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1 -- 老老狐狸

共:💬95 🌺629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1

    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变华北和中原解放区的组织及其辖境和有关人选的通知》:

    ……晋冀鲁豫及晋察冀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

    ……晋冀鲁豫及晋察冀两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以刘少奇兼华北中央局第一书记,薄一波为第二书记,聂荣臻为第三书记,……

    ……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庚、张际春、谢富治、刘子久十二同志为委员。在中原局下,成立豫皖苏分局,以宋任穷为分局书记。

    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宋任穷为副政委。苏北兵团仍属华东军区建制,但在作战上受华东野战军指挥。……

    自延安站稳脚跟,TG组织制度日渐规范,组织体系也趋于科层化。在非路线斗争、追究责任及应对紧急局面的情况下,TG中央将一个强大野战军的1号调到另一个平级但实力明显偏弱的野战军当3号还遥领原职(实际职责由副手代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仅此一例。501这一次职务调动不仅出乎仲弘同志自己的意料,也让后世的bbs上口水四溅,板砖横飞!

    河里佛门孤雪、风水先生二兄有大作对501调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想跟帖,但手头准备的资料头绪太乱,所以决定迎着板砖单独开贴,反正俺们这疙瘩正准备盖房子!

    佛门孤雪:为什么调陈毅去中野并兼华野司令员之职

    风水先生:淮海战役前陈毅为何被调离华野?

    在狐狸看来,501调动成为论坛的热点大致有两个因素:其一,军坛上粟派人多势众,一提502必谈“两让司令”,自然要把501调动的事儿拿出来晒晒;其二,正史上的解释和依据不充分,相互间难以实现逻辑自洽。

    在501调动事件背后,太祖、胡同志、伍同志、总司令、286、独帅、小姚、502等大佬的身影若隐若现,公开全部资料就成了奢望,再加上老革命们在回忆录中或误记、或避讳、或曲笔,大家盲人摸象,自然各持一词,为繁荣祖国的互联网文化作出了贡献!

    关于501由华野调往中野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

    甲:协调华野、中野在中原地区作战。正史主要持这个观点,有论者更进一步,认为是为淮海战役南线决战做组织准备。

    乙:刘邓盛情相邀。此说主要依据刘邓48年4月20日和5月5日两个电报。

    丙:被小姚排挤,胡同志助力。此说主要源于陈饶间的历史恩怨。

    丁:调解刘邓间的矛盾。张震回忆录中隐晦地带过一笔。

    戊:502腹黑。网上陈粟不和论者中有持此观点的。58年反教条,批粟有野心,粟以两让司令作辩,石帅断喝:“这正说明你阴险!”

    ————————————————————————————————————————————

    在狐狸看来,上述几种说法都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观点和论据难以自洽。而且部分观点阴谋论的调子太重,虽说政治不可能没有阴谋和腹黑,史文恭兄有言, TG的党史,越钻进去,越寒心,然而生死存亡之际,打赢才是硬道理,阴谋一说实难解释成TG决策基础,对此,TG以自己的最终胜利给出了合理答案。

    狐狸一向认为,历史的真相不可能复现。然而理性的思考难以阻挡我们对历史偷窥的欲望,在这个越来越冷的冬天,让俺们关上房门,燃起炉火,温上小酒,扒一扒历史小姑娘的褂子!

    初步拟了个提纲:

    背景编年

    太祖的“跃进”情结

    南线作战方针的变更

    也谈“两让司令”

    501职务调动原因分析1

    501职务调动原因分析2

    坑已挖好!

    喝酒去了!

    元宝推荐:禅人, 通宝推:普鲁托,時千峰,盲人摸象,mezhan,庄汀,西安笨老虎,捷克,回旋镖,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么好的帖子我居然才看到

      投钱惭愧一下

    • 家园 【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10 太祖的“跃进”情结3

      文革期间,围绕“缔造”和“指挥”曾有过一次轩然大波:

      ……

      在1970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围绕在军队指挥问题上的提法,陈伯达、张春桥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1970年7月,“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43周年所写的社论,题目叫做《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其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四十三年英勇战斗的历程。”

      周恩来在1970年7月25日、27日连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这篇社论。会上,围绕这句话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陈伯达主张改回到“过去几年的一贯提法”,即将“直接指挥”前面的“毛主席和”4个字去掉。张春桥主张不改,态度非常坚决。康生亦认为新提法不易译成外文。周恩来觉得此事重大,直接涉及毛泽东和林彪,需要由毛泽东本人定夺。他表示:这件事要请示主席。

      当时,毛泽东在杭州。7月28日,周恩来将“八一”社论稿送毛泽东审定,同时附信报告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的情况。汪东兴后来回忆这件事说,毛主席的眼睛患了白内障,视力模糊。我把总理的信给毛主席念了,他要我代他画圈后退回去。我觉得难办。考虑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就要到上海接见外宾,所以我没有圈回去,把信带在身边。毛主席、周总理在上海锦江饭店接见外宾后,周总理、黄永胜都问我那个报告毛主席圈阅了没有,我说你们问毛主席。当时,毛主席正点燃一支香烟在抽,对着我说:“怎么搞的?”意思是说你怎么没把信圈回去。我说:“这样大的事,我不敢圈。两种意见,您到底赞成哪一种?”毛主席说:“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缔造者不能指挥,能行吗?缔造者也不光是我,还有许多人。”还说,这类应景文章,既然已经政治局讨论修改过,我就不看了。当着周总理、黄永胜的面,毛主席让我删去“毛主席和”4个字,恢复过去的提法。7月29日晚,周恩来返回北京后,将毛泽东的意见批告康生、江青、张春桥等。

      ……

      太祖当然有理由发飙,江西苏区,“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缔造者不能指挥,能行吗?”

      在“四个伟大”中,太祖最看重的只怕还是“伟大的统帅”【太祖自言最重“导师”】, 55年太祖坚决不要军衔,却又留着把 “大元帅”的空椅子,让人玩味!

      对于“缔造”和“指挥”,狐狸觉得老提法可能相对更合适一些。自长征到了陕北,太祖就脱离了战场一线,他的战场感觉更多来源于红军时期,对于内战时期战场,主要是通过报告来了解,[SIZE=3]知道和体会[/SIZE]完全是不同的体验。红军总体兵力不大,国共双方的战术水平、机动能力、火器配备都比较原始,双方战场机动基本上都是靠走,后勤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就成,武器则主要靠缴获。内战时,国军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美械、日械、国械,火力与战场机动能力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经过抗战8年浪里淘沙,以保定系为代表老一代军官逐步退出一线指挥,黄埔、陆大还有部分海归成为骨干。相应,TG也远非昔日吴下阿蒙,到了47、48年,东野、华野主力兵团的火力并不亚于国军杂牌,502有言:“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兵力扩大、火力增强,对TG后勤要求完全不同于红军时期,对此,太祖和一线将领感受完全不同。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环境与抗战前迥异,太祖依据江西经验,以为PLA一至,人民必望风景从,根据地能立即恢复。这和刘邓兵进大别山后情况完全不同,国军依靠其机动优势,迅速调兵进剿,刘邓坚持半年,在折损近半后,被迫将主力撤出大别山,放弃在此重建根据地的打算。502有七军团北上先遣全军覆没的惨痛经验,对48年中率部渡江南下自然心存顾虑。

      太祖的政略、将略以及战略眼光,自是不必多说,但毕竟脱离战场太久,想想内战时的布琼尼骑兵or苏德战场上的布琼尼元帅,一叹!

      关键词(Tags): #陈毅#粟裕通宝推:普鲁托,mezhan,西安笨老虎,
      • 家园 精辟!我信仰你发现了太祖不当大元帅的真正原因:不配啊啊!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环境与抗战前迥异,太祖依据江西经验,以为PLA一至,人民必望风景从,根据地能立即恢复。这和刘邓兵进大别山后情况完全不同,国军依靠其机动优势,迅速调兵进剿,刘邓坚持半年,在折损近半后,被迫将主力撤出大别山,放弃在此重建根据地的打算。502有七军团北上先遣全军覆没的惨痛经验,对48年中率部渡江南下自然心存顾虑。

        太祖的政略、将略以及战略眼光,自是不必多说,但毕竟脱离战场太久,想想内战时的布琼尼骑兵or苏德战场上的布琼尼元帅,一叹!

        先说简单的,毕竟战场相对简单,士兵和将领都比元帅多嘛,所以元帅不能脱离战场太久,元帅脱离战场太久就是伪元帅,一叹!

        大元帅常凯申就从来不脱离战场一线,所以常凯申是大元帅,西方人都憧憬的膜拜常凯申为“Generalissimo”!!!“Generalissimo”就是大元帅啊啊啊!!!

        相比之下,太祖不仅脱离战场一线太久还只会江西经验,而且国内环境迥异了都视而不见,所以,太祖不配当大元帅!!!

        好在太祖有自知之明,没当大元帅,不然的话,PLA就完了

        再说复杂的

        你真精准!!!

        江西经验就是“PLA一至,人民必望风景从”!!!

        问题是江西经验跟抗战胜利后之间还有长征,特别是还有延安,抗战八年,对吧?

        所以,你说依据延安经验可能比说依据江西经验更准确一点,毕竟时间更近一点,对吧?

        支持你的结论还可以加上太祖依据江西经验在长征路上屡试不爽,当然长征时的国内环境就与江西不迥异,所以,长征路上人民一路望风景从

        其实抗战中的国内环境就与江西迥异了,对吧?

        所以,还要加上虽然到延安后的国内环境就与江西迥异了,至少国共又合作了,太祖在延安也是依据江西经验屡试不爽,延安人民望风景从,所以太祖就不可能看见抗战胜利后的国内环境与抗战前迥异了,这样就连贯了

        当然了,迥异不迥异了,反正太祖是只会依据江西经验,延安经验都是等于江西经验,因此根本没有延安经验,对吧?

        因此,必须加上太祖在抗战中的也依据江西经验,江西经验就是游而不击,长征就是依据江西经验游啊游嘛,而且游啊游了一万公里,无论PLA游到那里,人民必望风景从,共军抗战还是游而不击,无论游到那里,人民必望风景从,还有胡宗南占领延安,太祖也是游而不击,无论游到那里,人民必望风景从

        所以,应该说太祖只会依据江西经验,一成不变,从来不看国内环境是不是迥异了,以为江西是湖南湖南是江西,长征和抗战一路走来都是,反正太祖是一招鲜吃遍天,只会永远依据江西经验,还有就是太祖的湖南口音永远也改不了,证明太祖就是一根筋不灵活不懂变通

        只可惜你没说为什么“太祖依据江西经验,以为PLA一至,人民必望风景从”

        毕竟人民必望风景从总得有个理由,对吧?

        理由应该是共产,应该是“打土豪分田地”,对吧?

        所以,你这个论点说完全了是“太祖依据江西经验,PLA一至,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必望风景从”

        跟“迎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如出一辙

        其实,你这个论点说完全了是“太祖依据闯王经验,PLA一至,不但不纳粮,还抢粮,抢粮,抢粮,抢粮,抢地,抢地,抢地,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必望风景从”

        所以,事实是PLA长征一路打土豪分田地,一路抢粮抢地,人民望风景从,PLA到延安打土豪分田地,抢粮抢地,延安人民望风景从,对吧?

        通宝推:说几句,
      • 家园 扯淡的文章

        1,毛泽东对后勤没有认识?

        ----A,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局直接面对的就是胡宗南的40万大军

        B,毛泽东导演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根据地的后勤困难,因为战争在根据地内打,后勤资源只能从根据地内抽调,日渐萎缩,毛泽东果断决定千里跃进大别山--外线作战---外线作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原本敌占区的后勤资源

        2,毛泽东对人民的估计有误?

        ----东北民主联军刚进东北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还不是不买共军的帐,后来呢?

        ----粟裕大军趁着国民党军围攻刘邓的时候,在中原地区分田分地,还不是迅速的获取了人民的支持,分田分地完成了以后(毛泽东一贯主张部队分散开来做群众工作,集中起来打战)马上粟裕就可以对国民党的中原的主力邱清泉兵团进行打击,并且取得了决定整个战局的豫东战役的胜利

        ----不要用大别山的孤证来否定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创立的开拓根据地的一整套方法的有效性

        ----刘邓经营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主要在于吸引了国民党军队在中原的主力,使得粟裕率领的华野可以在中原迅速展开,创建根据地,分田分地取得了人民的支持(没根据地作战用林彪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是没娘的孩子,粟裕所部在沙土集战役以后没有什么打战,有人认为是粟裕的战斗力不强的原因,真实原因是粟裕所部需要分兵用于发动群众,分田,建立政权--这一整套办法都是当年毛泽东在闽西和赣南时期创立的),刘邓坚守大别山能够起到这个战略作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刘邓坚守大别山的本来意义就是为了经略中原,时机成熟的时候刘邓还留在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不方便大兵团作战的大别山好干什么呢?

        另外毛泽东可以说是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的直接决策者(淮海战役他收到了粟裕的电报以后,提出了比粟裕的计划更有气魄也更有战略性的歼敌目标)毛泽东直接决定了以后对付白崇禧和四川国民党军队的大迂回战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以小胜积大胜的零敲牛皮糖的指导思想,在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遭到了美军的突然性很强的大反攻措不及防,毛泽东果断的要求彭德怀大反攻(彭德怀本来主张中共对外宣布和平谈判的,毛泽东断然否定以后,要求彭德怀们进行猛烈反击,取得了横城反击战的胜利,以后虽然在砥平里受挫,但是志愿军已经可以稳定住战局了---如果不是毛泽东严令彭德怀们坚决的发起反击的话,疲惫的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将会遭到多大的损失就难以预料了

        通宝推:hwd99,
        • 家园 看他引用的那一段汪东兴竟然可以无视毛主席的意见

          自己可以否决毛主席的意见,这算什么?自己觉得不妥,就可以违背上级的意愿?根据这段就可以看出来,那时候,毛的权力已经被架空了。 这都看不出来,也敢大谈特谈毛主席,真是大言不惭。

          指挥能力如何,光嘴巴会说,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没有半毛钱的用处,看结果说话。就像现在网上很多人大谈特谈国家应该如何,政策应该如何,其实都是瞎扯淡,让他们去管理,不要说一个国家,哪怕是10个人的小组都管不好。

      • 家园 太祖也是人,花!
      • 家园 这一篇的我可不大看好

        毛只有江西的经验?您不妨直接了当的说毛瞎指挥的了。

        这个结论,那些跟着毛委员打天下的,那些被毛委员打得鸡飞狗跳的对手不知作何感想。

        刘邓手下可不单单是4个纵队,内线的8纵如何?外面的江汉,桐柏山,淮北如何?四纵队如何?外面这四个损失过半,那几个增长怎么算?

        放弃了大别山?王树声在哪里?临出大别山,又扔下一万多人加强地方部队,这些人干什么去了?

        • 家园 花,谢谢回复和讨论!

          在狐狸看来,太祖直接指挥的经验确实只有江西时期(江西后期已经被迫脱离军队了!)和长征后期,到陕北后就脱离战场了。内战时期和红军时期国共双方无论装备、素质还是作战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太祖缺乏对内战时期战场的直接体会,这是无法回避的。

          没人全知全能,跟着毛委员打天下的和那些被毛委员打得鸡飞狗跳的对手佩服的可不是毛委员的战场指挥。

          确实扔下了一万多人加强地方部队【好像是一个旅留一个团】,但四个纵队主力转出大别山,也不再提“建立大别山根据地”这是事实吧!

          如前所言,刘邓南进中原是现实压力下的抉择,可能也是最好的抉择。

          【PS:刘邓是南下大别山还是留淮北更好,至今仍有争论,从结果看,留淮北打大仗,会同华野外线五个纵队总兵力超过20万,可能比刘邓进出大别山拖成半残好,但当时一个背景是介公可能再掘黄河河堤】

          谁也没长前后眼,正确的决策往往是试错的结果,狐狸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没什么标新立异的观点。

          • 家园 留下三万人的

            这个数字一直看不到统计,只能从各个纵队留下的统计,但其实在一本资料集中有一份5月份回复东北林罗问题的电报,明确说留下3万人坚持。大别山的问题要从整个中原局势看,本来就是三军进中原,不是刘邓一个孤军,但这个孤军最苦最累,也最关键,戡乱战史明确承认这是南线的一个转变点,因为河南四川是kmt当时最大的兵员和粮源基地,长江航运是四川军火和物质出来的主要通道。

            大别山其实只包括包含鄂豫和皖西两个地区,但整个中原是7个军区呢,桐柏和江汉也算是刘邓开辟的了。48年5月,中原被tg掌握的人口即达2000万。

            • 家园 肯定留了不少人

              中野转出大别山的时候,比进来时减少了将近一半,除去伤病和牺牲人员,相当一部分转入地方进行游击和组织建设,如果仅仅从军事角度来看,当然会认为是损失了,但是没有这部分军转民,后来打淮海就会少相当一部分小车。当时中野挺进的时候基本老区没有多少地方干部跟随,此时的新地方干部大部分都是从军队中抽调,不仅要有战斗力,而且思想要坚定,还需要有一定政工能力,中野战斗力削弱和这有很大关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