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自然语言的机器识别的一种构想--内有科幻内容,慎入 -- 陶醉

共:💬36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的意思是说没有情商的机器人无法产生自我意识

                感情,情绪,是产生自我意识的源泉,是这个意思吧。

                正在看一个paper,与此有关。你有兴趣,可以读读。

                自我意识如何产生的说不清楚,但是其在进化上的优越性似乎有点明白了。

                简单的说,人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改进本能意识,就是那些本能习惯等下意识的行为。动物虽然也能有逻辑思维,但是仍然是本能意识的一部分,虽然可能出现很高级的行为,也无法自我改进,只能等待进化。

                而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审视自身的本能意识,并根据逻辑思维或者高级思想活动而强行介入,中止或改进。比如,人的习惯可以被改掉,人可以通过学习的到一个新的习惯,如弹钢琴开汽车等,学会后就成为下意识而不需要自我意识的介入了。

                当然这个自我意识也不是万能的,人的吸烟吸毒就不容易被自我意识改掉。但是这个自我意识在人的生存上显然产生了万物所不具备的优势。

                不过,在Julian Jaynes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这本书里,他声称人的自我意识只有到了3千年前才开始在人类中普遍出现的。

                • 家园 没那么好的水平看懂英文……快感、痛感催生自我意识,

                  而不是有了自我意识才催生快感、痛感,我的观点被你完全说反了。

                  抽烟、吸毒这些东西是直接作用于大脑快感区域的,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之所以戒不掉,是因为人脑的活动规律本身也是依赖快感系统来犒赏某种行为的。

                  譬如谈恋爱的时候感到的幸福感据说来自甲基苯乙胺(我看的一本心理学的书籍中介绍的,不过化学名词可能记错了?),而甲基苯丙胺就是冰毒。两者的分子式据说在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

                  不同的是人类的恋爱功能是自然进化而来的,随着热恋期过去,苯乙胺分泌量会减少,人会减少热恋的热衷程度。

                  进而甚至可能离婚,换配偶等等,因此可以促进后代的遗传性质多样化。

                  而冰毒么,它是外部摄入的,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摄入量,只能随身体的抗药性增强而减弱快感,但是意志薄弱的吸毒者会加大摄入量来做对抗……结果是可以很轻易地进一步加大快感,不断加大摄入量就有可能造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乃至肝肾衰竭、死亡。

                  ……网络游戏成瘾的似乎也是有信息依赖症,通过不断的在游戏中体验杀戮或者恋爱等体验的模拟,来获取快感。但是信息依赖成瘾性总是比直接摄入化学品要低一点。

                  ————

                  且,相对而言,人有凭自己的意志力戒烟戒毒成功的,人类的自我意识还是比动物强。动物在弱自我意识下更容易沉迷于单纯的快感,有个说法是给小白鼠安装上一个体内电极,再设置一个外部踏板,只要它踩一下踏板,就有一次高潮……然后那小白鼠会一直踩踏板踩到饿

                  死。

                  (不过这个事例我是小学时从《科幻世界》中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感觉动物要想戒毒戒除快感依赖应该比人更困难才是。

                  搜索了一下,走私贩子有用毒品控制大象的,反动物走私的警方用外部强制力帮其戒毒也有成功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E2MTI2MDA=.html?f=4495468)

                  ————

                  就现实而言,低成瘾性的影音娱乐产品,大概可以成为国家回收货币,激励生产的一个工具。

                  例如太祖时代一方面要给城市里的招安来的前KMT要员开高工资(当然也包括自己的退休高级军政干部),另一方面,又要发行粮票等配给券限制他们的粮食消耗量,免得让民众的口粮摄入量减少太多。

                  那么,搞一些国家芭蕾舞啦,红色电影啦,让这些人付费去看,用娱乐生活回收一部分发行出去的高额工资,再对演艺界人士收税,提留国家电影制片厂的利润等等,就可以回收掉一些发出去的高额的货币了。

                  西方么则是对畅销的影视剧从业人士征收累进制所得税,然后税收拿来搞Nasa的科研,还是补贴次贷的亏空,都是可以的。

                  娱乐至死的世界是有这么一个好处的……呃,扯远了……

                  ————

                  如果电脑没有快感和痛感,一方面我觉得难以产生自我意识,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

                  另一方面,反过来说,如果他们真的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出了某种极端理性的自我意识,不追求娱乐享受,又能自我生产出各种维持他们的机体运转的实物财富……

                  那人类似乎就成了多余的东西了,连为电脑强AI们提供娱乐产品来同它们达成经济循环都不可能了

                  通宝推:bluestarry,
    • 家园 觉得这领域短期内没戏

      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都没什么突破性进展吧,我是觉得机器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人工智能的真正出路,当然统计学习也不是,目前流行的多智能体好像也基本换汤不换药,我看人工智能想要达到前些年吹得那样程度,还得有赖于对人类大脑,至少是哺乳类大脑的更进一步认识。

    • 家园 俺的设想

      如果把人脑也作为计算机的话,与现实世界的计算机有2个很大的区别。

      1.人的存储器不准确,但容量大,估计是以模拟信号的形式存储信息的,计算机的存储器非常准,但目前来说容量还有限(一定要量化,有字长限制等)。

      2.人的运算器可以自己设计算法,计算机的运算器目前还不能自行设计算法。

      如果按照诺依曼体系,就是指令存储,顺序执行的话,估计计算机在人工智能上想突破是比较难的,我偶尔也设想过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的软件,比如开设若干进程,每个进程可看作一个生物体,自己可以随即产生指令序列,并制定一个规则,适应规则的进程可得到奖励(如ram, cpu time),否则就被惩罚,不知道这样运行一段时间后,会不会产生物种进化一样的效果?

      纯属瞎扯,呵呵

      • 家园 不完全同意

        1. 容量问题

        要看这个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存储了。拿1MB来说,就是差不多1百万字节,以两个字节存储一个汉字来算,可以存储50万字。1MB对计算机无论是内存还是外存都是小菜一碟,但人脑想要记忆50万字,即使允许你记忆不准确(比如10%错误,5万字),试试看?:-)

        2. 算法

        似乎科学家对人脑记忆和思维过程用的是什么算法还没有什么定论。人脑可以自己设计算法吗?

        目前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人脑的联想能力。如果人工智能能够突破这点,相信光明就不远了。

        • 家园 记忆有很多形态

          比如联想也可以算成一种记忆。不过人脑没法和byte划等号,所以比较也很粗略。

          智力的起源应该是对自然的一种认知和对自身行为的调整,所以我才设想用模拟生物进化的方法,让软件自行调节,看看能否让它自己进化出类似智力的行为出来。

    • 家园 人还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计算机还得会根据相关性创造图像

      这个不是一般的难啊。就说定义吧,谁能给出个简单物体的最小化精确定义?比如:人

      • 家园 关联创造新的图像确实是最难的,这就体现人的创造力了

        但是我觉得,这也并非不可能,如果图形图像素材库丰富,只要稍微加重新组合即可,因为大多数的重组连基本的空间构成,物理定律都不满足,虽然还是不是一般的难。至于最小化精确定义简单物体,我觉得到抽象正方形圆形锥体就够了,对复杂事物的定义,实际上也是人人都有人人的看法(映像的),统一的定义是有思维能力之后学习到的。每个机器处理过程不同,应该也不一样。

    • 家园 天生失明的人也能学会语言

      视觉是形成语言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的,天生失明的人也能学会语言。

      其实想想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时是想象图像,但更多的应该是意识中的自言自语。

      好像天生聋子能学会书写文字。

      很好奇,天生又盲又聋的人能否学会语言(口头或书面)。

      • 家园 聋盲哑人女作家是有的,叫海伦·凯勒

        不过大概不是天生,好像是5岁时得了一场猩红热的后遗症?

        她家里人雇佣了一个有耐心,也得过眼科疾病的家庭教师陪伴了她十几年,用触觉教会她分辨物体,然后学会盲人文字的,很费劲。

      • 家园 海伦·凯勒

        虽然她的残疾不是天生的

      • 家园 人的声音识别系统应该是形成空间感的重要补充

        我感觉如果天生失明而能学会表达自然语言是因为,人凭声音和触觉的感知也是能形成粗略的空间感的,当然这点人不如蝙蝠,而且人的声音识别也是非常精密的。我们思考的时候确实很多时候在自言自语,我感觉这是因为重组音频流比重组视频流的能耗要低得多的原因,在对映像进行切割关联的时候,人同时也没少了将同步的声音进行切割关联,这些自组的声音同时也已经抽象的代表映像了,这其实也是语言的本意。文字就更加先进一些了,就是用抽象的图像代表图像流。不但处理图像比声音麻烦,对于人而言,输出也是处理图像比声音麻烦的多的多。

        不过,这么说起来,貌似建立一个由立体声(用声纳感应啥的)识别系统进行认知关联的自然语言系统要比基于视频识别的要相对简单很多,同时也能进行比较成熟的思维。呃,好吧,其实也是非常非常难的。

    • 家园 我和你想法相似

      我一直在琢磨开发一个帮助进行软件设计的软件。为了有个可靠的模型作为所有发散性思维的基点,常常需要跳出我的ego,作为一个观察者、旁观者去琢磨“他”在软件设计中如何思考。往前略进一步,就是一般化地琢磨人怎样运转思维。对人的思维过程的观察(其实大部分是对自我的观察),我得到的想法和你很相似,尤其是“刷屏”的说法!

      但我也没有时间去search,瞎琢磨。

      观察人自己的思维过程(图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这个路子、细节上肯定有很多障碍,但大局上我看不到有什么不通的地方,也许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 家园 语言和视频的关联识别的研究应该是很久了。

      但是你说的每一句话,其实脑海里都会相应的一段映像流。我觉得很有新意。但是这样的话,每个人对每段话,甚至每个词的理解,相应的映像应该不同。比如,感动这个词,每个人第一次理解这个词,脑海里的场面是不同的,以后每次说感动这个词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映像。我觉得理论上,这好像是往真正的智能方向靠拢,但是物理条件限制,如果不是达不到,至少很长时间内做不到。

      现在还是要等人体生理的研究有突破。我还是同意那种观点:想产生出智能,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智能和智能工作的机理。

      不过现在应该有一种趋势,初级的生理指数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比如对于感动这个词,你可以说有人流泪,有人有痛哭流涕的表情(这些是映像),同时也可以测量有关血压,心跳的指数。

      好像听说过,微软有通过身体骨骼的回音数据,消掉手机电话噪音的研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