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积极性是个什么东西?

        它能够生产粮食?

        说个笑话,法庭上法官问犯人:是你打死了人么?犯人说:我没有,手枪射出了子弹,凶手是手枪。

        您在上面的计算中,我发现80-84年,化肥,良种,投入的劳动力都在增加。计算完的结果您说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以上三点,和积极性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说,您的计算很正确,农民就是有天大的积极性,积极性能生产粮食么?

        可是法官能把杀人的责任归于手枪么?

        • 家园 是这个东西 ----

          这不是说生产者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不重要,而是说这个积极性,即精神现象,必须在能够影响粮食生产的物质条件上表现出来,是可以认识的。

          法官我就不当了。

          • 家园 老兄或许该论证一下哪种机制更有利于各种要素的高效组合

            承包前后,确实是不一样的感觉.

            另外,积极性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

          • 家园 问题是

            化肥和积极性无关,

            1)林试图证明包产到户促进了化肥施用量的提高,是他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想当然。80年代初,中国的化肥施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主要是生产能力不够。在此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仅意味着化肥产量提高了,生产出多少就能销售多少,把它和分田到户以及农民的积极性扯在一起是无稽之谈。

            良种和积极性无关,

            劳力和积极性无关,

            2)林以包产到户后那几年劳动量增加了15%作为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的证据,是不充分的。这里面既有人口自然增加的因素,也与劳动效率下降有关。包产到户使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受到损害(润树: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点回顾与分析,2008),有些农户连耕畜都没有或用不上,不得不靠劳动量的增加来加以补偿(有些当年在农村生活的网友披露,他们在十一二岁就被推上了生产第一线)。即使这样,劳动力依然紧张,那几年复种指数下降了4个百分点,就是一个佐证。

            那么和什么相关。

            • 家园 无语

              “以笔者的亲身体验,在生产队体制下,大家一起劳动,并定期对每个劳动者的工分进行民主评议,就是一种有效的反馈和监督形式。”

              当看到这段话时,我想大家对问题的看法差距实在太大了。

              别的不清楚,只知道这一套管理方式运用到城市的工厂和公司的管理中是极其失败的,起码在当时的低生产力条件下,工分是值不了多少钱的,并不能拉开明显的差距,抵消消极怠工所获得的好处,作者的有效反馈,我实在怀疑。

            • 家园 问题是要找对因果关系

              您的引用只是表明,积极性提高没有带来粮食生产的增长,并不是说农民没有积极劳动。或者说,在集体制下,农民即使不那么“积极”地劳动,也可以获得那么高的增长。事实上,在长时段内,集体生产确实获得了更高的增长。1970年是这几十年中增长最高的一年,您认为积极性的贡献占了多大比重?

              另外分田到户后农民的积极性可能是提高了,但林毅夫的那个证明方法不充分。因为从理论上说,劳动力增加了15%,完全可能是不得不如此,否则正常的生产都不能保证。

              • 家园 那么您不妨告诉我

                积极性要想提高粮食产量,除了提高化肥的使用,扩大良种的播种,增加投入的劳力以外,还有什么办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你想说明的无非是积极性提高导致了

                  提高化肥的使用,扩大良种的播种,增加投入的劳力

                    但在化肥、良种短缺的情况下,只剩下了“增加投入的劳力”。说明不了集体化时是因为偷懒而导致的低产量。

                    当年集体化时不出工无工分,也就无收入,所以出工数量应该没问题,而且据我插队的亲历和到苏北的游历,农忙时偷懒的人极少,农闲时本身就是没事找活干,因为要挣工分,此时干不干都一样,所以偷懒不偷懒不影响产量。

                • 家园 现在农村农民没有积极性可言了,但是粮食产量并没有降

                  在我老家,由于能进城打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幅下降,表现在劳动力投入大幅递减,开始种“懒庄稼”,但是在保持化肥和良种的情况下,水稻亩产并没有降低。从此可以看出化肥和良种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当然,在包产到户初期,化肥供应有限时期(粮食种子与现在比或有差异,但没有显著差异),农民劳动积极性肯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润树在文中肯定了这一点。但是林教授把化肥和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统统归结于包产之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这肯定不客观也不全面的。

                  你在文中,似乎也把化肥和粮食品种的改良联系为“积极性”的一部分,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外因(化肥、良种)要通过内因(积极性)起作用,没有“积极性”,化肥和良种又不可能自己跑到地里去。从这些角度上讲,“化肥”和“良种”与“积极性”是有联系,但我认为,这种联系过于扩大化和泛泛化。

      • 家园 有花有通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值得商量。

        2)土地 - 农民的自留地在集体制时期占生产队耕地的5 – 7%,另外有些地方还给私人留出了饲料地,山坡林地等,加起来高达集体耕地的10-15%。农民对自留地的利用率很高,复种指数可达300%,既种蔬菜,也种粮食和经济作物。这一项在集体制时是没有计入产值的,但承包以后就计入了。考虑到这些土地种的蔬菜在承包期也未计入产值,以及有些地方在此之前就已收回了自留地,取4%应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自留地确实比生产队的庄稼种得好,但那是很少的土地。当所有土地都分到家庭以后,农民不可能将过去种自留地的精力和资源同比的扩大到所有这些土地上。[/COLOR]。

        前面批评林的时候暗含的假设自留地没有边际递减,一直保持少量地时的高效率。后面又说分田后有递减的。不晓得哪个是合理。

        林的数据是否严谨不说,你这个说法自己就明显前后不一致。

      • 家园 有个矛盾

        2)土地 - 农民的自留地在集体制时期占生产队耕地的5 – 7%,另外有些地方还给私人留出了饲料地,山坡林地等,加起来高达集体耕地的10-15%。农民对自留地的利用率很高,复种指数可达300%,既种蔬菜,也种粮食和经济作物。这一项在集体制时是没有计入产值的,但承包以后就计入了。考虑到这些土地种的蔬菜在承包期也未计入产值,以及有些地方在此之前就已收回了自留地,取4%应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其实,如果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而把眼界放宽到一个相对长一点的时段,就可以轻易打破所谓分田单干的“积极性”神话

        自留地就是分田单干的前身。你要打破神话估计还是要努力证明集体农业时期,同时期的自留地跟同时期的集体农业相比是如何的不济事。因为都是同时期,你说的种子,肥料,气候差别什么的都是可以不考虑的。

        一边要承认自留地不比集体差(事实上是更好),一边又要说打破分田神话,不是矛盾么。

        • 家园 我并没有否定积极性

          而是分析积极性可以带来什么结果。林毅夫说家庭承包带来了约20%的农业产值增长,迷惑了许多人,造出了“积极性”神话。

          自留地确实比生产队的庄稼种得好,但那是很少的土地。当所有土地都分到家庭以后,农民不可能将过去种自留地的精力和资源同比的扩大到所有这些土地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