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闻二则有感 -- 晨枫

共:💬113 🌺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学的关键是学好一门以后能赚钱的学科。

          这是我现在的体会。

        • 家园 这个并不是四面开花啊

          基本上就是抓住本源

          比如说掌握好拉丁语,将来学习其它的西方语言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深入研读古代哲人讨论的经典问题,对于将来学习近现代的哲学也有一样的意义

          我们可以说人文相比较理工总体上意义不大,但是一个国家中有这样一些人不是坏事,并不是人人都走这条路。而对于以文史哲为未来发展方向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相当于理工科的数学和物理吧

          • 家园 大家都去研究晶体管,这样就能培养出计算机大师?

            对于什么本源之类的玄学,哲学系完全可以承担起这种任务,没必要专门再搞一个吸引眼球的学院 —— 难道专门搞个学院就是世外桃源了?别的学院存在的一切问题这里都必然存在,与之相反的是,可能别的学院不存在的问题,这里仍会存在。

            实践出真知。一向以为,本科阶段设什么哲学系,是属于扯淡的专业,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别类学科基础,哲学是那么好学的?philosophy是智慧,而智慧是学不来的;konw-how是在不断地实践中试错、不断地总结升华得出来的,如果只要衣食无忧多读几本书就能搞定哲学,那世界上哲学家满街都是了。

            不要看公告上说的那么冠冕堂皇,冷逸不记得国防科技大学在湘招收的国民教育生了?一样是冠冕堂皇的嘛,实际呢?不就是给人出钱读大学的机会嘛,科大还算实在的,教的可还都是扎扎实实的东西。

            • 家园 要拿计算机类比的话,这些课程也不是晶体管而是数学吧

              我也觉得本科设哲学系很没有意义,包括中文、历史这些专业,都应当大大压缩。绝大多数学校都不必开设了,少数名校则可以以此模式作为尝试。

              博雅学院的用意就是不从本科开始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而是先授之以渔,再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其它领域发展。这其实没什么高深的地方,不过是通识教育而已,只不过这种通识教育比起目前流行的浮光掠影的“通史”加“导论”式通识教育更能锻炼思维罢了。将来学生中未必就出哲学家、史学家,但是成才的几率,应当比起现在的哲学系、历史系还是要大一些。

              何况现在这个时代,本来也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了,有的只是研究哲学的人,本来也都是学院里读出来的,只有读通了和读傻了的区别而已。从实践中出来的,大概也只有一个李瑞环同志了。

              和国防科大的那批地方生相比的话,我不了解国防科大当时的具体操作,而中大的发起者陈春声、甘阳、刘小枫这些人我都接触过,对于他们的才德,还是比较相信的。

              • 家园 我一向觉得“渔”不是授出来的

                是靠自己在不断地学习中,不断地发现不足,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悟出来的。中学以前需要老师引导,但到了大学这个阶段,主要还是靠自己,其实按一中的放羊法,高中就基本靠自己了。学校应培养的是做人和做学问的作风,而这一点,和整体学风相关,和学什么具体专业关系不大。

                这种不断的学习,可以是自然科学的学习,也可以是社会科学的学习,而目前看来,对于天资平常的普通人来说,通过自然科学的来悟这个“渔”好像显得容易些。想依靠通识性的文科教育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总归我是不怎么看好的,毕竟深刻的规律只能通过更深刻的学习实践来认识。

                个人的才德,这个东西呢交往有用,判断公共事务就难说的紧了。曾经那个张德元,家里人一提起来也是感慨万千啊。

        • 家园 恐怕连博都谈不上吧
          • 家园 我不懂得东西都叫博
            • 家园 我认为博是不可能从课堂上得到的。博只有靠个人修炼。

              课堂可能只能列点书目而已。

              这种玩意,就像从胎教开始培养神童一样,都是企图让人相信:本身是一堆饭桶的却能够培养出天才。

      • 家园 这些课目和中文系、西文系、哲学系有什么本质不同呢?
        • 家园 晨大,看看还有雷人的呢

          苏州小学办“淑女班” 培养“公主式”学生

          外链出处

          当时在电视上看到吓一跳,采访学生家长,都是无一例外想自己女儿以后嫁的好点。教授国际象棋,钢琴等才艺,这个可以和武汉某高校开设淑女专业一比了

        • 家园 现在的中文系、哲学系等等更在乎将学术转化为技术

          当前在很多学校,中文系通常等同于文秘加新闻专业,历史系等同于旅游专业,哲学系等同于公务员专业

          缺乏对本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入把握,主要的课程安排是大量的应用性课程,而这些课程大多是“通史”或“导论”式的,浮光掠影。社会上新出现一个热点就增加一门课,而这些任课老师并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仅仅是攒一本书然后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学生也是忙于应付,死记硬背,等到就业之后发现所谓的应用性的课程仍然并无用处,还是要从实践中从头学起,于是对学校教育更加失望。

          而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其实只有两种作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能力,让他们将来进入到其它行业时能够调动这种能力来适应新的环境(例如看到过有学历史的学生进入投行,依靠对于历史上气候和粮食供应的数据分析来做粮食投资项目);研究生阶段则培养专注于某一个问题的研究者,这种研究对于社会并无直接影响。而如果希望将人文学科的东西转换成向理工科那样经世致用的技术去讲授,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并不是推崇人文学科,我认为中国应该进一步缩小人文学科,增加理工科与社会科学的学生比例。但是,在所保留的人文学科内,采取中大博雅学院这种做法是比目前的通行做法更好的。中大的具体设计可以商榷,但这条道路无疑是正确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