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回顾看过的印象深刻的九本书 -- 卓娅和舒拉

共:💬63 🌺4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列的这些前苏联的书,《热的雪》和《围困》没看过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曾经从图书馆的处理书中买到一本苏联文学获奖作品汇编的书,介绍了各个奖项的获奖作品。当时还想有机会按图索骥,一本本找来看看。

      俄罗斯和前苏联的作品中那种粗犷、悲悯、忧伤、积极的意境,总是让我联想到白桦林、广袤的土地、草原。。。

      • 家园 热的雪有电影,叫热雪

        电影很忠实原著,但我觉得没援助那种感觉。记得百度视频就可以搜到。

        围困是5卷,讲列宁格勒整整900天围困的,库兹涅佐夫、日丹若夫、朱可夫这些高级干部和一些基层的干部战士都有描写,相当于一幅全景的列宁格勒反绞杀战的图。这套书不知道为什么,确实不好找,原来在网上下过一本电子书,但后来电脑坏了,就给删了。

        当时看过的还有很多短篇小说,夏至日之夜,第三个副官之类的,都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之中写成的,觉得真实感比较强。

    • 家园 半个半瓶醋晃荡一下。

      很多书名人名涌上来,不知怎么写才好。

      林海雪原看过,还追过桥隆标,明显后者不如前者。同样的,东方欲晓不如青春之歌。还有冯德英的三花系列,出差经过那些胶东地区,地名一听就很亲切。

      俄国小说是从高尔基自传系列开始的,拉拉杂杂的看了一些。印象最深的是俄国人厚重深刻的民族个性,还有小说中广袤的田野,浓荫的森林,凉爽的夏天,苦寒的冬季。中学时代,应该看些俄国文学,对性格养成有裨益。屠格涅夫借了一个自由主义的地主之口很明白的说“俄国可以没有我们中间的任何人,但我们中间的任何人却不能没有俄国。谁这样想,他就要倒霉;谁真这么做了,他就要双倍地倒霉。世界主义,是胡扯;世界主义者,是零,比零还不如。离开了民族性,就没有艺术,没有真理,没有生活,什么也没有。没有了特征,甚至不会有一张理想的脸;只有那种粗俗的脸,才可以没有特征。”。俄国人,始终保持着自己强烈的色彩,是一个不能蔑视的邻居。

      巴尔扎克的系列从贝姨开始,左拉的系列从萌芽开始。

      狄更斯是从电视开始的,中央台以前还是很不错的。从我们共同的朋友起开始看书。

      奥斯丁的小说就不用说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艾玛,午后沙发上一遍又一遍的读物,或者盖在脸上,小咪一会儿。真是居家旅行老少咸宜之必备心灵鸡汤。

      侦探小说,印象很深的有希腊棺材之谜。还有广播剧,verycd上有下。

      飘。白瑞德同志,女性幻想中的恋爱对象。看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的董建昌,忽然想到了白瑞德,或许是乱世中完美的活着,同时还能保留自我底线的生存术?

      丰子恺,文与画,纯朴大方,还有那种经历世事后依然温暖的赤子之心。

      还有很多,不能写了。外面阳光明媚,带儿子到绿荫下玩一会儿,再吃根雪糕。

      • 家园 您应该单发一贴,我这会埋没您的~

        您看的书比我全面,你这一说又想起来几本。

        杨沫的《青春之歌》,挺不错的,写的时候漏了。

        巴尔扎克的看过一些,但觉得写景写的太多了,曾借过一本人间喜剧,差不多前面20多页都是写景的篇幅。其他法国小说就属凡尔纳了。

        剩下的,你看过的我都没看过。

        • 家园 我的电报体文风,跟帖比较合适。

          凡尔纳很有前瞻性,特别是那个潜水艇。另外他的书是很好的地理科普书籍。

          现在给我家孩子听他的有声读物,已经到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了。

          • 家园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看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海底两万里 神秘岛这三本是一起的……

            还是当年考上初中的奖品%~~~~

            • 家园 我也有这本书,也是和海底两万里还有环游地球八十天一起看的
              • 家园 呵呵,您那本书是不是五篇小说一起?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怀有地球》《地心游记》——都是缩略版?

                这本书名字就叫——神秘岛~

                • 家园 不是,每本都是分开的完整版,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还是上下

                  两册,但总起来是一套,也是初中看的。我小学时候,大概9798两年一直都在看《科幻世界》,现在家里还保存有98年全年的《科幻世界》,模模糊糊地对何夕和刘慈欣都有点影响,所以这套书不是我看的第一套科幻,不过还是喜欢海底两万里和环游地球八十天,喜欢得不得了,特别是后者的所有电影版本我都看过。

                  说起你列的书单,我也和你聊聊吧。

                  1.《林海雪原》,也差不多小学三四年纪看的,我小时侯最喜欢的两本中国革命小说之一,另外一本是《烈火金刚》。记忆最深刻的是邵剑波在日记里称呼小白鸽为“东北一小丫”,虽然听妈妈说,真正的白茹不是很漂亮,但我一点也不在乎,在我的脑海里,她就是一个活泼可爱漂亮的女生。

                  2.《三国演义》,喜欢书也喜欢电视剧,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每天晚上和妈妈一边用小火炉烤地瓜吃一边看的,但是最喜欢的恐怕还是《说岳全传》,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大部头”小说。

                  3.没有看过《热的雪》,看俄国的文学作品也相对偏少,但最近在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4.《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爸爸年轻时候买的旧书,小学四年级时候学素描时候看的,素描很枯燥,练拉线就有一整个礼拜,趁老师不注意或是打盹的时候躲在画架后面看完的,虽然后来又喜欢上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婆婆的书,但这套书毫无疑问是我的侦探启蒙小说了。

                  5.《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学时候看的电影,后来长大补看的小说。电影拍得很好看,关于现实与战争都是黑白胶片拍的,关于以往幸福生活的回忆都是彩色胶片拍的,那种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淡淡的痛楚和悲剧性的美。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我是佩服的,不过,汗颜地说一句,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睡着了。这种情况还发生在《奇婚记》和《孤星血泪》(又翻作《远大前程》)身上过,后者真的很闷,电影倒还是不错的。

                  7.《天龙八部》,呵呵,我不得不得意地说一句,我是小学六年级看的。看完以后,还很傻地问我爸,怎么一共就六本书,不是有八部么?然后偶的整个初中都在追金庸古龙梁羽生,很多武侠小说是租回家看的或是去新华书店站着看完的。不管学习多忙,我每天都要保证一定量的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这个习惯到高中都没变过,只是高中改追黄易奇儒于东楼了,即便高考前的每周末,我也都要看《边荒传说》的连载。

                  8.《边城》,爱煞沈从文,看过原文以后,总觉得电影拍得太俗气,亵渎了湘西那一片净土。

                  9.《梁衡散文选》,介个,真没看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喜欢杨朔的文章。

    • 家园 难忘的书

      其实我革命书都了不少。给我留下印象的还是那些对人性描述深刻的书: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虽然是以战争为背景,但是其实说的还是男性怎么和女性处理关系。

      《西线无战事》那些十七八岁的德国青年在战争中成熟的经历让人难忘。在军国主义的宣传下成长的孩子们终究在战场上知道了生命和自我的意义。

      《静静的顿河》没有人比格利高里的人生更富戏剧性了。在大动荡时代的背景下,个人的幸福,生命,家庭毫无意义。

    • 家园 喜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也记得最后一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静悄悄的……

      显得挺伤感的~

    • 家园 呵呵,你的书单我只看过牛芒和钢铁这两本

      我小时候很喜欢亚瑟,可是长大以后就喜欢保尔了,而且,我喜欢保尔的理由和你差不多,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信仰的纯洁。尤其喜欢他和东尼亚的爱情,比王子公主之类的纯洁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