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共:💬453 🌺1912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藏的那个是印度传来的吧

          中国的外科术等印度来说似乎有些做学问的人支持呢,还有人考证扁鹊和华佗都是梵语里的医生的意思,找找出处。

          不知道老大怎么看。。。。。。

          • 家园 西藏的的确和印度有些关系

            不过西藏医学有些混血儿的感觉。个中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医学的影子都能看见。当然整个理论体系偏印度一些。

            华佗和扁鹊的考证俺就没有去深究过,回头看看去。不过窃以为这种事情是死无对证的。如果华佗是老外,叶落不归根似乎有点奇怪,而且还收了中国徒弟,中国徒弟还写了中国本草。总觉得不靠谱。

            扁鹊的故事里传说的成分太大,多说无益。

            考证他俩是外国人,有点学术秀的味道。呵呵,纯粹个人感觉。

        • 家园 那就让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在科技上的领先他国吧!

          就算那句话是真的又如何?总不能老惦记着祖先曾阔过吧?

          鄙视宋人的大话主义,也鄙视俺的大话。哈哈

          —————无奈的分割线—————

          提示:抱歉:根据你的用户级别,2小时内发帖数量上限为 10

          提示:

          送花/丢草 太过频繁,10秒后再来!!

          提示:

          一人对一个帖只能 [送鲜花] 一次!!

          提示:

          12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10!

          借 大熊 宝地为自己申请 认证会员 拉票。

          ————————惭愧的拉票传单————————

          各位老大,请为我申请 认证会员 投张票吧?俺向来发言踊跃,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虽然水平不高,但态度诚恳,勉强可为引玉之砖。谢了先。鞠躬

    • 家园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9)——陶弘景的华丽转身

      毋庸置疑,人类社会中,战争是最残酷的,因为战争就是要置人于死地。可与战争截然相反、希望救人于水火中的医学却好像喜欢和战争恶魔一起成长。战乱时期常常是医学知识极大丰富的年代。然后等到安定年代,人们再把这些血与火换来的知识记录、流传下去。

      《神农本草经》于东汉诞生后,经过了三国纷争和西晋短暂的统一,中国很快又进入了南北朝的乱世。相较于北方的反复争夺,南方的厮杀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点。残存的士大夫略微多了那么一点点。安定了两天人们好像顺理成章似得,开始想为自己的健康做点什么了。毕竟那本“承上启下”的书诞生也快三百年了。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南朝时期虽时有混乱,却是本草学的发展迅速的时期。据记载本草学的著作居然有25种之多。其中甚至还有华佗弟子写的本草呢!如此众多的本草,老熊猜测可能与当时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不无关系。道家对医药研究的兴趣是众所周知的,而南北朝时期恰恰也是道教的上升期。

      在诸多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本草专家的簇拥下,我们的主人公陶弘景出场了!

      陶弘景的年轻时仕途并不很顺,也就是在一些王爷那里做个书记官什么的。多高也就是从六品的样子,和老熊在西西河的地位差不多。眼见自己年龄也不小了,却升迁无望,陶书记想还是健康最重要,于是辞官隐居到今天的江苏茅山,专心于宗教和健康事业去了。可是他越隐居越有名气,

      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梁武帝曾亲自前去请他出来做宰相。

      很显然,我们的陶老师是拒绝了。看来这个隐居是真的,和那个走终南捷径的卢藏用显然不是一路货。估计梁武帝当时蛮郁闷的,不就是个搞老庄的么,俺堂堂一个皇帝,居然你都不给面子,老子吃斋念佛、多修佛寺气气你,天底下又不是你道教一家!呵呵!以上纯属瞎猜。

      陶弘景在茅山一共隐居了40年。除了炼丹,收徒弟,开补习班(据说有弟子3000),剩下就是写书了。他是道教的一代宗师,写了不少道教的培训讲义,对中药而言,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写了《神农本草经集注》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神农本草经集注》原书其实也没能流传下来,只有在敦煌曾经看到过它的残卷,即使这残卷,现在也下落不明。一本残缺不全的书,为什么

      会被后人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口气咋这么象CCTV10)

      如果让老熊说里面的内容,估计大家不会有太多兴趣。还是继续侃点不要那么费力的。

      集注里一共载药730种=365*2,刚刚好是神农本草经的两倍。以此来表明自己继承《神农本草经》“天人合一”的决心。这倒也不稀奇,后来的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滴。这回是双料本科的水平了。

      陶弘景在这本书里体现了自己很高的学术道德水平。注意到上面图片里有红红黑黑、大大小小的不同字体了吗?红色字体是告诉读者,我这一段是引用别人的了。黑色则表示完全的原创。那时候没有学术道德委员会,没有人肉搜索,更没有网络。陶老先生即便是抄书不说,也不会有人指责,甚至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惹官司上身。可他老人家还是严格要求了自己。再想想现在……,一地鸡毛。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世袭贵族政治开始崩溃的时期。相比于北朝的外族当权,南朝的遗老遗少们还在极力维护着世袭的贵族体制。

      对知识的垄断与封闭,通常是贵族维系自己地位的手段之一。陶弘景作为南方士族的成员,他却并没有秉承遗老遗少们的坏习惯。相反却有那么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TG作风。坚信医药知识来源于群众,并虚心向群众请教。再想想现在的茅于轼之流吧,都是中国人,咋这么不一样妮(⊙o⊙)?

      他的书比神农本草经多了一个总论,就是把药物的一些基本原则先告诉大家,然后在各论里再描述各种具体的药物。这和现代药学专著已经别

      无二致了。

      华丽的分割线

      如果说他老人家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生活在一个南北割据的年代了。因此在他的书里,关于北方的药物记述,相对简单粗糙了点,错误嘛也有点多。其实我翻了翻他的书,说北方的药材记录的少了点倒的确是,但如果说错误就比南方药材多,却也未必——他记载南方药材中的错误也不少。

      算了,念在他是俺老乡的份上,就不再说他坏话了。史载陶弘景,丹阳秣陵人,很自然的联系到今天江苏南京的江宁县秣陵镇。当然古秣陵是不是今天的秣陵就不知道了,反正据说那里发现了陶弘景的后代和家谱。不幸的是,江苏镇江有个地方叫丹阳,而且离陶弘景隐居的茅山也不远,更麻烦的是南京的江宁县居然也还有个地方叫小丹阳,那里据说陶姓也很多……。哎!为了争陶弘景这个名人,口水官司可没少打。不知道旅游开发计划做出来没有,反正都是钱闹的。

      还是喝水去吧!

      关键词(Tags): #陶弘景#中药#中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