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计划生育,我的看法,只有几句话. -- 谁知道

共:💬276 🌺78 🌵3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光看现状, 要看发展

        看了楼下的讨论贴, 如果把中国的各类资源与德国, 韩国, 日本, 英国等相比, 有人认为也不占劣势.

        须知, 国民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是如何达到如今水准? 假如以目前不高的人均资源禀赋, 发展中会遇到限制的话, 他们又是如何打破的? 英国的鼎盛期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取资源, 德国凭借煤铁资源足以进行工业化, 但在争夺霸权时明显受到资源限制, 否则德国恐怕不会是两次大战的失败者. 日本的工业和教育基础在二战前已有根基, 二战后由于国际政治因素, 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这些国家都受惠于殖民时代. 韩国比他们都逊一筹, 但从一个稳定的获取工业技术/对外大量出口的时代也受益良多. 英德日如今极高的人口素质使他们能跟上新技术革命的步伐, 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而中国的发展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高消耗, 对资源的需求已经开始成为发展的瓶颈, 可以预见在今后对资源的战略要求会更加迫切. 从提高人口素质和提高科技水平来看, 中国各个领域的尖端人才还是非常缺乏, 而他们所产生的带头作用是最需要的. 可以想象, 由于有限的受教育/交流/提升的机会, 尖端人才的积累速度与人口基数关系不大, 而与达到一定程度之上的经济发展, 开放程度, 以及体制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红利的作用, 更多还是体现在维持世界工厂的地位, 难以把相同的优势拓展到世界办公室乃至世界实验室/研发中心. 不排除华为这样鲜明特色的成功企业, 如果上述讨论言之有理的话, 总体来说人口基数过大还会是目前中国发展阶段的包袱而非动力.

        • 家园 尖端人才的积累速度与人口基数关系很大

          可以想象, 由于有限的受教育/交流/提升的机会, 尖端人才的积累速度与人口基数关系不大

          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逻辑。请看:毛入学率达23% 中国高教大众化

          2008年11月11日07:28 来源:《广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张红)至2008年秋季入学,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教育研究学者纷纷发表研究成果,讨论当前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家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张,至今已经10年。事实上,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持续扩张。最近,教育部明确提出放缓扩招步伐,明年扩招幅度不会超过4%,后年不超过3%,因此可预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平台期”即将到来。2008年最新秋季学年,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599万人,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后,一个突出问题凸现,大学生就业压力陡增。

          再来看全球第一:中国博士培养规模势不可挡

          时间:2008年05月14日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 近日,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透露,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我国培养的博士已达4.9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人数继续上升,已超过5万人;今年博士人数继续上升,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从18人到20多万博士生

          近日,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透露,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我国培养的博士已达4.9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人数继续上升,已超过5万人;今年博士人数继续上升,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1978年,中国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学。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6年在校博士生已达208038人。1981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学位制度,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批授予马中骐等6人博士学位,从6人到5万人,从18人到20多万人。中国的博士培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腾飞式的发展。

          杨玉良还透露,目前全国有56所研究生院,基本都以部属院校为主,教育部准备进一步发展地方大学,准备建设100所研究生院,让更多的地方大学参与国家人才的培养。同时杨玉良表示,中国今后将会控制研究生增长速度,同时博士的增长率将低于2%。

          实际上,高校申请博士点热情非常高。以2005年为例,当年全国各高校申报增设2700多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是当时1900多个博士点保有量的140%。博士点迅速增加带来的博士生导师数量的相对缺乏,据当时的调查,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博士生导师的增加也非常迅速。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4560人,2006年为12293人,不到10年增长了近3倍。博士点增加意味着博士数量的增加,博士数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多了又就意味着某学科的实力增强,又可以申请更多的博士点。这样的循环造就了很多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数字奇迹”。

          • 家园 没错, 高等教育在扩张, 博士培养大跃进

            但这些对于产出顶尖科研成果没有多大帮助. 所谓顶尖科研成果, 大体上可以量化为学科内最好的期刊, 以及相当程度的引用数.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总体数量和引用数量都有了巨大飞跃, 但如果按照上述结果衡量的话, 恐怕依旧只有一小部分.

            的确, 数量也有数量的用途. 在领域开辟性的成果出现之后, 如果能做到及时跟进推而光之, 如此勤勉不殆, 是可以做到相当的数量和一定的质量. 在工程领域, 这意味着我国科技工作者虽然少有独创性重大进展, 但对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定的了解. 在工业应用时, 意味着有希望绕过专利跟进同类产品, 但少有首创技术突破. 社会科学领域似乎有点文无第一(虽然严格来说并不就是文科), 但大牛们吃肉到处忽悠, 掌握舆论主动, 小牛就只能跟着喝汤, 捧捧场. 要知道在数量也没有的时候, 连跟进捧场的机会都很少. 总之, 第一流和第二流, 第三四流我认为有质的差距. 前者难以靠群众基础的扩大来带动.

            实际上, 国内大学能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文的, 主要集中在前十几名的大学, 而这些大学无论是在本科还是博士的扩招上面, 力度并不大. 执全国牛耳的清华北大近一两年在生命科学领域很是引进了一些牛人(争议且不提), 可以想象他们在此领域的科研水平会有一大进步. 很显然, 这主要归功于两所大学各种经费开支的充足, 与博士生数量多寡没什么关系. 再者就是清华北大名头响亮, 对外交流往往能搭上国外的超一流大学. 至于制度因素, 早年南京大学曾在SCI引用上突然崛起, 但那些年并没有在政府支持等开源方面超过其他名牌大学, 主要还是因为加强激励机制.

            甚至我个人感觉这些大学博士生过多, 容易造成待遇难以提高, 原因可能是厚道的有能耐的导师总归数量有限, 也可能因为系里博士生培养开支僧多粥少, 等等. 而博士生中产生不俗成果的可能性, 多半集中在那么几个优秀学生上. 如果能留住一部分, 那么培养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项目经费, 实验室条件, 以及导师的高质量. 考虑到我国优越科研条件的稀缺, 很难想象靠提高学生数量会有什么贡献.

            此外, 本科扩招对科研的贡献恐怕也就是增加收入. 因此只要不在就业市场上狠狠撞墙, 扩招的基本面不会变. 虽然名列前茅的大学不太稀罕, 但还是有很多省级学校依赖于招生这个财源, 尤其是当他们大学城建设高潮欠了一屁股债以后, 他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多招学生了. 至于博士大量扩招的大学, 通过你所引用的新闻报道也能对其动机略之一二. 什么时候等到国内大量需求高学历的单位--如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 普通教学型高校, 国企, 某些民企外企等等--对这些博士生需求饱和的程度, 扩招和大上博士点就可以停止了. 在此之前已趋于饱和的硕士就是榜样.

            • 家园 你不了解中国的基础研究状况

              近几年中国的基础科学投入状况出现了大跃进,典型的表现一是国家投入剧增,二是引进人才剧增。胡锦涛亲自表过态:国家有钱了,要大幅度增加给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行情,迅速从海龟变成海带。有这么多高水平的人才,科研成果大增丝毫也不奇怪,你查查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的数目就清楚。你如果调查研究一下中科院和一流高校的情况,就会明白了。说到底,有钱好办事,有人好办事。

        • 家园 难道人口结构极其老化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而非包袱了

          难道人口结构极其老化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而非包袱了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从一个包袱走道另一个包袱。

          这就是你的规划水平?

      • 家园 在中国计生问题上我完全支持科大和东山

        我完全支持科大和东山!俺哥说,计生就是培养了一个尾大不掉的利益集团。

        我自己有2个姐姐一个哥哥。我在国外,感谢他们替我照顾老父老母还有奶奶。我认为,部分反对计生的人根本就没想到去给自己的长辈养老送终,很多人避而不答你那个养老的问题。不管一个人对几个老人,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关他们的事。他们看到的是,自己能独享所有6个长辈的一切关爱和好处,这点来说,人真是越少越好。

      • 家园 我再说一下我的观点,资源的贫乏与是否是计生政策正确与否

        没有关系。

        实际上制约人口发展的瓶颈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然,这也是你的观点。

        我在这个贴子里之所以要重复说明中国的人均水平和土地资源匮乏等等常识。是因为,我已经受够了有人不断重复中国“地大物博"这个调调。

        我更无法容忍的事情是:讨论中常识性错误的一再发生。已经到了需要教中学地理的程度了!我并不关心结论,但我在乎讨论方式的正确与否,所给的证据是否充分,这远比结论重要。

        • 家园 道与术是不同的。救急的手段不该成为目标。
        • 家园 总体而言中国确实是地大物博的

          我想东晓山等人努力想说明的也只是这一点。当然,不是在所有的资源上都博,而且在很多资源上还有国家比中国博得多。我只想说,这个问题没有那么重要,决定性的因素是科技水平而不是资源水平,资源多固然好,少了日子也照样过。现在的问题是挺计派在制造恐慌情绪,好像中国的资源水平决定了中国的人口必须要减少似的,所以东晓山等人要反击这种谬论。要不然,你以为现在还会有人单纯地为地大物博而自豪吗?

          • 家园 80年代更恐慌,觉得中国不变成3亿人就没希望

            80年代更恐慌,觉得中国不变成3亿人就没希望。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情绪有所缓解,中国明年GDP超过日本,人均上5000

            美圆最差不过是3年内的事情。上万美圆10年内肯定能见到。这种人口恐慌情绪

            到那个时候会变成历史的笑柄。

            在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宋健等人作出的对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的百年预报:

            如果中国按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那么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2050年

            中国人口达到40亿。如果今后平均每位妇女生两个孩子,那么到2050年中国人

            口达到20亿后,才能停止增长。这一消息发布后,引起很大震动,一些人甚至

            产生了恐慌心理。当时王震亲自接见宋键,着急地问如何把中国人口降成3或4

            亿。同时一度有人主张“我国人口应立即宜取负数发展”,建议采取一切措施

            ,尽快进入人口的负增长;要实行鼓励自愿不育户和独身者的政策,每隔5年开

            展一个“无婴年”,等等。“一胎化”的出台在缺乏专家严密论证的情况下,

            迅速出台。

                 

             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

            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一千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

            。中国当时认为:人口每增加一点,都是对“四个现代化”的冲击,以致于得出

            结论:“唯一的出路就是少生”。定下了这样一个“宏伟目标”之后,中国的人

            口政策在1980年骤然收紧,即从“晚、稀、少”迅速转变为“一胎化”。其标志

            是1980年9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

            团员的公开信》,其主要内容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公开信》

            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后来全部成了强制。为尽快达成人口负

            增长,甚至各级官员规定了指标,80年代山东有个县的指标完成不好,省常委专

            门派人坐阵该县,将该县当年的胎全部打掉。

          • 家园 善良的人啊

            在世界和平的大环境下,地大不大,物博不博,关系并不是很大,没有的东西缺的东西,我们都可以从国外进,多余的东西我们可以卖出去。可是人类历史从古到今,这种理想的状态出现过多少时间呢?

            想想新加坡和阿富汗吧,为什么这么两个地方会成为牵动世界眼球的地方,一个是陆上贸易要冲,一个是海上生命线的隘口,美国不惜重金把守这两个隘口,难道仅仅是为东亚服务的?我们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放到国家层面更是如此。如果哪天,别人认为只要掐断两条生命线,中国就挺不过几个月,那么不用怀疑,生命线说断就会断,为什么说小日本注定是半吊子国家,根源就在于此。

            中国人多不多?多!好事还是坏事?大部分情况下是好事,但是如果多了用不出来,还必须依赖某种稀缺物品活着,那么对不起了,中国的死穴就出来了。稀缺物品会是什么呢?石油,粮食,淡水,医疗等等,这些笼统地看,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存空间。当年的德国日本,就是被生存空间给逼疯的。美国,人人都羡慕,就不说了。俄罗斯,都烂成这样了,谁敢小看他?就是因为其生存空间足够,假以时日,又是一个庞然大物。中国的生存空间很足吗?现在为什么没什么人说地大物博了?请不要忽视这一点,中国的潜力正在被转成现实力量,而潜力究竟还有多少?我们真的不知道,但是请千万千万记住,这个世界上数量多往往并不代表力量强,如果你不能足够强,或者现实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去,当力量用老,数量多只会成为灾难簿上的无情数字!

            • 家园 可以考虑资源的回收利用

              所谓的生命线,也就是进口石油的路线了,中国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要掐断中国的生命线,一方面美国都未必有那个本事,另一方面中国自己也生产石油。如果真的掐断两条生命线,中国就挺不过几个月的话美国早就掐了,还用等到现在。

              按照悲观的论点,总有一天石油会枯竭的,总不至于到时候大家都灭亡了吧。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前看,总是会有新能源新技术来拯救人类的。

              中国资源消耗得厉害,也有浪费的原因在里面吧,一方面可以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把能耗降下来;另一方面可以研究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例如垃圾处理,中国的垃圾在捡掉塑料瓶易拉罐后就直接填埋了,可以拿来燃烧发电,另外好像还有废塑料变油的技术。

            • 家园 面对困难,自宫还是奋斗?

              你说的资源安全性当然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不过,怎么应对这个问题?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思路。

              消极的思路是,既然我们的资源供应不安全,那么就减少人口吧。

              积极的思路是,现在不安全,就赶快想办法发展,让它安全起来,或者让胆敢捣乱的国家变得同样不安全。

              你愿意选择哪种思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