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柴 -- 燕人

共:💬39 🌺1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柴

    [SIZE=3]注:图片来自网络。笔者在此感谢。[/SIZE]

    元人杂剧中,有一首《当家诗》:“想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猜到,这部作品是以吃米的南方人为背景的。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经常被精简为柴米油盐四个字,南北通用,指代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把柴置于诸事之首,这实际上投射出中华文明对于燃料供应的担忧。

    柴或者广义上的燃料,是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人类文明就是以人工取火开始。火可以提供温暖,也可以用来炊熟食物。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对于火和燃料的使用方面来看,也很有趣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海南岛的黎族同胞在表演钻木取火[/SIZE]

    柴草作为燃料的历史最为久远。中国古籍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是否存在这个具体的燧人,不得而知。不过钻木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没有工具帮助的情形下并非人人做得。钻木取火的燃料是干燥的木头,古人称为薪。《礼记。月令》:收秩薪柴。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后来薪字就泛指柴草,并非单指大木头。在原野上生活的先民可以随处取得柴草。随着文明发展,城市出现后,城市居民对薪柴的需要就产生了市场,因此出现了樵夫的职业。这是以砍柴为生的人,与农夫,渔民并列。梁《昭明太子集》卷四《陶渊明传》中记陶渊明对儿子写信道:遣此力,诸汝薪水之劳。彼亦人子业,可善遇之。这里薪水二字指的是柴草和食用水。读书人四体不勤,既不能上山砍柴,又不能扶担挑水,因此有薪水之劳。读书人也可能无钱购买柴草。如这句古诗:贷粟方炊薪水艰。在清朝初年,满洲贵族为拉拢汉族官员,特意在俸之外加付薪,而满官则没有这个待遇。虽然后来取消了薪,但是出现薪俸之词,这是现代中文薪水一词的来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戴敦邦先生的卖炭翁诗意图[/SIZE]

    据考证在商周时代中国人已经使用木炭了。木炭来自于木柴,需要特殊加工才能制成。因此制炭也成为专业经营。木炭相比于木材的优点是无烟无味,火力强而均匀。但是加工木炭需要消耗更多的木材,因此炭价比柴价高得多。周时,炭为贵族所用。《周礼.天官.宫人》:“执烛,供炉炭“。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自己的名作《卖炭翁》后自注云:“苦宫市也。”,即体现了封建时代皇权对于劳动人民的压迫。据记载,明朝时皇宫内设宦官机构惜薪司,掌宫内所用薪炭。清顺治时宫内十三衙门有惜薪司。据《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说,明代每年“用木炭二千六百八十六万斤”。清乾隆年间,宫中用炭,曾实行过限额定量供应办法。例如正宫娘娘每月供炭80斤,皇太后每月供炭120斤,皇贵妃每月供炭75斤,皇太子、公主每月供炭30斤。虽然皇宫贵族消耗的木炭数量是惊人的,但是也有限制。这是自然条件的制约。

    中国北方在周期时期,森林广阔,气候暖和,空气湿润。周代制度,凡山林敷泽皆为官有,山中之木准许庶民砍伐。然而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否则要受到政府严惩。这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森林的政策。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出现废林垦耕的现象。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战火硝烟导致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极度损耗,对森林的砍伐只是其中之一。《战国策》记载春秋时期,在华北平原上郑、宋(今新郑、商丘)之间,还有一定数量的森林,但到战国时期已是“宋无长木”。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蜀山兀,阿房出。秦定天下后,北方地区已经没有可供建筑用的大型木材,而必须去四川砍伐。北方原始森林植被消灭的程度可想而知。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可见北宋期间,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乃至江南地区,老树都被伐尽。这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燃料问题。煤开始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燃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古人挖煤图[/SIZE]

    中国从汉代开始把煤当作燃料。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和古荣镇等西汉冶铁遗址都发现了煤饼和煤屑。《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后汉书》记载:"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可见东汉时民间已经有人用煤炊饭。隋朝时北方人王劭上表请变火:“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气味各不同。” 煤已经排在柴竹之前。至宋时北方森林已经不存,柴炭非普通人所能负担,煤遂大行。陆游《老学庵笔记》:” 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而蜀又有竹炭。” 南宋庄季裕《鸡肋篇》:“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可知在北宋期间,煤已经取代柴炭,成为北方城市中普通百姓的日用品。中国煤矿主要分布于北方。因此北方烧煤,南方居民以柴炭为主要燃料。这个基本布局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西方人在中国开办煤气加工厂,城市居民开始使用煤气为止。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北宋的沈括《梦溪笔谈》: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诚如沈括所言,石油已经大行于世,成为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经裂解可以得到液化气作为民用燃料。与石油共生的天然气也成为新一代的家庭燃料。

    以上所说都是城市居民使用的燃料。在更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通常会就地取材,以庄稼的杆茎为主要燃料,如北方人的麦秸,高粱秸,玉米秸;南方人的稻草。秋天干燥的树枝,干草也被用做燃料。

    就各种燃料本身而言,天然的草杆秸梗的热量值最小,其次是柴,木炭,煤。各种现代化的气体燃料的热量值对于烹饪来说已经没有显著区别。我们就谈谈因对不同燃料的使用所影响的地方烹饪风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古人利用风箱冶铁[/SIZE]

    鲁菜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北方各地的饮食方式。鲁菜的特色烹饪方法是爆,炒,熘等快速成熟法,要求火旺,烹饪时间短。煤炭的发热量高,在风箱的配合下,炉火温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是合乎要求的燃料。同样因为煤炭的发热量高,如果需要低温长时间加热的烹饪方法,如红烧,煤炭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通常人们选择减少空气流入的办法控制煤炭的燃烧,即北方人所说的压住炉火。但是煤炭在不充分燃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致命的一氧化碳,因此不是一个好办法。从历史看来,由于薪柴的短缺,北方居民不得不通过缩短烹饪时间的办法节省燃料。而对煤炭的使用,也塑造了北方特色的高温短时间烹饪方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苏州特色的焖肉[/SIZE]

    江南是传统的稻米产区,植被相对北方丰富。在煤气出现之前,薪柴稻草分别是城乡的主要燃料。元代画家倪瓒是无锡人,大地主出身,也是一个热衷饮食的人。在他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载了一个烧鹅的菜式,是用三个稻草把分三次燃烧,慢火低温长时间烹制的佳肴。四大菜系之一的苏菜,固然以江北的淮扬精工细作风格为主,但是江南地区的焖烧类菜式,也是苏菜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个人看法,淮扬风格的精工细作是部分建立在当年盐商的豪奢基础之上,不如江南地区的焖烧菜式,虽然来自民间,然而更能代表地区的本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徽州名菜问政山笋[/SIZE]

    安徽的徽州地区山高林密,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由于植被丰富,薪柴供应充裕。因此徽州菜的主要燃料是木炭。在徽州菜中,炭火烧,炖,煨是典型的烹饪方式,其成菜的特点是重油,重色,重火功。清朝后期徽商在上海多有经营,上海菜受徽菜影响很深。所谓上海菜的浓油赤酱特色就出于徽菜。在徽商的鼎盛时期,江南地区各地都有生意。在杭州的徽商想新鲜的春笋,他们的家人就顺流直下,在船上用小炭炉烧沙锅,放入新笋,慢火炊之,船到笋熟。这是安徽名菜问政山笋的由来。此菜式被记录于198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与商业部,中国烹饪协会共同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安徽分册》上。此菜的特点主要在于问政山春笋的品质和慢火沙锅焖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IZE=3]著名的湖北沔阳三蒸[/SIZE]

    总体而言,中国南方地区有更充裕的薪柴资源,因此在烹饪方式上的变化就比较多。像四川,湖北一带还喜欢蒸菜,这是比较消耗能源的一种烹饪方式。北方人除了蒸馒头,蒸包子之外,很少用蒸的办法做菜。北方菜系中也少见蒸制的名菜菜式。

    用明火烧烤应该是先人们最早掌握的一种烹饪方法。但是这种办法很久以前就被大部分国人弃置不用了。原因很直接,燃料问题。北京烤鸭只是一个特例。只有在地处亚热带,植被绝对丰富的两广地区,烧烤菜式还能普遍存在。相类似的菜式还有烤乳猪,烤猪肋等。烤猪肋的正式名字,湘菜叫做烧烤大方。川菜叫做一品酥方。特意用一品这个形容词,来表示这个菜的珍贵。这个菜式出现在南方各省。我想在网上找一张图片,但是没有找到。如果失传,我不会奇怪。对于这个菜式,不论是从原料的供应,还是制作的技巧,以及燃料和设备方面的考虑,餐饮业很难找到足够的理由来维持它。

    从餐饮业利润角度看,什莫名菜也不如新潮粤菜的生猛海鲜,一煮一蒸,既省事,烹饪时间又短,售价还高。这是粤菜风行的物质基础。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保定乡间不是也有碗菜么?

      也是蒸的。

      不过故老相传,只有红白喜事这种大事才会做了招待宾朋。由此亦可见北方蒸菜之少。

    • 家园

      小时候姥姥家还烧柴,灶眼里就有很多灰,做饭的时候吧红薯埋的灰烬里,过一段时间红薯就煨熟了,很香。

      LD娘家在江南农村,现在做饭还烧稻草,不过他们家倒是从来不煨红薯,究其原因,他们家做菜很快,红薯根本煨不熟。

    • 家园 老兄:“烤猪肋”在广东叫“烧排骨”——“遭该悼嗨”

      你百度或是谷歌“粤菜烧排骨”即可,没有失传。

      粤菜烹饪方法的“烤”叫做“烧”、“烧”叫“焖”通常写作“炆”。“烤乳猪”在粤地统称“烧乳猪”,现正好卖——清明上坟祭祖要用,一般在200~300元左右。

      一般粤菜馆一进门处多有一“烧味档”,就是专卖烤制、卤制的食品。

      到老城区专营烤制食品的小店很多,初期多叫“××烧鹅”,经营项目首先就是“烧鹅”,一般还有“烧肉”——带皮的五花肉,“叉烧”分好多种——用枚肉(里脊)烤的:“枚叉”、用五花肉烤的:“肥叉”或“花叉”,半扇猪起出的排骨去烤——“烧排骨”……

      不能再讲了,离晚饭还早,说着说着肚子就饿了

    • 家园 麦草尽管发热低,但确是烙饼的首选

      而蒸馒头则要木材,比较耐烧的粗点的才好,因为需要的火焰时间长。

      小时候,我暑假去二姨家玩,很喜欢拉风箱。有一回,我给炉灶里添加了太多的麦草,拉了两下火烧的不旺(里面空间太小,没有足够的氧气?),于是猛拉几下。那火焰猛的由炉灶里蹿出来,犹如一条火龙,将我的脸团团围住。尽管我赶紧躲闪,已经来不及了,我的头发,眉毛,睫毛全部被烧没了。好在没有把皮肤烧坏,也许是时间短吧。

      后来,我就有了漂亮的眉毛,和眼睫毛了。(危险,请不要尝试!!)

    • 家园 好事成双。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先花,改日来学习。
    • 家园 有意思

      老家冀南有种名吃,估计也要接近消亡。名曰“悬饼”。直径一臂的铁鏊子,铺满油亮的鹅卵石,寸半厚的肉饼悬在鹅卵石上,鏊子下面烧的是豆秸。就是这特别的燃料,使得肉饼带有特别的味道。我后来吃过用煤做燃料的饼,确实不同。

      河北农村几种烧火的秸秆,好像是棉杆、豆秸比较禁烧?

      关键词(Tags): #悬饼#豆秸#河北
      • 家园 好似衡水一带还有

        我家邢台有一种变相的“悬饼”。不是肉饼,而是无馅的饼。其他都一样,俗称“石头饼”

    • 家园 原来菜系还有燃料的基础

      真是事事皆学问

    • 家园 这个时间看这贴可真要命

      越来越饿LIAO

    • 家园 柴?菜!

      口水......

    • 家园 炖!

      炖菜在北方很普遍,烹制的时间也很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