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老兵观点】我看文革及中国革命 -- 老兵帅客

共:💬66 🌺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其实这里的革命就是唐德刚口中的过三峡--中国现代化运动

      包括观念,意识,社会结构的全面改变和现代化。

      这是一个一向独自自大的古老帝国面对来自外界强有力的冲击,

      痛苦地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的过程。

      变化是被动的,因而尤其痛苦,但也不是没有希望。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到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和中共领导的革命,一代一代人的奋斗,流血,不论他们走的是不是捷径,不论他们选择的道路是不是“正确”,都不妨碍这种探索的伟大。

      个人以为从共产主义革命到文革,中国是走了一条弯路,但也不是回到原点,一点进步没有,很多东西虽然是 Learn it in a hard way, 但毕竟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走弯路没有关系,也很难避免的,能够“不二过”就很不错了。

      引一段 唐德??的,《晚清七十年(1)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我国近百年来所发生的「革命」、「维新」、「变法」、「改革」

      或「改良」等形形式式的运动,真是屈指难数。这些运动之发生大体

      说来多发乎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愿望。为贯彻这些由愿望而发生的运

      动,已不知有多少先贤先烈为之而抛头颅洒热血。然时至今日这些

      「运动」仍然方兴未艾,吾人试一翻阅中国近代史,一眼看去,真觉

      这是一笔令人难解的烂帐。

      ◆◆不过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笔烂帐

      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战」乃至中共的席卷

      大陆,与夫今日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等连成一气,作一

      个有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

      它们是一个接著一个的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

      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一言以蔽之,这一

      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

      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

      ......

      链接出处

      • 家园 同感; 我在国内也看过唐老的这本书

        我们中国现在就是在过长江三峡...最险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内部矛盾...我个人的观点:既然现在是卢布党在当这个稍公,何妨让他搞完这一段...要民主什么的,一切的一切,等过完这时节好不? 那时候再让老共靠边站不好? 而且那时不要搞阶级清算和报复...

        • 家园 再回;转贴

          【万维读者网】中国在西方模式之外经济持续增长20多年,至今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经贸大国。这一事实,无疑令一些西方模式及其经典理论的信奉者们很不舒服。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国际上“中国崩溃论”一直不绝于耳。一些中国信众也随声附和,似乎唯恐事实不会如此。

          对于信仰者来说,对信仰的虔诚比什么都重要。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劲,使“崩溃论”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这无疑已损及某些人信仰的伟光正属性。因此,许多西方模式及其经典理论的信徒一直在寻找可证明自己信仰颠扑不破的新论据。大体遵循西方民主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近些年较好的经济增长形势,让某些人看到了缝补其信仰或普世真理漏洞的希望。于是,“印度将赶超中国”预言开始成形,并且日益声音嘹亮。

          这些所谓自由主义者的愿望总是不难获得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支撑。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论证:印度具有良好的法律体系、开放的制度环境、良性运作的资本市场,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后劲都优于中国,赶超中国指日可待。

          中外西方模式及其经典理论的虔诚信徒们因这一剂强心针而兴奋起来,欢欣鼓舞,他们马上再次附和这种“新观点”,再次唯恐它“不是真的”。经济学家们的静态分析有其道理,但他们据此所作的动态预言就像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的许多预言一样,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确实优于中国,不像中国包含、压制着那么多严重隐患。但是,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相对于中国严重不足、或者说阻力太大,社会环境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支持。

          印度不可能赶超中国的首要原因是人口。印度人口现在直逼11亿,与中国已相距不远,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但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见成效,中国已找到抑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印度至今还束手无策,民主制的印度无法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人是资源的消耗者、社会秩序的作用对象,人口问题至今仍是制约中国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最顽固因素。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因素对中国的制约将越来越小、对印度的制约将越来越大。一个轻装、一个负重,赛跑结果不言而喻。

          印度不可能赶超中国的第二个原因是改革带来的贫富分化。印度是一个社会主义传统深厚的国家,虽然在政治方面大体奉行西方民主模式,但在经济方面一直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政策和政府管制。在上个世纪末开始的经济改革中,印度引进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出激烈的贫富分化。这是无可超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改革及其发展成就,最终将主要被少数人攫取;大多数人所得无几,还要承负改革的主要成本。中国今天也处于相同阶段、面临同样问题,但是权威主义的中国能够压抑矛盾、限制冲突,强行驱动整个社会向前;民主制的印度,却没有这种条件。

          就在世界为印度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化赞叹不已时、就在全世界自由主义信徒诚心期待印度赶超中国时,带领印度改革并取得惊人经济绩效的印度人民党却在大选中失败,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大党重新执掌政权。这说明大多数印度人并不认同这种为自由主义者赞叹不已的经济社会改革及其经济增长,他们拒斥这种导致了贫富快速分化的改革和增长。对此现象,自由主义的辩护者们、“印度赶超中国”的预言家们,照例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它。

          可见,导致印度不可能赶超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印度奉行的西方民主制度。民主本身是值得追求的人类价值,但放在一国具体的约束条件下、放在社会多目标系统中,民主制未必适用于当下。由于民主制的印度无法有效处理人口增长、大多数人抵制导致贫富分化的改革等系列问题,再加上印度原来的种族、宗教矛盾,新出现的改革既得利益者与反对改革的大多数人的必然冲突,印度未来隐忧重重。印度改革至今,才真正步入深水区和地雷阵;从此不但将步履蹒跚、难以赶超中国,而且可能连维持现状和稳定,也十分艰钜不易。所谓“印度赶超中国”的预言,只能是“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

          除非中国真的发生如某些人所预言的“崩溃”,否则印度不可能赶超中国。“印度赶超”的预言者们,只能到时候又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它。(多维社)

    • 家园 我们在继续革命

      同意老兵关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结构需要彻底的改造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建设国家一直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意见。提出过新民主主义论,很快又放弃了。学了一阵子苏联,又发现学不得。政策变化大,运动一个接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将来应该如何,应该将中国引向何处心中无底的一种反映。最后采用的是顺其自然的实用主义哲学。原先建立理想国的革命激情早经在血淋淋的现实目前消失殆尽。

      矛盾并没有消失,在实用主义的驱使下,我觉得中国社会目前正在经历的,正是老兵说的革命(社会的深层次变化),而不是“回到了正常状态”。政治结构上的变化还不大,但是经济和文化上变化有目共睹。虽有相似,中国社会并不是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一百年以前。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革命(现在叫深化改革)的必须。

      但是这一次,大多数人都认识到,用暴力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循序渐进的改良才是正道。如果各种矛盾能在爆发前得以化解,则中国幸甚,中国人幸甚。

      • 家园 我的看法

        目前国内改革基本上只限于经济,试图用经济的繁荣来淡化社会矛盾,文化方面则谈不上,而且不涉及真正的政治层面,也就是权力来源及其方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建立有效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平衡机制,而这个机制则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革命的目的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我上文中说后者的革命并没有实现革命的目的。

        我在上文中一直试图用一种比较抽象的言论而不是现实政治来说明我对文革和中国革命的看法,其目的是避免无谓的意识形态争执。但是既然目前的讨论已经涉及到了现实政治,我也只好用现实政治术语来讨论一下。

        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提出于国民政府时期,它并不是中共的执政思想而只是为了统一战线。一旦国民政府被赶出大陆和完成原有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即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中共的治国方针本质上和苏联是一样的,即严格自上而下中央集权下的专制政治,它的基础是对政权所有权的绝对垄断,这个特点到现在没有任何真正的改变。

        • 家园 重新读了一遍

          谢谢老兵的回复和解释。

          重读了一遍你的文章,发现我昨天完全没有读懂。

          你说的是政治权力的分享问题,并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核心是 “权力方向的变化过程和参与的利益集团的变化过程是否稳定和谐是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而权力来源方向的转变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及其平衡能否顺利进行则是这个过渡是否彻底的重要标志”

          对此,我是否可以理解成,你并不太赞同,或在这里认为不宜用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发展阶段,而是采用权力结构及权力平衡体系来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换言之,是以民主程度与方式来衡量。由于权力结构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而且,如果坚持决定论的话,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所以你说“这种做法,为正统治史者所不屑”。

          而我理解的革命,和梦里依稀理解的差不多,是“包括观念,意识,社会结构的全面改变和现代化”。是全方位的。

          先是经济。经济发展,社会分化才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发展,冲突及妥协为分享权力打下了基础,当然也使得权力的再分配更加迫切。

          再是文化,我觉得中国这方面的变化是巨大的。可能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我说的变化主要是人的观念的变化。开放国门,特别是网络的开通,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中国的传统文化几遭重创,现在与各种思想的融合,为将来走出一条新路打下了基础。放弃斗争哲学,学会妥协,也为权力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同意你关于专制政治对政权所有权绝对垄断的定论。我认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它是最终会被冲破的。(所以我认为中国正在发生革命。)但是,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是我们的担心。

          • 家园 您客气了

            在我看来,任何社会都有其利益集团的划分,也就存在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调整平衡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稳定程度,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则依赖于各个利益集团有足够的表达需求意愿的能力和相互之间妥协平衡的能力,这两个能力之间的平衡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各个利益集团有足够的表达需求意愿的能力意味着权力的来源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相反,这样才能够保护不同利益集团表达自身需求意愿的权力。规则不能够依靠善意而只能够依靠实力均等下的平衡来稳固。平等的对手才有谈判的可能,奴隶和奴隶主谈判则完全不可想象。

            各个利益集团之间有妥协平衡的能力意味着行政权需要和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利益的裁判权相分离,一个兼有这三者的政府可以认为是社会的太上政府,它会破坏利益集团的这两个能力。还是那句话,规则不能够依靠善意而只能够依靠实力均等下的平衡来稳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权力来源自下而上与行政权需要和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利益的裁判权相分离,事实上,它就是西方社会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就是尽可能地维持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西方社会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却经常能够比较好地予以解决,例如人权。

            我这里所讨论的是社会平衡能力而不是讨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后者更多地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范畴。在我看来,后者带来的只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不是平稳的解决办法,马克思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没有能够看到这种平衡能力的平衡作用,而列宁则是实用主义大师,在他看来,只要可以抓住老鼠,猫可以比老鼠还小。

            我认为,用生产力/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是不适当的,因为同样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可以应用于完全相反的两种制度,例如民主的美国和极端专制的纳粹德国。

            我认为利益集团的存在是基本的,它并不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产生的而最多是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而调整变化。

            上面是些纯理论的东西,下面则涉及了国内政治现状。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经济技术上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文化方面的发展则受到了相当的限制。原因在于国内绝大多数人所看到和理解的东西都是基于当局为他们精心准备和允许的,除此之外则基本没有变化,国内虽然淡化了斗争哲学,但是却代之以犬儒主义。当局在政治方面,在本文所涉及的领域,则没有任何真正的变化。

            现在的问题在于,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意味着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变化,那么对于利益的诉求和平衡之需要与权力自上而下的绝对垄断则形成了日益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不是廉政措施和亲民形象所能够解决的,而正是今日的危机所在。

            经济改革必须和政治改革相匹配,国内目前的形势是政治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这二者的矛盾将愈积愈深。

            • 家园 受教了

              谢谢,回头学习群众兄,也把《论美国的民主》和《联邦党人文集》仔细读一读。

              不知老兵有什么可推荐的?英文的也行。可别藏私呀。

              国内是政治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冲突也的确尖锐,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有韧性,距离矛盾的爆发可能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是眼看着冲突的积累,等待革命发生,几十年可能的动荡,还是可以做点什么?

              我认为能起作用的地方还是文化,国内的文化发展是还有一些限制。但是已经相当宽松了,起码象我们这样的帖子和《论美国的民主》这样的书可以畅通无阻。犬儒主义的盛行并不是说就没有人在思考,很多人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犬儒主义似乎对防止强烈的正面冲突还有正面效应。当中国人放弃犬儒的时候(那是肯定会发生的),你说的革命大约就要发生。

              希翼那个时候,人们能多几分理智,少几分狂热。这些都要靠积累。我一直对甘地那样的人心存向往。

              • 家园 您又客气了

                其实我所说的革命也可以不发生的,凑合着也是过得去的,也就是难受一些。咱们不是一直在凑合吗?

      • 家园 应该跟在老兵“我看文革及中国革命”后面的

        不好意思,请版主移一下,谢谢。

    • 家园 对法国革命的看法深表赞同。

      附一本书,柏克的《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http://www3.baylor.edu/BIC/WCIII/Essays/reflections.html

      如果经过两场千万人头落地而没有长进的革命,中国人还不能吸取教训,那真是天要亡吾国,民欲哭无泪。二百年前,柏克就把法国式的革命剖析地已经很清楚了。

    • 家园 请教老兵:

      为什么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先驱法国人居多,而不是英国人?是必然还是偶然,能给解释一下么?

      另外,我觉得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毛和老蒋大同小异,假设毛岸英也如同小蒋一样开明,而且可以继位,中国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

      如果老蒋无后,台湾会怎样?

      • 家园 回复

        我觉得在那个时代,法国在文化上居于领先地位,毕竟辽阔的农业区(相对于英国)要比很小的岛屿(英国)和混乱地区(神圣罗马帝国)更容易积累足够的资源来供人们有足够的闲暇来思考问题。同时,英法两国相比,英国的民主传统(基于多元现状的诸侯分权)要比严密中央集权控制的法国给人的刺激要少得多,因为矛盾更容易得到平衡和解决。其结果就是英国人提出的思想更加切合实际,而法国人思想则更加走极端,说穿了压力越大,反弹越大。

        另外,法国处于那个时期欧洲文明的中心地带,比较容易吸收和借鉴周围其它国家的新思想和新观点,而英国则偏僻得多了。

        关于毛岸英,任何涉及后来的讨论恐怕只能够是架空,咱们这里就架空一把。

        小蒋有一个很大优势和一个很伟大的地方,这可能是毛岸英所无法具备的。

        小蒋的优势在于经过老蒋在台湾的剪除异己和对太子的培养而拥有了自己的绝对权威,这个过程从新赣南就开始了,青年军更是小蒋的军事班底。台湾政府内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对其权威的挑战。毛岸英直到大陆解放并没有在军队中掌握任何的实权,更不要说有自己独立的势力。以中共组成的派系之复杂,毛如果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植太子势力并做到稳定交班,恐怕要经过比刘邦严酷得多的党内军内剪除异己,这种严酷远不是偏安台湾的蒋介石所能够比拟的。

        小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做到了“天下为公”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由孙中山提出,但是直到小蒋才得以做到。“天下为公”的境界远远超过了“开明”二字,这是台湾社会能够走向现代社会的关键所在。毛岸英过于早死,很难讲他的人格发展将会怎样。

        如果老蒋无后,而接班人又没有小蒋的胸襟和权威,估计台湾政权将依然是强人政治。

        以此而论,小蒋对中国在局部地区走向现代社会居功甚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