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小眼看文革】五.一六之前 -- 柳叶刀

共:💬98 🌺18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过当年因穷上不了大学确实少见

        我父亲孤儿一个,一点收入没有,就靠着国家助学金上完大学,当年成分更重要,不过家中很多人要靠自己养自然又不同,不过当年这种情况都是直接读中专和师范居多.听父亲说,当年他大学班上一个四川学生一身单衣,一个草席,一双草鞋就去上交了.

      • 家园 我岳父也是这种情况

        县城重点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

        家里太穷了,无法选择考大学,最后选择了当兵。

      • 家园 人人生而平等,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看,

        首先,从物质的角度看,你的父母,家事,地域等等,你无法选择。从社会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有好有坏,有高有低,这也是大多数人说的不平等。也可以理解成出生背景的多样化。在人的眼中看来,这种多样化,或者不同,就可以归为“不平等”。更有甚者,有些人天生身体(物理)残疾,比起健康的人,更算是“不平等”。上面哲些,算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但就是由于从社会的(人的)角度看,所以其衡量的标尺是可以变化的。比如,在民国22年的时候,你可以庆幸自己出生在富贵之家,可以让你在上海的租借区游栽的过活。又比如到了68年,你家的憨虎恋上了邻家的小二,却又因为出生在你这样的家庭,只能看着邻村的大虎和小二成了亲。所以,出生的问题,好坏的标准有变,不同(不平等)却无法消除。

        可是,那句“人人生而平等”算是怎么回事?既然从物质的,社会的角度上讲似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还要这样说?我觉得,这更应该从个人的精神角度去看,“人人生而平等”,用咱们老祖宗的话讲,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生而平等”是说一种精神/权利,一种只要你出生为“人”,那么就被赋予了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权利,这种精神,只要你自己不放弃,没有人可以剥夺。

        • 家园 谁说“人人生而平等”了?

          这不是一个著名的误译吗?美国《独立宣言》里的原文是: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其中“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世人不是生而平等,而是被造而平等。也就是说,在美国人看来,众人只有在上帝这个造物主面前才是平等的。

          就算是佛教说众生平等,那也只是法性的平等,而不是外相的平等。

          即使是平等,也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之分,我们到底要追求的、要为之奋斗的是哪一种平等?这可关系到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 家园 很好。是生而精神上的平等,是生而“种”的平等

            如果相信有soul的话,那就是soul的平等。是对生于苦难之门的激励。

            其实,相对于《独立宣言》中的译文,我更看重咱们老祖宗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就是中国版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

    • 家园 很实在,有花也有宝。

      请教个问题,这种根据家庭出身来限制入学的措施是否有公开的政策?如果有的话,是何时发布的?谢谢。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请看下面海天 河友的“不宜录取”
        • 家园 谢谢。我看过了,可那篇文章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可能我的问题写的过于简单。根据那篇文章,我只是知道老百姓通过口头来传播这种政策,执行的是学校或基层政府机关。而且那篇文章和你在下面的回复中都指出这一政策的执行是全国性的。问题是这一政策的来源是哪里?是某个地方的发明,然后被其他地区普遍效仿,还是中央政府曾经发布过某个(或许是内部机密的)文件规定了这项政策?

          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对不平等的纠偏本身是合理的,但如果这一政策是秘密的,而不是象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那样公开,恐怕就有毛病了。

    • 家园 谢谢回顾福建高考
    • 家园 “不宜录取”

      我父母是61年高考,情况跟在下面AJ那帖后面了。

      看看这个吧,新华网的:

      文革前高考“不宜录取”政策的回忆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1/17/content_7433877.htm

      • 家园 我父亲是61年高考的。他说当时还是唯分数论的。

        他高中同班同学是市邮政局长的儿子,只上了个专科。没有后门可以开。

        当时考上大学的,很多是市贫出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