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东汉政治体系简介 -- 电子赵括

共:💬84 🌺155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想到了中国的公知,不得不宝推

          所以,不是豪族垄断知识,而是当他们垄断不了知识的传播时,他们就贬低知识的价值,用无价值的风度与玄谈代替王道(儒家继承的周体制)与霸道(春秋战国形成的法家思想)的扎实培训与选拔。1700年过去,洗不掉他们散发的自私与恶臭。

          ----------------

          想到了中国的公知,不得不宝推。

          比如中国的教育改革,当公知垄断不了知识的传播时,他们就贬低知识的价值,用无价值的“素质教育”代替数学、科学、语言(写作+外语)、哲学和逻辑。

          中国已经有大学招生,要求申请者有打“高尔夫”的素质,有“骑术”的素质。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情。

          通宝推:阴霾信仰,打铁的,遂爰2012,遥仰凤华,游泳的鱼,fisherx,黄土布衣,钟光,梓童,川宏,empire2007,空格,Leono1,老沛,yaho138,破鱼,天涯睡客,镭射,迷途笨狼,MOMOZONE,伪叔叔,无无名,王小棉她妈,侯登科,李根,春临,小河妖,
          • 家园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学工学农学军”
            通宝推:微笑问天,
          • 家园 玩钱的搞不过玩枪的,玩纸的搞不过玩钢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有一句话,送给所有人:

            鬼只吓怕它的人;骗子只能骗信他的人。

          • 家园 素质教育其实很不错的

            但是大家的观念有误区

            其实课外学钢琴啊打高尔夫啊这些并不是素质教育,甚至如果与升学挂钩而教育组织方式不变,那还是应试教育

            只不过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提高应试教育的成本,和真正的素质教育南辕北辙

            • 家园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怎么讲?

              自由这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怎么讲?

              民主这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怎么讲?

              、、、、概念,、、、、、、、、、?

              以上各概念,其理论上的内涵和外延与实际中的有无偏差?

              “内涵与外延不加研究,就拿个名词出来说好说不好”——这好像就是就是目前的普遍现象,然后大家就开始“鸡同鸭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家园 应试教育是个伪命题

              应试教育是个伪命题,这只不过是在隐藏过去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现在所谓素质教育也是同样的问题,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两个时期的不足,都是教育内容所需要的投入远远超过了教育实际投资。

              所要教育的内容所需要的投入,远远超出了教育投资,所以相当多的投资只能依靠家长个人投资来弥补。因此必然需要家庭条件比拼。

            • 家园 他们不过在设立经济门槛
          • 家园 说的好,宝推!
        • 家园 我记得控制纸张也是垄断知识的手段之一

          以前看过NHK做过的平安时代的一些记录片。藤原氏为了取悦天皇,花了大价钱买了最好的纸誊写《源氏物语》献给天皇。老百姓买不起纸自然就读不起书。

        • 家园 抄书也是辛苦活儿啊

          光有纸,没有活字印刷书,还是无法实现知识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靠手抄,既耗人工,又容易出错,而且还要看书主人的颜色。

          隋唐就有了科举,但是真正平民知识分子彻底打倒门阀,还要等到北宋;欧洲宗教改革发生于符腾堡印刷机时代,都是这个道理

          • 家园 其实宋代也做不到“打倒门阀”

            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小时候据说穷得不得了。但是呢?

            他祖上仅在汉代就出了“欧阳八博士”。第一个博士的欧阳生,字伯和,千乘郡(今属广饶县)人,受业于今文《尚书》的创始人伏生,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因精通《尚书》被立为博士。欧阳生的著名弟子是同郡人倪宽。倪宽以精通《尚书》起家,官至御史大夫。倪宽又将《尚书》传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世,世传至曾孙高,高传子阳。此后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至欧阳歙共八世,都成为《尚书》博士,形成独树一帜的《尚书》欧阳学。其中六世欧阳地余,汉元帝时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八世欧阳歙,汉光武帝时官至大司徒。

            在宋代,欧阳氏是吉安望族之一,百年之内出了8个进士,欧阳修还嫌少。欧阳修的父亲也是官员,过世早,所以家里穷。

            是不是欧阳氏是特例呢?不是。有人做了研究,宋代吉安士大夫家族中,70%以上是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的士族。

            宋代与唐代相比,的确不看重谱牒和郡望了,考试成绩最重要,而且考卷密封,无须象唐朝那样行卷,获取上层的称誉。但是宋代文风鼎盛,水平很高,非世族想考出好成绩也不容易。只不过从士族的代代有人做官,变成世族的每隔几代就有人中举做官而已。

            而且宋代重文官,文官全部科举产生,有严重的副作用:(1)武将受歧视,对外孱弱;(2)胥吏没有上升空间,“宋押司”最早也是受了儒家教育“自幼熟读经史”的,但最后还不是成了黑社会?

            秦汉地方官文武合一、刀笔吏也可以升任公卿。至此文与武、官与吏全部割裂,政府全面走向臃肿、低效。所幸宋代文官出身稳固的士大夫阶层,本身职业操守很高,还维持得住。

            宋代汉族读书人跟赵官家太紧,宁肯跳海也不投降,今天喊“取义成仁”,明天嚷“丹心汗青”,镇住了有奶就是娘的蒙古人。蒙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严重缺乏相同的价值观,最终信不过汉族士大夫。解决方案?引进大量中亚穆斯林取代汉族士大夫,后者大体而言底层化、边缘化了。

            明代驱逐鞑虏,阉割穆斯林,恢复中华。但宋代之前的世族差不多100年没生意,和非世族没啥区别了。而且,朱元璋出身淮右布衣,家里人饿死多半,遂成为超级愤青,极端痛恨元朝官吏。

            他当政以后,科举考试全面标准化--八股文。

            这对底层读书人是天大的好消息。为什么?格式标准化,考题范围圈定了,那么你不用花钱买一屋子参考书了。

            再回到欧阳修。为什么他自称“六一居士”?答案: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没有这六一,至少前两个“一”,在宋朝科举高分谈何容易。

            但如果在明代,不用折腾积累这么多“一”。穷苦读书人只需要做两件事:

            (1)入县里的邑庠(官办学校,国家给经费,优秀学生有奖学金);(2)购买官方大量发行价格低廉的若干教科书及参考书。

            这可便宜太多了。否则......"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要多少银子? 以曾国藩为例.1836年恩科考试,曾国藩名落孙山,打道回府在金陵借钱典衣买回一部《二十三史》,价格一百两银子.清晨起床,一直读书到夜半,整整一年足不出户才读完。1838年,曾國藩殿試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840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京官年俸是四十五两白银,加上四十五两的补贴、四十五斛的“禄米”,总共大概是一百二十两白银。

            相对低廉的科举成本意味着大大降低的门槛.明代的八股制是最具有普及性的。明朝的官僚也是最具有发言自由的。但是,他们有一个缺点--知识面窄,无实践经验,去小县当县官还成,居庙堂之上绝对坏菜。

            所以明朝的进士们要想进入权力核心,必须入翰院接受再教育。具体参见我以前的旧文。链接出处

            通宝推:acton,浣花岛主,Leono1,老沛,小飕风风,逐水而行,青木堂主,jboyin,江山北望,terron,铁手,德里克,联储主席,小河妖,回旋镖,西瓜子,朱红明,发了胖的罗密欧,wolfgan,jeanjoe,
            • 家园 引进大量中亚穆斯林不是因为百思而不得其解

              引进大量中亚穆斯林不是因为百思而不得其解。

              殖民统治的时候,使用异族镇压当地民族是一个传统做法。

              英国统治印度,就经常使用锡克教徒。前秦苻坚,就将他的本民族,氐族,分散到各地去监视各地人民。清朝也这样做的,他们在各地建立了很多满城,以满蒙八旗为主干,在各地监视。清代移居新疆的锡伯族,在新疆的地位,就是为了监视当地回部。

              元朝,或者说蒙古帝国,在彻底征服中国之前,就已经征服了中亚地区,乃至于俄罗斯。在进攻襄阳的战役中,直接使用了欧亚援军。所以中亚穆斯林,是蒙古人用来统治中国的一样有力武器。他们肯定不会使用中国本土本民族的骨干。即使是清朝,也是不得已才使用了大量的汉族官员,被迫本土化。而且他们通过剃发易服,进行了全面的思想改造。就这样,仍然是以满蒙为主,以满蒙为尊。

              这是军事征服和镇压,这是一种充满提防和猜忌的行政体制。不是他们无法理解。当然,他们确实不信任。

            • 家园 据说明初还有不少留恋元朝的汉族遗老

              如同是民国初期清朝遗老遗少们精神上的祖师爷

              中国的知识分子,该怎么说呢

              另外,您说八股使科举成本、门槛降低,但曾国藩的事例似乎并不太能说明这一点。一部二十三史一百两银子,几乎同他成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京官”后的年俸(一百二十两)相等,该说当时书太贵,还是官员工资太低呢?

              显然二十三史不属于官方发行的低廉的教科书或参考书,曾国藩没读时名落孙山,读通了就名列前茅。但是一部二十三史,想读通它谈何容易,得花多少工夫进去!

              对您所说的八股使科举选拔“格式标准化,考题范围圈定了”,“对底层读书人是天大的好消息”完全赞同,但我觉得这种利好主要体现于科举功名的下层——秀才一级,最多到举人。而对进士以上、即可以“治国平天下”的人才的选拔,还是以对考生经史子集全方面知识水准的考察为重,那就是八股规定的考试范围以外的东西了。这时,中层以上或“诗书传家”的士子们在经济、书籍资源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以上一点点感想,同您商榷

            • 家园 这种东西有利有弊

              宋宽容门阀大家,感觉更偏向封建制一些,大股东说了算但管理层也是小股东也有参与感,所以对于所有权就更在乎一些,所以宋末大臣可以跟着皇帝一起跳海。

              明的时候独尊皇权,就是集权统治,除了皇帝是股东之外,其他人都是打工仔,打工仔对于所有权就无所谓了,谁来了都是打工只要待遇不变或者更好,谁的所有权无所谓,所以明亡的时候有吴三桂,耿精忠,钱谦益等人的行为。

              • 家园 吴三桂和钱谦益是两个类型

                前者已经是军阀了,后者才是文官体系的人。

                ps:耿精忠是清代人,他爷爷耿仲明才是明朝人,都是那种有奶就是娘的家伙,和他们谈忠孝仁义简直就是白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