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最近央视的《辉煌六十年》,没太明往老毛身上泼水啊 -- ghostst

共:💬358 🌺2159 🌵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今天还是这样

                9几年3代到处题词,掀起了官员学书法的热潮。

        • 家园 再讨论下去,水就更深了.
          • 家园 del
          • 家园 这个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毛主席自己在庐山讲了,他对大跃进的责任:一个是批准了1070万吨的钢指标,另一个是推广人民公社。其他的都不认。

            • 家园 在南宁用狮子吼镇伤周公算不算?

              以周公的深厚内力,居然被震得仓皇辞职。后来文革那样困难的局面,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毛泽东说:“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首先没有把指头认清楚,十个指头,只有一个长了包,多用了一些人(工人、学生),多花了一些钱。这些东西要反。当时不要提‘反冒进’,就不会搞成一股风,吹掉了三条:一为多快好省,二为四十条纲要,三为促进委员会。这属于政治,不属于业务。一个指头有毛病,整一下就好了。原来‘库空如洗’、‘市场紧张’,过了半年就好了,变过来了。没有搞清楚六亿人口的问题,成绩主要,还是错误主要?是保护热情,鼓励干劲,乘风破浪,还是泼冷水泄气?”第二天,毛泽东从工作方法的角度继续阐述他的观点:“我们要注意,最怕的是六亿人民没有劲,抬不起头来就很不好。群众观点是从六亿人口出发。看问题要分清主流、支流,本质、现象。”“工作方法希望改良一下。这一次千里迢迢请同志们来一趟,是总理建议的,本来我不想多谈,有点灰心丧志。”他还说,“右派的进攻,把一些同志抛到和右派差不多的边缘,只剩了五十米。”这些措辞严厉的批评使“会议从一开始空气就非常紧张了”。

              ……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迫于“反冒进”是方针性的错误,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周恩来曾想过辞职。他向中共中央提出“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的问题。与此同时,彭德怀也向中央提出“不担任国防部长的工作”。6月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他们提出的请求。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彭真、彭德怀、贺龙、罗荣桓、陈毅、李先念、陈伯达、叶剑英、黄克诚等人。会上讨论了周恩来等人的工作安排,会议决定:“他们应该继续担任现任的工作,没有必要加以改变。”

            • 家园 从百花到反右我认为是被逼的里外不是人,你怎么看另

              毛要百花,用党外人来批党内,结果惨败,被迫要站队,他不可能为党外而脱离党内.但党内是吃里扒外,党外是出尔反尔.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5736&type=blog&itemid=184950

              刘少奇如何当选国家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者:郭富收 | 浏览(1170) 评论 (2) | 发布时间:2007-03-22 19:59:56 最后更新时间:2007-03-22 19:59:56

              本作品所属分类:历史档案 文章类型:普通 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好友| 我要举报| 收入我的网摘

                  公元1959年4月27日。

                  无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在刘少奇的政治生涯中,这一天都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进入一个新的议程——选举国家机构领导成员。下午,代表们开始投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投票和检票,到5时许,大会执行主席彭真庄严地宣布了选举结果: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宋庆龄、董必武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经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名,周恩来继任国务院总理。

                  执行主席话音刚落,与会代表全体起立,全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身穿深色中山装的刘少奇,习惯性地用手梳理了一下几乎全白的头发,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 央领导人一起,从主席台的座位上缓缓站起来,微笑着接受代表们的祝贺。在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10岁生日的前夕,在全体代表热烈祝贺的掌声中,刘少奇继毛泽东之后,成为共和国第二任国家元首。

                  巧的是,这一年,刘少奇刚刚度过60岁的生日,同毛泽东5年前担任这个职务时同龄。

                                  一封要求毛泽东连任国家主席的来信

                  提名刘少奇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建议是在1959年4月上旬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提出的,但其中的酝酿过程却可以追溯到5年前,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但是,在这之后不久,毛泽东就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职务。

                  因为作为一国元首,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参加国事活动,出席各种外交礼仪。这一切使毛泽东深感苦恼。他希望摆脱这些杂事的干扰,能在书斋中静静地多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些国内国际上的重大问题。

                  多年同毛泽东朝夕相处、深知他的脾气秉性的老战友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都充分理解毛泽东的苦衷。

                  然而,这个想法在党内更大范围内能够得到理解吗?党外人士、全国人民又如何看待这件事呢?对此,毛泽东心中没有底。

                  机会终于来了。

                  事情是由陈叔通、黄炎培的一封信引起的。

                  1957年春季,中共中 央决定实行开门整风,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共产党展开批评。4月30日,毛泽东以此为主题召开了第十二次最高国务会议。出乎与会者的意料,临近会议结束时,毛泽东话锋一转,谈起他不准备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的问题,并委托在座的诸位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刮点小风。

                  可以明显感觉到,毛泽东的这番话,使参加会议的党外人士感到了某种震动和不安。

                  果不其然,散会后,参加会议的民主人士陈叔通和黄炎培连夜给刘少奇和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真挚而恳切:昨毛主席于会议上最后提到下届选举主席不提毛泽东的名,并嘱我们透露消息。我们两个人意见:最高领导人还是不更动为好。诚然要强调集体领导,但在短期过程中全国人民还认识不清楚,集体领导中突出个人威信,仍是维系全国人民的重要一环……陈叔通黄炎培一九五七年五月一日陈叔通、黄炎培的来信经刘少奇、周恩来阅后,转到毛泽东手中。

                     认真看完来信后,毛泽东在信的末尾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批语中再次申明了他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理由:第一任主席有两个理由说清楚可以不连任:(一)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期已满八年,可不连选;(二)按宪法制定时算起,可连选一次,但不连选,留下四年,待将来如有卫国战争一类重大事件需要我出任时,再选一次。而从一九五八年起让我暂时摆脱此任务,以便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以中共主席或政治局委员资格,在必要时,我仍可以作主题报告)。这样,比做主席对国家利益更大。现在杂事太多,极端妨碍研究问题。

                  毛泽东对陈、黄信的批语并未按照惯常的做法直接交给陈、黄本人,他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

                                       多放一点“辞职”的空气

                  在写下上述批语的当天,毛泽东将写了批语的陈、黄来信转给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等人阅,并在写给他们的指示中提出:“此件需经政治局同意,然后发出。请少奇同志召集一次有100人左右参加的政治局会议,展开讨论一次,取得同意。”

                  看来,毛泽东不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决心是下定了,并且要大张旗鼓地向党内外广泛宣传。

                  西方的一些通讯社敏锐地捕捉了毛泽东将辞去国家主席的信息,很快在一些消息中披露出来。1958年6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代办宦乡从不同渠道了解到外界传说毛泽东将辞去国家主席的消息,这时宦乡还没有听到国内正式传达,他深感这事重大,赶忙向外交部作了报告。

                  7月31日,毛泽东在看了宦乡的电报后马上亲笔回了一封电报,不仅证实此事,并且嘱托宦乡相机在国外“放出一点空气”。

                  宦乡同志:    六月二十日你给外交部的电报我看了。所传辞职事是真的。请你经过新华社记者在伦敦新闻记者中相机陆续放出一点空气。要是非正式的,以闲谈方式出之。经过英共记者,或更好些。逐步使人们不当作谣言,而当作事实。

                              毛泽东

                          七月三十一日

                  1958年12月10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 央正式作出了《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的决定》。《决定》在最后特别强调:“毛泽东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久经考验的领袖,在他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以后,他仍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在将来,如果出现某种特殊情况需要他再担任这种工作的时候,仍然可以根据人民的意见和党的决定,再提请他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

                  毛泽东不作国家主席的事就这样确定了。那么,由谁来继任毛泽东出任下届国家主席呢?

                  朱德力荐刘少奇继任国家主席

                  在中共的高层领导中,可以作国家主席的人选应该说有好几位,经过中 央书记处的初步酝酿,最后集中到朱德和刘少奇两个人的身上。

                  按照惯常的做法,毛泽东不连任,由上届国家副主席、德高望重的朱德继任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在中共高层领导和党外民主人士中也确曾有过这种考虑。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后,为准备召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 央组织部和统战部受中 央书记处委托,草拟了一份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候选人名单,发给中 央一些主要负责人征求意见。在这份名单上,没有提到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只列举了人大常委候选人人选,其中,刘少奇仍是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列入的。

              这就透露出了一个明显的信息:刘少奇留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主席候选人显然是朱德了。

                  朱德阅看了中 央书记处送来的名单后,也明白了中 央的考虑。然而,他不同意中 央的这种安排。

                  12月29日,朱德提笔给中 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小平同志转书记处同志们:我提议以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

                          朱德

                      十二月二十九日

                  中共中 央和毛泽东接受了朱德的提议。

                  在1959年4月上旬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经过充分酝酿,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 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

                  4月5日,总书记邓小平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代表政治局作了关于国家机构人事配备方案的报告。对于决定提名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他作了这样的说明:“国家主席有好几位同志可作,如朱德同志,如党内几位老同志,都可以作,但是大家考虑的结果,以刘少奇同志担任这个职务,比较更为适当些。国家主席不单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职务,而是有一些相当具体麻烦的事要做,例如出国、会谈、接待等等。

              所以,以刘少奇同志的能力和资望,以他现在在党内所负的责任,出而兼任国家主席职务,是比较好的。”

                  在紧接着八届七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亲自向参加会议的党外民主人士解释了国家主席人选方案。

                  “朱德同志是很有威望的,刘少奇同志也是很有威望的,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因为我们共产党内主持工作的,我算一个,但我是不管日常事务的,有时候管一点,有时候不管。经常管的是谁呢?是少奇同志。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又已经10年了。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适合。同时朱德同志极力推荐少奇同志。”

                  毛泽东的这一番话,谈的是关于国家主席候选人问题,却道出了当时在党外人士中还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在中共党内,主持党的日常工作并在毛泽东不在中 央时代理毛泽东工作的是刘少奇,这是从延安时代就开始了的。

                  刘少奇代理中共中 央主席职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中有过正式记载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中共七大举行后不久。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举行和谈。行前,毛

              泽东提议,在他和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 央主席职务。当年在延安还有过这样的说法: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临行前,曾在党内交代,真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不怕,有少奇同志嘛!万一我回不来,你们就跟少奇同志干。毛泽东的这些话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现在也无从考证,但当年在延安的很多老同志都听到过这些话。

                  第二次是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出访苏联期间。

                  1949年12月,毛泽东应邀访问苏联。11月25日,中共中 央在毛泽东主持下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作出决定:在毛泽东出访苏联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 央主席职务和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职务。毛泽东于12月6日动身前往莫斯科,1950年3月4日回到北京,在苏联逗留了近三个月。这期间,刘少奇集党政事务于一身,全面负起了领导责任。

                  第三次是在1953年年底。

                  这年年底,毛泽东到杭州主持新宪法的起草工作。在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特别作出决定:在毛泽东不在北京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主持中 央工作。刘少奇在毛泽东外出期间,受毛泽东委托主持召开了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顺利地解决了高岗和饶漱石的问题,并在高饶问题解决后,配合在杭州起草新宪法的毛泽东,在北京主持了新宪法的修改和讨论,为即将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

                  三次代理毛泽东的职务,情况各不相同,但足以说明刘少奇在中共党内的地位。

                  毛泽东的长远考虑:刘少奇就是“接班人”在考虑国家主席人选时,毛泽东为什么要重提这段历史呢?显然,毛泽东对由谁出任国家主席一职有着更为深层的考虑。

                  毛泽东这次在向党外人士解释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的谈话中,专门提到在中共党内“代理主持工作”一事,并把这件事作为刘少奇“比较适合”担任国家主席的主要理由。种种情况表明,毛泽东是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并希望用某种形式使之确定下来。

                  尽管毛泽东有这种考虑,但是,在1959年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之前,毛泽东在正式场合中却一直没有谈论过接班人问题,更没有明确说过刘少奇是他的接班人这样的话。

                  毛泽东同赫鲁晓夫的一次交谈,算是接触到了这个话题。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1957年11月,应苏共中 央和苏联政府的邀请,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并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典礼时,赫鲁晓夫忽然问毛泽东:“你的接班人考虑没有?”赫鲁晓夫的问话很唐突,毛泽东回答得也很含糊:“我们党内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在我之后,有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这些同志……”话题到此为止,没有继续下去。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这个问题逐步明朗了。1961年,即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两年以后,毛泽东在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中,对“接班人”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

                  关于这次谈话,蒙哥马利在回忆毛泽东时说:“接着,我就问到他的继承人的问题。谁将继承他呢?他说,在中国,继承人是很清楚的,并且已经确定了,那将是刘少奇。我问刘以后将是谁呢,他说他既不知道,也不关心;他自己将会同马克思在一起了,他们在中国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毛泽东还就他与蒙哥马利的谈话,向周恩来等人发了一番议论: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改名换姓了,不再姓毛名泽东,换成姓刘名少奇,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以前,两个主席都姓毛。现在,一个姓毛,一个姓刘。过一段时间,两个主席都姓刘。要是马克思

              不请我,我就当那个名誉主席。谁是我的继承人,何需战略观察!这里头没有铁幕,没有竹幕,只隔一层纸,不是马粪纸,不是玻璃纸,是乡下糊窗户的那种薄薄的纸,一捅就破。这位元帅对中国友好,就让他来捅。捅破了有好处,让国内国外都能看清楚。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没有那回事,根本不可能。这位元帅是好意,我要告诉他,我随时准备见马克思。没有我,中国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

                  于是,刘少奇是毛泽东的“接班人”(或者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叫“继承人”)这层“薄薄的、乡下糊窗户”用的那种“窗户纸”,就在武汉东湖宾馆的那间简朴的会客室里,在68岁的毛泽东同74岁的英国退役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中捅破了,并且由这位英国元帅的那本小书捅向了全世界……

                  (本文选自《百年潮》杂志  作者:  马云飞)

              评论列表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这就是后来政治动乱原因之一

              发布者 :匿名 (2007-03-31 10:28:06) 回复

              刚开始时党内的权力斗争还是很明了

              发布者 :好读者 (2007-03-27 14:41:00)

              • 家园 这个话题,以及之下的“托洛茨基”的话题,可以深挖

                用功的话,至少可以写几本学术专著,是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值得在业余时间做一做。

              • 家园 基本同意

                但也得加个先决条件:部分右派脑子不清醒,把给党提意见当成要夺党权,给党内某些势力逼毛泽东让步提供了炮弹。

                • 家园 是毛太轻信自己的控制力和威望了.

                  事先没想清楚,功臣集团,旧管理与类士人集团,还有建国前后吸收不久的青年干部.

                  这三股力量任何一派,都可能添满有限的管理层,而位子又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毛如果能,清醒的认识到矛盾的必然性和本质,他就不该搞百花齐放,而应更多的玩一些抹稀泥之类的手段,叫这种竞争以更良性的方式,在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中展开.

                  不过这种手段与毛一贯的手法区别太大,作为个人要作这么大转变很难,再则他在威望的顶点还是飘了.

                  他既不能阻止以旧管理人员和类士人,及新生青年干部与知识分子,为主的非功臣集团中的人,出现过激甚至企图不自量力的搞清算.

                  也控制不住党内的过度反弹,最后被逼的站队,不但搞的里外不是人,眼看着反右并扩大化,而且其后他自己本身的权力,实际也收缩了(这里面有多少被动,多少主动,很难说,但就算完全出于自愿,那么产生这种收缩的想法,很可能也是由于前面的事,产生了力不从心之感.-----虽然后来他又觉的,自己下去后,接班的还不如自己,重新找回舍我其谁的感觉了.).

                  所以说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太骄傲,毛当时的权力和威望可说是中国五千年所未有之高,倒也值得骄傲,但这一骄傲,就忽略了由于革命的成功,社会主流正由革命化向改良化转变(改变的需要是永远存在的,但不同时期对度的需求不一样.),就一步错步步错,此后进退皆失据(当然,我现在说,一来也只是个人观点不一定对,二来也是事后诸葛亮,在当时不管是毛还是中国其它人,不知道事情的走向,要在当时作出正确判断,是很难的.).

                  • 家园 你对百花齐放的总结有问题

                    这里面不是因为毛轻信自己,而是对共产党官僚集团和民主党派估计不足。

                    所以说毛当时对共产党官僚集团认识不足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未必是主要方面),但是说毛对自己认识不足则实在谈不上。

                    后来经过一系列运动,毛对共产党官僚集团有了更深的认识,才有了文革,这才发动了群众。

                    总的来讲,你讲的有一些道理,但是有偏颇之处。

                    • 家园 两年了,看了更多资料,而社会上也发生了更多新的事,

                      顶一下贴。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571524

                      历史的逻辑与知识分子命运的变迁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565424

                      10月4版资料链集(较早前资料集有增加)

                  • 家园 其实,这是历史的必然

                    党外右派实际就是中国旧式门阀中站队站到共产党这支要改造旧中国的势力旁的一派。他们自恃有功、又自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再加上门阀的本性,他们在不愿改造自己的同时必定是要掌越来越多的权的,这必定是要跟共产党闹矛盾的。即使57年不反右,以后也铁定要反。这就是邓小平说反右没错的根本原因。

                    我推测,毛泽东一开始也没看清这个原因,但是,到了1959年后他就看清了,于是开始酝酿另一件事——文革,这时,他要打击的不是已经被反右打过气的旧门阀,而是要打击党内的新门阀。可惜,这是错误的。

                    • 家园 功臣集团的官僚化也是确实存在的,问题是明摆着的,

                      但时代已经变了,把矛盾激化起来,最后就是进退失据,这是毛的错,对于必然的矛盾,拖一拖,慢慢来,一点点消化,会好的多,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见解,当事人没有想到,虽然遗憾,但也是不奇怪的.

                      • 家园 是事后,但不是诸葛亮。

                        这三十年不都是“慢慢消化”吗?越消化肚皮越撑的难受。

                        • 家园 问题是永远会有的,而且很多问题之源,恰源于成功之时

                          彼其功于一役,不是一个好态度,达成一个永远的美好,从些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童话的结尾,但不是对待世事应有的态度.

                          无数的人想达成这种人间天堂,但实际他们再伟在,也只适于特定的时期,成功之时,往往就是世势变换之时,世势变换之时,往往就是行事当变之时.

                          儒学号称是被独尊了几千年,可实际其长久恰不是源于其不变,而是多变,最简单的例子,孔子的儒学核心是复周礼,自汉武独尊之后,那朝那代,复了周礼?

                          不说儒,说宗教,大的宗教都源于变,而不是固,坚固的也就是所谓原教旨主义者,不仅往往难容于社会,也难容于本教的主宗.

                          问题永远存在,并随时势变化而变化新生,总有一天问题会因太多而无法解决,并导至崩溃,正如死亡之于一个人是必然的一样.

                          但这就是世界,如果这世界喜欢一成不变,那也就不会从无机变成有机,并进化出现在这么复杂的社会型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