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哲学漫谈之一:浅谈作为导论的两种哲学史 -- 邝言

共:💬56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哲学漫谈之一:浅谈作为导论的两种哲学史

    西西河的各位朋友中,治史的比较多。我在青史等版面看到过很多非常严谨的帖子,虽然我在本科阶段读的是大文科,在历史方面也有所涉猎,但是实非我专长所在,因此,面对那样的帖子,我只能奉行维特根斯坦的那句名言: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就只能保持沉默。

    大凡我们新接触一门学科,都会先简要地回顾一下这门学科的学科史,了解一下这门学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以便找到自己开始的那个定位。同很多学科一样,一开始接触哲学也往往是从史入手,但是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的是,哲学史远远不是一堆史料那么简单。若是其他学科,那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所谓“客观”的史料,对于这门学科的见解固然可能存在争议,但是对于裁决这样的争议的标准却基本上没有争议。这个标准也就是求真。比如历史,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也许存在争议,但是求真这个标准是不会变的,若是新的考古工作发现了什么无可辩驳的相关史料,那么争议就可能就此平息了。但是这样的事情在哲学界是很难想象的,通常一些史料的被发现只会使得争议更多而不是平息。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哲学史是思想的历史,所有器物的文明演进史不能代替内在的思想发展历程。在哲学史上,甚至连一种被普遍承认的哲学的定义都不存在,那么在我们治这样的史的时候,就没有了让很多人感到脚踏实地无比心安的标准。

    我的导师在其《哲学导论》的前言中说:

    物理学家……确信自己学科的真实价值,他知道他若发现一条定律,其意义便是无可争辩的。但哲学家却是这么一个人:他必须经常保持着对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的批判态度,对他说来,一切未被证明的信念都必然表明着他的内在的自我确信的缺失。

    是的,哲学家找不到那样一个能够在上面安身立命的底基,甚至,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首先从瓦解前人建筑好的底基开始的。然而就在这里,我的导师立即又以一种充满学科自豪感的语气写道:

    然而,正是在哲学家的自我怀疑中,我们看到哲学因其最深刻的诚挚而拥有的高贵。哲学家在他有可能向众人解释何谓哲学之前,已经无数次地拿这个问题考问了自己。

    由此我请各位看官不要再问诸如对错或者定义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意识到:每当我们得到一个被给出了放到面前的所谓标准答案(就像政治教科书那样),每当如此之际,就立即有一种比这个答案可贵得多的思考就此终止了。这是我和所有真正热爱哲学的人所不希望的。西西河不乏许多成熟、博学之人,当你们面对哲学这样的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又岂能错过呢?我相信只要在其中稍稍涉足,各位就可能比我更有心得,因此我不会也无法给大家一个固定答案,我只希望这里是各位思考的一个崭新的出发点。

    纵然没有固定答案,哲学还是要讲哲学史,这是没有办法忽略掉的。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几乎每个划时代的大哲学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定义统摄从前的哲学,然后专门讲授自己的哲学史,那些哲学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对于那些初入殿堂的新手来说,实在是无从选择。在这里,我就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简单介绍一下两种可以作为入门教科书的哲学史。

    在哲学专业的教学中,常作为教材使用的是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还有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这三种哲学史正好可以拿来作为例子。

    梯利的哲学成就很少有人会给予很高评价,但是他老老实实地写了一部哲学史,这部哲学史作为历史真是非常的典型,因为它几乎就是根据历史学的标准而制定出来的。里面尽可能地遵循一种“历史的客观性”,将有书面记载的“史料”原原本本地记述下来,在选择上总是按照相对最稳妥的方式,作者没有过多自己发挥过什么观点,只是做了一回记录员一样的工作。在治史的人看来,似乎这样是最好的了。的确,作为资料索引,或者作为“学界公认重要文献集存”,这部哲学史是差不多完成了任务的。但是,关键在于,这样的哲学史对讲述哲学本身几乎毫无用处。因为如果只是根据所谓“最稳妥”方案来摘录材料,这样的工作势必使得哲学史破碎支离,毫无内在逻辑可言,这会让初学者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堆枯燥的史料究竟有什么价值。表面看来,这样的哲学史也就和我们的中学政治教科书一样四平八稳,但是善于思考的人却发现了它在各个重要的原则问题上都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接着我要说说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作为西方哲学的大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更确切地说是完成者),黑格尔当然具备了将既往的哲学史融会贯通为一体的能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当黑格尔站在讲台前的那个时期,哲学的天空和牛顿力学诞生后的物理学天空一样万里无云。从没有人像黑格尔那样讲述过哲学史,每一个值得一提的哲学史上的人物,每一个值得一提的哲学史上的观点,黑格尔都加以点评,并且都能在他自己的哲学大厦中找到其位置。这样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那么,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在这里,我并不是要指出黑格尔的很多观点并不那么正确,我恰恰要指出这样的完美解答本身就是最严重的问题。

    有一个现象非常有趣,就是很多学哲学的人修的是某某的哲学,最后往往就成为某某哲学主义者。比如修康德的就成了康德主义者,修黑格尔的就成了黑格尔主义者,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如果我们仅仅是跟在那些先驱者后面做做注释的工作,仅仅是无批判地接受从而被俘虏,丧失了自身的独立见解,那么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情况只能意味着思想的停步,是很忌讳的。由此想到黑格尔的哲学史,黑格尔以其雄辩的实力征服了多少思想的漫游者啊!他们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开始休息了,这时,记得我前面说过的话:真正的思想也就就此停止了。

    这对很多哲学学者来说都是难免的,那么当我们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何以能够对抗黑格尔那样大的力量呢?我们甚至还没有形成自我的雏形,就被彻底征服了。黑格尔的哲学史太容易令我们完全跟着他走,虽然那是我看到过的最杰出的哲学史,但是我建议你有距离地对待它。

    相对而言,罗素的哲学史介于前两者之间。在主张贯彻原则到底的我看来,那应该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罗素的哲学境界比较高,因此他很能对哲学史发表观点,但是他的境界不够高到能够驾驭之前的一切,有些地方还是很费力的,勉强自圆那就容易给人误导;罗素是研究数理哲学的,他在对待史料的态度上力求精确,但是这对哲学本身而言恰恰是一种谬误。就像那种希望能被创造出来的精确语言一样,这样的努力终究是要失败的。问题非止一端。

    总之,如果你有兴趣去读哲学史,且莫抱有读其他历史那样的态度,以为看到或者记住了一大堆曾经著名的人物的言论材料就算掌握了哲学史,也不要以为能够将哲学史上的各个观点附会在一起就算是有了正确的理解。没有完美的哲学史!这就是结论。你只能在上述的提示下,找到自己进入的路径而已。记得最重要的那句话还是:每当我们得到一个被给出了放到面前的所谓标准答案,就立即有一种比这个答案可贵得多的思考就此终止了。

    通宝推:明心灵竹,鸿乾,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谢谢启蒙

      想到大学里再学一遍高中政经和哲学,真是谋杀时间。

    • 家园 【【答复汇总】】

      ※1※

      我的专攻方向正是马克思。我的个人感觉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马克思无所不在,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英国学界发起的一次网上民意调查中,马克思当选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的导师在上哲学课的时候令人百感交集,不是生动有趣可以概括的。可见,哲学课并不一定就那么枯燥,而马克思并不一定就缺乏亲和力,关键还是如何去面对了。

      我想你觉得哲学课枯燥,而老庄有趣,首先可能因为你是东方人,对自己文化比较有亲近感;另外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哲学课你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然而哲学是无法被灌输的),而阅读老庄则是更多出于兴趣。

      你的观点如何,那还不是最重要的,你也不用谦虚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我听说你的思维方式已经打上了烙印,这一点倒是令人忧虑。我建议你能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更多新东西,切莫这么早就将自己定型在一个模式之中。

      最后我要说,我仅仅是觉得西西河的诸位高人可能会想要了解哲学,因此在这里做极其浅显的介绍。但是取者自取,无意强求,更加谈不上要普及了。

      ※2※

      看了你的叙述,我感觉到你已经以你自己的方式迈入了哲学这片天地。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哲学史:纵然没有一以贯之的观点,却有环环相扣的问题域。奥古斯丁、康德乃至语言分析学派也是如此。我们要了解他们的观点,更要了解为什么他们要这么讨论问题。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你的叙述表现出你自己的问题域还是在那些传统教科书的范围之内。你要同那些曾经被灌输给你的东西战斗,于是你从哲学史中攫取对抗的力量,反对无神论,反对唯物主义(本体论不是统一概念,你反对的大概是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所以虽然你看上去走出了那些被给定的东西,其实你还是受制于它。在这种攫取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显然被一定程度的扭曲了,这是难免的,因为打破束缚的愿望是如此强烈。这一切正是传统教科书种下的恶果:它甚至没有对你说清楚你现在如此打击的对象是谁。

      反对无神论不是奥古斯丁的任务,康德也并不是要确立理性不可动摇的地位。不过相比起来,你对康德的理解还是比较对路的。但是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开始了你自己的哲学思考,因此我希望你继续下去,只要这样的思考在继续,那么就没有什么能真正地束缚你,而这,正是思的力量。

      ※2※

      我曾经说过,如果不同的学科是看世界的不同的“眼界”,那么哲学就是审视这些“眼界”(包括自身)的“眼界”。

      因此,宗教有宗教哲学,艺术有艺术哲学,科技有科技哲学,乃至于现在哲学庸俗化到了什么都沾点哲学边了,诸如什么交际哲学,成功哲学,厨房哲学等等。

      虽然哲学“偏”什么的都有,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我知道您的意思并不是将哲学与其他学科混同起来,我只是借此机会强调一下而已。

      至于哲学的流派,哲学好像不怎么重流派,说的多的是谁的追随者(也就是有人不爱听的某某主义者了,笑)。少数几个知名学派都各有特定的原因而没有太多共同的特征。总之,论哲学家但论大师可也。

      ※4※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是这样说的――他借法利亚长老之口对年轻好学的男主人公说:

      有学问的人和能认识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成了前者,而哲学造成了后者。

      主人公马上问:但是难道人不能学习哲学吗?

      法利亚回答:

      哲学是无法学的,它是科学的综合,是能善用科学的天才所求得的。哲学――它就是基督踏在脚下升上天去的五色彩云。

      这段文学性的文字多少有些渲染的色彩,但是大仲马的确说出了一点:

      哲学是无法通过记忆、通过掌握大量的知识来习得的。而传统的课堂教育无论其形式多么生动,终究还只是那样一个模式。应该说,即便在大学的课堂里也是学不了真正的哲学的,但是我们舍此别无更好的路途,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课堂教学都是最常用的方式。

      其实,在我看来,哲学正在你我的生活之中,而远非超越俗世之上的高妙学说。学习哲学的关键在于反思,在于头脑的辛勤劳作。哲学不能被告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

      ※5※

      哲学也不是全无标准,在学习的每个阶段总有一些相对成型的东西。只是我在文中强调的是不能在那些熟知的或者定见的地方停止思考,这一点是肯定的。

      我相信,初入门径的时候这片天地是非常广阔的,而且并不会如何困难。相反我们会觉得前人将许多至今困扰我们的问题作了如此完美的解答,不由感到狂喜。但是很快我们被更加深邃的东西所吸引,发现原先的解答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问题域的敞开。直至走到它的最深处,前人无法再给你什么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哲学之路,或者说人类思想之路的艰难。在此之前,恐怕是愉悦要远大于困惑的。

      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之所以摈弃了“思想”这个词而使用“思”,就是因为“思想”这个词备受侵染,“思想”历来都同人的理性纠缠不清,仿佛一提到思想,就必然是条理清晰的,逻辑严密的……事实上,这是一种纯粹的幻想。试问谁的真正的思是这样的呢?

      被当作思想的规律的理性法则(逻辑)并不是思的原始方式。一个简单的例子:究竟是先有作为语言法则的语法还是先有语言呢?当然是语言了。那么一样的,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逻各斯。这一点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加懂得。

      海德格尔进而指出:思同诗是一样的,都是语言的原始发生。就像诗从来都是凌驾于语法规则之上的一样,思也是如此。这个比较深了,暂且不论。

      至于哲学同科学的关系,这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哲学与科学并不对立,只是从近代哲学开始,科学就已经被限定在现象界或者说经验世界的范围之内,超越这个界限之外,科学的法则就不再有效。

      ※6※

      如今哲学所批判的是技术的原则,这一点我以后会专门来谈,因为这点非常重要。这里先简单说说。

      你的一番叙述大体是人们反对工具理性的这个思路,不同的是你对科学本身抱有较好的价值评判。我替你解释一下你的说法:工具理性的意思简单说来就是,科学技术是价值中性的,就像工具一样,好人拿来行善,恶人拿来行凶。其结论是驾驭好工具本身就不会出乱子,不赞成否定科学技术本身。应该说,这个思路比那些对科学技术盲目乐观,认为科学技术决定一切(包括人类未来的福祉)的那些人的想法要清醒很多了,但是,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同那些乐天派一样,没有将科学同技术区分开来,这使得他们在实践上无法阻止技术的统治。

      你比他们要进一步,你认为科学本身是好的,对它的盲信和滥用是错的,这么想蛮好。但是还不够清楚,容易退回到前面的立场上去。其实关键在于:人不能以技术的方式对待自身。我在以前也讲过,技术的原则就是方便效用。其表现就是数字化、夷平个性、平均、归类、复制……这个原则加在人身上就是所谓的“异化”,是人劳动却不快乐的根源。因此,一句话,就是人必须驾驭技术而不是反过来被技术奴役。至于科学本身,则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技术得以可能实现其统治的基础和来源,这个容易理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也);另一方面,科学有同艺术一样感性的方面,它使得真正的创造力(而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作)得以实现,而这种实现乃是属人的实现。所以说到底,科学一方面使得技术日益强大,使得人的异化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它也的确将人的时间解放出来,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在加速异化的同时也就是在加速异化的自我扬弃,因为马克思说过:异化同异化的自我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后面有点深了,毕竟那已经是当代哲学的境域了。慢慢来。

      ※7※

      请就。。。的例子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科学的眼界问题。。。

      政治考试考多了吧?呵呵。

      那么我就试着做一做吧。

      的确如您所说:科学的耳朵一旦听到这样的事情,会询问其根据何在、如何证明。如果其根据和证明是当今科学范式之内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如此),那么确证和证伪也都是很简单的事情。简单不是说容易,也许很麻烦,简单是说那只是一个操作的问题。似乎这就是所谓科学眼界。

      但是在要求证明之前有一个过程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那就是一旦听到这样一个信息“水能听懂人话”,人脑就迅速地以科学的方式接受并且处理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过程神鬼不知,这才是真正的“眼界”。试问:谁在看世界的时候同时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呢?

      那么好了,我们现在就换双眼睛看一看。那么你拿什么眼睛去看呢?如果你拿宗教的眼睛去看,那么那就是上帝的事情,水因人成形的神迹《圣经》里面早已为我们呈现过了,有神的旨意在,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惊奇。注意:这段话并非对宗教的揶揄!

      那么不用宗教的眼睛吧。我们用艺术的眼睛来看,那么我们就开始写诗,开始咏唱,在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边上放一盆天然矿泉水,然后通过放大呈像让观众在听觉得到满足时视觉也得以享受。不论科学怎么折腾,水结晶的图像的确带来审美的愉悦。……

      觉得我跑题了吗?并没有。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你一听到这个消息没有立即跪下祷告而是立即去寻找科学证明呢?其实什么证明都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的科学眼界已经在发挥作用了。而这一点在哲学看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尼采谈到道德的时候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道德事实,有的只是对事实的道德解释。”那么,把这句话里面的道德换成科学也是差不多的。这个思路延续到后来就成了解释学。解释学同以往哲学不同在于,并不追问所谓“事实的本然”,而是追问在特定的情境(或者说语境)之下,事情向我呈现的意义。注意:这个意义并不是说价值评判。以这件事说,它对您呈现的意义就是科学的意义。科学对您的自我有构成性的意义(比如您的眼睛就是科学做的),因而您觉得您关心这样的问题。换作是我――噢,我是说真的――我就在欣赏那些水晶的图片了……

      其实如果不恶意揣测作者的动机,我们会发现人类总喜欢证明除了人类本身以外还有智慧生命(乃至无机界)存在,这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浪漫反动,一方面也是为了卸下肩头天命一般的重担。然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从万物有灵论开始这样的论调就屡见不鲜了,只是这份重担倒的确和人类的终极关怀是相关的,它一直压在人类的肩头,因此不时地人类还是要以一种近乎悲剧的精神来娱乐一下自己。

      其实我只要说尼采的那句话就够了,但是我罗嗦一点,会让大家轻松点。呵呵。

      ※8※

      就像《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著作,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那就是哲学著作。当然这里不是语词本身的关系,而是说批判原本就是哲学的任务。康德对批判这个词的使用非常经典,他认为,所谓批判,就是整理和划界。批判不是批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不是为了得出一个固定的价值判断;批判更不是批斗,它更多的时候是建立起什么而不是打倒了什么,换言之,你若是要批判一样东西,首先必须在根子上消化它,为它在你所建立的东西里面找到它的位置。

      科学有相关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这门学科由来并不久远,也许以往的大师们早就对科学的根据抱有质疑的态度,但是科学哲学得以成为一门全新的哲学还是很后来的事情。这件事本身说明:人类已经在挫折中意识到科学应当有其界限。因此要求科学家有批判的态度,正是要求科学家能哲学地思考科学的根据(整理)和界限(划界)。应该说,哲学被称为一种反思,就是因为哲学是批判的,而其他学科都对自身的出发点缄口不言。一门学科开始反思自身,那恰是哲学使然。

      至于实证主义,那正是伴随技术原则而产生的一种思潮,很多时候,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当然思潮在产生的最初很可能都起过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代哲学已经看到了实证主义的根源及其负面作用。对于实证主义本身,我们一样要批判地来对待。

      异化来自科学还是人本身?这个问题非常诡异:比如有非人的科学吗?再比如异化就是人的异化,什么叫做异化源自人呢?我想你可以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样来提。并且,一个通常的经验就是:如果你能把问题问得精到,那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就错不到哪里去了。

      其实我知道科学在你心目中地位崇高,你非常想为之辩护。就像我当初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辩论赛,决赛题目就是科学精神的问题,那时候我们队就将所有好处归于科学精神,所有坏处归于科学主义,以此来捍卫自己的立场……可是真正的讨论不是辩论赛那样的游戏,正因为我们要让科学成为人的科学,我们就得为它划定自己的界限。

    • 家园 嗯,说得在理,可以作为辩驳马列主义真理的理论根据。

      “真理”和“信奉”实在都是些可怕的词语。由于现实的制约,很多可以检验真理的“实践”往往是无法发生的。这时候理论就必须先行,给我们另一片想象中的天空,另一种可以在未来成为现实的推断。

      • 家园 【注意】真理是我永远要追求的

        您说辩驳马列主义,我不吱声。因为马克思他老人家自己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据我所知,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那么更加不是马列主义者罗。

        但是我是学习马克思哲学的,并且我尊敬和喜爱马克思。所以如果您能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本人的话,我将无比感激。

        真理观如何是一回事,要不要追求真理是另一回事。哲学担负追求真理的重任已经很多世纪,所谓的后现代派们试图搞一场解放运动,将哲学变成游戏。这个我不同意。我的确反对什么论调自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但是我认为真理在实践的每一当下中的确存在。

        至于您说的实践同理论的关系,我大致明白您的意思,不过您的表达不是哲学的表达。这个无妨,以后我会谈到哲学上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感谢回复,欢迎讨论。

    • 家园 谢谢邝兄楼下指教,又有问题请教

      邝兄所言:

      至于哲学同科学的关系,这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哲学与科学并不对立,只是从近代哲学开始,科学就已经被限定在现象界或者说经验世界的范围之内,超越这个界限之外,科学的法则就不再有效。

      我曾经说过,如果不同的学科是看世界的不同的“眼界”,那么哲学就是审视这些“眼界”(包括自身)的“眼界”。

      小弟没有指望能快速了解哲学和科学之间关系,只盼望邝兄能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讲二者间的关系。

      前一段时间,不爱吱声转贴了一个叫"水知道答案"的文章, 链接出处,原作者声称水能听懂人类的语言,并以结晶的形式表达出来。

      那么以科学的眼界来看,有人提出一个论点,当然就必须有论据,大致上要证明这个论点,就必须证明一系列东西,例如何为听懂? 如何证明结晶和声波的关系,结晶和温度的关系等等,基本就如邝兄所言,确实是经验世界的范围内。

      好了,作为一个哲学家,您是如何看这个例子里科学的眼界的?

      • 家园 【解题】呵呵,出题的方式就很科学化么。

        请就。。。的例子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科学的眼界问题。。。

        政治考试考多了吧?呵呵。

        那么我就试着做一做吧。

        的确如您所说:科学的耳朵一旦听到这样的事情,会询问其根据何在、如何证明。如果其根据和证明是当今科学范式之内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如此),那么确证和证伪也都是很简单的事情。简单不是说容易,也许很麻烦,简单是说那只是一个操作的问题。似乎这就是所谓科学眼界。

        但是在要求证明之前有一个过程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那就是一旦听到这样一个信息“水能听懂人话”,人脑就迅速地以科学的方式接受并且处理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过程神鬼不知,这才是真正的“眼界”。试问:谁在看世界的时候同时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呢?

        那么好了,我们现在就换双眼睛看一看。那么你拿什么眼睛去看呢?如果你拿宗教的眼睛去看,那么那就是上帝的事情,水因人成形的神迹《圣经》里面早已为我们呈现过了,有神的旨意在,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惊奇。注意:这段话并非对宗教的揶揄!

        那么不用宗教的眼睛吧。我们用艺术的眼睛来看,那么我们就开始写诗,开始咏唱,在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边上放一盆天然矿泉水,然后通过放大呈像让观众在听觉得到满足时视觉也得以享受。不论科学怎么折腾,水结晶的图像的确带来审美的愉悦。……

        觉得我跑题了吗?并没有。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你一听到这个消息没有立即跪下祷告而是立即去寻找科学证明呢?其实什么证明都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的科学眼界已经在发挥作用了。而这一点在哲学看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尼采谈到道德的时候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道德事实,有的只是对事实的道德解释。”那么,把这句话里面的道德换成科学也是差不多的。这个思路延续到后来就成了解释学。解释学同以往哲学不同在于,并不追问所谓“事实的本然”,而是追问在特定的情境(或者说语境)之下,事情向我呈现的意义。注意:这个意义并不是说价值评判。以这件事说,它对您呈现的意义就是科学的意义。科学对您的自我有构成性的意义(比如您的眼睛就是科学做的),因而您觉得您关心这样的问题。换作是我――噢,我是说真的――我就在欣赏那些水晶的图片了……

        其实如果不恶意揣测作者的动机,我们会发现人类总喜欢证明除了人类本身以外还有智慧生命(乃至无机界)存在,这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浪漫反动,一方面也是为了卸下肩头天命一般的重担。然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从万物有灵论开始这样的论调就屡见不鲜了,只是这份重担倒的确和人类的终极关怀是相关的,它一直压在人类的肩头,因此不时地人类还是要以一种近乎悲剧的精神来娱乐一下自己。

        其实我只要说尼采的那句话就够了,但是我罗嗦一点,会让大家轻松点。呵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非常感谢赐教

          有点深奥,且让我慢慢咀嚼,消化,稍后再请教。

          这么多问题,您不会把我当作问题青年吧?

          • 家园 【爆笑】哪里会当你问题青年呢?

            我只会当你问题宝贝。

            你给我如此的关注,我当然感谢还来不及了。只是拜托你别再说请教,我也不是什么哲学家,不过是一个爱好哲学的学生而已了。

            欢迎继续交流!

    • 家园 这文章好坏先不说,这写作的态度就值得赞赏。

      很认真,很诚恳,也很谦逊。

      我认为邝言有很清晰的观点和思路,是个做学问的样子。再次赞赏!

    • 家园 看不懂也要顶!! - 【文摘】 邝子传灯录节选

      邝子口吐烟圈,悠然曰:“每当我们得到一个被给出了放到面前的所谓标准答案,就立即有一种比这个答案可贵得多的思考就此终止了。”

      学生桩子想的是:如果接受了邝子老师所说的“没有完美的哲学史!这就是结论”的结论,那么我们不就同时丢了一个“可贵得多的”寻找“完美哲学史”的思考?◎#¥%¥#◎…………

      邝子老师弹一弹烟灰,回头问学生桩子,“现在你明白了吗?”

      桩子摇着头说,“没明白。”

      邝子老师抄起身边的棒球棍子,“咣”地照桩子脑门来一下子。

      邝子老师放下棒球棍子,接着又问,“现在你明白了吗?”

      桩子眼前飞着星星和小鸟,费劲地点点头说,“明,明白了。”

      邝子老师抄起身边的棒球棍子,“咣”地照桩子脑门又来了一下子…………

      桩子倒下去了……

      • 家园 桩子倒下后,

        邝子老师拿着从老萨家不知咋么搞来的棒球棍子, 口中念念有词

        余今指你一?l路.?艄庹找?在眼前.二目瞳神?戆l?F.洒洒脱 脱大路坦.西方腠哞??刻到.混含樘生不老天.

        再看看桩子双眼紧闭, 邝子老师也闭上双眼, 念道:

        今得此一棒.跳出苦海?Y.秣身?砩习懂即得登??船.

        一棒中央??.孺棒得超然.

        ” 你今得一棒,镨镨在天堂,?o有生和死,剿日??神光“(镨镨也??) )

        “我就是真理、道路、生命,若不??咿我,不能到父那彦去”

        后人有诗为记

          邝子慈悲渡孺??

          堂宣一??化三千

          ?鞒幸览?铌锾挽

          道化群生??苦?Y

          殊有真??超慢域

          ???P妙致返先天

          ??文勉?钋谛揶k

          丈??赜功???o??

        • 家园 我也接着倒下了。。。
        • 家园

          写诗不好,

          男生写诗就更不好。

          写得好了不好。。。

          写得有中唐的味道极为不好,

          写得有道禅一昧基本属无药可医之列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