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为基督师,为万世表 -- AleaJactaEst

共:💬156 🌺7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感

            使徒行转里有一段讲信徒凡物公用,把家产都卖了,把钱交给使徒,然后各取所需,分给各人。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共产主义试验。

            里头还有一段说有一对夫妇,动了私心,交钱的时候,私留了一点,被发现,彼得要他们狠斗私字一闪念,然后这对夫妇横死。

            • 同感
              家园 天主教修道院最后的变质,其实已经证明了人民公社行不通了。

              本笃会之后,又有Cluny改革,后面又是多明我会(这个在宗教裁判所问题上唱主角)、方济会,无不是以崇高理想开始,以乱七八糟结局。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因为这是违背人性的。

          • 家园 我到觉得

            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义混杂以后的基督教,越来越像一个人类文明的异端而已。

            • 家园 可以接受你这种说法,问题是,现在世界有百分之几不在这个异

              端思想笼罩下?

              欧美的根,就是基督的,

              伊斯兰教也可以说是基督教的一个异端。

              我引用的雷锋语录,你把上帝两个字在适当的地方替代进去,是不是可以直接在后面加"阿门"?

              • 家园 呵呵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需要全人类一起来实现,换句话说,等这个比例接近100%,这个异端的命运就差不多了。

                阴阳罔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呵呵,老祖宗诚不我欺啊。

                至于雷锋,阿门,呵呵,深以为然。

                ---------

                自己再补充点: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异端不见得是坏词儿。

                • 呵呵
                  家园 基督教说人死后,有的上天,有的下地,另外又有个末日审判,

                  为啥人要被审两次?也就是每个人是人类的一份子,个人命运要和集体命运结合起来的意思——个人要正式上天堂,必须大家(好人)都上天堂才行。

                  • 家园 基督教俺不熟

                    所以总喜欢来老兄这转悠转悠~~~

                    不过哲学(说白了,其实就是西方哲学)里也有类似的问题,就是理性的归宿总是有掉到非理性的危险,套到基督教这儿,就是类似这样一个问题:

                    等大伙都上了天堂,那个时候该怎么办?(革命成功以后,万里长征该如何继续走?)

                    我对基督教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不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是有哪些先贤回答过这样的问题,还想听老兄继续说说。

      • 家园 shafa
    • 家园 【原创】三:有基督教特色的禁欲主义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雷锋

      [MP=320,240]/audio/0811/3389_19165539.mp3[/MP]

      约翰离开家,住在旷野,他

      穿 骆 驼 毛 的 衣 服 , 腰 束 皮 带 , 吃 的 是 蝗 虫 野 蜜 。

      下图是著名画家提香的作品:

      点看全图

      因为这个,现在谁写世界禁欲主义,都不会不提到“施洗者约翰“。

      什么叫做禁欲?

      禁欲行为指的是一个人放弃他所属的集体中其它成员视为正常的享受。

      禁欲者永远是少数,因为如果某种享受在其它集体中很正常,却被自己所处的这个集体中大多数人所放弃的话(尽管这种集体禁欲也是某种禁欲思想的结果),那么就不算是禁欲。

      最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一个穆斯林在某些阿拉伯国家滴酒不沾,不是禁欲;另外,我也滴酒不沾,也同样不是禁欲(因为喝酒对我来说是受罪,不是享受)。

      社会在发展,所以一种行为到底是不是禁欲,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答案。在几十年前,你天天只看样板戏,那不算禁欲(因为那时候有内部电影看的人,是极少数);如果现在你坚持只看样板戏的话,那就绝对是禁欲行为了。

      禁欲主义,则不仅要有禁欲行为,而且这种禁欲行为还得是为着一个崇高的目标: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雷锋

      像为了培训特种部队,让他们饿几天,就不是禁欲主义;我父母被林光常忽悠的天天吃素,也同样不算。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大张旗鼓宣扬禁欲主义的,只有古印度。一提到印度,大家就会想起"圣雄"甘地。这种主义,还通过佛教,影响了我天朝。

      基督教的禁欲,则主要来源于犹太教。犹太人很早就有了赎罪节的传统,至今,这一天是每年最神圣的日子,犹太人必须全天戒食,反复祈祷——1973年,阿拉伯人利用这个机会,打了以色列一个闷棍,然后自己挨了两棍——史称"赎罪节战争"。

      但是,这种禁欲行为,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禁欲主义。因为,这是一种全民族参与的行为。

      除了一些小团体如拿细耳人(他们禁戒各种酒类,以及酒作的醋、葡萄、葡萄干,乃至葡萄树上结的,自核至皮所作的各种物品;不可剃去头发,任由发绺长长;不可靠近尸体,甚至是亲人的尸体),犹太教基本上是入世的,犹太人的祭司和普通人过着同样的生活。

      而“施洗者约翰“,则把犹太人传统中偶尔为之的行为,终身加以实践:

      他没有家庭,没有私有财产,衣食住行的标准降到最低,甚至常常禁食。

      从而为基督教禁欲主义立了一个标杆。

      约翰对自己和自己信徒的高标准,严要求,超过了耶稣。有人曾经以此攻击过耶稣:

      约 翰 的 门 徒 屡 次 禁 食 祈 祷 ,惟 独 你 的 门 徒 又 吃 又 喝 。

      而且,耶稣的门徒并没有放弃家庭的温暖。几部福音书里面都记载:圣彼得有个岳母,耶稣治好了她的病。信徒们追随耶稣之后,也没有要求实行共产主义,尽管他们大多数都是穷人,本来也没什么财产可言。

      当然,后来两千年里,还有一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比"施洗者约翰"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例如十九世纪,流传于俄国和罗马尼亚的,从东正教中分离出来的阉割派(Skoptsy),他们根据《圣经》里面这句话:

      因 为 有 生 来 是 阉 人 , 也 有 被 人 阉 的 , 并 有 为 天 国 的 缘 故 自 阉 的 。 这 话 谁 能 领 受 , 就 可 以 领 受 。

      为了天国的缘故而做手术。现在,他们还有一个分支:精神阉割派,不做手术,但是却拒绝性行为。

      在中世纪,上至国王主教,下至平民百姓,往往会把自己鞭打得鲜血淋漓来悔罪。《达芬奇密码》里面提到的主业会(Opus Dei)(或称为「天主事工会」),现在还有这样的行为。

      不过,这都和施洗者约翰无关,尽管以他命名的Order of Saint John,当年鞭打自己是必修课——这不是约翰教的。

      但是,日后十二使徒的传人们,过着约翰一般的生活,禁欲成为一种义务,这个账,有很大一部分要算到约翰身上。

      基督教从成立开始,直到现在,"姓社姓资"两条路线的斗争,就一天也没有消停过。在斗争中形成的,有基督教特色的禁欲主义,给历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请注意,禁欲的精神本身,从来没有被基督教主流在理论上挑战过(因为耶稣自己就是这样生活的);被挑战的,是禁欲的表现形式。

      入世派主张Vita activa。人生活在世上是为了实践"爱自己的邻人"的基督教理想。这就要求,信徒们压制自己的欲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邻人(为别人祈祷,也理所当然的,是一种帮助)。想帮助别人当然就要接触社会,甚至要努力去改造社会。

      出世派主张Vita contemplativa。主张人要与世隔绝,放弃尘世的种种享受,远离诱惑,清心寡欲,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帝。

      而施洗者圣约翰以身作则,让后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他一直是出世派的旗帜。

      耶稣和圣保罗两位,自己都是遵循独身(我们应该无视丹布朗的胡扯)和安贫乐道,但是,禁欲主义并不是他们要求信徒们必须遵守的信条,仅仅是加以鼓励。

      在《圣经》里,圣保罗简直有点打左灯:

      论 到 童 身 的 人 , 我 没 有 主 的 命 令 , 但 我 既 蒙 主 怜 恤 , 能 作 忠 心 的 人 , 就 把 自 己 的 意 见 告 诉 你 们 。

      因 现 今 的 艰 难 , 据 我 看 来 , 人 不 如 守 素 安 常 才 好 。

      你 有 妻 子 缠 着 呢 , 就 不 要 求 脱 离 。 你 没 有 妻 子 缠 着 呢 , 就 不 要 求 妻 子 。

      向右转的味道:

      人 若 想 要 得 监 督 的 职 分 , 就 是 羡 慕 善 工 。 这 话 是 可 信 的 。

      作 监 督 的 , 必 须 无 可 指 责 , 只 作 一 个 妇 人 的 丈 夫 , 有 节 制 , 自 守 , 端 正 。 乐 意 接 待 远 人 , 善 于 教 导 。

      不 因 酒 滋 事 , 不 打 人 , 只 要 温 和 , 不 争 竞 , 不 贪 财 。

      好 好 管 理 自 己 的 家 , 使 儿 女 凡 事 端 庄 顺 服 。 ( 或 作 端 端 庄 庄 地 使 儿 女 顺 服 )

      人 若 不 知 道 管 理 自 己 的 家 , 焉 能 照 管 神 的 教 会 呢 ?

      在基督教早期,类似施洗者约翰的,反而是信徒中的少数。下面这个艾赛尼派,天主教百科全书上甚至不承认它是基督教的一个流派。

      艾赛尼派(Essenes),自西元前2世纪至1世纪流行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派。由小型修道院团体形成,会员恪守摩西律法,严守安息日,与世隔绝,在耶路撒冷不采寺庙膜拜,靠自己的劳力支撑,实行共产主义、独身主义。“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推测即为艾赛尼派所写成、复制和收集的。

      直到公元三世纪,又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圣安东尼(Saint Anthony the Great),他被称为"僧侣之父"。

      他是一个埃及人,出身于富裕家庭。父母双亡后,年仅二十岁的他散尽家财,退隐荒野。他宣扬:一个人在荒野里,就不需要听,不需要看,不需要说,他只需要打赢一场必须赢的比赛——对抗污浊!

      撒旦曾经变成美女和怪兽,企图通过硬的软的手段,来动摇圣安东尼的决心,未果。这是西方艺术家常用的题材。

      点看全图

      大约在305年,他建立了第一个基督教僧侣的团体,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这些人是怎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呢?

      公元303年到311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及其继任者对基督徒大肆迫害。这段时间里,有很多基督徒当了范跑跑,上山下乡,逃避官兵。当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合法之后,这些还乡团,遭到了那些坚持理想的信徒们(包括自己的亲人)的谴责,认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没有笑面死亡,是懦夫,是叛徒。这些走投无路的人,为了逃避主教,逃避老婆,只能出家为僧。

      他们没有殉道,只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殉道。

      一个原罗马军人出身的Pachomios ( 292-346), 在公元 320/25 建立了第一所基督教修道院,把志愿潜心修炼的基督徒聚集在一起工作、生活、沉思,当然还有祈祷。在西欧建立第一所修道院的,是我以前写过的圣马丁。

      从此,基督教就有了两种团体,官面上的、城里的、世俗的教堂和主教,和偏僻地区的修道院和僧侣。

      天主教修道院制度的正式确立,是下一位圣徒的努力:

      努西亚的圣本笃(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7年),又译圣本狄尼克,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圣徒,本笃会的创建者。Nursia是一个地名,英语的nurse来源就是它,因为本笃会提供医疗服务。

      本笃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其青年时,赴罗马读书。因社会风气不好,于是离开罗马,在苏皮亚(SUBIACO)的山窟里过彻底的隐修生活。后被一位神父发现,于是不断有人前来请教灵修事务。据说,当时维可瓦罗的一个隐修院,院长去世后,无人替补。众修士遂请本笃去主理院务。但因其严厉的院规而遭修士不容。修士们起意谋害他。他们指派修士手持毒酒请他祝福,当圣本笃抬手在杯上划十字圣号时,酒杯竟立即破裂粉碎。

      点看全图

      此次事件后,他离开了这个修院,回到苏皮亚的洞窟。由于许多矢志隐修的志士前来求教,他欣然地收留他们,把他们分组成小型的灵修团体。其后圣本笃依此形式在苏皮亚陆续建立了十二座隐修院。

      圣本笃于卡西诺山的会院中完成会规的撰写,会规十分严厉,但反对过分的形式上的苦修。这部本笃会规奠定了西方隐修生活的模式,他因此被尊为“西方隐修之祖”。

      他的理论基础是三条Evangelical counsels,这些信条,耶稣并没有用以要求所有的信徒,而仅仅是那些被选择的门徒。

      这三条是独身、

      门 徒 对 耶 稣 说 , 人 和 妻 子 既 是 这 样 , 倒 不 如 不 娶 。

      耶 稣 说 , 这 话 不 是 人 都 能 领 受 的 。 惟 独 赐 给 谁 , 谁 才 能 领 受 。

      贫穷、

      耶 稣 说 , 你 若 愿 意 作 完 全 人 , 可 去 变 卖 你 所 有 的 , 分 给 穷 人 , 就 必 有 财 宝 在 天 上 , 你 还 要 来 跟 从 我 。

      和为人民服务。

      耶 稣 叫 了 他 们 来 , 说 , 你 们 知 道 外 邦 人 有 君 王 为 主 治 理 他 们 , 有 大 臣 操 权 管 束 他 们 。

      只 是 在 你 们 中 间 不 可 这 样 。 你 们 中 间 谁 愿 为 大 , 就 必 作 你 们 的 用 人 。

      谁 愿 为 首 , 就 必 作 你 们 的 仆 人 。

      正 如 人 子 来 , 不 是 要 受 人 的 服 事 , 乃 是 要 服 事 人 。 并 且 要 舍 命 , 作 多 人 的 赎 价 。

      请注意:在上面三段《圣经》里,耶稣用的都是"可以、愿意"这样的词,没有用"必须、一定"。

      Monk这个英语词,来自与拉丁语的monachos,"完美的,独一无二的"。

      修道士是基督教徒的"先锋队"(东正教的僧侣,禁欲要求比天主教更加严格)。

      1964年10月24日,教宗保罗六世往访本笃会时宣布他为欧洲的主保圣人,赞扬圣本笃“是和平统一的使者,西方文明的大师,尤其是信仰的先锋和西欧隐修生活的始祖。” 高度评价了他对天主教和欧洲文化的伟大贡献。

      这个评价,是不是王婆卖瓜呢?

      嘿嘿,要是没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照样会有现代科学,只不过要在黑暗里面多摸索段时间而已(阿拉伯人、拜占庭人抱着希腊人学问那么多年,不也没搞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本笃,他们肯定就完蛋了。

      限于篇幅,只提一点。

      本笃会重视体力劳动,而且又鼓励有条件的修士,在祈祷之余,从事脑力劳动,这奠定了西方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观。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雷锋

      至于天主教被后世批评的神父独身的制度,是到1139年,才在我在本系列第一篇里提到的拉特朗圣约翰大教堂里面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会议上还通过了:开除西西里国王教籍和基督徒之间打仗,不得使用十字弓另外两项决议)。

      不过,主教和修士,其实是教会的两条线,这里就不多说了。

      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马丁·路德,是修道院的僧侣。他当时来了个"凡是教皇拥护的,我们就反对"。把修道院的门给关了,僧侣修女可以结婚。

      但是,新教也从来没有挑战过禁欲的基本精神。

      马克思·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面,指出新教是入世禁欲主义,它不需要一种脱离世俗的形式来达到拯救的目标,而是完全通过现世的活动来关照来世。

      他写到“与自然生活不同的圣徒们的宗教生活再也不是在离开尘世的修道院里度过,而是在尘世及其各种机构里度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在现世之中(但又是为了来世的缘故)将行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的职业观引起的结果。”“最初逃避尘世,与世隔绝的基督教禁欲主义已经统治了这个它在修道院里通过教会早已宣布弃绝了的世界(但总的说来,它还没有影响到尘世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发的特点)。现在,它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砰“地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市,开始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生活的常规之中,把它塑造成一种尘世的生活,但这种生活既不是属于尘世的,也不是为尘世的。”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发了财的话,不会去买游艇去消费,而是会把除了维持自己朴素的生活之外的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去,这就有了资本主义。

      而且,新教徒也很注重回馈社会。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不仅仅影响了资本主义,还影响过社会主义。

      说多了不和谐,只提一点。

      修道院里面包括修道院院长,都是无产者。修道院的财产在理论上,是属于整个集体的——这是乌托邦思想灵感的来源之一。

      但是,基督教搞禁欲主义的本笃会,至今产生过24位教皇,4600位主教。

      本意是出世,最后还是入了世。

      这笔账,还是要算到施洗者约翰身上。

      因为,他的"出世法"就是"入世法"。

      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雷锋

      土鳖

      通宝推:万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才是研究学术的精神

        虽然我极端厌恶信 骑着黑驴进耶路撒冷的这个人创立的教,

      • 家园 禁欲不禁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出世与入世的统一,让我联想起了十七世纪法国寂静派的际遇

        Mme Guyon的quietism启发了镇压过胡格诺教徒的路易十四的太子太傅Archbishop Fénelon,而这位quietist,又挑战王权,曾经大胆地说出“Good kings are rare and the generality of monarchs bad”,从而激怒了路易十四。

        他宣扬self-annihilation,intellectual stillness 和interior passivity。不过,可笑地是,他曾和自己的恩师,同样当过太子太傅的著名演说家Jacques-Bénigne Bossuet,展开过一场惊天大辩论,产生了不少政治学上的杰作。最后导致英诺森十一世发了Bull Coelestis Pastor of 1687,把一点都不安静的寂静派打成了异端。

        这真是一种矛盾到极点的出世和入世了。而且真的是挺周期性的,过些年就来一次。新教里面其实也差不太多。布什下台以后,估计福音派会消停几年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