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共:💬519 🌺817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不认为这个话题与你的问题有关。

                  关于政治运动对科技发展是促进还阻碍,我已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就像我永远不会同意你认为大跃进和文革是中国建设最辉煌的时期,对改革时期极度敌视,估计你也永远不会同意我的观点。大家就保留自己的看法吧。

                  研究改革失败的标准是你的兴趣所在,我没有兴趣。就不奉陪了。

    • 家园 真正失败的教育是改革后复辟了的教育,老朱曲线救了一回国

      老朱的教育改革虽然成了压在人民身上新的大山,但他却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改革后的中国教育,离中国的实际需要有多远。

    • 家园 记得爱因斯坦写过一首打油诗, 是嘲笑苏联学术界的

      大意如下:

      傻瓜含辛茹苦,

      只为求点滴真理.

      傻瓜何苦累半死,

      真理来自党告示.

      若有一句不同意,

      当头一棒作奖励.

      傻瓜傻瓜听我言,

      乖乖听话是妙计.

      爱因斯坦的见解不一定都正确, 他的这首诗中的观点我是赞同的.

      做科研, 特别是基础科研不比种庄稼, 不是一年一熟或几熟. 一个好的科研人员, 从接受基础教育, 直到专业训练, 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我国1949-1979年间的科技成果, 1949年前旧中国培养的, 其中很多到科技领先国家留学的科研人员起了灵魂和奠基作用;

      我国1979-2009年间的科技成果, 是1949-1979年间新中国发展和建设的结果;

      我国1979-2009年间发展和建设的结果, 将在2009-2039年间得到证明. 我对我国在下面三十年里, 在科学技术大部分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有完全的信心. 时间会证明的.

      • 家园 有人口口声声事实,其实是无视事实甚至CNN式的解读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科研的断档,这时参加工作的人恰恰是文革中受教育的,有人就用没有人才来遮掩。

        可到了二十一世纪,一大批60岁、70岁领头人带出一批科研成绩。如果说文革的人才断档,八九十年代这批40来岁的年富力强的人干什么去了?还有六七十年代的科研带头人呢?

        其实科研人才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科研实践中成长的。70年代后期照样有工农兵大学生作出成绩来,比如玉米杂交大王,关键在于有没有给他们成长和作出成绩的环境。

        如果没有成长和工作的环境,千里马也会主动冲破牢笼,去寻找成功的机遇的,当年人才外流,现在的人才回流就是例证。

        千里马是跑出来的,不是圈养出来的,圈养出来永远都是为餐桌服务的。

    • 家园 看指责工农兵大学生的内容,不过是高“才”低能者本能反抗

      判断人才竟然是是否能领悟洋大人的意思?怪不得改革后中国没有自主的技术成果,原来教育培养的目的是黄皮白心的传教士了。

    • 家园 真正的科研源自科学家个人兴趣

      靠责任推动的那都是工程技术。

      其实印度也不是失败,他们的卫星就不赖。人家就喜欢那种活法。非要让大家都认可西德瑞士那种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也不现实。

      • 家园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科学家凭个人兴趣工作的基础是个人能够承担科研工作所需的经费。进入20世纪之后,自然科学研究(比如大型加速器的制造)所需的花费越来越多,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个人或群体所能承担的极限,因而它开始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变成一项需要列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因斯坦他们那一代科学家,基本上就是个人兴趣时代的最后一代科学家。在他们之后,凭个人兴趣工作并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

        • 家园 还没过完

          据我所知德国的两个核反应堆,包括废掉的一个,现在部分上就是一个中子源,所做的东西其实是为了满足某个令人尊敬的老教授的个人兴趣。呵呵

          您要有机会问那些个顶级的科学家,包括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他一定归结到一是兴趣,二是需要和责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