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老兵评史】五胡录点评 -- 老兵帅客

共:💬84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怎么回事?写五胡录的怎么招惹老兵了?

      这老灌水使出当年在梁效的功夫这么铺天盖地的。

      • 家园 说什么呢,搞破坏那是老兵的特长。

        建设太累了。

      • 家园 不怪我,要怪全怪梦晓

        那天梦晓不知道是转错哪根筋了,居然想起来转贴火焰塔的这篇五胡录,还吵吵着要我来抹黑,我回帖说评论是可以滴,至于抹黑嘛,他老人家还是另请高明吧。等我发完这贴,发现老大也回了一贴,说火焰塔的五胡录早已经转过了,梦晓转的很快就会被删除。

        过了一天,梦晓转的果然被删了,另外一套转载好的已经被老大提上来了。老大还说明如果我想评点的话,可以另开一贴。紧跟着老大这贴,任老师也来敲边鼓。老大都这么说了,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至于铺天盖地倒不是我的想法,原文分成了十一个部分,我也只好针对这十一个部分各自给出相应的评注和评论,其结果就是长长的一个话题。

    • 家园 九。刘裕北伐之评论部分

      这篇主要涉及三个国家:东晋、南燕和后秦,因此这里主要评论这三个国家,凉州的那些小国就算了,反正军阀混战也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

      东晋本来是南逃的西晋皇族司马氏联合北方世族以及南方世族建立的偏安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皇帝的位子属于司马氏,而朝廷和地方实权则属于几个大世族,王、庾、桓、谢四大世族先后执政。谢安死后,孝武帝用兄弟司马道子执政,后来又厌恶司马道子,却受制于太后而无法废黜,于是兄弟两个各用亲信,内外对峙,这样就给了桓玄机会,同时也给了北府兵军事领袖机会。

      桓玄是桓温的幼子,朝廷鉴于桓温曾经图谋不轨而刻意压制桓温的后人不予重用,桓玄因此长时间赋闲于桓氏的根据地荆州。孝武帝用自己的亲信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以及王恭镇守京口以便和自己的兄弟司马道子对抗,司马道子和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则想方设法削夺这二者的权力。孝武帝死后,安帝继位,司马道子执政,由此引发了王恭和殷仲堪联合起来的两次反对朝廷的行动,其受益者却是荆州的桓玄和北府兵的刘牢之。

      桓玄利用殷仲堪和司马道子的矛盾,上下其手,给自己弄到了独立的地盘,然后消灭了殷仲堪,占据了荆州。刘牢之本是王恭的部下,以才能自负,不满于王恭的颐指气使,受司马元显指使,杀王恭夺其位。然后桓玄又收买刘牢之,使之倒戈,杀了司马元显,流放司马道子,夺取了朝廷大权,同时削夺了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自杀,这样就给了北府兵其他将领机会。

      桓玄夺取了朝廷大权以后,朝廷里已经没有其他世族可以和桓氏对抗了,这样东晋得以立国的世族之间平衡被彻底打破。桓玄不像桓温那样犹豫,而是果断篡位,改国号为楚,然后开始诸杀北府兵诸将,这样就激起了北府兵诸将的反抗,也为自己的失败敲响了丧钟。

      桓玄知道刘裕是个人才,因此想笼络他而没有杀他,但是刘裕却在图谋他。

      刘裕的起事应该说是个成算很小的冒险,开始不过百余人,和桓玄决胜的时候也不过千余人,居然能够打败桓玄的数万军队,一个是刘裕调度有方,多设疑兵,一个是桓玄手里没有称职的将领,本来他只要象檀道济那样镇之以静就可以对付疑兵,消灭刘裕的叛乱,却没有做到,以至于人心惶惶,一败涂地。刘裕这次冒险成功,实在是运气好。

      桓玄逃回荆州,又收拾军队卷土重来,在峥嵘洲和西进的刘毅遭遇,桓玄的军队比刘毅多几倍,他却没有斗志,战舰旁边就是逃命的小舟,部下因此都没有斗志,刘毅则顺风纵火,于是桓玄败死。刘裕从此掌握了朝廷大权。

      刘裕虽然掌握了朝廷大权,但是他只是北府兵的一员将领,人望并不是很高,因此要内削割据以稳定内部,外要北伐以建立声望,这是东晋历代权臣的老路,现在刘裕也要开始走了。

      以上简述了东晋朝廷发展到刘裕掌权的过程,本来不应该放在评论里面,但是火焰塔的原文里缺的太多了,不说清楚,下面无法给出有意义的评论。

      刘裕首先北伐南燕,如果南燕慕容超采用公孙五楼的建议的话,他的北伐很可能是铩羽而归。可是刘裕的运气很好,慕容超一向对公孙五楼言听计从,这次却发昏第二十一章拒绝了公孙五楼的建议,而是决定在家门口决战。决战的时候,胡藩的建议很重要,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因为战车固然可以阻碍南燕的骑兵,时间长了也很难说结局如何。慕容超在家门口决战失败,命运已经注定了,后面的坚守不过是苟延时日罢了。

      刘裕灭了南燕,声望大增,却暴露了京师空虚的致命弱点。卢循的副手徐道覆看出了这一点,因此极力劝说卢循北伐。卢循北伐极其顺利,杀何无忌,败刘毅,直逼京师,刘裕紧急赶回,但是京师兵力空虚,朝廷已经准备迁都江北了。可是刘裕的运气又是很好,卢循听说刘裕,犹豫不敢进攻,给了刘裕备战时间,终于起死回生,这次是刘裕最悬的一次。相反,卢循该倒霉了。

      刘裕派朱龄石消灭西蜀国王谯纵的经过很简单,西蜀的防务漏洞太多了,刘裕和朱龄石都捡了大便宜。

      这次刘裕顺手消灭了盘踞荆州的司马尚之,司马尚之北投后秦,给了刘裕又一个出兵后秦的借口。更重要的是,司马尚之的失败,使得东晋皇族司马氏再也没有自己的兵权了,全国都掌握在北府兵的控制下,司马氏的东晋已经没有生存的本钱了,刘裕称帝缺的只是声望了。这个声望可以通过消灭后秦来获得。

      刘裕攻打后秦选得很是时候,后秦在姚兴晚期已经衰落,北面受制于赫连夏和北魏,姚兴病死前后内乱不已,国力衰落到了极点,接位的姚泓又是个书生,既没有政治能力又没有军事能力,这样刘裕是以自己的最强实力打击对手的最弱时期,他这次北伐进展顺利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不是姚绍坚守潼关,胜利来的还会更早些。北魏的干预只是骚扰而不是主力介入,否则刘裕的压力会很大,结果也就难说了。北魏的决策对北魏是错误的,而对刘裕来说,则是运气太好了。姚绍病死,后秦再也没人可以抵抗东晋军队的进攻了,亡国也就是早晚问题了,沈田子能够以少量疑兵击溃后秦的最后主力,刘裕的运气达到了顶点。

      刘裕实在是运气太好了,他北伐选择的几个对手都是对手处于最虚弱的时期,而难缠的对手,如赫连勃勃却没有介入,否则赫连勃勃的骑兵游击战够刘裕受的。刘裕是没有赶上赫连勃勃送来的晦气,倒霉事摊到了朱龄石的头上。

      南燕是慕容德建立的,国土只包罗了山东与河南一部分地区,他小心谨慎,埋头发展国力,路子是对的。慕容超从小是个苦孩子,没有任何政治和军事能力,只是依靠自己是慕容德的侄子而得以继位,这个国家的运气实在是太背了。东晋北伐南燕,慕容超不用部下的稳妥建议,而是决定在家门口决战,可以说是最大的昏招,此战失败,南燕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南燕的灭亡,标志着鲜卑慕容家族在中国东部势力的彻底结束。

      慕容德一生坎坷,到老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却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以至于死后几年国家就灭亡,他的命也实在是太苦了,也许这是老天对他兄弟多英雄的平衡吧。他的继承人慕容超和他哥哥的继承人慕容纬、慕容宝都是亡国之君,一个父亲的三个英雄儿子的接班人是三个亡国之君,也是中国历史一奇。

      后秦建于姚苌,兴于姚兴,也衰于姚兴,最后亡于姚泓,关键在于姚兴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四面招徕名义上的仆从国,自己则满足于做名义上的宗主国。既坐失了争夺中原的时机,又在虚幻的仆从国/宗主国迷梦中浪费了国力,坐待北魏和东晋的强大,最后在天下混战的局面下居然选择一个没有政治军事能力的书生儿子做接班人,可谓昏到了极点。

      一将功成万骨枯,刘裕的胜利就是建立在对手的昏庸基础上的,虽然他也很能干,但是假使他早生几十年,和慕容英雄们以及王猛对抗,不知道将鹿死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九。刘裕北伐之评注部分

      一。北燕并非慕容氏的国家,建立者高云本是高句丽贵族,前燕征高句丽时被俘并被带回燕国,后被收养,改姓慕容。北燕和北凉一样,建立者并非掌握实权者,北燕的大权掌握在冯氏兄弟手里。后来高云被护卫所杀,北燕政权遂彻底被冯氏兄弟所得,连名义上与慕容氏的关系都没有了。北燕后亡于北魏。

      二。慕容德一生可谓坎坷,先是前燕;前燕覆灭,归了前秦;前秦瓦解,后燕复兴;后燕瓦解,自建南燕,坎坷方面可比刘玄德。

      三。姚绍后为后秦太宰,是后秦难得的人才,刘裕北伐后秦,姚绍曾经尽力抵御,后病死。此人能够从要饭的穷人中发现人才,眼光相当可以。

      四。公孙五楼其人还是有本事的,刘裕北伐南燕,公孙五楼的对策完全正确,可惜慕容超狂妄自大,没有采用,否则也许南燕不至于失败。

      五。刘裕出身于北府兵,北府兵一共有两个人最有名,另一个就是刘牢之。不过刘牢之只是北府兵的早期名将,谈不上是领导者。刘牢之一人三反,声败名裂而死,刘裕也是一人三反,却以功德而得天下(王夫之语),有趣。

      六。桓玄占领建康,逼迫东晋皇帝退位以后,东晋朝廷已经不是名存实亡,而是名实俱亡,否则国都没了,名又何存?

      七。东晋一代,至少明帝和孝武帝还是有实权的,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有过实权。

      八。桓玄和刘毅决战,战舰旁边就是逃命的小舟,部下因此都没有斗志,因此一触即溃。

      九。“不得越雷池一步”一语出自庾亮给温峤的回信,目的是要温峤防备西边的陶侃,而不用管东边的苏竣,温峤因此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十。卢循退回广州,发现广州已经被东晋军队占领,于是下令攻城,二十余天没有进展,只得转攻别处,再次被东晋军队以火攻击败,卢循自杀。

      十一。沮渠蒙逊居然没杀景保却放了他回去,可见沮渠蒙逊颇有政治手腕。

      十二。姚兴不肯趁着西秦内乱来趁火打劫,估计是他佛家的经书读得太多了,已经接近梁武帝的水平了。梁武帝最后饿死,他也差不多了。

      十三。姚兴晚年宠爱姚弼而太子却是姚泓,袁本初和刘景升的旧戏又要开场了。

      十四。刘裕北伐后秦,向北魏借道黄河运粮,和并州无关。并州在现在太原一带,离黄河很远的。

      十五。崔浩的建议是很合理的,其策略很像战国时的纵横家的策略。

      一句题外话,火焰塔这个部分的错误实在是太多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八。凉州风云之评论部分

      凉州一代,原有前凉,后被前秦所灭,等到前秦瓦解,天下大乱,凉州也就重新成为各方割据的场所。

      首先出现的是后凉,建立者吕光本是苻坚部将,受苻坚派遣领兵征讨西域。打下了龟兹以后,见其宫室壮丽,出产丰富,就想留在那里不回中原了。高僧鸠摩罗什告诉他“这里是丧败之地,不可久居,东方自有合适的地方”,他才回师东归。到了凉州才知道苻坚已死,于是割据凉州,建立后凉政权。就建立政权的经过来看,吕光并没有什么政治眼光,而是随处而立。

      吕光只是一员武将,并没有安抚部下的品德和权术,因此他自立以后,部将不服,多有反叛,未反叛者也多因猜忌被杀,国势日衰,完全依靠自己的儿子来维持。他死的时候,没有立最有战功和军权的儿子为继承人,反而遵守嫡出庶出的观念立没有战功和军权的嫡子为后,直接导致了他死后的诸子争位和后凉的迅速败亡。吕隆投降后秦以后哭别祖庙的话就说明了一切。

      吕光是个称职的武将,而不是个领袖,更不是个合格的君主,后凉在当时的凉州各国中最先衰落,责任在于他。

      南凉是从后凉分裂出来的,其建立者秃发乌孤(鲜卑的一支)本是后凉吕光的部将,因见吕光昏庸而独立,历经三代,最终亡于西秦。南凉是个很落后的部族国家,其特点是兄弟相继而不是父子相继,军事能力还可以而治国能力就算了,这样当战争资源逐渐耗尽以后,就难逃亡国的命运了。

      北凉也是从后凉分裂出来的。建立者是段业(汉人),但是实权掌握在沮渠家族(匈奴)手里。段业只是一个书生,没有城府、心机以及自己的势力,被沮渠蒙逊设计夺位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沮渠蒙逊在位三十三年,是凉州有名的善战国君,但是他为政残暴。其子沮渠牧健在位时,北魏强大而无法抵御,北凉遂亡,是十六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

      西凉是从北凉分裂出来的,当时还是段业在位,建立者李嵩。这是一个汉人政权,注重文教,在当时凉州那样的武夫混战环境里很突出,但是也很难有好的前景,偏偏其历代国君又喜欢和凉州最为善战的北凉沮渠蒙逊争斗,总想着夺取姑藏,不自量力自然不会有好结果。三个国君中的第二个和最后一个都死于沮渠蒙逊之手。最后一个国君史称冠军侯,这个冠军侯恐怕是历史上最衰的冠军侯了,比霍去病差得太远了。

      赫连勃勃最出色的就是将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极为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成为当时骑兵游击战大师。他的战术,恐怕就是刘裕的北府精兵(精锐步兵)也难于对抗,何况姚兴的后秦。

      赫连夏的衰落是在他定都于统万城并且死后,定都居守意味着骑兵游击战术的被放弃和军队转向传统的城市攻守战,这样他的后人面对北魏的就又回到了当年姚兴面对他的局面。

      赫连夏共传三代,其实第二代,他的儿子就成了北魏的俘虏,第三代,他的另一个儿子,后来也和哥哥做伴去了。

      赫连勃勃起自骑兵的机动袭击,赫连氏败于守统万城,可谓报应。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也就是赫连勃勃的骑兵游击战术。

      后秦的稳定、兴盛和衰落都是在姚兴在位期间完成的。他继位初期消灭苻登之事干得很漂亮,国家治理的也还可以,但是后来则沉湎于周围各国的臣服和作各臣服国家的宗主国。最多的时候,居然有五个国家名义上以后秦为宗主国!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力量分散,丧失了和北魏争夺中原的机会。

      他在位晚期,东北方向败于北魏而北面受赫连勃勃的困扰,国力所限,被迫主动把十二个郡的原东晋土地还给刘裕,表明其国力的下降和控制范围的收缩。因此,尽管后秦一度占有中原相当土地,但是到了他的晚期,后秦在中原所占有的土地已经减少很多了。

      姚兴后期沉湎于佛教,他所尊崇的佛教大师正是吕光碰上的那位鸠摩罗什。

      姚兴晚年内乱不已,死后姚泓接位,依然是内乱不已,旋即被东晋刘裕所灭。

      后秦的问题在于身处四战之地,作战目标始终不确定而资源却浪费在虚无的宗主权上,以至于坐视北魏的崛起,内部始终没有做到政权的稳定和太子的逐步接班,这样姚兴死而后秦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凉州各国,除了西凉是汉人所建立,比较注重文教以外,其它各国本质上都不过是些部族军事集团,或者说就是军阀,除了军事杀戮以外,对后人几无贡献。

      凉州十郡,居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独立政权,谁也无法消灭对手和统一凉州,更谈不上进窥中原了,而只能够在内耗中受外界势力(如赫连勃勃和姚兴)的干预和坐视北魏的崛起。公元439年,北凉亡于北魏,凉州终于统一在北魏的旗帜下,十六国时期至此结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老帅同志这篇可有点凑字数的嫌疑啊

        老帅同志前几篇评论,评注都是精品。怎么到了这篇,评论和评注基本没有区别,内容几乎一样?

        文章当有感而发。好像不必为了字数而重复自己吧?

        • 家园 谁这么火眼金睛?!
          • 家园 虎子怎么可以这样说任老师呢

            火眼金睛那是描述某种灵长类动物的,怎么可以用来描述任老师呢?最多也就是描述某个老虎仿冒者比较合适。

            • 家园 呵呵,我是反对统帅参加一线战斗的

              那样做虽然可以鼓舞士气,但是统帅一旦战死或者被俘,往往会导致全军溃败,甚至亡国,例如冉魏和前赵。

              北魏征讨胡夏的时候曾经出现国君落马这种事情,如果北魏国君不幸战死或者被俘,整个历史可能就会被改写了。

              李世民的情况与此不同,他当时只是唐王朝的秦王,而不是皇帝,因此他战死或者被俘不太可能改变整个历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