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闲聊厘金兼答地九 - 1 -- 老广

共:💬38 🌺2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补充一些晚清财政数字

      到太平天国前夕,虽然清朝政府勉力腾挪逐步消化道光年间积余的1093万两亏空。但是,在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清朝户部平均财政赢余是白银10多万两。而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战争总开支达到4.5亿两。如果不开征厘金,清朝财政肯定是难以支持连年的军费以及之后的各种对外赔偿的。自鸦片战争开埠之后,随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中国财政第一次朝现代财政转型。这样的转型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到1893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厘金与海关关税上升到财政总收入的40%。(田赋收入在财政总收入比例在此期间略有下降,盐税收入从厘金海关开通前的30%下降到了1893年的10%左右。)而到19世纪最后10年期间当时的中国财政收入在9000万两左右。不过,最后能补充的是。在晚清最后10年中,铁路收益飞跃至岁入2000万两的水平,邮政收入岁入为600万两,其他现代化企业收入在400万两左右。

      • 家园 多谢数字

        在海外就是手边没有书最惨,只能凭过去记忆,在网上搜搜,数据不成系统。准备要买些书了。关于盐税,补充一下,在甲午之后,因为赔款压力,所以清朝盐斤加价的同时盐厘加码,所以后来盐税增长很快,甲午前,如兄所说是7,800万两,到宣统时已经4500万两了。我想地九可能没看到过甲午前数字,看见宣统数字就以为他的增加是线性过程,但其实是非线性的。而且盐斤加价他也搞错了,1895年才开始盐斤加价, 为了付甲午赔款。哎,每次写甲午都心痛。

    • 家园 闲聊厘金兼答地九 - 2

      上一篇可能表演过了,好这篇开始正话正说,我只所以看到杰瑞的贴就忍不住回了一篇,结果最后搭进去无数时间。就是因为晚清的税收能力实际已经证明清当时的国力是承担更多财政负担,而没有承担的后果就是国家没有能力提供其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最后导致国家利益的更多的丧失。宣统时能收两三亿两,道光时才收1,2000万两,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真的长了10倍,连一倍都未必长。因为始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当时的中国就象一块大海棉, 挤挤总能挤出来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两。用那些钱,养养兵,办办学,把洪秀才给和谐到学里,比什么不好。

      中国封建时代财政两个例子,就是宋明。宋的例子就不说了,现在和新大陆一样,成了香馒头了。明则相反,把税收固定在田赋上,还一帮精英天天嚷嚷暴政找屁板子打,当时的MSM也是天天大骂皇帝横征暴敛。闹得皇帝天天睡不好觉,找老丈人借钱发工资都不受待见。最后倒是藏富于民了,当时的精英和MSM应该满意了。反正就是把钱存起来,送给李闯和满清。顺便还买回条辫子,也算物有所值。

      现在大家都说厘金怎么怎么不好,其中很多恐怕也认为宋朝的商品经济搞得好。其实吗,宋的财政能够那么充沛,靠的还真就是厘金。那个时候叫商税。地九象发现新大陆一样,解释是分坐厘和行厘的。其实商税也是分住税和过税的。住税税率3%,比清朝要高,而且后来坐厘采取包干制,负担其实不重。(所以宋朝的粉丝听好了,再fan宋朝的话,可就算支持物业税了。其实关市之征是中国传统税,关税就是厘金他祖宗,市税吗,就是说连铺面都不必有,去农贸市场摆摊都收你没商量,所以要说爱国不容易啊)。宋朝过税的税率是2%,所以不算厘金,算是二厘金。清朝厘金占总税收20%,所以地九才认为他不重要。宋朝商税可是要占一半的。其中区别也很有意思,就是宋朝征收过税或者叫关税,是有提成的,这个业绩激励那时相当的有作用,所以连赶考的过关都要交关税,当然是交钱不是剁个脚趾头什么的(怕你有香港脚啦)。清朝,则没有这个激励,而是有定额,记得当时看史料(清史稿?),就有设卡官员三个月就把额度征满了,然后剩下的九个月就免证厘金,回家找三姨太睡觉去了(这是我合理想象的)。结果是又满足了定额及其他,还留下美名(可惜老广记性不好把他名字给忘了)。

      大家都说厘金的负担重,其实在甲午前常年都是在1000-2000万两之间,甲午后,赔款需要,才涨到1910年4000万两,但还是比盐课少。那么大家就问了为什么现在厘金恶名远扬。这个少奇同志说的好,因为历史是人民写的。重点在写,你是人民但不会写字,对不起,历史和你无缘了。在过去的年代,历史是识字的人民写的。比如明朝,两个德政造成了明朝的财政困境。一个是削减过税,把过税从元的百分之五减到三十税一,而且取消提成,吃大锅饭。所以商人税负减轻很多。一个是设置商籍。以前商户所以没法参加高考,明代很多商人子弟参加高考,成了高官,这样一来,明朝皇帝只要想多收点税收,就要同时准备无数的屁板子,长此以往,皇帝打屁股实在打烦了, 也就不了了之了。结果就是税收不上来,骂名也没少落下。

      清朝也差不多。比如比厘金负担还重的盐课流传到现在就成了现代税收雏形了。这个也不奇怪,士绅家吃盐未必比种地的农民多吃几两,但买的东西比农民要买的可多了去了。对于废厘主张最厉害的就是列强,当时列强一和清朝战略对话,废厘几乎是唯一的议题,比人民币汇率要重要的多。当然他们主张废厘是觉得中国农村人口负担太重,老外关心中国人权那是有良好传统的, 那个时候想必为了中国人权眼含泪水,仰望星空的老外不会少。别说,不是老蒋上台,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哥大培养的经济学博士啊,授予经济学家称号不过分)宋子文当财政部长,这个31年废厘还真是不太可能,改革还是很有难度的。

      • 家园 太天真。厘金的弊病你咋就不说涅

        厘金是一种征收成本很高的税,厘金“委员既繁,局费尤滥”“各省釐局中饱,弊在承办之员不肯和盘托出。”,这是《清史稿·志100食货六》里官方承认的,国家能收到一千万,下面中饱是好几倍了.

        从脚趾头想想就知道,上交税额规定的情况下,如果三个月就征够上交政府的,剩下九个月自然是努力征收归自己的,再多娶五六房姨太太,而不是回家睡觉。

        厘金名义税率是1%,但由于遇卡即抽和加多计算,实际税率是5%起,有时高达30%,给商家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直接的税额,还有因为高税率造成抑制国内商家商业活动的间接损失。

        尤其是光绪后期,洋货裁厘加税后,洋货免去了厘金之扰,厘金就完全成了压制国内工商业的弊政。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收益完全是饮鸩止渴挖肉补疮。

      • 家园 好文章,花之
      • 家园 这个和百度百科说的完全相反

        百科说外链出处

        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

        老广说:

        对于废厘主张最厉害的就是列强,因为海关偷逃关税容易多了,但厘金逃不掉,而且比土货收的更切实。所以当然希望废厘,哪怕多缴关税也愿意。

        • 家园 我的错误

          会改原文. 不过要说的是子口半税只适用于外商,华商买了洋货内运,还是要交厘金,总的来讲,厘金对洋货推广中国市场是有阻碍作用。所以列强坚持废厘

      • 家园 好文送花,也顺便问个问题

        列强也反厘金?不是说那时侯列强只交关税,不用交厘金吗?

        我看大盛魁的资料,当时晋商运茶叶去俄罗斯,需交道道关卡的厘金;俄罗斯商人在武汉收茶制茶运往欧洲只需交关税。所以晋商的成本比俄商高很多。还说后来慈禧为支持晋商,曾特批晋商出境赴俄经商免除厘金等。

        • 家园 慢N拍的清政府

          后来慈禧为支持晋商,曾特批晋商出境赴俄经商免除厘金等。

          宣统元年(1909年),俄方突然宣布,对在俄中国商人所经营的商品课以重税,对多数商品如丝绸等所征税率,高出货价的数倍,即使在原来的免税区也不例外。

          同时,俄商在华经商,仍然享受值百抽五的优惠,以及其他种种便利。

          最初(康熙时),清政府一直不允许中国商人去俄国做生意,到同治年间才废除了这个禁令。不过又有层层厘金,好容易特批免了这个厘金,俄国又来了一手课以重税。清政府的动作总是慢N拍,可叹。

        • 家园 花!

          晋商的成本高,除了税费高,还有运费高。

          1862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之后,俄国取得了通商天津的权利,由此打通了茶叶运输的水路,即汉口——上海——天津——海参威,此后再走乌苏里江,黑龙江到尼布楚。

          俄商还有海路,到岸港口是今乌克兰的敖德萨(Odesa,Ukraine),在黑海的北岸。到了敖德萨,接下来就是火车运输了。海路所需的时间最短。

          中国商人是全走陆路(用马骡和骆驼作运输工具),运费自然贵。中国商人为什么不走水路?同样是水上运茶,中国商人所需缴纳的税金远远超过俄国商人——官府除了征收厘金还有额外的勒索,而俄商没有这些负担。

        • 家园 列强确实是反对厘金最厉的

          不过我是记错了,可笑的是以前我还专门写过清关税的东西。不过列强确实一直是反对厘金的,因为不是厘金,他们对中国市场占领的会更彻底。开始厘金是不论土洋一并征收。后来英国接着天津修约改为以子口半税代替厘金。而且只适用于外商,华商买了洋货内运,还是要交厘金,总的来讲,厘金对洋货推广中国市场是有阻碍作用。所以列强坚持废厘. 子口税一个是进口半税,一个是出口半税。所以对土货出口刺激很大。你说的就是出口半税。但后来华商出口也是一样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