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世界从来不简单 历史何尝会温柔?后记 -- 马前卒

共:💬28 🌺9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世界从来不简单 历史何尝会温柔?后记

    上中下三部分请自行在本版搜索

    共产主义到底有多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共产主义作为摆脱唯物主义历史规律限制,给人类自由发展空间的制度,其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好”。在今天,除了核武器之外,生物武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气候突变...........至少有十几种因素可能会导致人类的消亡,至少是导致社会的全面解体。但人类社会并没有真正负责且有权力的机构来处理任何一个问题。诸如核武器数量、资源存量等关键参数,真正关心的人们除了观测之外什么都不能作。这些司空见惯的事实仔细想来非常恐怖,结合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就更恐怖——人类已经具有了毁灭自身的能力,却没有能力选择前进的道路。古人认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来形容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但从稍长的时间段来看,今天人类社会的危机还在那个倒霉的盲人之上。

    以前看过一个短篇小说,作者题目一概不记得了,只记得主角替政府研发一种超级武器,并把这当做个人的伟大科学事业。一日有陌生客来访,力劝主角放弃研究,劝说不成功即离去。晚上主角回家时才发现陌生客人临行赠给自己的孩子一支手枪作玩具!其实手枪并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东西,我到工地上随便开一台施工机械出来,都具备比手枪更大的杀伤力,但于我和操作手是成人,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而且会有意识地避开事故,儿童既不清楚手枪的威力,也不会刻意避免向人射击。因此,我可以接触施工机械,儿童就不该玩弄手枪。从这次大危机可以看出来,目前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自控能力和集体意识恐怕还不如一个儿童,拥有的武器的相对威力却远大于儿童手里的手枪,这真的是人类最该担忧的事情。儿童总要成人才能开始独立生活,人类要真正保障自身的利益,也必须摆脱这种集体无意识状态,把残酷的制度竞争从历史的控制室里赶走,共同规划一个未来,这样才能让我这样的杞人忧天者睡的香甜。

    当然,人类灭亡,对于宇宙、太阳系来说毫无影响,甚至对于地球来说,也不过是苹果皮上少了几片霉菌,不足挂齿。但问题在于我们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人类自身。宇宙本身没有意义,我们人类给自己规定意义。人类诞生于荒野之中,曾与野兽为伍,只是最近万把年才试探出定居农业,建立了文明,最后还普及了教育,让许多人有闲工夫也有能力考虑人生的意义。作为个体,几千年前就有许多人思考了生活的意义,但对文明的建立过程,对历史有初步的整体认识不过一个多世纪。马克思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还是一直被竞争规律推着走,和当年东非大裂谷里的祖先没什么本质区别。

    有人可能会推崇自然的竞争规律,以为那是天道,是最值得尊重的规则。一般来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肯定没体验过“天道”。自然界的规则意味着弱肉强食,没有人会帮助要消亡的弱者,甚至没有人痛惜。整个物种的消亡在自然界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动物的一种,人类抛弃自己略有缺憾的婴儿乃至同类相食也是竞争压力下的习惯。如果有人回到那种社会,今天也有非洲草原可以去体验天道,无需叶公好龙。大部分人类在这个工业化时代已经融入工业化生活,至少也融入了被工业文明改造的农业生活,他们绝对不会漠视人类的消亡,不会吃同类,不会抛弃自己的病婴,原因就是我们有一套今天的价值观。

    有两句常见的粗话“不是人!”、“没人味!”,大家都知道,这是为道德败坏、为人不齿的行为准备的形容词。这里引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中国人定义一个人有没有做人的资格,不是以他的智力或制造工具的能力为标准,而是看他是否尊重基本的道德准则。我的外语很差,不知道其他语言是否有类似的形容词,但在我看来,这就是“普世价值”最基本的部分。我们不愿意回到非洲草原,我们希望避免危机,我们批判社会,我们干坏事的时候找借口,都是因为这个价值观在起作用。历史在竞争规律下运行,可能有时会符合这个价值观,也有可能会挑战这个价值观,总之是按它自己的方向进行,根本无视我们人类是否会痛苦,是否会灭亡。所以说,历史从来不温柔。

    自然界的危机挑战我们人类时,我们会迎战,这是猿人老祖宗传下来的本事,不用人教。但人类社会内部的规律也会挑战我们人类,这是人类最近才认识到的问题,我们也要迎战,否则可能连生存权都保不住。输了可以从头再来,赢了则赢得无限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迎战。在这之前,我们还要先搞清楚敌人的底细,马克思告诫我们说,这个规律可不好对付啊,世界没有你直觉判断的那么简单。

    历史从来不温柔,人类就要对自己温柔一点,因为你指望不着上帝。世界从来不简单,复杂到远远超出一个家庭,所以要动用科学来研究,给全人类一个温柔的家,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本质。

    总说宏大的问题,这共产主义运动就显得很严肃,其实对于每个人而言,共产主义都是很贴近个人,很感性化的一种思想。我们都曾经是个纯洁的小孩,都想作个好人,都希望每天能说实话,希望每天不用戴假面具,希望有从天而降的爱情,希望能够衣食无忧,自由生活。然而,长大了,我们必须学着“成熟”,学人情世故,学阴谋诡计,学着带上面具去相亲,学着告诉自己工作只是为了赚钱,直到撕碎最后一点点梦想融入生活,这就是这个社会的无奈。有些无奈是无解的,比如你暗恋的人不一定喜欢你,但你至少不希望你喜欢的女孩为了一套大房子嫁给别人。

    如果你只停留在个人的视角看这些问题,那么确实只有融入社会的选择。但我们是有思想有逻辑的高等动物,能够把眼光放的远一些,比如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其实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人类从历史惯性中继承的负资产。丢掉这些包袱,我们可以活的更开心,比如说经济危机。当然,许多问题是连在一起的,无法独立解决,比如说和金钱联系的婚姻,不是靠修订婚姻法就能解决的问题;消灭战争也不能靠一国单独裁军。于是,我们需要马克思,需要超越马克思,需要在先进的社会科学指导下进行一次全盘解决,为了追求幸福,也为了避免危机。这就是今天的共产主义运动。

    对于共产主义者,有句很著名的评论“30岁之前不是左派,说明你没良心;30岁之后还是左派,说明你没脑子”。这话说的很准,准确地描绘了一些准共产主义者的面貌。他们对共产主义运动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没有理解共产主义中的科学部分,纯粹是个人的一种行为艺术。因此一旦到了自食其力、拖家带口的年头,就发现自己撞到现实的高墙上,觉得这高墙坚不可摧,应该现实一点,理智一点,回到“正常”的道路上来。这不是理性的表现,恰恰是理性不足的表现。不过,这种现象也正好说明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所有人心中都有种子,只是需要科学的力量让种子萌发。科学可以来自前辈的探索,更需要来自对时代的观察,某些共产主义者的理性停留在19世纪,而且拒绝前进。那么,我们只好把他们留在他们喜欢的时代喊口号,其他人继续前进,融入21世纪的生活,改变这个时代。这就是当代共产主义者的任务。

    全文完,本文为纯粹的快餐作品,论述缺乏逻辑,逻辑缺乏证据。如果你读完本文还不嫌又臭又长,那么,不妨读一下作者另一篇更长、也更认真的未完文章《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地址:外链出处

    或:外链出处

    读过如有兴趣,请督促老马写完,你们的督促是我最大的填坑动力

    马前卒 09 02

    • 家园 和马前卒兄商榷

      读完了马兄《世界从来不简单 历史何尝会温柔?》的全文和《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的几章,深受启发,在这里向马兄致以敬意和感谢。

      马兄的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进化论的范式,用制度之间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来解释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用进化论来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确实是很深刻的。其次是对现状的判断,技术官僚代替了以前的食利者,这一点很有内涵。还有道德的意义,伪善的存在至少说明人们心中有道德存在,--本嘉明也发明过一个词“伪善社会”,说伪善社会至少比真恶社会要好。还有经济危机的根源,想起了经典的购买力不足理论。最后是历史眼光,任何制度都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当然这是马克思学派的老传统了。

      但是在我看来,马兄的文章还有一些文风和内容上的问题。在这里一并提出,希望和马兄商榷一下。

      一,没有参考文献。既然打算把《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写成一本,那怎么能不列参考文献呢?不能指望读者通晓所有你给出的历史材料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某些地方和其他一些太平洋岛屿直到16世纪才引入水稻种植,这种新技术立刻就引起了一场革命——传统上与采集-旱地刀耕火种经济相配合的大家族迅速在2代人的时间内分裂成依赖小块稻田土地生存的小家庭,而私有土地产权的建立也促进了军事组织和官僚机构的发育”。这个故事很有趣,是从人类学的书里看来的吗?不按照学术规范给出参考文献,会大大降低你文章的学术品味。

      二,定量数据太少。讲道理占了绝大多数篇幅,加上少量的讲故事,定量的数据显得十分不足。这严重地降低了你文章的可信度。例如,“由于旧大陆和周围的海洋在地理上的连通性,技术扩散缓慢却不停顿,没有哪个政治组织能够有效的促进或阻止这种扩散,几个主要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前夕的技术水平几乎不相上下”。你确定吗?瓦特改进蒸汽机是在1781年,我觉得那个时候西欧的技术水平已经明显地超过了其它文明地区,最典型的方面是军事和航海。又如,“在工业化以前,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也应该视为一种稳定的外部参数”;“几乎所有的农业文明都不会有意识的鼓励开发新技术,因为那样做基本上等于浪费资源”。我对此深表怀疑,因为技术的产生和传播显然和制度、文明有重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经常有人劝事农桑,同时许多学者也认为在很长时期内中国是发明与创新最大的源泉。我觉得技术进步是一个内生变量,而非外部参数。要辩论这些问题,就需要大量的数据。像李约瑟这样的人,进行了大量细致以至于枯燥的定量研究,所以才能成为这些领域里的泰斗。

      三,缺少定量数据的问题,在购买力不足理论上尤其重要。这个理论用白话说起来似乎十分简单易懂,但仔细想想就觉得没这么简单。怎么才能计算出购买力不足的数值?比如说告诉马兄一个经济体的GDP及其按照支出法分解的各项,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能不能计算出购买力有无不足、不足多少?或者再补上一些数据,就能算出来?假如马兄能对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1929年或2008年的美国或中国,给出定量的计算结果,并用来解释或预测以后的发展,那么这套理论的可信度就会大增。现在这样还是很令人怀疑的。比如说,我可以说,假如购买力不足是常态,那么岂不是每年都会发生经济危机了吗?现实不是这样,你可以说,是因为资本主义不断在开拓新的市场,当新的市场耗尽时才发生经济危机。那我又可以问,既然新的市场提供了购买力,那么经济危机就先在新市场爆发了?新的市场变得越来越穷了?但即使是印度这种遭受过英国残酷剥削的殖民地,在殖民时期经济也又了显著的进步。这完全是由于宗主国技术进步导致的吗?还可以从另一个方向来问:如果把全世界作为一个市场,那么再没有外部市场了,难道全世界每年都处于经济危机之中?这显然也不对。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个理论从根子上就有问题。作为极限情况,如果穷人完全没有购买力,富人也只买一点点,那商品当然大部分都卖不出去,理论是成立的。但如果像现实情况一样,穷人富人都有有限的购买力,那么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扩大再生产不能进行下去。作为一个最简单的模型,货币的数量是固定的,没有人能印钞票,或者货币是固定数量的金银,那么当然这些货币只能在所有人手里转来转去,看似不能扩大。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产量的增加,同样多的货币对应更多的商品,物价会下降,所以同样数量的货币仍然对应了更多的实物,生产规模可以扩大。现在社会都使用信用货币,国家可以无限地印出来,所以能保持物价不变,当然物价上升是更常见的。总之,要让购买力不足导致经济危机的理论变得有用,必须给出更多定量的信息:如何度量购买力不足的程度?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经济危机?能否通过明智的政策避免?如果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禀的属性,那么改变资本主义的什么属性可以避免经济危机?这样是不是就给出了社会主义的定义?抑或无论如何都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四,理论会影响人对现实的看法和选择。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15周年》中,马兄给出了令许多人很困惑的说法,即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坏透了,共产主义者应该起来闹革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既不同于现在、也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新社会,--这话听着有趣,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由于马兄的理论有问题,所以对形势的基本判断就有问题,目标也有问题。我的想法是,中国共产党现在的任务是尽快地发展生产力,等待时机成熟时通过国家机器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改造社会,建设高级的社会主义。掌权的共产党应该是国家的“护国者”,而不止是“守夜人”。马兄多次强调唯物主义史观是科学的,不讲感情只讲逻辑的,那么我希望马兄在这个问题上也保持科学精神。

      希望大家共同探讨,谢谢!

      • 家园 【讨论】关于‘购买力不足’

        以我的理解,‘购买力不足’的理论比较适用于黄金做货币的前提下,尤其适用于货币总量不变的理想假设下。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假设下,讨论一个封闭的完整的物资生产体系,可以得到购买力不足的推论。马前卒兄已经说明了,对于所有的商品,它的售价总和等于所有人的工资加上资本家的利润。如果资本家花光利润,则可以等式平衡,但是在市场经济下这种资本家必然被淘汰。剩余的利润也是扩大再生产的来源。马兄还介绍了,对于短期,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投资也是一种消费,它可以暂时平衡等式,但是新的生产仍然是在扩大生产能力和消费之间的差距。直到危机爆发,产品卖不出去,大面积失业近一步缩小消费能力,形成恶性循环。马兄以失衡的受压杆来比喻这种破坏。马兄还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老牌帝国英国是通过了对全球殖民地的出口顺差来弥补平衡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生产过剩,而殖民地消费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消灭的工业生产能力很快被美国和日本填补,所以就有了29年的大危机,并进一步引起了二次世界大战。

        马兄以上的讨论是完全符合历史的,但我认为这是在金矿不足,黄金总量变化缓慢的前提下的,否则失业的人可以去挖金矿,购买过剩的食品等,而市场会自然协调物资生产和货币生产的比例。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获得了印刷钞票的权利,消化吸收了全球过剩的生产能力,避免了危机的发生。日本德国都是在以出口为导向,美国市场平衡了本国生产和消费不等式后,快速的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另外,93年后的中国,同样以出口为导向来平衡生产过剩。尤其是过去八年,中国货币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出口顺差,外汇占款导致的。广义货币供应总量(M2)由十几万亿增加到四十几万亿,年均增长接近20%,当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但是如果这两年出口出了问题,政府也愚蠢的采用以前西方忽悠的货币紧缩政策,那么大家就有机会见识到马克思描述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了。做一个假设,假如政府印刷钞票来购买出口缩减的部分,并发放给中国原来消费不起的穷人。那么这与真实的出口的区别仅仅在于外汇储备没有进一步增加,而这对中国目前来说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政府腐败,直接将印刷钞票的钱分光,进一步增加少数人的财富,即使他们是最优秀的投资者,也只是拉大了生产和消费的差距,让生产过剩的危机提前。所以如果未来中国有危机,不在于出口,而在于消费的不足。以中国的经济个头,将来越来越不能指望美国来提供市场,来平衡生产的过剩。所以我相信将来要么tg提升大众的消费能力,平衡过剩,要么将来有一天危机不可调和,形成恶性循环,逼大家走上马兄所说的革命,那以后就难说了。

        关键词(Tags): #购买力不足
        • 家园 我是觉得购买力不足的理论从根子上就是有问题的

          对于所有的商品,它的售价总和等于所有人的工资加上资本家的利润,这是事实,可是我并不觉得这能推出多么高深的结论。除非加上限制条件:物价不变,而且货币总量不变。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下,如果货币总量不变,产出增加,物价就会下降,同样多的货币对应更多的物品,所以扩大再生产可以进行下去。或者物价不变,货币通过向中央银行借贷不断增加,扩大再生产也可以进行下去。南泉兄以为如何?

          另一个可以质疑购买力不足理论的问题是:这个理论用的是全称判断,那么看起来应该是普遍有效的,可是为什么不是每年都发生经济危机呢?所以我说,只有能给出购买力不足的定量数值,并用以解释历史和预测未来,这样的理论才是有用的。

          • 家园 金矿不足

            虽然前面的讨论是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但是实际上,以黄金做货币的前提下,资本主义也确实发生了过剩的危机。我认为那是由于金矿不足,黄金总量变化缓慢,否则假设有足够多的金矿,失业的人可以去挖金矿,购买过剩的食品,而市场会自然协调物资生产和货币生产的比例,就不会有那样惨烈的经济危机。

          • 家园 过剩与价格无关

            这个问题你可以仔细想一下,以平均水平而论,资本家不可能在支付了工资后,再以低于成本(原料机器等于其它人的工资和利润)的价格卖出。所以过剩与价格无关。价格低于成本时会导致资本家停止生产。所以商品售价大于工资总和会导致过剩。在没有其它途径来增加货币的时候,生产必然是过剩的。至于消费和生产在时间周期上是错位的,你可以仔细看看马兄的文章。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理论要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来理解。货币总量不变时,所有商品的售价总和大于所有人的工资,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不等式。定量的解释比较难,需要深入调查十九世纪或者29年的数据。但我想危机本身还是展现了一个生产相对过剩的场景。再比如说,在出口不足的情况下做一个假设,假如政府印刷钞票来购买出口缩减的部分,并发放给中国原来消费不起的穷人。那么这与真实的出口的区别仅仅在于外汇储备没有进一步增加,而这对中国目前来说是不重要的。当然事实上政府做不到这种理想的情况,但是你可以看到,对于相当一部分出口,比如说鞋子等,如果出口不畅,其实中国底层老百姓是买不起。这本身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场景。

            • 家园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货币总量可变

              在现代经济中,有两种办法增加货币总量(请专家评论下我琢磨得对不对):一是从银行借钱,存到下一家银行,贷给别人,又存另一家银行,这个机制的关键是银行准备金率;二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钱,再通过信贷关系转移到个人手里。所以传统的货币总量不变时购买力不足的理论,我看不出来有多少意义。也许它指出了一种社会疾病,但增加货币总量岂不就是一种现成的治疗方法?现在发生经济危机了,但不是每年都发生经济危机,可见购买力有时是不足的,但不足是少见的,经济增长才是常态。

              • 家园 另外

                另外,你所说的两个增加货币总量的方法,最终都要借给资本家,并分享资本家的利润。而资本家借钱来扩大再生产是预期将来产品的售价可以获得高于利息的利润。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该不低于利息率。否则,从总体来看,资本家不愿意借钱。当然,在某些时期,一些人赚钱的同时,另一些人亏钱,可视为洗牌,但不可持续。

                还有,比如像个人住房贷款,它透支了个人未来的工资,也就是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能力。它有助于平衡现在的生产过剩,却加剧了未来的过剩。所以,适当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平均工资的真实提高,有助于解放房奴的消费能力。

                • 另外
                  家园 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确实高于利息率

                  看看国家的公报就知道了,M0、M1、M2的增长经常是两位数的,显然高于利息率。

                  • 家园 恩,我知道

                    所以过去八年是个好时光,外汇占款大致等于M1的增加。出口为导向,美国的消费平衡了中国的生产过剩。未来如果出口顺差减少,或者占中国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小。那么中国还是需要回到拉动内需上。

                    银行的贷款,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最终还是需要比贷款规模大的消费来埋单。而个人消费贷款,则是对未来工资(消费能力)的透支。这些的可持续都需要消费能力来支撑。如果政府能投放适当的货币来提升大众消费能力,避免住房等过快的吸干消费,那未来当然是美好的。tg满世界的寻找原材料和能源,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本身就是在为扩大再生产准备。再能提高消费,平衡过剩,那就完整了。

                    还有,很赞同你提议的尽早结束计划生育。完整的物资生产体系中,大面积的失业,是由于消费不足而不是其它。中国未来技术的追赶还是需要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人力资源。

              • 家园 货币的流向可以有两个,一个是消费群体,另一个是投资群体

                我还是个学生,也在瞎琢摩。

                如果没有出口顺差,政府也不投放货币,那么银行的贷款还是需要资本家去扩大再生产来赚取利润,那么就意味着有人手里钱在减少,也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历史上从大英帝国,到美国,以及二战后的日本德国,在快速发展阶段,都是对外出口顺差的。以消费来引导扩大再生产。中国93年以前没有大量的顺差,但货币增长也不慢,那就是在印刷钞票,大于扩大再生产的速度,物价上涨,实际效果不好,那时候总认为生产不足。93年后,货币贬值,以出口为导向,tg也控制了货币印刷,实实在在的扩大了再生产。但是,这种出口顺差对于中国来说,也不能不断的扩大。未来就需要投放大量货币。货币的流向可以有两个,一个是消费群体,另一个是投资群体。错误的流向只会扩大而不是减少生产过剩的矛盾。

                正如前面所说的,做一个假设,假如政府印刷钞票来购买出口缩减的部分,并发放给中国原来消费不起的穷人。那么这与真实的出口的区别仅仅在于外汇储备没有进一步增加,而这对中国目前来说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政府腐败,直接将印刷钞票的钱分光,进一步增加少数人的财富,即使他们是最优秀的投资者,也只是拉大了生产和消费的差距,让生产过剩的危机提前。

                真实的情况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所以我在观望。在我的眼里,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那么悲观,当然如果tg不争气,那该来的总会来。

      • 家园 楼主的唯物主义系列,科大是否看全了?

        “马兄多次强调唯物主义史观是科学的,不讲感情只讲逻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是楼主文章的题目,楼主认为共产主义运动“最重要的理想和武器——摆脱物质竞争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控制,让人类自由发展”,“20世纪科学共产主义的主流理论过于强调物质力量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强调人类自由发展的理论却要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找到自身的“先进性”和“必然性”,这是一个严重的矛盾。”

        马克思有句话,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楼主的唯物主义系列,却把两个不同的逻辑拼接在同一篇文章中。我猜测,对于已经过去的历史,楼主只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解释了;对于未来,则想用新的逻辑去探讨。

      • 家园 这个

        掌权的共产党应该是国家的“护国者”,而不止是“守夜人”。

        宣布共产党永不执政,永远在野,永远做监督,永远做先锋队……

    • 家园 对,共产主义就是对拜物教异化的异化,即人性的自我回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