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也谈“中华之星”的下马(1) -- 忘情

共:💬468 🌺165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他本来就是立足技术谈的中华之星

          可能从一开始就不想涉及大的方面。

          真要纯谈技术留点空间给大家讨论其实未尝不可,比如您就拿个问句结尾“中华之星这样烂,您说我们该不该让它下马?”宣传和打动效果肯定更好。

          但是可惜小结部分总结得太**了,基本上这样咬牙切齿的……啧啧,很容易引发我这种人的联想。

      • 家园 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说到底,国货是一定要用的。可以中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做到这一点成本太高。象汽车,火车这种项目绝不是象一般人想象的简单的能不能做出来的问题。里面的问题常常是让人非常无奈的而并不复杂的一堆小问题联起来的大问题。行话叫做工业基础。比如说一个轴过热的问题。这东西要说很简单,那就是轴承的问题。那就来问一轴承厂。轴承厂说了能做,可要比你的要求差一点儿。因为钢不够好,而且工艺精度做不了那么高。然后钢厂说了,我可以给你炼这种钢不过要新设备。工期要多少多少,投资要多少多少。问题是我做了这么大的投资你每年要多少?轴承厂说我要若干吨。钢厂一做成本核算,这点钢光成本就是若干。轴承厂算了算再加上引起可以达标的要用的新设备,对项目组说了做这个轴承要用多少时间,多少钱。这边一听我项目钱的一半儿都给了你了,我还拿什么玩呀。类似这样的问题肯定不会是只是一个轴承。一点点的加上去,这个中华之星项目组的无奈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一个工业产品设计出来其实真的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造出原型最多只能算是到了遵义。一个没搞好随时都会全军复没。在这个意义上,中华之星下马实在是没有什么稀奇的。而忘情兄在这里写的这个东西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真的要是有心的话,组织一批人,花上一两年的时间,走访一下当年的参与人,上上下下的把这个教训总结一下对于今后工业的发展能做的贡献并不比中华之星成功要小。

        • 家园 具体运用中碰到的都是小问题

          但是小问题造成的都是大麻烦。

          毕业时去生产现场实习,某个关键部件已经有国产产品了,但是公司还是坚持要用进口产品,原因无它,因为国产产品的质量控制存在问题,说是1000小时寿命,这个可能是700,那个可能就是1500;进口产品,都是950-1050。尽管国产的要便宜一半以上,但是一旦造成计划外的修理更换,造成生产计划的意外变更,造成的损失就远远不是那点低成本能够抵销的。

          • 家园 有感受

            老家有个老头,解放前跟日本人学的热处理技术,90年代的时候,唐山南厂(机车车辆厂,我们加他南厂)还请他去做技术顾问呢,据说是火车上用的一种簧,还得用日本几十年前的技术。

          • 家园 猛士兄这个例子说得实在

            俺曾经也是搞技术的出身,在宝钢吃饭的干活!遇到过太多这样的事情,国产的东西质量稳定性还有欠缺之处,俺们作为技术人员最好希望能有国产便宜又实惠的产品,但是很多时候不敢用,就怕掉链子!

            在质量管理方面,我们国家还有不少路要走,只有承认不足勇于改进才行啊!

          • 家园 在基层工作过的人应该了解

            往往是小问题烦死人,也难死人。

          • 家园 好心有好报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小问题要命的例子不是一般的多。当年航天飞机爆炸不就是一个不值什么钱的垫圈有问题的结果吗。

      • 家园 商海浩浩,兄台这么打听消息,也太直接了点吧。呵呵。
      • 家园 给老兄转几个“海子铁路网”上对忘情文章的评论吧

        总的来说,就是国内的技术力量不行,不过没有这些努力,中国跟非洲那样一穷二白,也没有可能这样顺利引进技术。所以事情从两面看,每个人都希望做点事情,但国内的环境如此,很多明里暗里的争斗不可避免,从某些方面说,有些搞技术的人脑筋死,一棵树上吊死,或者说做的事情生不逢时领导的策略有关系,当年的机车如果直接引进,那么完全版DJ1、奥星等可能现在也早就跑开了,耗到现在,还是得引进。现在好了,某些什么不用干的人,花国家的钱直接买来技术,然后贴上自己研发的标签,到处沽名钓誉,出书立传,接着站在“巨人 ”的肩上搞点小改造,自然看得更远,以前真正费劲干活的人不爽也是正常的。所以株洲厂,以后也这样干,少些研究些核心技术,直接引进,152的HXD1还不行不够,得要189的,自己开发客机不行,也引进ES64U,车辆厂别费劲折腾快速货车了,国外现成的,直接引进,哪家先进引进哪家,迅速提高自己水平,业绩政绩双双捞,多好的事情就是想不通,有多少年华能浪费哦。

        铁路部巳经给了国内动车组很多机会中华之星幸运, 没有在车流密度高的广深线, 京广运行把中原之星, 蓝箭的重大事故, 做成干线停运, 媒体报导巳不少实际停运亦比媒体报导多缺乏设计经验, 引入外国技术自行更新, 是更合适的做法

        另外再多说几句,文科有文科的好处,比如,接触的知识面广,能说会道等等。但要记住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常言道,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是理。听来的东西不一定都可靠。现在国内有些文科生,不到实践一线去,躲在书斋里搞所谓的“研究”,从网上搜刮一大通所谓的“资料”,得出很多莫名其妙的结论,这是很可怕的。

        • 家园 这就是现在被痛批的“文艺腔”
        • 家园 其实就是用中华之星做谈判的筹码

          你看我已经快有了,你给不给,你不给我就自己搞了。当然你要给我就不自己搞了。

          而且,很明显主管部门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和思路,某任拍板说干,某任拍板说引,没有一个连续性的养。

          铁路的战略性,要等到别人把所有关键技术都捏到自己手里时才看得出来,在此之前,还够铁道部玩上好几十年的。

          • 家园 中国政府官员并不傻

            "其实就是用中华之星做谈判的筹码

            你看我已经快有了,你给不给,你不给我就自己搞了。当然你要给我就不自己搞了。"

            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有才能作为谈判的筹码。“中华之星”也许问题多多,但是国外的德日法也绝不会是毫无问题的。这三家竞争中最弱的一方,就有可能在最后的关头选择跟“中华之星”技术换市场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利益合适。因此中华之星存在并且被人们热议本身,就是对谈判对手们最好的心理暗示。磁悬浮之所以不能换来德国人更大范围的技术转让,很大程度跟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有关系。

            这里绝没有替“中华之星”叫屈的意思,它的下马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特别要感谢忘情兄的美文,这样有理有据的分析很难得)。但是,如果我们转换身份做一个负责整个高铁建设的领导,投入几个亿换得谈判对手们降低身价从而赢得几千个亿的成本节省好呢?还是省几个亿然后被别人牵着鼻子好,这一点大家应该不难理解。而且这样做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将来中国自己的技术团队储备人才积累经验。这些经验和人才更难得,“中华之星”下马了可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才都失业了,相反其中走出来的一部分人会成为其他公司的骨干,甚至是中国高铁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石呢。这一点帐其实不难算,咱们决策层的官员,不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很少,但是把他们简单地归类为愚蠢显然不靠谱。自私其实是利他的原动力,能混到一定高位的人当然明白为自己好应该计久长的道理,当然利令智昏的也不少,但起码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一船人。

            我对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甚至中国大部分行业的科技进步持总体正面的评价——就世界范围内,尽管我们科技进步工作做的不是足够好,但是我们依然是最好的。

            • 家园 我从没说谁傻,但我认为有的人聪明过头了。

              将中华之星从中国铁路发展的大战略中切割出来单独加以讨论,这篇贴子写得确实好。

            • 家园 研发和技术转让里面的trick很多的。

              研发和技术转让里面的trick很多的。技术拥有者一怕别人不付钱的模仿,二怕别人自己开发。很多时候担心二更吓人。很多实例证明,他们是另可转让也不愿意让你自己开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