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陈部长那个关于两个外资企业的话题 -- 葡萄

共:💬581 🌺22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俾斯麦恐怕并不适合中国

        并不是说他的能力,而在于抑扬的人格,俾斯麦的成功在于他的目标极其单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纷乱的德国,人性的弱点使得这一点难能可贵,也因此成就了铁血丞相。但在中国,这种人不可能获得足够的人脉,因为这种人太多了......其实看中国的问题可以从毛邓和江朱上面看到端倪,邓三进三出终成大器,朱冲锋陷阵江在后面和稀泥于是也是有惊无险。今天的中国又一次呼唤强力人物的出现,那么胡温是否能成文景,武帝能否横空出世呢?

        • 家园 RP大涨!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武帝有什么好的

          穷兵黩武,后期国家糜烂,匈奴的问题其实是没有解决,南匈奴内迁又不好好分散管治,种下了五胡乱华的种子。卑斯麦也不是穷兵黩武型的,他的政策是对内政治高压,对外慎重,貌似邓的一套。德国如果按照他的政策,韬光养晦,是不会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我们的邓时代就是德国的俾斯麦时代,现在是邓时代的尾巴。希望下面不要出个武帝或者威廉二世这样的。

          • 家园 没想到武帝在你心中形象如此不堪

            什么叫穷兵黩武!抗击外族入侵也叫穷兵黩武?南宋搞蒙算不算,民国搞战算不算,到于南匈奴,全算到武帝太不应该了,那是武帝死后多少年才出现的事,这种说法就跟现在网络上将中国现在不发达的责任推给始皇帝有什么区别。

        • 家园 老兄不得要领

          葡萄的意思,是俾斯麦的战略思想:有限扩张,老成谋国。

          对国家的战略目标极其清楚,而且仅仅在措置停当,争取最好之外部环境的前提下行动。

          非此,不做任何超越国力、没有把握之事。

          • 家园 呵呵,俾斯麦的成功基根于国内掣肘较少

            其实就个人能力而言,没必要把俾斯麦提得太高,真要比能力比阅历,拥有其人能耐的TG内部也应该并不缺(说实话,中国从古自今真的缺过人文方面的人才吗?)。可问题是阅历和人脉才是决定个人及其政治抱负成败的关键啊,俾斯麦大权独握这么多年,放在国内至少也要邓一级别的人才能做到,现在的领导人怎么可能达到这种威望?

            并非说中国不需要俾斯麦这种人,而是这种人现在出来了也没用,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罢了。

      • 家园 中国的传统即让人放心,又让人担心。
      • 家园 资料补充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但最后由于与威廉二世不和最终下台。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

        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的俾斯麦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父亲是一位退休贵族,所以终日只与友人打猎,并以35岁之龄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背景大为不同,自小生活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俾斯麦8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由于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但仍然没有满意。虽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像。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之年,着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后来的威廉一世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在该年9月普王再与议会因扩军问题起冲突,逼于无奈下,在1862年9月23日,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

        首相生涯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人民支持。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德丹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德丹战争这条条目。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的两个省,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两省的权益。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两个省份。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什列斯威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坦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坦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奥战争这条条目。

        在德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将两省划入德意志邦联,因此俾斯以此籍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普法战争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为皇帝的绘划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法战争这条条目。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后期政治生涯

        虽然德国统一了,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

        国内问题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梵蒂冈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国外问题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但于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所以退出,俾斯麦随即与奥国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而在1875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但这损害了英,法等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奥国,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但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

        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着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退出政坛

        八十寿辰时的俾斯麦 (1895年 4月1日)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长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结果其长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中,俾斯麦明暸了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

        逝世

        俾斯麦于床上去世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着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最后在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悄离世,享年83岁

        参考书目

        Otto von BismarckEyck, Erich. (1964).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Hiss, O.C. (1931) Bismarck: Laws and Sausages. Berlin: Sans Souci Press.

        Pflanze, Otto. (1963).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rn, Fritz. (1977).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Harmondsworth: Penguin.

        Taylor, A. J. P. (1955). Bismarck: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London: Hamish Hamilton.

    • 家园 谢宝

      惊喜:所有加你为好友的,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分歧点:讨论--象哥本哈根中的幽灵那样

      分歧点:讨论--象哥本哈根中的幽灵那样

      波尔,我必须知道! 我必须做出决定! 如果同盟国正在制造原子弹,我为我们国家做什么选择呢? 你说过,人们容易以为弱小国家的国民们的爱国心会少些。是的,然而人们更容易错误地认为刚巧处在非正义一方的国家的百姓们会不那么热爱他们的国家。我出生在德国,德国养育了我。德国是我孩提时代的一张张脸,是我摔倒时扶起我的一双双手,是鼓励我、引我上路的一个个声音,是紧贴着与我交谈的一颗颗心。德国是我寡居的母亲和难处的兄弟,德国是我的妻子,德国是我的孩子。我该知道我为他们选择什么! 再战败一次吗? 再让伴随我长大的恶梦重现吗? 波尔,我的童年是在慕尼黑兵荒马乱的内战中终结的。还要更多的孩子像我们那样挨饿吗? 还要他们再过我的学生时代那样的夜晚吗? 在那寒冷的冬夜,手膝匍地爬过敌人的封锁线,在大雪与夜幕的掩护下去乡间为全家找吃的? 还要像我17 岁那年,守着那恐怖的犯人,跟他不停地说啊说啊,直到凌晨,因为天明他就要被处决了? 还要他们像我那样整夜地受煎熬吗?

       -------- 海森堡 话剧 <哥本哈根>

      (话剧 <哥本哈根>全剧本连结: http://www.luntv.com/forum/20093/2009317230658a239.htm )

      下午,刚就危机与经济刺激计划的话题有了点小小讨论。讨论是简短的,不过一些话题却是总是让我们想起什么,或者去回避却总也躲避不开的话题。

      讨论一开始很简单,大致是在说现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实,答案前不久就由前Fed的某位主席公布了:后面不会出现自由落体那样的下滑了。---是的,从去年开始的那轮冲击已经见底了。至于新的一轮冲击么?比如预期中越来越近的通用汽车的破产保护还是其他的七七八八的,想来也会是在所有人的预期中被消化慢慢走向沉寂。

      然后,还是那样的危机一开始就和朋友争论的你来我去的话题:是通涨作为现在的应对目标还是,还是通缩为此时此刻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结论还是基本没有结果:管理层现在都举棋不定的事情,我们要为此做一个清晰、简单而明确的判断似乎不是有着近乎卤莽的自信,就是有着类似穿越者的自觉。

      再然后,就是例行的小道。既然是小道,自然是无从证实更无从证伪的。大体如下:

      1.为了保8,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将包括对地产等大宗消费的优惠政策与补贴

      2.现在对危机的加减法,将很大程度影响下一次换届的布局。很大程度上,原本几年后将要发生的事情,今年开始要扎堆。

      3.其实就是1+2后的八卦联想--究竟中国今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藏私不展开)

      最后,既然已经上了小道也加以发散性的八卦。难免会就一些问题以及中间的种种插曲做一些总结。总结的结论有两个分支:

      1. 在今天的中国需要认识清晰的一点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统治的区域里,实际只存在一个资本所有者,这个就是越来越有全能型政府倾向的中共执政党政府。

      2. 中国过去改革三十年里所走的道路:重头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之路(基本是对内),究竟是不能避免的弯路还是一种被认定的错误的选择。

      关于1,是从企业债务与银行坏帐开始的。最后可以很自然的发现,作为中国财富的最终持有者的中国政府,对于这些问题最终不过是把作为社会劳动的抽象凝结的资本在调整与重组之后如何投向近乎全能型政府所倾向的发展方向。简短的说就是:现在的转型,服从政府所倾向的结构。把资本与政策向符合倾向的部分倾斜,而把因此所带来的问题与代价由其他社会组成部分承担。我在相关讨论后说了这样意思:目前我们国家关于财富的种种讨论都在掩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所持有的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的财富只有一种有限的凭证。一种让这个国家中的人可以向社会换取相应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供应的凭证。从这个话题发散出去,会有很多结论或者观点,这里不展开。

      不过,从这个1的角度,所引起的2的那个分支,却是在讨论的结束部分引起小小的热议:中国过去改革三十年里所走的道路:重头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之路(基本是对内),究竟是不能避免的弯路还是一种被认定的错误的选择。实际点说,这个话题对于普通人来说实际是没有选择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明天也如此。好比前面说的八卦中所可以发散的那样:现在对危机的加减法,将很大程度影响下一次换届的布局。很大程度上,原本几年后将要发生的事情,今年开始要扎堆。所以前一段时间才对虎兄说: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经济学所能解释的了。

      作为话剧的《哥本哈根》中有三个幽灵,他们通过对话试图解释科学史以及二战史上一个重要的迷团:哥本哈根会谈。而话剧本身所揭示出的简单而复杂,在剧中通过三位亡灵的口,在学术的话题,在阐述亲情与友谊,在关于战争、民族与祖国以及信仰与人性的碰撞中给我们一个没有答案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在此时此刻给我的震动在于。哥本哈根会谈的当时,德国已经在几周前入侵了苏联。正如现在:这次被媒体热炒的所谓自大萧条以来最猛烈的危机那样。同样,作为整个话剧冲突中心的海森堡,他在当时做了什么样的选择,今天已经无从而知了。我们只知道,二战之中德国因为一个不入流的计算谬误错失了制造成功原子弹的机会。于是,联系所谓分支2的那个话题,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今天对于当时的种种认知会对我们今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和前面说的的那样:我无从选择。只是,既然有了讨论,有了结论还有了发散的七七八八,那么不会没有什么其他联想。

      (待续:今夜写完)

      续完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47051

      关于滞涨的一些想法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46991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德国是没有足够的铀吧

        “我们只知道,二战之中德国因为一个不入流的计算谬误错失了制造成功原子弹的机会。”这个倒没有听说。

        按照德国的工业能力和资源,即使有了原子弹的技术,就算倾国之力造出1-2个原子弹,也只是让盟军多损失二三十万人而已(大不了英国丢掉1-2个城市),于事没有大补,但是会让战争更加残忍:意味着德国遭到远比45年为恶劣的对待。

      • 家园 续完

        联想之一:现在到底在发生什么

        这个联想可以有多重理解,可以理解为现在经济到底在发生什么变化;可以理解为,应对危机的对策变化里究竟有多少是经济部分的,有多少是经济部分之外的;还可以做这样的引申理解,既通过现在的危机以及从危机开始延伸出的一直在网络上的热议的改革三十年与建国初期三十年的比较。

        联想之二:现在的事情将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同样的,从多重角度的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如是看。对比大萧条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我们这次经济危机是否会和大萧条那样终究将以一场战争或者破坏来终结。对于非传统经济手段所投放的巨额基础货币,他们将在不远的未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将为我们打开一个什么样的通往未来的大门。最后,伴随危机的应对,我们都明白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如此。而美国正在开始的尝试,究竟是下一个美丽的泡沫,并且这样一个更大的泡沫将吞噬我们中多数人对未来的信心呢,还是我们走出自身困境的一次机会,这是个问题。

        联想之三:中国乃至未来的社会将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联想并不难以理解,我想这个实际是大多数人都关心并热切想知道答案的话题。有的人希望新的社保计划里,他们可以在未来多少减轻点负担。有的人,则期待中国成为一个他们可以为之信赖、自豪与依靠的地方。有的人希望在改革三十年里获得的既得利益与现有分配模式可以继续下去,不折腾、不倒退。有的人希望中国有这样与那样的变化来改变中国财富的构成现状,比如军队国家化。还有些人希望中国出一个毛泽东,与他们完全对立的人则希望中国出一个戈尔巴乔夫。是的,此时此刻正在改变的中国给了很多人联想的空间,也给了他们发挥的舞台。

        我们在话剧《哥本哈根》第一幕就听到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台词——

          海森堡:“研制原子弹的选择权是在我们手中的!在我手中,在奥本海默手中!”

          玻尔:“这就是你对我的期望吗?不是告诉你美国人正在做什么,而是让他们停下来?”

          海森堡:“我只是要你告诉他们,我们可以一起停下来!”

        这好象,今天在全世界都成为话题的G2那样。中国和美国一起改变,而中国和美国的一起改变去推动这个世界的改变。只是这里我想实际点说,今天中国的那点事情,能影响的有时还是只在紫禁城那样大的地方,和当年毛泽东试图自嘲的时候那样。不管谁怎么想,怎么看。中国的改变与美国的改变,现在实实在在的在发生。即使无数人把信息高速公路看成一个美丽的泡沫,但是你我都必须承认,从这个泡沫开始我们这个世界和从前有点不一样了。同样,现在中国改变,象很多人相信的那样:这个不过是政府新一轮盘剥企业与百姓的开始。但是,就和建国三十年曾经发生过的那样,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安全了点。也和改革三十年发生过的那样,中国普通人的生活里肉多了点,衣服的色彩也多了点。那么接下来的改变呢?我想不管怎么改,多数人的日子总会好过点吧,或者说这个是我的一点点愿望。

        在话剧的末尾,海森堡似乎为自己的选择做了这样的独白:……. 我走了三天三夜, 出符腾堡,穿过斯瓦比亚山和阿尔卑斯山口的丘陵地,横贯了已被摧毁的祖国,这就是我的选择吗? 那满目的废墟瓦砾? 那敝天的滚滚浓烟? 那数不清的饥饿的脸? 这就是我的事业? 所有绝望的人们都在逃命。

        我无意在最后的这个部分给很多留下近似梦魇一样的什么印象,我不过在以话剧的结尾部分来说明自己思考的一个角度。一个人类历史上总是一而再重复的,试图通过战争与各种暴利来解决问题那样,当有的人、有的国家或者有的民族,在自身发展遇到障碍与问题的时候,总是试图把问题转嫁出去来逃避,而这个逃避最终往往是得不偿失的。我也期待,人类投之以无数金钱的各个实验室的技术能够早日服务于多数人,不要被所谓市场和资本的贪婪束缚住。(当然,现在仅仅在脑子里划过这个念头)有时我只是希望我明白现在在发生了什么,而我应该怎么去做。实际我只是知道,自己能做的很有限,我只是希望那些能有更多改变余地的人能明白。在今天,所谓中国的改变和美国的改变其实终究只是漫长时间中的一个与我们余生相关的片段。

        曾经就一些改变请教过一个朋友,他说现在最好的应对就是等,即使作为中国政府的决定也是如此。

        而另一个朋友说的不错,现在做你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去。

        (全文完)

        背景小资料:

        话剧《哥本哈根》介绍连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307fc0100cudf.html

        关于"哥本哈根会谈之谜"

          1941 年9 月,种种迹象似乎都预示着整个欧洲将陷入希特勒的统治之下。英国从夏天起就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处于孤军奋战的地位,已经无力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线, 只能在北非沙漠中打上几仗。苏联几个星期之前就遭到了入侵,它的命运取决于希特勒大军的围困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此时,德国核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乘火车去哥本哈根找他的同行尼尔斯波尔。两人共进晚餐之后,谈话在波尔住所的外面进行。也许他们想避开窃听器,但他们肯定也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交谈。海森堡:到底跟波尔说了什么,他们的谈话对战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怀疑海森堡:向他的同行透露了德国纳粹正在进行一项原子弹的计划,而且似乎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并不清楚他是以何种方式对波尔提起这件事的。海森堡是去打探波尔及盟军对原子弹的了解有多少,还是在设法拖延纳粹研究原子弹的同时,劝说波尔阻止盟军研究这种武器?"哥本哈根会谈之谜"不仅是科学史,也是"二战"史上的一个谜团,令史学家扑朔迷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续完
          家园 海森堡还是偏纳粹多一点,

          不过是有些犹豫和摇摆罢了。可以看他老师玻恩写的《我的一生》,虽然说了他很多好话,但是在纳粹的问题上,海森堡确实是有坏倾向的。严格的说他不是纳粹,有点民族狂热吧。

          波尔这种大牛,只要谈话中有一点蛛丝马迹,他就能反应过来,海森堡只要暗示下就行了,也许是不经意说漏了嘴。

          在时代巨轮的滚动之下,个人是很容易矛盾、彷徨的,这是人类的无奈。但是二战德国物理学界真正的良知是劳厄和普朗克这样的人,海森堡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去同情,甚至是理解,但是反纳粹英雄这个词,还轮不到他。

        • 续完
          家园 迪尔凯姆站在葡萄背后说话

          1,科层社会分层威胁到社会存在本身。社会各阶层日益严密的利益纠葛导致阶层上下流通受阻,并产生各种社会问题,譬如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带来的经济高增长掩盖问题机制失灵。这里的阶层不仅是说个人,也是说中小企业面对巨头的困境。这些问题来自于人性本身。人不是机器没法真正完全科层化,问题累积严重到一定程度,必将改变。暴力一点的改变土共自己就干过,和平一点的是土共自己努力在做的。怎么改变,或者说怎么彻底解决,打破僵化分层而通任督二脉,我没有看出来。我只能从有限的公开渠道的消息里看出一些措施,而这些措施看起来似乎延缓问题发作的作用更大,要说解决则有些摸不着头脑。

          2,之所以产生1,因为中国资本自从开始出现就没有被国家意志抓紧过,但进一步来看,极度缺乏经验的土共未必有这个能力。漏洞总是有的,而总是追求自身繁衍最大化的资本是不会轻易听话的。当然,斯大林毛泽东这类巨人在的时候资本还是很乖的,问题是那种乖法也有大问题。所以这里不是指责土共错了还是别的什么,就现有危机以来的情况来看,土共已经很尽力了。但事实上本朝起飞30年以来也是因缘聚会的多些,独立意志的资本想生孩子就找费沙,找到土共好大一头费沙,干柴烈火了。为什么是土共不是别人,详见比较中国巴西兼及印度。好听的说,叫机会给有准备的人;不好听叫能干的不如聪明的聪明的不如点正的。

          3,葡萄行文极端枯燥无味不说还有大量英语语法乱用,惹人讨厌,本猫在此加工一番。话说奥本海默给海森堡打电话:喂,你弄出的弹弹给我去炸苏联,我的要留着炸日本。海森堡怒了:干,凭啥?奥本海默:你那铀临界量搞错了,我不给你说你弄不出弹弹。海森堡狂汗:也好,就这么说定了。放下电话回头看见玻尔上吊了。

          此事意指何事?看不懂的筒子参见葡萄大作《说说戈林元帅那个关于两个外籍集团军话题》。如果还不理解参见葡萄旧作《比较德国日本兼及意大利》。

          ====大胖尾巴摇晃的分界线=======

          本猫是这么总结理解葡萄兄的这个系列。当然许多内容直接略过了,不管是做该做能做的事情,要等,还是别的什么类似的话,看起来都是迪尔凯姆决定论,即外界环境决定论,在社会问题面前个人意志起不了太多作用。而个人意志要成为群众意志,一般其复杂精妙程度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成几何数下降,以至于最后成一个浅薄无知容易被忽悠的白痴意识。按照本猫病态狂热迷恋的整体生命论,这个是一只蚂蚁和一窝白蚁的对抗,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再聪明的蚂蚁也是白搭,同样,在资本面前再牛的人也是白搭,你想了半天,可能最后除了发现自己啥都不知道以外一无所获。妙,完全扣得上,哈哈哈哈。

          至于站好队的言论,不怎么能看明白。这是劝导黑心煤矿老板们的言论么?如果是,葡萄说得不过瘾,本猫补充:土共执政稳定的基础(我拒绝用不三不四来历可疑的“合法性”一词)来源于高增长,现在高增长铁定没了(这是葡萄说的不是本猫的意思)土共要另找基础,暴风雨要来了,快收拾衣服,再不收拾好,自己地位动摇的土共就要发狠收拾你们了……社会主义大旗还在(幸好),你们就等着祭旗吧!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被祭旗的不止黑心煤老板们,爽完了的矿工们下井瓦斯又爆了……囧,当然,这样的纠错就可耻的失败鸟,估计不至于弄到那一步吧。

          闹够了,说一个例子,仅仅是一个例子,即不是正例也不是反例,当然看理解的不同,也可能是正例也是反例。

          我所在西部某城市,人均GDP3500刀出头。最近装修房子,结识了不少装修工人。农民工,家里多是农村的,至多镇上的。在得知他们的收入之后,我猫胡子都惊吓过度上翘几天都没下来。不是太低,而是恰恰相反,高到超过我的预料。一个十八岁的涂料工,刮墙腻子平墙找补上漆,每天工钱一百多,最多不到两百。一个六七年经验的水泥工,专门做瓷砖,每天工钱两百来块。一个带着学徒的木工,每天工钱超过三百。平时挂靠装修公司,也接私活。如果愿意,他们的活基本上可以达到每个月三个星期以上。也就是说,年轻的涂料工有接近3000的月收入,而木工有接近1万。我冒昧的问个问题,为啥工钱有这么多,多过大多数城市办公室工作?他们开始都声称不多,后来说,因为活脏,累,地位低,做的人少,所以紧俏。

          当然,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也许他们三在不同时间一起蒙我也说不定。只是我揣摩,这种可能性有点小,而这个论坛上的人生活环境相似性是否导致了局限性,而使得我们只是仅仅看见的事情的一隅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