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半原创】林总和庐山 -- 史文恭

共:💬139 🌺511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江青
                    家园 太天真了,巴结的给卖了,以后也就没人缘了。
    • 家园 俺想指出一点

      当时俺已经懂一些事,耳闻目睹知道一些情况。在困难时期,普遍百姓普遍困难饥馑那是事实。

      但是,若说那时最高一级“粮食不够吃,布票不够穿”,那是忽悠(包括所谓“李莉”在学校饿肚子的传说)。史兄的前个帖子就说过,当时周小舟曾用专机调物资上山。

      俺在京师读书时,很多“国人”没有1960年的概念。他们说,一生中最苦的时候是插队;俺对他们说,插队虽苦,还是能填饱肚子的,俺在60年差点儿饿死,他们听了觉得很奇怪,怎么会吃不饱,饿死?

      • 家园 帮履老师注一个:“国人”=“肉食者”=“GG子弟”

        开始我也一愣,哪国的“国人”,还带个引号。不过转念一想,“肉食者”、“GG子弟”,是咱们这些二三流虎尾用的词,履老师的用法不漏痕迹,这个春秋左传,那是读到家了,活学活用,佩服佩服。

        国学网李根蟠的“肉食者解”说的很清楚,可以解楼下鲨鱼兄之惑“

        “乡人”即“国人”,主要成分是“士”,他们不同于在田野从事农业劳动的“野人”,平时脱离生产,战时充当甲士,一般有“禄田”、“隶子弟”和“牛马臣妾”,并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有“乡校”,乡人可以在这里议政。《周礼·乡大夫》:“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这也就是《小司寇》职文中的所谓“外朝之政”。观之《左传》,“国人”即“乡人”在政治上的确是相当活跃的。

      • 家园 这个看不明白:

        俺在京师读书时,很多“国人”没有1960年的概念。他们说,一生中最苦的时候是插队;俺对他们说,插队虽苦,还是能填饱肚子的,俺在60年差点儿饿死,他们听了觉得很奇怪,怎么会吃不饱,饿死?

        俺这里最后一届“上山下乡”(也就是插队)是在1977年,这时候的年龄应该在17、8岁,也就是说:凡是插过队的,都是1960年(左右)以前出生的!

        俺奇怪的是:他们就算年龄小不记事,居然没听父母提起过“三年困难时期”?

        你说得这个很多“国人”是台湾省人吧?

      • 家园 【讨论】俺在别处提出的问题:为何WG没有大规模饿死人?

        在这里展开一下:

        饿死人的直接原因是基层干部眼看群众饿死也绝不打开粮库。这等冷血的行为是怎样修养出来的呢?而这样的事在造反有理的年代就绝不可能——群众早把粮库砸了。

        一个是冒进造成的后果。所谓冒进者,不是不生产,而是不讲科学乱生产。另一个则是空前浩劫,工农业生产全面停顿。一个还没有反革命集团,一贯正确的同志们还都在一线领导。另一个则是群魔乱舞,好人都被打倒了。结果前者造成的惨况反而甚于后者。两相对比不是有点好玩么?

        刚看了个米国人拍的片子The Passion of The Mao,按立场说应该属于恶攻兼恶搞的。恶到什么地步呢——公然编造最高指示曰:I wash my prick with cunts.可即便是这样的片子,里面也提到WG在使城市教育停顿的同时使农村的教育普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WG十年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为8%;而且还提到WG促进了基层民主,基层干部不得不和工农一起劳动并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中央的政策。

        这就是鬼佬可爱的地方,尽管也有选择性遗漏的恶习,但在罗列事实的自觉性上比起我们“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传人还是要强多了。

        • 家园 俺是文革培养出来的

          几个体会:确实是普及教育,我们苏南到76年基本普及高中,九年制(5+2+2),但根本无法与文革前教育质量相比,我78年高考复习资料是文革前的,文革中的教材根本没法用。那时高考很有趣,应届生,文革中的往届生,老三届(66,67,68高中毕业),在我所在的地方,应届生,老三届录取率较高,文革中的往届生录取率不高。

          同样,文革中的GDP增长也是畸形的,一方面革命形势越来越好,一方面物资供应越来越紧张,猪肉凭票供应,还得起大早排队,豆腐都是榨完油的豆饼做的。qkpu

          • 家园 呵呵,这就是客观规律了

            现在大学扩招后的教学质量也没法跟扩招之前比嘛。但农村是否需要普及教育呢?这个问题跟赤脚医生一样,是以现有的基础尽可能地让农民得到或许仅仅是聊胜于无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还是以保障质量为理由让他们干脆什么也得不到?

            关于生活水平方面,我的观点:不那么折腾的话肯定会好得多,但肯定没法跟今天比。因为当时建设的着力点在重工业基础而不是民生产业。说白了就是大炮和黄油的关系——对于一个100年来饱受外来侵略、掠夺的国家,两者孰轻孰重显然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

            • 家园 文革时期生活水平提高慢的原因

              文革时期生活水平提高慢的原因在http://www.edu.cn/20030821/3089681.shtml里有详细介绍,我摘录部分在此:

              关于人民生活水平,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 这十年人民生活水平确实没有得到较快的提高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这主要是从“备战备荒”角度控制消费,这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是稳固提高的)。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人均工资下降,只在1971年底对少部分人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欠账。“文革”前经过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城市居民供应的商品本来已经有不少取消了配给票证,“文革”时期又不得不恢复甚至增加。

              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文革”的动乱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此外,还有些因素是应该考虑进去的。

              1、为实现工业化目标而预付的代价。……(省略一堆解释)

              2、在特殊国际环境下保证自身安全必付的代价。……(省略一堆解释)

              3、调整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所付出的代价。……(省略一堆解释)

              (二)人民生活水平从某些方面看有所改善

              1、全国职工(含国有、集体)平均工资1966年为583元,1976年为575元,略有下降。但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966年为296亿元,1976年为489亿元,增长65%。充分体现了当时“低收入,多就业”的指导思想。……(省略一堆解释)

              由于就业人口增加,具体到每个家庭,个人消费水平也相对提高。1966年全国农民和职工消费水平,1966年为每人132元,1976年增加到161元,其中农民由106元增加到125元,职工由244元增加到340元。(《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335页。其余数字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版。)考虑到“文革”前三年和“文革”时期计划生育失控,全国总人口增加较快,由1962年的6.7亿增长到1973年的8.9亿,平均递增率为2.6%,是建国50年来最高的,因此“文革”时期这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十分不易的。

              • 家园 医疗下乡,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猛增

                计划生育开始于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生育率就下降到3以下了。但是,文革期间,我国死亡率持续下降,从1965年0.95%下降到1976年0.73%,这导致人口增加过快。而在改开时代,则年年上涨,从1980年.63%上涨到去年.72%。

                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凤凰周刊

                外链出处

                以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生育率为例,一九五〇年中国为五点八一,印度五点九七;一九六五年中国六点〇八,印度六点二三;一九七二年中国四点九八,印度五点五九;一九七五年中国三点五七,印度五点三五;一九八〇年中国二点二四,印度四点九五。所以“批马寅初导致鼓励生育”的观点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毛泽东时代中国人口的增长,不是因为生得太多,而是因为死的太少,是死亡率的急剧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的飞速跃升造成了毛泽东时代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如果我们一定要将现在中国的人口压力归因于毛泽东的话,那只能怪他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降低得太多了,只能怪他将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得太快了。人均寿命预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最有效的指标,现代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人均寿命的大幅提升。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实现了大跃进。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一九七六年毛泽东逝世,中国社会飞速进步,人均预期寿命从三十五岁提高到六十五岁,而同时期的世界人圴寿命预期只从四十七岁提高到五十八岁。一九八一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六十八岁,接近于当时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当时的印度只有五十四岁,要知道,在印度独立的时候,人均预期寿命是四十一岁,比中国还要高。中国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比韩国短五点四岁,可是,在一九七六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却超过了当时的韩国。一九八一年以来,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四岁,印度增长了十岁,尽管印度在跑步追赶中国,但是,印度至今仍然没有能够达到中国在毛泽东逝世时的水平。

              • 家园 医疗下乡,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猛增

                计划生育开始于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生育率就下降到3以下了。但是,文革期间,我国死亡率持续下降,从1965年0.95%下降到0.73%,这导致人口增加过快。而在改开时代,则年年上涨,从1980年.63%上涨到去年.72%。

                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凤凰周刊

                外链出处

      • 家园 同意,可能只是作秀而已
      • 家园 这个问题,俺给出一个可能性,不是布票不够,。

        其实还可能就是叶主任做衣服太多了。占用了全家的布票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