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的音乐乐事 (序) -- 胡丹青

共:💬182 🌺2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开不打紧吧,别吓我

                                  你们妹妹家被抓了木有事情的。你可以用半醉的眼睛漂一瞟警官,说"Officer, is your name Peter Handsome?"

    • 家园 坐下慢慢看~

      这个系列您早该动手了 : )

    • 家园 【原创】我的音乐乐事 (1) 斗牛 - 在芝加哥

      决定开篇先说些“实用”点的。斗牛,是从国内带出来的一个专有名词,意指跟黄牛斗,就是站在门口一手一叠票一手一刀钱(橡皮筋扎好的那种),一边问“票子要伐?”转过头又问“票子有伐?”的那种黄牛。因为做惯穷学生了,时常手里没票却要跑到音乐厅门口碰碰运气斗斗牛。其实本篇说是“斗牛记”其实不准确,因为斗的对象在国外演变了,黄牛成了稀罕物,都是等退票的居多。那不管了,只要是没票但想在开场前在门口搞到票子的情况,我都说是斗牛。

      芝加哥交响乐团(CSO)是我听得最多的,自然经历和经验也最丰富。这是我觉得很幸运的一件事情,能和CSO做个远邻。CSO有多好,有空另外说,用文字描述音乐很累的,我不确定我打算尝试。这么说吧,芝加哥交响乐团在美国不是最有历史的(纽约爱乐是);不是最有钱的(又是纽约);要比音乐厅他的不如波士顿的Symphony Hall;芝加哥还是“五大”里最晚一个访问中国的(多晚?半年前!2009年1月才“历史性”访华。别人都来扒过好几次分了)。为什么我那么喜欢芝加哥?好吧,就笼统地说两句:为其淋漓尽致,酣畅的性格,感情表达透彻,感觉就是爽,却不失细腻。听芝加哥,是一种非常直率、敞开的音乐交流。芝加哥现今最值得骄傲的,莫过于其令人妒忌的好指挥:荷兰人Bernard Haitink(我很服\fan他的,当世头牌,绝对镇得住)是Principal Conductor,意大利人Riccardo Muti(浪漫且活儿细)做music director,作曲兼指挥家法国人Pierre Boulez(玩现代的他较多)也每年定期客串,作为Conductor Emeritus。这三人,风格迥异,随便哪一个都是世界顶级乐团追着请的大师,你看,都跑到一个地儿去了,着实金贵。还要加一条,芝加哥被认为是最具美国特色的乐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华丽的小节线 --------------------------

      好了,现在回题说票子的事情。其实在美国听场音乐会真不贵。音乐季里的正价票一般$25起,最贵的包厢票也就一百多一点(当然,那跟我就没什么关系了)。但根据那么多年那么些场次挺大一样本,我的门票平均开销不高于$20。这就是本帖比较“实用”的部分了。如果你还是学生,恭喜,学生票也就$10多一点。这里说详细一点,因为各地学生票的规矩差别挺大。芝加哥的规矩是学生票只能在网站上提前预定,在演出日当天开场前去票房凭学生证领,一证一张,但一般不会细查。(为什么还要“$10多一点”,因为网上预定每次手续费$3,一批定上好几场是个好主意。)学生票坐的位置偏布各个角落,反正当天还没卖完的里面剩什么就给你什么。这么说吧,除了包厢每个区域我都做过了。还有一情况是,很多人定的是季票,若当天临时有事,他们会打电话给票房把票给“捐”掉(可以退税的),不少好位置票揍是这么落到我手上滴

      不是说斗牛吗?不是说没定上票也保证能到听音乐会吗?学生票不是场场都出的,也就不到一半的场次会有。还有一门路叫做”rush ticket”,仅限当天当场购买,提前网上看不见有没有的。当场票的票源和学生票差不多,差别在于rush ticket人人都能买,不限学生,定价$15,只收现钞。所以没票的我经常心里七上八下地跑到票房门口一看,”rush ticket available”, 耶!拿下,一块石头落地,出去喝咖啡。补一句,最近这一年经济不大景气,感觉似乎rush ticket比以往多了些。这是不是可以看作是经济危机的极少数好处之一啊。音乐会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奢侈消费,于我那是精神食粮

      上述信息,CSO网站上有详细的,非我独门秘方。

      那到底有什么好“斗”的呢?如果上面的路数都不通,就只能等退票了。一看票房挂出了”sold out”的免战牌,饶是经验丰富如我心头还是不免一紧。实践证明,要拿到退票需要钱更需要经验和技巧;实践还说,在十几二十次尝试后,我还没有一次扑空过。

      出门左转South Michigan Ave上过个马路就有家Citi Bank,取现钱先。(经济危机另一好处是,Bank of America吞并了当地小银行LaSalle Bank,现在有更近的ATM在Monroe St上了)。取六十,但手里只拿二十,这个很关键,决定了大部分情况我都是以二十而不是更高的价钱拿下票子的。

      位置,位置,还是位置。有两个选择:票房窗口附近(大厅里),或者大门外。后者好处不言而喻,卡住上游嘛。但是但是,芝加哥诨号“风城”,而且对面就是密西根湖,即使不是冬天门外一站也是需要相当的毅力的。票房窗口前人流密集,更重要的是人们会逗留,适合观察,而要退票的人自然想到去的地方便是售票处。我的一般策略还是驻扎在大厅里扫描,觅潜在的退票者,时不时出去瞄一眼。标准动作是,把绿纸显眼地拿在手上,高举过头不必,但基本要到胸前位置,让过往人一眼就看穿我是个想拿钱换票的主。接下来就需要细致观察了。大部分人是到票房拿了预定的票子就进去了,这些人不会逗留。有些人手里看起来有不止一张票,又不急着进去,那多半是在等人。别,别急着放过他\她,接下来会有例子说的。还有一些人,不看着门口,样子却好像在大厅里找人,对头,就是您了,赶紧上去,嘴要勤很重要,多问个人只要客气一点别人不介意的。

      “请问,您有多一张票吗?”(心跳加速开始)

      “是啊,我老伴不舒服,来不了了。”

      “哟,真可惜。那,请问这要多少钱?”(赶紧瞄是哪个区的票,标价几钱

      “你看,写着$65\32\78\25\120(!)\......你肯出多少?”

      “我是学生,原打算买学生票的。”(秀那张二十的绿票。)

      5秒漫长的休止符。。。

      “好吧,就二十给你吧。”(兴奋!

      “那太好了!谢谢,谢谢,谢谢。。。。。Wish you enjoy the concert!”

      “You too, see you in there.”(对啊,待会儿我们挨着坐的。)

      (本小节可以重复n次

      太开心了!Mission Accomplished. 虽然不是第一次了,但还是止不住的开心。这类例子占的是多数。要知道别人的心理,其实他们真不一定在乎能换回多少钱,就是不想位子空着把票浪费了。他们倒是愿意把票交到渴望欣赏音乐的人的手上,有些好人我都觉着他们是有选择地希望把票退给学生,真是谢谢他们。其实我想,过上个二十年后,说不定角色变换,换做我也会那么做的,而且会觉得门口那些饥渴等待的学生看着特亲切。

      当然,也有几次买的是原价的退票,一般也就是三十多的原价,这也正常,反正也不是太贵。取六十块现金是有道理的,那就是拿退票我从来没有花超过六十块钱的。

      通常我会提前一个小时到门口,开场前半小时人开始逐渐增多,等待中不停地看大厅里的钟一格一格逼近八点。最后的一刻钟十分钟是得票几率最高的时刻,大部分都是那时候搞定的,要有信心。而且,实践又证明,这些经验不仅仅限于芝加哥,美国其他地方比如纽约波士顿西雅图三番,及至欧洲的巴黎、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慕尼黑、萨尔斯堡、维也纳、布拉格、华沙、柏林、莱比锡等等,我都试过手里无票却不错过中意的音乐会(这底子,都是在上海北京斗牛久经沙场练出来滴)。个中有意思的经历还真是不少。这都算是音乐厅外的乐事吧。

      好了,今天的差不多完了,也晚了。接下来我会补充几个非寻常的例子,附加其他一些实用信息,比如周围的吃喝,比如如何开车去Symphony Center听音乐会却不用花一分停车钱(那可是在Loop,downtown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也在芝加哥

        正在等您的实用信息呢。

      • 家园 你太神了
      • 家园 实在是好,太实用了,就是知道的太晚了
      • 家园 很好的经验介绍,花,谢谢!
      • 家园 早看到你的帖子就好了

        我几个月前去的 傻乎乎的买了原价票

      • 家园 说到买黄牛票,我在上海的经验“无它,独‘坚持’二字。”

        在临开场前的五分钟,是敌我双方僵持的关键阶段。黄牛们猖狂而得意地看着你,或真诚或讥讽地喊话:“再不买,票子都没了……还剩两张了……要没票了……只有一张了……”这个时候如果撑不下去,那就只能当黄牛刀下的冤大头。唯有坚持,等到开场三分钟过后,票价马上跳水,能够用想象不到的便宜价钱收货。虽然错过开场,但是也能一满耳福。

      • 家园 这是个好经验啊。我还从来没去听过现场的。

        看来应该试试了。

        建议这个帖的标题加上【原创】和大标题,再加上小标题。另外,在主题帖里要对后续帖有所透露,否则主题帖太单薄,后面的续很容易被错过。

        • 家园 铁手这个才是好经验

          我这是刚刚下来试水的,谢谢关照。

          唱片和现场太不一样。听唱片可以像拿着放大镜一样仔细地考察细节,但是在现场听音乐是一种放下审视非常感性的全身心的体验,忘了技术,只为当时的感受。音乐本质上应该是稍纵即逝的,那一刻的感受只有那一刻有,不能被重复也不会再现。但是不必遗憾,因为下一次的感受只是不一样,不一样的好而已。好的现场体验就是这样总让你好奇再下一次时又会有如何出人意料的心动。

          人在国外的坏处是吃不到正宗的家乡小吃,好处是音乐会的机会多且不贵。所以我回国时天天在外头找好吃的,在国外时提醒自己能听到这么好的音乐会还是很幸福的。两不抱怨。

          • 家园 我有个问题看见你已经回答了

            在追根问底一下:

            CD可以完全复制现场的音乐么?忽略可重复性。比如说,听现场,和第一次听现场的录音,有什么区别?

            • 家园 先片面回答一下

              ,btw,excellent question,( I'm going to get to it in two slides.

              这是mock presentation做多了的后遗症。

              区别之一先。可以接受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听众们身处现场是可以影响演出的,也是演出的一部分。指的当然不是冬天的咳嗽声和拿马夹袋的噼里啪啦,而是那种微妙的“场”。对于音乐家来说,对着一个空场子演出和面对上千个充满期待的乐迷的上两千个耳朵演奏的情绪是完全不同的。耳朵竖起来这个动作是没有声音的,但是真的可以影响台上乐手的心态,而指挥即使背对着大部分观众他还是能体会得到的(背心上凉凉的?)。这种主动的参与和影响,CD机做不到吧,再好的播放器材也不可能是双向带反馈的。

              其实我前面回答的是自己造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去听现场?”简单说就是现场有交流。那现场的录音是不是录下了别人们的“交流”呢?我很怀疑那的是可录的。不过的确,从这一点说,很多人有怪癖就是录音也要听现场的,排斥录音棚作品,因为那个是”罐头”里的货色。(这么比喻的话,唱片就是超市货,而现场就是organic food了。)

              去年那天布伦德尔的告别独奏会上,当他最后一个音响毕,踏板放开,听众里轻轻的一声舒缓的叹气,有CD可以记录得下来吗?

              能不能记录过去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其答案永远应该是“不”,哲学上讲哦。这个就像“两条河”的问题一样。

              就现有的技术来讲,答案也是“不,不,不“。有人会说我是入门的,耳钝,听不出差别。人可能听不出这套器材和那套器材的差别,但是哪怕闭起眼睛,要拿录音回放代替现场也是mission impossible。有人会堆上千万美元在一套器材上,那也只是有限接近而已。如果还有人说无差别,那我说他是应该花更多的钱去卡耐基买个套票多听听现场,这么花钱可能更加值。说到现场,我得承认座位位置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一般说第二层的靠前部分效果是黄金的;头顶上有盖住的是下等了。这就又造了一个问题出来,拿录音和现场比的话,是和7楼一角的位子($25)比,还是lower balcony前排($120)呢?

              不过这个答案不影响录音的伟大。因为录音的地位也是无可替代的。我算挑剔音色吧,但是也听一大堆单声道的录音,有些是一刻不停有“炒爆豆”声的。对于职业指挥家来说,他头脑里的那支乐队永远是有着最完美音色的,所以不打紧。看你听的是音乐还是音色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