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八一八中国的人口情况 -- 金玉满堂

共:💬75 🌺1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口数据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出生人口(万)2074 2078 2048 1951 1842 1778 1708 1652 1604 1596 1617 1584

        死亡人口(万)795 803 805 811 813 817 821 823 827 840 849 892

        胡一刀:中国人口趋势的曲线拟合

        出生人口2007 1594万 2008 1608万

        • 家园 是这样的,以前看过教育部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其中给出的历年小学入学人数(万人)是:

          2000 1946.47

          2001 1944.21

          2002 1952.80

          2003 1829.39

          2004 1747.01

          2005 1671.74

          2006 1729.36

          2007 1736.07

          再考虑到我国长年新生儿死亡率低于千分之一,入学率高于百分之九十九,我印象中千禧年左右人口出生就存在一个很大的波动(大于百分之一点五)。这个数据当然存在误差,但是我更相信教育部的数据,出生可以漏掉,但是学是一定会上的。

          关键是怎么解释零五年的入学人数低谷呢?

          • 家园 你说的这个确实是个

            因素,但是有2点要说下:

            1、这个绝对量并不大,而06、07年甚至反涨!

            2、我还是倾向用民工潮进行解释,但没有那么细的数据支持,甚至不知道那个省与上年的变化最大,还是都变化的差不多。

            • 家园 05年可能还有一个原因。

                那时城里的民工学校是非法的,自然不会统计在内。

              • 家园 有这种可能噢,对了,南京有民工小学吗?

                解释这个数据很麻烦啊。

                • 家园 06年,07年,08年数据还是正确的

                  这是教育部关于学校学生状况的报告,每年一个。

                  http://www.edu.cn/shu_zi_494/

                  1995年小学招生数到最高,2531万人,

                  2007年小学招生数只有1736万人。1736万是2000年出生的人口,

                  2007年的新出生人数更少, 1594万。

                  各地希望小学大面积荒废 央视调查尴尬现状

                  http://news.163.com/08/1211/20/4STJI72A0001124J.html

                  重点摘要:

                  "应该讲是一个锐减的趋势,我们看到相关的一些数据,1985年的时候全国农村的小学是83万所,到2007年还有34万所,就是59%的学校已经没有了,基本上已经被撤并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九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范教授认为如果当初政府有关部门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规划,有些问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 家园 关于各省的数据不容易找,我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报上,摘了最近几年的小学招生人数(部分数据来自浙江省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最近五年小学招生人数(万人)

              04 51.42

              05 48.96

              06 53.00

              07 54.85

              08 55.78

              与全国的数据一致, 05 年有一个微小的波动,我觉得这个波动也许与浙江省部分地区学制改革有关系(六三学制改五四学制,五三学制改六三学制),但是又觉得不太像。而最近三年招生人数都在上升。有趣的是,2000年以后浙江省的出生人口一直都在五十万人上下。所以说,招生人数明显超过了统计的出生人口数(这里有百分之十的出入)。

              近三年,浙江的出生人数(万人)

              08 51.92

              07 52.07

              06 50.78

    • 家园 文革十年·三年灾害·第四次婴儿潮

      但是十年文革基本社会环境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

      有点笼统了,文革十年社会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中,农业产量逐年上升,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1966年的总和生育率是6.26,1976年是3.24,家庭明显变小了许多,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化。这个变化往往是伴随着经济变化的。参见老马丁的帖子老马丁:一段录像

      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到底非正常死亡多少人,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粗略统计出来,58、59、60、61年,按照如57年以前的基本人口死亡率,大致应该是 10‰,而58年、59年、60年、61年分别达到了11.98‰,14.59‰,25.43‰,14.24‰,相对正常年份应该是多死了大致26‰多,按照当时的基本的全国人口基数,大致为6.6亿,则大致相比往年非正常多死了大致1716万,也就是1700多万

      三年一般指的是59-61,58年是否不应统计进去?

      1956,1957,1958三年死亡率分别为11.40‰,10.8‰,11.98‰;取1958年的值是11.98‰,取最小值是10.8‰,取平均值是11.4‰;为何取10‰呢?

      如果按照2001年,初婚年龄24岁以上的话,可以看到目前到2016年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将维持在现有水平,并在特定年份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我对这个上涨的持高度怀疑态度。因为从1980-1984年间的那个小峰在现在根本没有对应的峰,而是一水的下降。

      • 家园 简单回复你一下

        先说我不是专门搞这个的,然后再回答你:

        1、第一个问题:文革中,社会变化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其基本变化并不大,主要变化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80年代初回城的,这个可能造成了80年代初人口出生小高峰的原因。对于你说的文革中,粮食问题的影响,摘录数据如下:

        年份 粮食产量 人口 人均口粮

        1966年 21400万吨 74542万 287公斤

        1967年 21782万吨 76368万 285公斤

        1968年 20906万吨 78534万 266公斤

        1969年 21097万吨 80671万 262公斤

        1970年 23996万吨 82992万 289公斤

        1971年 25014万吨 85229万 293公斤

        1972年 24048万吨 87177万 275公斤

        1973年 26494万吨 89211万 297公斤

        1974年 27527万吨 90859万 303公斤

        1975年 28452万吨 92420万 308公斤

        1976年 28631万吨 93717万 305公斤

        1977年 28273万吨 94974万 298公斤

        1978年 30477万吨 96259万 317公斤

        1979年 33212万吨 97542万 340公斤

        1980年 32056万吨 98705万 324公斤

        1981年 32502万吨 100072万 325公斤

        1982年 35450万吨 101654万 349公斤

        1983年 38728万吨 103008万 376公斤

        可以看出,并未有明显增长或减少。因此农村地区的基本经济形势并未发生突出变化。

        你说的66年的6.26降到76年的3.24,这个说明啥,呵呵,说明大量49年-56年出生的女孩进入育龄,而大量原来大批生孩子的女子退出育龄。要知道建国7年,中国人口增加了1个亿呀。呵呵,当然也有计划生育的影响。

        2、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只是粗算下,说明一下很多地方引用的讨论的数据并不一定正确。历史不能反复,在那样的天灾人祸下,社会之不幸。只能相对比较丰年与灾年的简单比较。既然相比根本就没有现实的意义,算的粗细也就没有太多意义了,我就不改了。

        3、这个问题我后面还要再讨论,这里仅仅给出了一个小结论。这里面牵扯的数据不少。我只给你多说下,为何对应24岁的初婚年龄现在却并未看到人口增长的小高峰?答案是当01年农民工还只有8400万或更少的时候,07年的农民工就有了2亿左右的农民工(只多不少),而07年城镇化率为42%以上,小于45%。也就是说,农民一共仅有7亿多,而2亿多已经出来打工,可以看到基本上,农村劳动力除了基本上都出来了。育龄妇女事实上她们打工要比适龄男子更容易找到工作(看看深圳东莞的人口比例就知道),你可想到基本上01年的24岁初婚并生子的年纪将大大延后,城市呢?我想大家也都知道,结婚年纪也都大大推后。我并没有那些需要付费的数据,但是我可以说,育龄妇女生子年龄被大大延后了。我斗胆赌一把,09年年景不好,现在看来10年至少不会大好,大批的农民工将回到土地上去。可以想见生育率将会有明显增长。而城市里的80后们也到了生儿育女的时候,北京的平均女性生子年龄是29岁,其他大城市也差不多,二线城市或者三线城市肯定比29要小,但是并不少太多。你如果比较一下,06、07、08年的基本生育率并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是在基本保持。

        • 家园 还有大学扩招的影响。学生一般也不能生娃娃的。
        • 家园 疑问

          你说的66年的6.26降到76年的3.24,这个说明啥,呵呵,说明大量49年-56年出生的女孩进入育龄,而大量原来大批生孩子的女子退出育龄。要知道建国7年,中国人口增加了1个亿呀。呵呵,当然也有计划生育的影响。
          育龄妇女数量的增加跟总和生育率有什么联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