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B]【原创】我也来科普—中国金融组织[/B] -- 上古神兵

共:💬97 🌺6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八卦中国金融——商业银行(1)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西城外面乱纷纷……”谁在票戏呢?是我们的重头戏——商业银行,隆重登场了。商业银行是金融领域绝对的核心,也是这个舞台上的绝对主角。说明白了商业银行,也许您就明白了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我的现实目的则是能让我老爸老妈明白新闻里泛滥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给老头老太太讲,恐怕要多啰嗦啰嗦了。

        商业银行有两大基本业务,一项叫资产业务,即对外放(贷)款业务;另一项叫负债业务,即吸收(借)存款业务。我们都知道,存款利息低,贷款利息高,两项差就是银行挣到的利润:目前一年期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是3.87%和6.93%,差额为3.06%,但由于存款是要上缴存款准备金(人民银行也给利息,但为简便计算,暂且不计)的,这一差额(收入)就被打了折扣。举个例子,10000元存款,减去上缴的准备金(假设是10%吧,最近变的太频繁)后是9000,发放贷款后获得的利息是9000×6.93=623.7元,而存款的利息是10000×3.87=387,这样银行的收入就是236.7元,为2.367%。截止到2008年9月,金融机构(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储蓄存款约为130000亿元,那么银行今年全年的这部分收入应该约为130000×2.367%=3077.1亿元。这个数字很显然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今工、中、建三大银行2007年主营收入就达5494亿元,主要商业银行的利润为2987亿元)少太多,而且从这上看,银行的利润率远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利润率,那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开银行呢?这一方面说明商业银行的存款不止来自老百姓的储蓄存款,比如还有财政存款(老百姓的纳税钱)、企业存款(企业一般都是负债经营,哪来的存款呢?这里面就有学问了);另一方面则隐藏着一个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秘密——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创造货币和信用扩张能力。

        银行吸纳的最初存款是真正的货币存款,叫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叫派生存款。望文生义,是怎么派生的呢?还得继续举例子。依上例,商业银行吸收10000元存款后,有9000元可以贷给A企业,A企业支付给同在该银行开户的B 企业,这样B就在该银行新存了9000元,有了这9000元,该银行在上缴了这9000元的存款准备金(900元)后,又可以将8100元继续贷出去A,然后付给B后又存进来,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计算,最后你会发现,只有10000元的存款,银行却可以贷出100000元,增长了10倍,即银行用储户的10000元创造了90000元。经济理论中把最后存款额与原始存款的比称为货币乘数,那么这个乘数是什么决定的呢?是我们在人行那一篇提到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由法定准备金率)来决定的,这可以写成一个公式: K=1/r=D/R,k是乘数,D是存款总额,R是原始存款,r是法定准备金率。由此重新分析银行的收入(实际就是毛利率)就增加了10倍,如果你还记得这10000元也是你这样的老百姓存的,而不是银行自己的,你就更清楚了:银行是无本而万利的买卖,你说谁不想干?

        原始存款是一切盈利之源,有了1块钱就等于有了10块钱;所以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动力是非常大的,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员工的主要考核目标,这样就不难理解了吧?再说点题外的吧,我刚上班的时候,几大银行正在转制,不是国企改股份制,而是事业改企业,那个时侯已经开始重视吸收存款了,当时小屁孩兼白丁,又没后台,很是踌躇,我们处长安慰我说,别着急,信贷处会替我们完成的,当时傻啊!就琢磨,他们为什么要替我们完成呢?他们又怎么完成呢?不过很快搞清楚了,撇开社会关系不说,信贷发下去贷款就等于完成了存款,而当时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所在的计划处,就掐着信贷处的贷款规模,贷给谁我们说了不算,但我批多少你才能贷多少。

        好了,回到正题,联系下现在的世界金融危机。为什么那么多银行出问题了呢?因为他们的贷款出了问题。还是那个派生存款的道理,不管商业银行通过什么戏法把这一万元的现金变成了帐户上的十万元,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十万元的存款并不是商业银行的,是储户和贷款人的,是商业银行欠的债(负债),根据它形成的原理,这十万元对应的是银行的资产——那放出去的十万元贷款。所以还这个债得靠放出去的贷款(当然还有利息)收回来才行。一旦贷款出了问题,那么货币乘数,也会放大在灾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货币乘数是连锁反应,一直反应到最后,才有了十万元,那么反过来,有贷款出了问题,也会出现连锁反应。反应的结果就是,那原来的一万元存款有可能受到损失。假设我们的储户有10人,每人1000元有10%,存款损失了10%,在清算前大家排队取自己的存款,排在最后的那个人就什么也拿不到。这在历史上是有过不少先例的,所以一旦储户对银行产生质疑,就会争先恐后地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这就是商业银行最恐怖的噩梦——挤兑。那除了存款有可能损失,金融危机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特别是如美国老百姓根本就没存款)?还能生存下去的商业银行为了维护信誉,会尽最大努力筹集现金应对挤兑,这样就必须从贷款客户那把钱要回来,到期的不再给了,没到期的要提前收。那些贷款客户遍布整个经济领域,金融危机就成了经济危机,老百姓的饭碗也就有危险了。

        通宝推:西伊,旧时月色,
        • 家园 后续的呢?
          • 家园 近来事情比较多,而且也越来越难写,所以要等等,呵呵
            • 家园 抽空添点吧 花等
              • 家园 【原创】八卦中国金融——商业银行(2)

                原理说的差不多的,得具体说说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建国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国家没有商业银行。直到改革开放近10后的1987年,一下子冒出了好几家商业银行,即使如此,你所熟悉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仍然不是商业银行,他们甚至连企业都不是,那他们是什么呢?他们是事业单位。这里要先解释下事业单位的概念。这是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它不是政府,却行使若干政府职能,不是企业,却是有经济收入的,具体的你可以放狗或使船查下。那银行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是功能不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事业单位是以服务为目的。其次是人员身份不同,企业人员要交社保,事业不用,所以事业单位退休是按公务员拿退休金的(目前两者的平均水平已相差1到3倍),为此,我们父母辈中有多少人后悔当初离开了事业单位啊!有点扯远了,相对于图书馆、电影院这些文化事业单位,四大银行属于一个特殊的门类,叫专业银行。怎么个专业呢?这要从这四大行的出身和来历说起了。

                1979年,农业银行在和中国人民银行结束了他们第三次婚姻,分开单过了,分家分走了广大农村,所以它专业负责农副产品收购。

                1984年,国务院从中国人民银行抽出一根肋骨,造出了工商银行,因此他继承了人民银行的工矿企业流动资金业务。

                建行原来是财政部的儿子兼出纳,所以原来的拨改贷,新的基本建设任务他全管。

                中行情况略微特殊,因为不能随便往别的国家(特别是没建交的国家)派政府机构(人民银行是政府机构)负责资金往来,所以对外中行一直挂自己的牌子(以延续国民党的中国银行的名义)。但对内就是人行的一个处,是专管外汇的。很长时间,咱前面提到的人行的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行的一把手都是一个人。所以中行就管外汇。

                这四家专业银行说起来真可怜,四行的钱都在人行放着,叫联行,不仅如此,最近我看了一份资料,人行一度规定,所有国有企业资金统一由人民银行负责调度,考虑到当时(1983年)国企几乎占国民经济95%,也就意味着这四家既没有钱,也不能自己用钱。

                随着改革一步步推进,情况一点点变化。首先是87年成立交通银行(和大清国以及国民党的交通银行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接着什么中信实业银行(今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这些真正的商业银行先出现了。这时四大专业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过渡,以工行为例,先由事业变企业,这个时候的叫法叫国有独资公司(当时的《公司法》对此种公司有很多专门规定)。性质变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工行开始不再将几乎全部存款存于人行,而是根据规定上缴存款准备金,有了信贷自主权,但还是有控制。

                这种控制是现在已经成为宏观经济书面用语的一个词“规模”。当年的银行都有计划处,后来该处的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弱化,有的被合到了财务部门成为计划财务处,有的合到业务部门成为计划投资处,还有的合到审计部门成为计划审计处,如今应该都已经消失了。而当年各行的计划部门要受到人行计划部门的指导(应该说是领导),这种指导叫放规模,实际上就是叫贷多少就是多少,一点不能差;利率也是死的,说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今天的什么浮动之说。要变,你得从你这级行打报告,一直批到北京的人行。

                聊点有趣的!我当时所在计划部门的一项工作是收发人行的明传电报明传电报的主要内容是临时政策调整,比如利率。那个时候微软还在视窗3.0阶段,网络不行,但电视、电话已经没问题了,程控电话使得传真机已经很普遍了,于是事情是这样的:第一天我们从电视广播上看到利率调整的消息,先口头通知业务部门贷款审批暂停,财务部门重新核算利息;第二天,等着从传真机上拿到我们工总行转发的人行文件,第三天,再到当地人行拿到人行文件,和总行转发的人行文件一起归档,这些文件都是以明传电报的形式下发的,这时候,所有部门才可以根据文件进行正常业务,这期间是不能放款的,因为你没有书面依据。当然这是信贷业务,储蓄是不能这样反应的,不然就乱套了,但一些代办点(现在已经没有了)还是要停止业务等通知,主要是防止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

                相对利率的死规定,贷款的情况倒是满有意思的。一开始,贷款是有计划的,必须完成任务。听前辈们说,91年以前,款都贷不出去,信贷员上门求着人家贷款。后来开始进行存贷差规模管理了,情况就开始变化了,这个规模就归我当时所在的计划处管理,就有了上次我提到的存款任务的情况。存贷差管理并不是资产负债比例,因为这四行根本没有资产负债表,不仅银行没有,谁也没有,因为会计制度还没改革,企业用的会计报表叫资金平衡表(或叫来源运用表)。

                (很遗憾,会计问题我说不清楚,因为我学了两年的收付记账,毕业那年突然改了个复式借贷记账;我刚工作时就开始编制资产负债表,但我的前任留给我的全是资金来源运用表,我既非会计专业,也非会计出身,只是汇总统计过一年的报表,所以这个问题只能请熟悉的网友回答了)

                会计制度改革后,又遇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专业银行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变。

                最难以处理的就是以往形成的大量死账、坏账。在我经手的业务中,这些坏账是这么演变的:某大型国企所欠贷款,大多是拨改贷形成的,这家企业是很不适应的,因为以前根本没有还钱这回事,自然也没有还钱的概念和习惯,更何况以前收入利润都上缴,根本就没有企业积累,加之市场情况不好,根本还不起;于是贷款到期后,我们信贷处就跟对方商量,把利息先结清,本金展期。本期不能展的,再申请一笔新的贷款,把旧的还上;要是这两个都办不了也还有办法,我们计划处打报告申请贷款先转短期投资,肯定还是还不起,早晚再转长期投资。但有些企业还没走完,就破产或改制了,不管是哪种,政府要先考虑拖欠工资,再考虑职工安置,银行就成为最大的冤大头。不过也不算太冤,我见过就一张信稿纸的贷款合同,既无担保也无抵押,更别提什么考察和评估报告了,更可笑的是这合同根本不叫合同,叫会议纪要,附在会计凭证的出款原始单据上,这样的贷款鬼才会还。

                这些呆坏账有多少呢?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四大专业银行(加上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共有1.4万亿。而中国银行上市前2002年底的数据是4085亿元。想一想我们只有13亿人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国共的四大银行其实是一码事

                  国民党四大银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

                  中央银行解放后并入人行-后来成为工商银行

                  交通银行解放后重组为建设银行-跟人行分分合合n次后独立,现在那个交通银行跟老交通银行毫无关系

                  农民银行解放后重组为农业银行-跟人行分分合合n次后独立

                  中国银行还是那个

                  。。。

                • 家园 感慨啊

                  这些呆坏账有多少呢?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四大专业银行(加上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共有1.4万亿。而中国银行上市前2002年底的数据是4085亿元。想一想我们只有13亿人啊!

                  当年和头去交通银行分行查帐,行长亲自出面接待,席间闲聊起呆坏账,行长慨然:若是按国外的银行破产法,中国四大行早就不知破产多少次了。。。

                  听了心惊的很。

                • 家园 哈哈哈

                  那1。4万亿出去了回不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这是政府凭空创造了这么多的钞票进入了经济运行,相当于那么多年纸币发行量的全部或者是一部分?

                  • 家园 不能这么说,这是

                    我下篇要提到的,这1.4万亿,不说是全部,至少大部分是老百姓的存款。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今的做法是发债。

                • 家园 花!

                  神兵兄好多多打扫花园啊,偶等的金融启蒙就靠你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