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云里雾里的云计算 [1] -- 邓侃

共:💬620 🌺126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问题就在这儿,自己养鸡自己做很可能又辛苦又不好吃

          从鸡蛋到鸡长大能吃,得好长时间。中途瘟了,给人偷了,都得担心。所以如果你想吃一只鸡,很可能得养两只甚至一圈鸡,以确保以后能吃到嘴。如果你自己不会养,你可能还得雇人来养。到最后还可能养的肥瘦不均,面目各异。

          而自己做,口味取决于手艺问题,问题在于自己不是专业做鸡的(怎么这么难听啊,呵呵),你自己没法do chicken right。那你是自己花钱去上厨师学校学烹饪呢还是雇人呢,又是个问题。想想养了N久的鸡,花了N多钱,吃到嘴却可能是豆腐味,很多人就不干啦。

          所以啊,养鸡交给养鸡场,做鸡交给饭店,你就专业做你专业的事情。这就叫做现在社会的专业分工,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不二法门。

    • 家园 【原创】云里雾里的云计算 [补完]

      【补 结束语】

      一篇好的论文,总是能引发很多思考。

      拿到这篇“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一口气读完,已经午夜以后。第二天上班路上,想想又觉得不对,似乎文中有些观点未必让人信服。晚上重读,发现先前自己的理解不准确。又过了一天,再次觉得文中的确有商榷之处。如此反复。

      Google式云计算之所以吸引人,在于穷人也玩得起。凑几台廉价的PCs,再弄一两个网络交换器(Switch),就可以动手实践了。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

      云计算到底好不好?毛主席早已有答案。毛主席语录如是说,梨子甜不甜,咬一口就知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Cloud

      Courtesy http://sylt.zhifu.gov.cn/UploadFile/2009-1/20091421464276024.jpg

      关键词(Tags): #硅谷评论
    • 家园 【原创】云里雾里的云计算 [补7]

      【补7】商机与商战 之三

      有人评论和平崛起,说可以归纳成两个尊重。尊重现有国际惯例,尊重现有国际秩序。惯例容易理解,法律,规范,标准等等的总称。秩序怎么理解?对方笑道,就是不要挑衅老大。但是对待老二老三,间或可以小打小闹,基本以和为贵。至于对付三甲以外,不妨正言厉色,晓以利害。

      按照这种说法,云计算的前三甲,已经基本定型,分别是Amazon,Google和Microsoft。三甲以外,谋图和平崛起的后来者们,能做的是在尊重现有国际秩序的框架内,做一点拾遗补缺的工作,融入主流。

      云计算平台还有什么拾遗补缺的工作呢?

      1. 统一云计算数据存取的APIs和Protocols,打消客户担心被劫持的恐惧。

      “云而上”一文提到,从2006年到2008年,Amazon的EC2和S3平台对存储空间的收费,降低了20%,对网络带宽的收费,降低了50%。对于客户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Amazon不降价,用户有什么反制手段呢?随着用户把更多的数据存储在云技术平台上,用户对于云计算平台供应商的反制手段越少,反制力度也越小。这就是用户被劫持的恐惧。

      如何打消用户对于被劫持的恐惧?办法是统一各个云计算平台之间,数据下载和上传的APIs和Protocols,方便用户从一个云计算平台向另一个转移数据。

      当然,统一APIs和Protocols的工作,取决于云计算平台寡头们的谈判结果。但是,一旦达成了统一的APIs和Protocols,受益者不仅仅是云计算平台的用户,而且也为云计算平台的小供应商提供了机会。

      2. 云的弹性与反应速度。

      “云而上”一文反复强调,云计算的优势在于应付忽上忽下的流量,云计算能够提供伸缩自如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所谓伸缩自如,就是在流量暴涨的时候,可以扩张计算和存储能力,反之,在流量萎缩的时候,可以减少计算和存储能力。

      问题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地扩张和减少?“云而上”一文给出的办法,是尽可能提早预测流量的变化,至于怎么实施,文章没有详谈。

      或许更直接的办法,是尽可能快地复制和取消虚拟内核的。譬如如何把Xen domains从一台机器,向另一台机器快速复制,或者取消已经存在于某一台机器内的Xen domains。

      这两个办法,技术上都存在问题需要解决。技术的挑战,往往是后来者发展的机会。

      3. 机器硬件的改造。

      “云而上”一文援引资料,说直接与机器的memory交互,读写数据,速度很稳定,平均速度是 1355 Mbyte/Second。而向机器的硬盘写数据,速度不稳定,平均速度是 55 Mbyte/Second,而且有超过16%的机会,写硬盘的速度低于 9 Mbyte/Second。换句话说,硬盘的带宽只有内存带宽的1/25。

      如何提高硬盘IO的带宽,成为热点问题。

      “云而上”一文建议的解决办法,使用Flash memory替代传统的光盘。这意味着,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结构,将面临转变。

      4. 安全问题。

      “云而上”一文断言,安全方面不存在严重的挑战。我们觉得,这个断语可能过份乐观了。

      如何防止云计算平台供应商偷窥用户的数据和程序?“云而上”一文提出的办法是给用户的数据和程序加密,只有当用户自己读数据和运行程序时,才解密。

      且不说加密和解密导致的计算量增加,如何对加密的数据进行搜索?

      美国第二大零售店,Target,把自己的网站托付给Amazon运营,实在是冒险的行为。

      看来最可行的办法,是给每个用户分配相互隔绝的虚拟空间,譬如Xen domains。把每个用户的数据和程序,放在密室里暗箱操作。但是问题并不仅仅在于防范一个用户偷窥另一个用户的数据和程序,而是防范云计算平台的供应商偷窥用户的数据和程序。供应商具有每台机器root的权限,所有Xen domains里面的数据和程序,都在root的视野内。

      所以,归根结底,是限制root的权限。但是这个工作,涉及对Xen的改造。或许,这也是后来者发展的机会。

      5. 为企业构建私有专用云计算平台。

      安全的问题不好解决,所以必然有潜在的云计算客户,希望构建私有专用的云计算平台。

      后来者们开展业务的另一个空间,是做咨询公司,帮助这些企业构建属于它们自己的一朵朵小云。

      6. 传统Database将面临挑战.

      Oracle,DB2,MySQL的设计,在扩展性(scalability)方面都有缺陷。Google的Bigtable,或者开源项目Hadoop/HBase,在扩展性方面有更大的潜力。

      对于后来者而言,未必要全面争夺云计算市场。或许集中精力,深入挖掘Hadoop/HBase的潜力,也是不错的机会。

      7. 内容为王。

      云计算大战,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一场混战以后,谁将是最后的王者?

      或许,谁占有了更多的更好的内容,谁更有可能最终胜出。

      只要网络带宽的发展跟不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Jim Gray的结论就依然有效,数据的处理应当放在离数据更近的地方。所以,谁占有了更多高品质的内容,就会吸引大家去挖掘利用这些内容,提供更好的服务。有了更好服务,就会反过来刺激人们把更多更好的内容上传到这个云计算平台。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正反馈。

      Amazon正在游说美国政府,免费提供S3存储空间,保存美国人口普查等等大型数据。或许,Amazon的战略考虑,正是看准了内容为王。

      关键词(Tags): #硅谷评论
      • 家园 对云计算的一点看法

        看了这么多,有一点体会,似乎“云计算”也是分两拨的:

        一拨当前是以产品为主,兼顾服务,属于授人以渔型的,客户拿这这手段可以搭个私云,

        是我(云计算提供商)去你(客户)那

        一拨当前是以服务为主,产品基本不卖的,属于授人以鱼型,客户你用就好了,别想私搭个云,

        是你来我这。

        第一拨的,自然是VMWARE、Xen打头,Oracle当年的grid也是这意思

        Amazon,Google当然是另一拨

        看楼主的帖子,似乎对VMWARE、Xen有些有点技术上瞧不上眼,谈商战也基本不涉及它们,

        也是,它们就在底层透明化的弄了一下,上面也看不到,原来该windows还是windows,

        该红帽还是红帽,没啥大创新,可我觉得至少在当前云计算还没有成主流之前,它们被各IDC所青睐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第二拨全球就几片云的设想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你要说所有国家会把自己政府、

        军队、重要金融信息都放上去,在人类没有开辟第二个地球之前,我觉得好像不可能

        哪怕你技术上再好,保密性吹得有多神乎其神,反正货在你家里,你还可以动用云计算

        的力量来破解不是?

        所以私云(相对于全球一体化的公云而言)是必然会得到发展的,而且这些

        发展私云的单位都是国家政府、百强企业这类的大块头客户

        到这一步,IBM这个看似落后的老狐狸就很有机会了,就拿国内来说,他在这些地方这些年

        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对客户需求的把握都是Amazon,Google不能比拟的,

        拿到了这些客户,也就有更多机会掌握这些客户信息的发布渠道,所以IBM

        后来居上完全有机会

        利用公云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结合私云自身特点提供专业服务应该有机会

        统一各云的API、PROTOCOL,相当于解决巴比伦塔语言问题,我觉得难

        • 家园 有道理

          比如银行,自己的数据中心有这么多机器,老的、新的,IBM HP SUN DELL的,有那么多SAN磁盘阵列:EMC的、HDS的、HP的

          自己做一个云,就给自己用,降低业务运营成本,多好啊。

          这个时候,IBM绝对比那三家有优势的多的多。

        • 家园 SaaS 与 Utility

          1. 不远兄把云计算分两拨,这个提法,与“云而上”一文的做法相符合,即SaaS与Utility。

          这种分发,自然没有错。但是我个人认为,Disk-Storage-as-a-Service (dS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aaS),Platform-as-a-Service (PaaS),外加SaaS的分发,更能区分云计算的应用。

          当然无论那种分发,都可以接受。这不是主要问题。

          2,

          看楼主的帖子,似乎对VMWARE、Xen有些有点技术上瞧不上眼,谈商战也基本不涉及它们,

          看来我误导大家了。不是说Virtualization不重要。事实上,对于云计算的弹性,安全性来说,Virtualization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Virtualization的作用是完善云计算的技术。是工具,而不是商战战略。或许个人或者小公司,可以通过Virtualization赚点钱,但是这个技术不会影响整个云计算的市场划分和竞争格局。

          3. IBM的暮气太重。

          如果是30年前的IBM,无论起步时多么落后,凭着整个团队上下一心的斗志,没有什么办不到的。可惜现在的IBM不是这个样子。

      • 家园 邓太家的沙发。

        舒服!

    • 家园 【原创】云里雾里的云计算 [补6]

      【补6】商机与商战 之二

      有人评论美国的科技政策,说自从爱迪生时代以来,美国每每发现一个潜力不错的主题,就像抛绣球一样,忽悠各路学界商界人力财力去钻研,去哄抢。这些人力财力,不仅来自美国本土,而且也来自全球各地。美国政府通常在幕后指挥,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通过公开的立法,以及暗地的操作,让美国本土公司机构和个人得到最大实惠,同时也留一点残羹剩饭给海外尝尝甜头,保持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 率先发现富于潜力的主题。从福特汽车,贝尔电话,通用电器,好莱坞电影,杜邦化工,波音/洛克希德航空航天,到Motorola/Texas Instrument电子,Intel集成电路,微软操作系统,思科网络设备,Netscape/Yahoo互联网相关产品,和Google搜索引擎。科技突破转换为商机的重大机会,几乎都被美国把持。

      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是移动电话。1980年代末,移动电话技术在北欧以及日本已经很成熟,但是美国迟迟不开放市场。直到1990年代初,Qualcomm和Motorola等等美国本土公司技术准备充分以后,美国政府才默许大规模开发本地移动电话市场。Nokia等等海外公司,固然能够在美国市场得到一部份利润,但是主要收入,还是留给了美国本土公司。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以美国政府对待计算机和网络,明显与移动电话不同,没等到技术十分成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向全球抛出这个新绣球。先是Apple和IBM两家美国公司饱赚了PC的利润,接下来微软和Intel又赚得盆满钵盈。

      互联网原本是欧洲人的发明,问世不久,就被美国人抢过风头。当时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技术到商业模式,都没有成型,美国人挥舞金融股市指挥棒,吸引各国资金,以风险投资为渠道,糜集美国,催生了一大批互联网相关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股票一路疯长,又反过来刺激全球资金进一步向美国聚集。一转眼,到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批海外资金血本无归,但是这些资金所催生的技术与实物资产,却留在了美国。

      互联网的潜力还没有挖晚,美国又开始忽悠生物基因医疗药品技术。生物基因医疗药品技术,从学术研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难度,似乎比计算机和网络更难。到目前为止,除了伟哥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以外,还有多少其它成功案例?但是去硅谷数一数,生物公司已经为数不少。这些公司以什么生存?答案,风险投资。美国人的魔术,依旧长盛不衰。

      客观上来说,云计算算不上是一个特大的绣球,但是架不住美国的热炒,现在已经成为全球IT业界的热点话题。

      目前云计算商战战场是三国鼎立的局面。Google AppEngine面向广大网站客户。Amazon S3和EC2更在意托管电子商务,以及代理高性能计算。这两者的目标客户,基本上都是企业客户,包括小摊小贩。微软呢?微软的云端战略强调的是那个“端” 字。有理由相信,微软更在意个人用户。

      IBM的处境有点尴尬。云计算本质上来说,对IBM的大型机业务是威胁。但是IBM奇怪地推出 Blue cloud战略。细细琢磨一下蓝云的技术内容,发现除了Tivoli这个监控系统以外,蓝云的核心,都依赖于开源项目。而Tivoli与云计算的关系,充其量不过是个辅助工具而已。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技术,IBM为什么不唱反调,反而跟着别人后面起哄?“云而上”这篇文章给出的答案是,维护客户关系(leverage customer relationships)。说来也不奇怪,IBM日益从一个硬件软件生产商,向服务与咨询方向转变。

      一个当年主宰着计算机产业,一个当今仍然拥有人才荟萃的TJWatson等等实验室的IBM,在云计算这个重要的领域,却没有一如既让地担当起领袖的重任。时过境迁,一声长叹。

      关键词(Tags): #硅谷评论
      • 家园 IBM搞的是hybrid云

        与amazon,google的目标客户不一样。

        而且IBM有blade server,超级计算机技术等等,对于搞云计算设备还是很有利的。云计算不仅仅是把廉价pc绑在一起。随着市场发展,专用设备当然要出现。不可能计算中心主机房巨大,里面放得都是廉价pc吧。而且云计算对客户来说,后面用什么机器根本无所谓,IBM正好施展其所长。

        云的本质说穿了就是一种服务。

        Cloud is a emerging in the enterprise as a new model not just for how you consume services, but also how you deliver many IT-enabled services

        所以IBM日益向提供服务咨询等方面转化并不奇怪。云计算不是新技术,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服务模式。公司的本质是要赚钱的。云计算据预测,2012年的市场有420亿美元之巨。IBM正在抢这块大蛋糕。目前看IBM把云计算商业化做的还是不错的,是走在前列的。其最近的财报都貌似不错,似乎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 家园 目标客户

          的确很多客户对钱并不在乎,譬如说银行。

          IBM的大型机,在中国银行业,可是赚了不少钱。

      • 家园 微软的云端战略强调的是那个“端” 字

        有理由相信,微软更在意个人用户。

        上周读到的微软体验店,虽然最初的试点在中国,外链出处

      • 家园 调点小毛病。

        伟哥与传统的药品研发有关,与生物基因技术无关。

        据了解,1998年,穆拉德因发现一氧化氮能促使心血管扩张而荣获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的这项发现还导致了抗阳痿药物万艾可(俗称“伟哥”)的发明。

          “揭示硝酸甘油对扩张人体血管的作用,本意是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没有想到竟成了伟哥风靡全球。”昨日,记者在省第二人民医院面对穆拉德时,这位已经是71岁高龄的老人风趣地说,30年前,他就发现了硝酸甘油对心绞痛的病人有显著疗效。后来,他的研究进一步揭示,硝酸甘油和一些相关心脏药品使用时,可以导致一氧化氮的形成,从而使得体内血管直径增大,确立了一氧化氮是心血系统中的传递信息的分子医学理论。再后来,人们发现,该理论研制出的伟哥对阴茎的血管扩张效果更加明显,对于治疗阳萎效果更加显著,于是歪打正着地成了“世界医学界的奇迹”,他也被誉为“伟哥之父”。

        种瓜得豆的故事

        遥想当年,伟哥初问世,有一个关于伟哥诞生的“种瓜得豆”的故事广泛流传。十年来,这个故事肯定已经被重复了无数遍。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伟哥原是一种试验中的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心病的新药,但临床实验进行了十年(1980~1991年),证明其疗效并不明显。当主持这项研究的特雷特博士沮丧地对他的新药志愿试验者宣布将中止这项研究,停止发放实验药品时,意外地遭到志愿者的集体反对。一位72岁的老翁指着自己的裤裆大嚷:“它对心脏不起作用,却对这儿起作用!”原来,他每次服药后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内心冲动,消失了多年的青春骚动再现了,他建议特雷特与他的妻子去谈谈这种“副作用”给老年夫妻带来的生理奇迹……。于是,这一药物治疗男性勃起障碍以及启动性欲的方案浮出水面。药理学家最初推想它的作用是松弛肌肉,扩张血管,使局部供血加快,从而改善因冠状动脉硬化而导致的心脏缺血缺氧,缓解心前区疼痛,谁知这种期待落空了,该发生作用的地方没有作用,不曾想到的器官阴茎海绵体却敏感地充血膨状起来。看来竟是歪打正着!

        随后又经过7年的研究,一种男性阳萎新药横空出世了,取名“伟哥”——学名“喜多芬柠檬酸盐 ”,英文Viagra则可以视为一个俗名,这是一个人造合成词(据说是由Vigor与Niagara两词合拼而成,前者的本意是精力,后者则是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组合的意思是“男人的精力超拔如同奔泻的瀑布”)。中译名曾有“威尔刚”、“万艾可”等,但终究是音、义兼顾的“伟哥”最为流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