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苗丽楠与经济危机,一个无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简记 -- 马前卒

共:💬374 🌺18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公平地说,不好把劳动力市场的相对过剩归罪于总设计师。

          这是邓上台时手里的牌,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 家园 毛时代同样是过剩,只不过过剩压力全部自己抗了

            毛时代的解决方法是自己国内全部抗起来,农村劳动力过剩了 户口制度

            城市劳动力过剩了上山下乡

            说白了 都是过剩和失业 只不过我们不叫失业人员 叫上山下乡的“知青”。苗丽楠们在邓时代可能10年内会在经济低谷区有2,3年失业。而毛时代的老三届青年就是十年基本都在失业。中学生除了少数幸运儿外毕业下农村毕业即失业。农村户口劳动力农闲的时候基本失业。

            邓时代是让他们的劳动力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允许个体工商业和私营小企业的发展来吸纳劳动力---同样的资本量,中小企业的吸纳能力要大。而国有企业搞带自然垄断性质行业的大企业行,在小型企业是搞不好的。

            暂不提私营中小企业的问题,只提国内和国际。到底是让苗丽楠们在人民公社做一天几毛钱公工分过剩者好呢?还是让苗丽楠们做一天几十元的工作和米国一天上百美元的工人阶级竞争一下降低米国(或者国际)劳动力稀缺度减少中国国内过剩度好呢? 有些毛左派宁愿让中国的劳动者大量的上山下乡窝在农村过剩者也不愿意让米国的劳动者也过剩一下-这种舍己为人帮助米国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太崇高了,太伟大了。崇高伟大到我们凡夫俗子无法接受的地步。

      •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制度决定一切是错误的论述

        卡斯特罗的回忆录《我的一生》里对此有个描述。大意是卡斯特罗认为马克思关于制度约束人类的发展的观点是不对的,而是资源约束了人类的发展。

        指望一场制度变革然后天下大吉或者走上了金光大道,那是典型的左派幼稚病和历史唯心主义。

        如何发现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资源是人类发展的主线,随之而来的制度变迁全部是对应这个过程。

    • 家园 很多都是局外人杞人忧天。

      苗丽楠为更好的生活努力,自己未必觉得苦。要说血汗,很多加拿大新移民在多伦多半夜挖一夜蚯蚓,在蒙特利尔早晨四点多赶最早班地铁拔葱,车衣服,都是按件计酬,一坐一天的,拿的也差不多是最低工资了,挺血汗吧,好歹原先也是工程师医生类出来的,也没看人家觉得苦,俺有朋友就在做,每天挺高兴的,有希望就好,这种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局外人又怎么明白呢。

      • 家园 可惜了,没俺的份

        惊喜:所有加你为好友的,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原创】

      并不算很苦,楼主如果亲历的话就会是另一种感觉,归根结底楼主是好日子过的多了.

      • 家园 没人说苦

        只有那些潜意识里恐惧他们的人

        才会不经意的表露自己的恐惧

        • 家园 谁的

          潜意识,你的?很奇怪你怎么这样想?

          你举了苗丽楠的例子,就得出了要改变这个社会的结论,很好很强大。苗丽楠再不济回家还有一片地,民煮印度的贱民们可是什么也没有。楼主一定是想出了一个精妙的社会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也不会提出什么革命来,说出来给我们听听。

          • 谁的
            家园 或许在你眼里“苗立楠们”本就是“贱民”?

            苗丽楠再不济回家还有一片地,民煮印度的贱民们可是什么也没有。

    • 家园 渭南老乡啊

      尽管我不知道渭南其他地方的情况,我外婆家那个村子,前几年就已经有亲戚返乡了,改在家里做炮,赚得不比在外打工的少。据说县里其他的地方还有开展手工纺织业的,做的床单啊衬衫啊看起来还是不错的。衷心希望她回家之后能在当地找到工作。

      -----

      好像我跑题了。。。

    • 家园 【文摘】如果让你选择,是做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这个贴子在这里已经很长时间了,收到很多花,俺一直在看,一直觉得有话要说,又说不出来,堵得慌。今天正好读到一个印度记者的文章,觉得她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一个答案。转贴过来,对比一下。

      当我花数小时到中国的智库、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寻找有独到见解的中国专家的时候,那种经历往往令人沮丧。

      对于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来说,5年只是段不长的时光,但我把它充分利用起来了:旅行和提问题。当我回顾自己的中国生涯时,发现人们会经常问我有关中国的问题。

      在印度,从报纸主编到家庭保姆,我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印度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对中国来说,论及国家实力和对成就的自我评估,美国是它看齐的最终目标。而对印度来说,用来衡量自己进步的最常用准绳则是中国。

      在中国,我碰到的问题又有不同,最常见、最简单的问题常常最难回答。我记不得有多少次了,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问我:“哪里好?印度还是中国?”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常问我:“你喜欢印度还是中国?”胡同里的邻居几乎每次碰到我都会问:“喜欢住在北京吗?新德里是不是更好?”

      最后的这一个问题经常以各种形式出现,也经常让我陷入沉思,但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情形。比如,跟住处的厕所清洁工谈过话后,我会想到远在印度的那些处境悲惨的清洁工,并惊叹于中国最底层人享有的劳动尊严。

      在我住的胡同里,清洁工捡垃圾时经常是戴着手套的。这种简单的保护性措施不仅避免了皮肤接触细菌,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一种人的自尊。他们的孩子总是有学校可读。他们自己可能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但总是设法去读去写。如果我是数百万的印度掏粪工、清洁工、看门人的一员,我或许宁愿自己生在中国。

      但有些时候,我的想法却又不一样。那往往是在我花数小时到中国的智库、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寻找有独到见解的中国专家的时候,那种经历往往令人沮丧。

      在中国,人们似乎对思想缺乏激情,对辩论本身也没有热情,那种千篇一律的说法经常让我萌生思乡之情。尽管印度有着种种短处,但至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我在印度不需要忍受在中国的那种单调雷同的声音。

      但是,一回到印度住几天,我又想赶快回到北京,在那里,女士坐公交车或驾车不会像在印度首都的街道上一样,引来别人侧目和窃窃私语。但稍后,我可能会打开电视,观看印度议会正在举行的会议。

      回到那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做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确实需要回答的话,我会这样答:如果能确保我衣食无忧,我可能会选择生在印度而不是中国。

      在印度,尽管政府总是不能履行职责,但钱能让你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只要财力允许,大多数人家都会备有自己的发电机和蓄水池,因为电、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停掉。警察几乎不能向居民提供保护,许多人家因此雇有私人保镖。

      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我是穷人,我宁愿生活在中国,那里的人们基本上能吃饱、穿暖、住好。更重要的是,中国将给我提供向上发展的更大机遇。所以,在中国,即便生来贫穷,我仍有机会在以后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不是像在印度一样悲惨一世。

      • 家园 要是富,到哪儿不一样?

        印度穷人多吧?

        在印度,尽管政府总是不能履行职责,但钱能让你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只要财力允许,大多数人家都会备有自己的发电机和蓄水池,因为电、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停掉。警察几乎不能向居民提供保护,许多人家因此雇有私人保镖。

        这样的社会,要政府做什么?

        在中国,人们似乎对思想缺乏激情,对辩论本身也没有热情,那种千篇一律的说法经常让我萌生思乡之情。尽管印度有着种种短处,但至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我在印度不需要忍受在中国的那种单调雷同的声音。

        那是因为作者是印度人,他不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怎么可能了解中国各种不同的想法.中国人的思想,已经高过弱智"民主"想法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