人皆曰可杀,举国皆欲啖其肉饮其血的卖国贼。其实,换

      一个张鸿章王鸿章又能奈其若何,败战之国,丧家之犬;巢已破毁,安求完卵?

      郑成功、康熙、施琅的不肖子孙们既然守不住祖宗留下的家业,割地赔款之外,

      更有何术?

        数日后,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代表乃父匆匆登上日舰“西京丸”,五秒钟内

      ,他在交割文件上草草签上自己的名字。于是,郑成功、施琅的盖世功业苫心经

      营如飓风扬灰般化为乌有,一块多少代先民抛尸流血历险排难开拓出来的宝地,

      “永远”让与日本了。

        台湾终遭强暴。千年国耻,莫此为甚;割台恶讯传至台湾,全岛悲怆,万民

      号泣,一呼百应,死不属侯。清廷的交割是和平的,日本人的接收却是战争的。

      半年之内,5万日军死伤过半,付出比甲午战争多出一倍的代价,始将燃遍全岛的

      热带丛林抗日游击战血腥扑灭。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方敢宣布:台湾已是我天

      皇陛下袋中之物。

        台湾在日本的口袋里整整装了五十年。五十年间,日本在台湾干的就是一件

      事:滥施高压以期尽速同化台湾。被日本暴力镇压下去的□吧哞、雾社等大小几

      十起抗日事件中,数万同胞成为刀下鬼。但利刃可以砍削中国人的头,却改换不

      了中国人的心。五十年后,当日本并非那么情愿地把“袋中物”归还原主时,人

      们不无惊奇地发现,台湾依然那样中国──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习

      俗,中国的传统,一张张为光复哭出泪河的中国面孔和一颗颗从未背叛的忠诚跳

      动的中国心。

        郑成功、施琅播下的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深植于这片热土的中华之根挖

      不绝、斩不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劫难荡涤,阴霾散尽,月亏而满,破

      镜重圆,我的多灾多难的宝岛哟,依然中国!

        似应重谢日本人无底洞般的贪婪和野心。若果他们仅仅满足了那个岛屿沐浴

      在太阳旗的血光照耀之下,几乎可以认定,台湾将像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那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膏土沃野一样,永远的不再属于中国,今天中国人登临台

      湾,就只能作为观光客去欣赏一下那个岛国第五大岛旖旎的风光,抒发难言的悲

      酸凄怆和对于故土的殷殷眷恋。问题是,他们不满足。包括不满足于朝鲜、东叁

      省,不满足于华北、华东、华中,他们还想要整个中国乃至印度、东南亚和太平

      洋。这就应了俗话“手臂伸得太长要挨斩”,“贪多嚼不烂”,最后,不得不把

      已经吞到肚里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一件一件吐出来。台湾这一遭可是正儿八经的

      “好悬,好悬”,五十年,日本未能把它消化掉,再有一个五十年呢?

        二次大战,对中国而言,既是天降灾祸,也是天赐良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到底能否“朝天阙”,成败就是这么一锤子了。

        中国胜利了!百年来的第一次。

        蒋介石陆海空军大元帅身着戎装前往开罗会晤罗斯福和邱吉尔,他们向世界

      发表了强有力的宣言:“叁国之宗旨在使日本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

      、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大元帅略加节制地微笑着,带着获得与美、英并驾齐驱大国领袖地位的自豪

      感。

        这是他一生荣誉的顶峰。毕竟,在他的手上实现了收复失地、圆了重整河山

      的民族梦。在那个岛上。他甚至被尊颂为:“当代郑成功”。虽然他并未领兵去

      光复台湾。

        两年后,他第一次征临光复后的台北,受到十数万近似疯狂的民众的夹道欢

      迎,享受着如雷如潮般的欢呼和掌声。作为对“总统万岁”的回答,他站在高高

      的观礼台上热情洋溢地挥动手臂:“光复万岁”、“统一万岁”。

        那时刻,他正沉浸在已达沸点的欣喜和满足之中,而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

      海岛对于他后半生将是何等的重要。

        四年苦短,南柯一梦。

        1949年蒋“总统”带着他的六十万残破之旅去台湾了。第二次踏上这块土地

      ,没有欢呼,没有鲜花,没有礼炮,没有军乐,他可能意识到,这里大概就是他

      最后的栖身之所和归宿地。但他不会轻言认输,纵观一生,他的性格确像一根高

      强度弹簧,千拉万扯也难改其顽韧的特性。  

        叁百年,历史的轨迹好像画了一个圆,又回到刚刚起步的那一点上。台湾,

      这个占国土面积叁百分之一的海岛,再次成为自称仍代表着全部国土的“国家”

      。而另外的叁百分之二百九十九,也再次处于一个崭新政权的有效统辖之下。中

      原逐鹿又决出了结果,“鸡”、“蛋”碰撞也开始了新一轮回合。蒋介石铁下了

      心要做“当代郑成功”,毛泽东自然也是准备着要当一回“当代康熙”的,能够

      胜任“当代施琅”者则灿若晨星数不胜数。叁百年前的“恢复”与“征讨”,叁

      百年后的“反攻”与“解放”,抛开民族的、集团的、党派的、阶级的、个人的

      恩恩怨怨,“国土不可分裂”、“中国定要统一”,竟是超越古今时空高于一切

      敌对意识的永恒共识。所以,历史的面孔常常会让人觉得何曾相似乃尔。

        历史又从来都不是复制品。郑成功与康熙是打擂台,一对一地较劲拼实力。

      蒋介石和毛泽东之间则硬挤进一个绝对偏心眼的帮衬来。世界上所有事情都要由

      他来管的美国人对福摩萨的热情始终不减,当他们驾驶着第七舰队围着那个海岛

      转驴拉磨时,虽并非要把那个岛变成自己的第五十一个州,但也绝对不想让这个

      岛顺顺当当地作中国的第二十七个省。这大概就是美国式的“侵略”与荷兰式、

      西班牙式、英国式、法国式、日本式的侵略的不同之处。杜勒斯私下说过:一个

      分裂的、对抗的中国,将更有利于美国遏制和控制这个国家。“应尽快在那岛屿

      建立一受到美国保护的独立政府”──伯驾公使的幽灵在台湾上空整整游荡了一

      百年。

        福摩萨──美丽岛,一个太美丽了而招惹出无数是非的岛,一个命途多舛而

      始终不甘沉沦的岛,一个与母体隔绝太久而从未移情别恋的岛,一个结晶了全部

      民族意志而永远中国的岛。

        1958,已经熔铸为那个岛波澜壮阔历史交响乐的一个篇章,毛泽东铺天盖地

      的炮弹奏出了主旋律的最强音。

        每一发炮弹都是用力弹奏的音符。

        每一场战斗都是震荡魂魄的音阶。

        只有对整篇乐章有着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才会听懂,毛泽东指挥棒下

      那长江黄河般奔涌万里的气势,长城五岳般不可摇撼的信念,江南春雨般柔肠寸

      断的情愫和白发翘首般难割难舍的热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