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复河友ikew:从2007一文到奥巴马上台的小结(上) -- 葡萄

共:💬696 🌺2347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所言极是
              • 家园 别的不知道,但是偷税漏税的中小企业在我们东北这边几乎是

                100%的...无论是国,外还是私...都这样

                • 家园 这说明税法有问题,需要调整的是税法
                  • 家园 同意

                    眼睛不能光看中小企业偷逃税,其实税务局都知道,如果认真缴税很多为小企业根本活不下去,话说回来又不是不交税。那么乱收费算什么?垄断算什么?无数的桌下交易算什么?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有实权的拿红包算什么?他们拿了不该拿的就增加了企业的财政负担,再不偷逃税,去喝西北风呀。今天看到有人说全国的收费站式垃圾站,我同意,可是有300万人在其中工作,1千万人靠这个垃圾站生活,是不是把这个垃圾站端掉就解决问题了?我看不是,那要增加千万人的生活悲剧。我们中国,就是一锅粥,大家在里面搅和,智者强者勤者脱颖而出。

                  • 家园 如果地方政府能控制住自己不乱收费。。企业按照

                    税法纳税。。也还是能负担的起的。。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里面扮演的角色。。

                    • 家园 你研究过税法吗?

                      以前读法律时算过一次帐,冷汗直流:一个开工厂的如果所有税、费不择不扣的缴纳,毛利润率低于75%不可能赚钱。

                      后来见过一个县政府发的“规范收费文件”,一个企业从开办到运营,总收费项目不下700项,有些是一次性的,有些是周期性的。这还是“规范”过后的,也就是不含“乱收费”项目。

                      不讨价还价,不钻空子避税,不要求减税免税,很难生存!

                      • 家园 中央税我不觉得有什么。。我比较反感的是地方费用。。而

                        不是地方税。

                        因为地方税有税法控制着。。

                        而那些所谓的费用。。

                        就没人能管了。。

                        按正常规律来讲,,中国的税赋偏重。。

                        但。。如果只按照税法规定的征税,而地方各个小部门不在中间谋利的话。。

                        至少能杜绝部分怨言。。

                        公司纳税的积极性要稍高一些。。

                      • 家园 呵呵。。不好意思。。。我没有研究过。。我们公司

                        也只要交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还有别的堤围费、税金及附加。。。严格来讲。。不算多。。

                        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知道公司的现金收支。。所以对地方政府的乱收费拿着鸡毛当令箭真是深恶痛绝。。

                  • 家园 恩,问题很大,如果大家都不偷漏税,估计能活下来的不多
              • 家园 晚上有时间,我专门写个回复吧

                你把我说的血汗工厂和小私企的概念搞到一起去,这和我的本意根本就不一样。

                小私企,包括一些中型的,虽然可能技术水平不高,但是有市场有销路有利润,能带动就业,能消化劳动力,根本和血汗工厂是两回事。

                有些人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根本就是糊涂,有意无意的把中小私企和血汗工厂混淆起来,煽动别人,欺骗舆论,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好继续盘剥人民卫生。

                打击的是这种人,和你说的私企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 家园 升级不升级我不知道,

                  升级不升级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工资一直在加,毕业4年 工资是刚毕业的6倍还多。我毕业时至少比我同学工资高。

                  我只是个搞技术的工程师。

                  我所在的公司一直越拉越小,最开始时外国上市公司,然后就是小一点一级设计公司,然后是更小的。

                  然后是现在更小的 研发就3个人。

                  我所在的行业一直在走下坡路,林润越来越低。但是老资格的员工工资越来越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不需要他们。

                  行业技术人员有个饱和度的问题。 一般 一个有水平的工程师,工作效率是这些人10倍。

                  我的例子,前一个公司 就2个人从事我这个岗位的工作,半年 我参与的项目多达16个。 跟我一样的老工程师,这个行业的新手,2个项目都还没有搞定。直接开掉。

                  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抱怨没有用。你越卖命,你挣的越多,特别是行业不景气的是,别人的机会越少。

                  工业化,就是这样的结果。 错过了时机,市场连机会都不给你,特别是作技术,有行业壁垒。书上更本没有讲的东西。

                  你没有工作机会,你就没有获得能力的机会。我这个岗位跨专业,理论上 我也不会为公司培养新人。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很悲哀。

                • 家园 那么,我说的就是,现在倒闭的企业里,血汗是绝少数.

                  中小企业倒是没错.这就是现实,你主观怎么想是没用的.

                  你说的:

                  汪洋的话说明我们党内还是有明白人,负责人的人。这样的人,比那些朝令夕改,手足无措的人要负责人多了。

      • 家园 日本篇

        日本篇

        首先,是要从老广兄关于日本债务的问题说起。老广兄的说是对的,到1993年日本财政中,国债与地方债务的占GDP比例是67.1%,之前的数字是国债数字,这里纠正自己的错误的地方。并且老广兄说到的长期债务的问题,这里就需要从日本的债务来由,并再比较中国的财政刺激计划或救市了。

        说到,日本当年的公共债务与经济刺激计划就不能不提2个日本经济的转折点。我这里说的是日本的事情,我们不妨从日本当年的事情多反思下中国的今天。一水相隔的近邻的得失,对我们看中国今后的未来大有裨益。

        我说日本经济当年的公共债务与经济刺激计划的转折点,一个在1974年一个在1995年。1974年,日本受石油危机和尼克松冲击的双重影响,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戛然而止。为避免日本经济的滑坡,日本政府断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辅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内需的成长。并把经济发展方向同步美国与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模式朝节能、环保与通过占据控制产业链条高端控制经济效益高端的模式推进,不过在日本迟迟没有推进的是伴随美国和英国鼓吹的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创新,这些为日本20年后的那个转折点埋下了肇因,这先按下。

        对比日本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我们会看到一个很独特或者很日本的现象,就是无论我说的1974与1995这两个转折点,还是在今天。日本的历次经济刺激计划中,分配模式基本是没身多大变化的。比如,1974年日本经济刺激计划里有关公共投资的部分,建设省获得的资金占66%,到1995年是66.8%,农林省1974年是22% 1995年是20.5%,运输省1974年是6%,1995年是6.9%,厚生省1974年是3%,1995年是3.8%。直接点说,日本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改造日本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而是固化甚至强化了原有的日本利益集团的分配模式。(具体没时间展开,以后基本也没时间了)

        话题回到1974年,从1974年起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期朝稳定增长期过度。到1984年,度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日本已经正式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实现了经济赶超。但是,对于日本的未来日本政府尽管做出了很宏大与长远的规划并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这些计划。但是,日本的利益集团并不愿意看到,新兴产业集团的崛起特别是现行体制外的新兴产业集团的崛起破坏现有的日本利益分配体制的稳定。那些控制日本国家和民间庞大资源的利益团体,把自己的人力物力不是放在对现有日本经济再一步推进与改造上,而是把这些资源投放到国内外资源与土地市场。通过财务杠杆,借助不断深入的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体系,一次次通过炒做获得丰厚的暴利。也因此,把日本的利益集团深深的捆绑在美国的全球化战车上。加上,美日同盟关系的不平等地位。事实上,在日本媒体狂呼买下美国的时候,日本就已经放弃了自身挑战美国经济霸权的机遇。不过,那时候狂飙突进的日本泡沫经济,让日本政府从1984年实施的财政平衡计划得以顺利推进,到1990年,日本首次停止了赤字国债的发行,那时候的日本经济不仅对债务依赖达到8.4%的历史最好水平,并且当时的日本丸几乎在世界的制造市场与资本市场所及之处一路凯歌。

        只是在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的开始破灭,让日本的超霸梦开始象朝阳下的彩虹逐渐淡去。日本,政府在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一开始是过于乐观,没有阻止因股票和地产价格大幅度下滑而导致的企业破产潮的蔓延。而破产潮蔓延到,日本利益集团的枝干的时候,日本政府所采取的隔靴挠痒的添油战术,不仅是赤字国债连年增长,而且到1995年,日本时大藏大臣武村正义不得不在公开场合宣布日本财政正在陷入危机,这个就是著名的财政危机宣言。也就是那个时候,日本的泡沫危机开始转变为长期的日本经济衰退。

        简略的说,日本衰退的形成,在日本方面主要观点为:

        1.通过会计报表的减计实现的财政重整,掩藏了巨大的国家债务,这些债务最终都在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显露原形。

        2. 泡沫经济直接导致政府收入的减少。

        3.反复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大规模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所产生的边际效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饱和效果越来越弱。

        4.早在战败初期,日本政府就试图建立平衡的财政制度。当时日本政府的策略是: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收入-》刺激需求-》经济复苏-》税收增长-》偿还国债-》恢复财政平衡。这个策略,曾经在日本高速增长期中得到很好的贯彻。但是,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日本在两次石油危机后,在全球化中特别是在信息全球化中被自己的成就与自满束缚了前进的动力和脚步。(这里插一段小段子,从一个日本经济的侧面反映我的观点:2000年前后,代表日本创新精神的SONY公司总裁选。当时SONY市场销售总额是450亿美圆,而利润只有10亿美圆,其中5亿美圆利润来自当时规模很小的PS事业部门。而在,PS部门负责人出面竞选的时候提出了面向网络与信息社会的公司未来构想,这激怒了当时控制SONY的公司元老,其中一个在董事会投票前夕用拐杖敲打桌面吼到:不要忘记,SONY的根在哪里)

        5.对建设国债无害论的盲目主张,导致政府几乎无法约束债务的扩张。加上,日本政治结构的特征。历届日本政府,在保增长与压赤字的选择中最后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保增长添赤字的恶性循环,一直走到今天。即使是那个高呼,二次维新的小泉,都只能从邮政储蓄中饮鸩止渴而不感越此恶性循环的半步。并且,在短期里看不到这样的循环有什么有效的扭转局面。而此时,日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到2008年达到了GDP的190%。或许,日本又要重归0利率时代了,只是这次他们又可以把问题拖到几时?

        5.财政政策措施,因利益集团的分配而固化,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改变。

        而从本质上说,日本的长期衰退根源在于:

        1. 官僚利益集团热衷于一次又一次的财政开支扩大满足自己的小利益集团的饕餮之胃。

        2. 财政政策的分配实际在于维系原有利益集团在现行体制中的分配而非从结构上改变日本经济增长模式。

        3. 财政制度上的大锅饭,造成了实际无人为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承担责任的局面。

        4. 财政政策编制者,没有和具体申请人保持相互制约的机制。实际就是,申领人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记得刘军洛曾经认为,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会有日本式的结果出现。他的观点,有没有看到不同计划实施基数的差异,结论尽管言之有所中但是就当下而言,还只能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而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联系日本当年财政刺激计划为什么不能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没有再次把日本经济拉出危机的原因却是我们在今天不能不有所警示的。要知道,随着美欧日三大发达圈同时进入进入经济衰退的时期,中国再想用过去10年里尤其是过去5年里那种用高速增长的出口拉动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注定已经结束。而且,面对出口难以在短期里提振,特别是很可能中国将面对至少2-3年以上的中长期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局面,中国的转型已经不是口号,而是一个不能不面对的现实。不过,要说中国如何如何,就不得不把中国的内需818了。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花,这里好像少一个字

          “2000年前后,代表日本创新精神的SONY公司总裁选。”是选举、选择、改选、遴选还是什么?

          这个故事以前看过,很感慨啊,一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二是无论什么政治制度,企业的规模一大就很容易僵化保守,不思进取,难道大企业都是属恐龙的,跑起来惯性太大,尾巴被咬一口,一分钟以后才知道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