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帝国骄雄之完结篇:恐怖份子和开国元勋 -- 史鉴

共:💬12 🌺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帝国骄雄之完结篇:恐怖份子和开国元勋

    直到今天,迈克尔 ▪ 科林斯(Michael Collins) 都是爱尔兰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拥护科林斯的人认为他集华盛顿、林肯和格兰特于一身,领导爱尔兰独立革命,并最终为之捐躯;反对他的人认为他是现代恐怖主义运动的鼻祖,背叛了爱尔兰独立事业。作为爱尔兰共和军的军政首脑,科林斯率领数千人的游击队,挑战大英帝国,经过两年血腥的战斗终於迫使英国坐到谈判桌前,签订了《爱尔兰自治条约》。科林斯发展并完善了恐怖主义策略,诸如以色列的沙米尔、拉宾等人,以及巴解的阿拉法特,都奉他为宗师。沙米尔非常崇拜科林斯,他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的代号就是“迈克尔”。

    科林斯也是爱尔兰历史上公认的悲剧人物。他在两年的战争中出生入死,毫发无损。眼看胜利在望之时,胸怀建国抱负的科林斯却死于自己同胞之手,着实令人慨叹。科林斯之死使爱尔兰失去了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许多史学家认为,如果科林斯能活下来执政爱尔兰,英、爱关系会采取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道,而北爱尔兰问题也早就得以解决。

    1. 爱尔兰独立运动

    爱尔兰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反抗异族统治的历史。爱尔兰最早的原住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对爱尔兰的历史人文影响最大的当属凯尔特民族。凯尔特人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从中欧大批迁徙到爱尔兰,历经600年的移民以后成为爱尔兰的主导民族。虽然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同文同种,但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整个岛屿分为150个小邦,由五个地方望族控制。爱尔兰第一个统一政权由布赖恩 ▪ 勃鲁(Brian Boru)于1002年创立。此后欧陆模式的统一王权政体成为爱尔兰的大势所趋。

    1167年,爱尔兰南部的莱恩斯特国王(King of Leinster)为了实现统一,向英国借兵,结果引狼入室。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被爱尔兰各邦尊为宗主,从此开始了英国对爱尔兰长达750年的异族统治。所谓异族统治,是因为英格兰的主导民族盎格鲁萨克森人,属于日尔曼民族,而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一样,说凯尔特语族的盖尔语(Gaelic),风俗习惯跟盎格鲁萨克森人也大相径庭。起初英国的统治只是名义上的,爱尔兰各邦仍然拥有高度自治权,但这种局面在英国图铎王朝(Tudor Dynasty)被打破。1541年,亨利八世宣布自己为爱尔兰国王,并发动一系列战争征服爱尔兰地方诸侯。伊丽莎白女王继续执行这个国策,在1601年金赛尔一战(Battle of Kinsale)彻底摧毁爱尔兰抵抗力量,从此将爱尔兰置于英国的直接管辖之下。此后的数百年间,英王将爱尔兰的土地不断分封给贵族、功臣,而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迁移到爱尔兰。这些人的到来,在异族统治的矛盾上又加了一层宗教纷争,因为天主教在爱尔兰根深蒂固,而后来的英国人都是新教徒,这些人主要聚居在名为“奥尔斯特”(Ulster)的北方六郡。

    爱尔兰人在1798年和1848年两次发动起义,反抗英国的统治。1798的起义虽然有法国的支持,但由於组织混乱,遭到失败。英国随后于1800年通过法案,废除爱尔兰议会,爱尔兰籍议员只得出席英国下议院,组成一个少数党派“爱尔兰议会党”(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1846到1848年,爱尔兰土豆由於遭受虫灾连年歉收,导致著名的“土豆饥荒”,大约一百万人饿死,另有一百万人移民到美国和澳大利亚,爱尔兰因此丧失四分之一的人口。虽然西方史学界达成共识,英国政府对这次灾难应负管理不善的责任,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一直坚信英国企图对爱尔兰人施行种族灭绝,这也成为他们日后发动暴力革命的依据。

    十九世纪下半叶,爱尔兰自治运动(Home Rule Movement)风起云涌,而领导人帕奈尔(Charles Stuart Parnell)争取到了英国首相格拉斯通的支持。格拉斯通在1886年和1893年两次将爱尔兰自治案提交议会表决,均未能通过。1912年,爱尔兰议会党领袖雷德蒙(John Redmond)乘英国自由党和保守党势均力敌,都在争取爱尔兰议会党的时机,再次提出自治议案,得到广泛的支持。雷德蒙没有料到这一次阻力来自爱尔兰北方六郡。北爱尔兰的新教徒签署血书抵制爱尔兰自治运动,并组织民兵“奥尔斯特志愿军”(Ulster Volunteers)准备战斗到底。不久一战爆发,爱尔兰议会党以大英帝国利益为重,声明自治运动暂停。战争期间,爱尔兰议会党号召爱尔兰人参军为英国而战,并支持英国政府在爱尔兰征兵,因此逐渐丧失了爱尔兰人民的支持。

    爱尔兰议会党的软弱态度使激进民族主义者大为不满,纷纷自立门户。1908年,记者格里菲斯(Arthur Griffith)组建“新芬党”(Sinn Féin,盖尔语“我们自己”),明确提出暴力革命的主张。次年,更加激进的“爱尔兰共和兄弟党”(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由诗人皮尔斯(Patrick Pearse)筹建,皮尔斯甚至提出“血祭爱尔兰”的口号鼓动群众。1916年,皮尔斯联合爱尔兰总工会领袖康纳利(James Connolly)发动“复活节暴动”,遭到英军镇压,大约1,000人丧生。事后投降的15名暴动领导人,包括皮尔斯和康纳利在内,被英军枪杀。康纳利被捕时就已经身负重伤,行刑那天被绑在一把椅子上执行枪决。英军这一野蛮行径激怒了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牺牲的暴动领袖们成为烈士,受到全民的景仰,自治运动从此寿终正寝,而独立成为爱尔兰人唯一的奋斗目标。

    1917年,新芬党整合各民族主义组织,会员达到25万人,而新芬党新一代领导德瓦利拉(Eamon de Valera)和科林斯这时也开始崭露头角,走上前台。这一年英国由於在欧洲战场兵力捉襟见肘,打算在爱尔兰征兵,激起众怒,新芬党趁机取得了天主教会和工会的支持。在次年举行的英国大选中,新芬党大获全胜,赢得爱尔兰74%的选票。新芬党拒绝出席英国议会,于1919年1月21日在都柏林召开爱尔兰议会,选举德瓦利拉为总统。同一天,新芬党的军事组织“爱尔兰共和军”袭击一辆警车,打死两名警察,爱尔兰独立战争正式爆发。年仅29岁的科林斯成为爱尔兰共和军的统帅,领导城市游击战争,最终迫使大英帝国放弃这块占据了750年的领土。

    2. 从邮差到统帅

    科林斯于1890年10月16日生于爱尔兰西科克郡(West Cork),他的父亲60岁才成婚,生科林斯时已经75岁。少年科林斯体格健壮,喜欢运动,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他深受老师里昂斯(Denis Lyons)的影响,接受了许多民族主义观点。15岁的时候,科林斯通过英国邮政局的考试,被分配到伦敦成为一名见习邮差。20岁时,科林斯进入一家股票经纪行(Horne and Co.)工作,在这里学到了财务管理技能。成年以后的科林斯身高六英尺(1.83米),相貌英俊,体魄雄健,穿着讲究,非常受异性欢迎,身边总有佳人陪伴。

    1909年,科林斯加入爱尔兰共和兄弟党,1914年又加入“爱尔兰志愿军”(Irish Volunteers)。1916年4月,科林斯从伦敦回到都柏林,参加复活节暴动,担任康纳利的副官。暴动失败以后,科林斯和其他数百起义者被送到威尔士关押,年底得到大赦。关押期间,科林斯仔细研究爱尔兰历史上的所有起义,总结教训,以确保下一次起义的胜利。出狱以后,科林斯负责筹建资金,救济在复活节暴动中牺牲的起义者家属。1917年10月,科林斯被推选进新芬党常委会。1918年5月,科林斯出任爱尔兰志愿军的情报总长。他建立起一个覆盖爱尔兰和英国的情报网,在英国政府、警察和军队里都安插了间谍。这些间谍为科林斯多次截获重要情报,很多时候英国内阁的绝密文件还未送达都柏林政府,就已经出现在科林斯的桌上。

    1918年夏天,英国抓捕包括德瓦利拉在内的一大批新芬党领导人,科林斯侥幸逃脱,从此成为爱尔兰独立运动实际上的领袖。这年12月的英国大选中,新芬党赢得73个席位,而科林斯也顺利当选议员。1919年1月,新芬党在都柏林召开爱尔兰议会建国,推选尚在狱中的德瓦利拉为总统,科林斯为财政部长。新政府被英国宣布为非法,不得不转入地下。科林斯上任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筹集25万英镑资金,以支持独立运动。由於科林斯不可能利用媒体广告,而英国军警定期突击搜查各银行,使筹资活动困难重重。即使如此,科林斯最后筹措的资金超过了25万英镑的目标,而美国的爱尔兰移民更是捐助了5百万英镑。

    1919年2月,科林斯前往英国,主持营救德瓦利拉的行动,并亲自参与劫狱,然后顺利将德瓦利拉偷运回爱尔兰。3月,科林斯又组织了一次营救行动,从都柏林的一座监狱里救出20人。面对英国政府的铁腕政策,科林斯将爱尔兰志愿军改组为“爱尔兰共和军”。爱尔兰共和军的宗旨是以暴力推翻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爱尔兰共和军名义上从属于新芬党,实际上独立行动,而科林斯则是共和军的灵魂。

    3. 独立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爆发时,英国在爱尔兰有5万驻军,另有准军事组织“皇家爱尔兰保安队”(Royal Irish Constabulary) 约1万人维持治安。保安队装备步枪,驻扎在军营里,并有大批眼线散布于爱尔兰城乡各地。此外“都柏林大都会警察局”(Dublin Metropolitan Police)也是一只重要力量,警察局有七个处,A-D处管辖都柏林城区,E、F处管辖城外各郡,G处是情报部门,由便衣特工组成。相比之下,爱尔兰共和军一共才3千人。

    1919年4月7日晚上,科林斯在一个间谍的接应下潜入警察局G处总部,花了整整一晚上翻阅机密文件。随后科林斯得出结论,战胜英国的关键在於破坏其情报网络,用他的话说就是“除掉英国的耳目”。科林斯认为,英国能够迅速补充每一个损失的士兵,但补充损失的特工就非常困难。在科林斯的指挥下,爱尔兰共和军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袭击保安队和警察局便衣特工。负责攻击保安队的游击队又称作“飞行纵队”(Flying Columns),每个战术单位不超过30人,专门袭击保安队的军营和军车。4月22日,飞行纵队首次袭击保安队军火库得手,抢到大批武器弹药。此后游击队又几度出击,迫使保安队关闭了偏远地区的军营,将部队集中到几座戒备森严的大军营里。

    这年7月,科林斯在爱尔兰共和军的情报机构挑选干员组成暗杀组,专门刺杀警察局侦探和便衣特工。暗杀组通常给刺杀目标发出警告,以观后效,如果被警告者从此消极怠工,就能够幸免。7月30日,一个名叫斯密思(Patrick Smith)的探长成为暗杀组第一个受害者。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行动激怒了英国政府。8月,新芬党和爱尔兰议会均被宣布为非法组织。9月,英国军警突袭新芬党总部,大肆搜捕,科林斯趁乱逃脱。为了报复英国政府的此次行动,科林斯命令手下在当天晚上暗杀了搜捕行动的领队霍依探长(Daniel Hoey)。

    进入1920年,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行动逐渐升级。科林斯在一系列暗杀行动中表现出的冷酷无情和坚韧不拔,着实让英国当局又恨又怕,悬赏1万英镑捉拿科林斯,死活不论。被科林斯锁定的目标,几乎无人可以逃脱。在镇压1916年复活节暴动时一个名叫威尔逊的英国军官殴打被俘的起义者,让科林斯记在心上。4年以后,科林斯侦知此人调到维克斯福郡(County Wexford)任保安队地区总监,派人将他刺杀。1920年3月,爱尔兰共和军领导人之一麦克田(Thomas MacCurtain)被当局捕杀,而保安队地区总监斯万奇(Oswald Ross Swanzy)应对此负责。英国政府为了保护斯万奇,将他秘密调到北爱尔兰的利斯本(Lisburn)。科林斯的情报网查出了斯万奇的藏身之处,一个暗杀组立刻出发,于8月22日在利斯本一座教堂外面将他击毙。

    在爱尔兰共和军的打击之下,许多保安队和警察局的官员提前退休,留下来的人也开始敷衍了事,爱尔兰的警备陷于瘫痪。为了扭转局面,1920年3月英国政府招募退伍军人1万5千人进入爱尔兰加强警力。这些人被称作“黑棕部队”(Black and Tans),因为他们身穿黑色或棕色的军装。是年9月,英国政府又招募退役军官1千5百人组成“辅助军官团”(Auxiliary Cadets)到爱尔兰支援黑棕部队。黑棕部队同爱尔兰共和军针锋相对,以恐怖和暗杀还以颜色。为了镇摄爱尔兰人,黑棕部队将爱尔兰共和军的根据地科克市中心付之一炬,并驱车到爱尔兰乡村向集镇田野盲目扫射,更加激起爱尔兰人的同仇敌忾。黑棕部队的暴行也经常被英国和国际媒体揭露,英国爱尔兰政策的道义立场受到广泛质疑。

    1920年秋天,英国政府从开罗军情局调遣一批精英特工到达都柏林,企图渗透进爱尔兰共和军内部搞破坏,伺机刺杀科林斯及其他领导人。这些人都是一战中活跃在各国的资深间谍,被英国媒体称为“开罗帮”。英国政府调来这些人的原因,大概在於伦敦的军情机构被爱尔兰共和军严重渗透,不堪使用。“开罗帮”刚到都柏林不久,就让科林斯的情报网一一查实身份。11月21日,科林斯先发制人,派遣暗杀组在都柏林几个地方同时下手,刺杀了大约20名“开罗帮”特工。其中一个暗杀组的领队名叫勒马斯(Sean Lemass),日后成为爱尔兰总理。这次行动让英国当局恼羞成怒,丧失理智,当天下午派军队冲进都柏林一个足球赛场,向看台上的观众开枪,当场打死13名球迷和1名球员。这个事件被称为“血腥星期天”载入史册,英国在爱尔兰的民心丧失殆尽。

    进入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已经变成了双方意志力的较量。科林斯后来承认,到1921年春天,爱尔兰共和军的处境已经举步唯坚,而英国政府也面临困难的抉择。继续这场战争意味着增派军队,追加军费,而一战过后的英国百废待兴,财政捉襟见肘。同时,美国政府由於受到本国爱尔兰族裔的压力,对英国的爱尔兰政策也颇多微辞。5月25日,爱尔兰共和军发动了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袭击,攻克并焚烧了都柏林海关大楼。但英国部队随后赶到,打死打伤游击队员18人,俘虏70人。虽然爱尔兰共和军在这次行动中损失惨重,但对英国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撼,大英帝国的意志力终於崩溃。6月22日,英王乔治五世在贝尔法斯特发表讲话,敦促双方和平对话。7月11日,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军达成停火协议。

    在两年的战争期间,科林斯多次遭到围捕,每次都从后门或房顶死里逃生,这更增加他的传奇色彩。科林斯好几次被英国军警拦住盘问,但由於英国人手头没有科林斯的照片,无法有效辨认。科林斯胆大心细,从来不化妆,穿着西装,骑着自行车,在都柏林的大街小巷穿行。当遇到英军的盘查路障时,他总是镇定自若,主动上前和英军士兵搭话,询问发生了什么事。由於科林斯温文尔雅、仪表堂堂,看上去象是守法商人,所以盘查的英军从不起疑。

    停火以后,新芬党领袖德瓦利拉派遣格里菲斯和科林斯赴英谈判,而英方代表是英国首相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殖民地事务大臣丘吉尔。格里菲斯和科林斯都拒绝前往,科林斯认为自己是军人,又是英国痛恨的人物,恐怕不适合谈判的气氛。而他私下里也表示谈判代表是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容易招致人民的憎恨。最后德瓦利拉操纵爱尔兰议会投票通过议案,命令格里菲斯和科林斯赴英谈判。科林斯最终还是以大局为重,毅然前往英国。

    德瓦利拉是爱尔兰最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却派格里菲斯和科林斯赴英,面对乔治和丘吉尔这样的谈判高手。德瓦利拉的传记作者后来在书中指出,这是老奸巨猾的德瓦利拉推卸责任的伎俩。他明白以爱尔兰手中的谈判筹码,根本无法达到独立建国的目标,谈判结果注定会让爱尔兰民众大失所望,所以这个“卖国”的黑锅还是留给性情耿直的科林斯去背吧。

    4. 内战

    科林斯一旦坐到谈判桌前,就竭尽全力谋求和平解决争端。格里菲斯和科林斯要求爱尔兰全境独立,而英国只同意给予爱尔兰自治领(Dominion)的地位,并把北方六郡划了出去。正如德瓦利拉事前所预料的,英国政府立场强硬,而爱尔兰方面并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科林斯头脑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要求爱尔兰独立时机尚不成熟,而自治领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过渡阶段;合并北爱尔兰六郡也不现实,如果能够将天主教人口居多的北爱尔兰南部两郡划过来就很不错了。科林斯以一个政治家务实的态度同意了英方的条件,他在签署条约时自嘲地说:“我这是签署了自己的死亡判决书。”

    果然,《爱尔兰自治条约》在爱尔兰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感到被出卖了。德瓦利拉公开表示条约不能接受,号召爱尔兰人民继续战斗,直到英国政府承认爱尔兰独立国家的地位。科林斯则表示条约是目前爱尔兰能够取得的最好结果,以大英帝国的财力物力,战争可以永无止境的继续下去。他说:“爱尔兰可能是欧洲目前唯一有美好希望的国家,我们手中握着一个伟大的机遇,现在有谁还能干涉我们的自由?” 许多有识之士也意识到,英国停战和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同情爱尔兰的国际舆论。如果爱尔兰放弃这次和解的机会,将失去国际社会的支持。

    爱尔兰议会最终以64对57票批准了条约,德瓦利拉率领反对条约的议员退出议会,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迈出了内战的第一步。格里菲斯随后被议会推选为新总统,科林斯为临时政府总理。条约导致爱尔兰共和军分裂,拥护条约的部队被编为“爱尔兰自由国军”(Irish Free State Army),反对条约的部队保留原称号。爱尔兰共和军开始占领都柏林各个战略要地,和政府军剑拔弩张,内战一触即发。科林斯并不希望看到过去的同志兵戎相见,他不断同德瓦利拉及其同党对话,在爱尔兰各地奔走,呼吁防止内战。在一次集会上,科林斯对民众说:“给我四年时间,我会给你们一个爱尔兰共和国。”

    科林斯的努力徒劳无功。1922年6月28日,爱尔兰共和军占据都柏林的政府大楼“四法院”(The four Courts),科林斯不得不命令政府军炮轰四法院,爱尔兰内战正式爆发。议会立刻任命科林斯为政府军总司令。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政府军将爱尔兰共和军从战略要点一一驱逐出去,收复都柏林全城。科林斯的一个军事杰作是指挥政府军在爱尔兰南部海岸两栖登陆,一举攻克爱尔兰共和军的大本营科克市,将其驱逐到乡村里去。

    5. 殉难

    1922年8月,政府军收复科林斯的故乡西科克郡。科林斯不顾疾病缠身,前往视察。科林斯的情报官员非常担心他的安全,科林斯一笑置之:“他们不会在我的家乡向我开枪。” 8月20日,科林斯到达科克市,会见了当地军政官员。战局的发展显然让科林斯心情不错,病情也有好转。22日早晨,科林斯几个箭步冲下旅馆的楼梯,跳上专车,在两辆装甲汽车的护送下出发前往西科克镇。由於道路崎岖,科林斯的车队和前哨摩托车失去联系,不得不在小镇班登(Bandon)停了下来。科林斯的卫兵向酒馆主丹尼 ▪ 隆(Denny Long)问路,隆殷勤地答复了。

    非常不幸,隆其实是爱尔兰共和军的一个眼线,而在他的酒馆里正在召开当地共和军的一个会议。得知科林斯的车队路过时,共和军指挥官迪西(Deasy)迅速作出伏击的决定。伏击地点选在一个叫比纳布拉斯(Beal na mBlath)的地方,这是科林斯返回的必经之地,道路旁边有一个山坡,长着灌木丛。伏击小队在道路上埋了三颗地雷,而37名狙击手隐蔽在山坡上的灌木丛里。他们一直等到黄昏,但科林斯的车队并没有出现。迪西认为科林斯一定是在某一个军营停留过夜,於是下令拆除地雷,解散队伍。

    傍晚8点,正当共和军伏击小队刚刚拆除地雷时,科林斯的车队出现了。原来科林斯到达西科克镇以后受到民众热情欢迎,多逗留了几个小时。此时有好几个当地人警告科林斯返回时当心伏击,他都认为是无稽之谈。科林斯的车队进入比纳布拉斯山谷时,突然枪声大作。科克地区警备司令道尔顿(Emmet Dalton)有应付伏击的经验,他对司机喝道:“加速冲过去!” 科林斯却下令停车反击。两辆装甲车上的维克斯机枪以猛烈的火力扫射山坡上的灌木丛,让伏击者抬不起头来。共和军伏击队员仅仅装备步枪,而且分散在山坡各处,根本无法压制科林斯车队的火力。双方交火大约半个小时以后,迪西下令撤退。

    科林斯看到伏击者起身逃窜时,从车后隐蔽处跳起来高喊:“大家跟我来,敌人逃跑了!” 於是十几个士兵簇拥着科林斯向山上追去。正在这时,凄厉的枪声撕破夜空,一颗子弹从科林斯的侧后方飞来,击中他的头颅,科林斯应声倒地。开枪的人名叫奥尼尔(Sonny O'Neill),一战时曾是英军特等射手。他没有和别人一起离去,而是等待机会想干掉那个“大个子军官”。打完这一枪以后,奥尼尔才满意地消失在夜幕里。

    当副官欧康奈尔(Sean O'Connell)和道尔顿等人将科林斯拖到车后时,很快发现他已经无可挽救。欧康奈尔握着科林斯的手,俯身在他耳边低声背诵圣经的忏悔词,而科林斯的手指微微触动以示回应。欧康奈尔后来回忆道:“我还没有背诵完整篇忏悔词,将军的双眼就已经合上,而脸上渐渐显出死亡的苍白颜色。” 科林斯死时年仅32岁。

    科林斯的死震惊了整个爱尔兰,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停放科林斯遗体的殡仪馆瞻仰遗容,而数十万人拥挤在灵车经过的道路两边作最后的道别。科林斯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他拥有建设爱尔兰的伟大构想:“我们国家的实力基於经济自由和知识、道义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爱尔兰将成为世界上一盏夺目的明灯. . . 我们的建国目标是一个自由统一的爱尔兰,而全世界的爱尔兰民族要联合起来,为实现爱尔兰的繁荣和盛名而努力奋斗。” 科林斯的英年早逝使爱尔兰和整个欧洲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

    6. 后话

    爱尔兰共和军于1923年5月宣布停战,爱尔兰内战结束。1927年,德瓦利拉宣布脱离新芬党,另外建党参加爱尔兰议会。1932年,德瓦利拉当选爱尔兰总理,他的党在以后的50年间一直是爱尔兰执政党。德瓦利拉于1975年去世。

    科林斯的建国预言最终得以实现。1937年,德瓦利拉主持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宣布爱尔兰是一个“独立民主的主权国家”。1949年4月18日,爱尔兰共和国成立,正式和大英帝国割断任何宗主联系。

    爱尔兰共和军于1936年被爱尔兰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此后一直在地下活动,对英国本土和海外军事机构进行恐怖主义攻击。1979年,爱尔兰共和军用炸弹刺杀了蒙巴顿勋爵,并于1984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刺杀首相撒切尔夫人等英国内阁成员未遂。

    新芬党在德瓦利拉退出后逐渐式微,1938年和爱尔兰共和军合流,宣扬武力统一爱尔兰。1968年,新芬党发生分裂,其马克思主义左翼组建爱尔兰工人党。1986年,新芬党终止抵制爱尔兰议会,自1922年以后首次赢得议会席位。1997年,新芬党参加爱尔兰和平会谈,会谈决议在北爱尔兰组建民选议会,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共同治理北爱尔兰,新芬党议员被选进了北爱尔兰议会。2003年11月举行的大选中,新芬党成为北爱尔兰议会最大的民族主义党派。

    7. 结语

    大英帝国即使在最强盛的时候,其内部也是离心力和向心力并存。向心力的代表当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而爱尔兰和印度则是离心力的表现。仔细考察这两股力量,我们可以发现,展现向心力的英国殖民地大多是盎格鲁萨克森民族为主导的移民国家,和英国同文同种,比较容易产生认同感。而爱尔兰、印度等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不甘心长居大英帝国的屋檐之下。

    英国占据爱尔兰长达750年,对爱尔兰人归化加同化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歇,但依然无法阻止爱尔兰人民谋求自由独立。科林斯领导的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凭借坚定的信念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终於创造了奇迹,逼迫大英帝国折腰,成为无数后人谋求民族独立的典范。但由於他首创恐怖主义策略获得成功,也给了无数有志于此的人希望,其后患无穷,对今天的国际形势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但是他的恐怖主义是对于特定人的

      而现在的恐怖主义是针对不特定的平民的!很大的不同!

    • 家园 挺一下老爱尔兰

      看过一本书叫《安吉拉的灰烬》,虽然也看过无数有关爱尔兰人民的反英斗争的作品,但这本书里描写的爱尔兰人民的苦难和普通爱尔兰人对祖国的爱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尽管这并不是该书的最主要内容)。

      自由的爱尔兰万岁!打倒英帝国主义!

    • 家园 真是一个杰出的战略.

      科林斯在一个间谍的接应下潜入警察局G处总部,花了整整一晚上翻阅机密文件。随后科林斯得出结论,战胜英国的关键在於破坏其情报网络,用他的话说就是“除掉英国的耳目”。

    • 家园 Without Robert Clive?
      • 家园 哈哈,让AJ兄失望了,我准备了十几个人物,最后只写出这八篇来。

        原来打算写的人物,还包括Walter Raleigh, Robert Blake, Oliver Cromwell,Robert Clive,以及祖鲁王Cetshwayo等等,但由於材料搜集得不够充分,没有把握写得好看,才忍痛放弃了。帝国骄雄系列忽视了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和统治,的确是一个缺陷。AJ兄是专业潜水员,如果能找到Robert Clive的详细材料,一定让我一饱眼福。

        • 家园 【文摘】克莱武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近代以后,殖民国家的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

          人和英国人相继侵入印度。处于四分五裂的印度诸王国任殖民列强瓜分、宰割。偌大一

          个印度的历史,几乎全是外族侵略征服的历史。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

          果》一文中,一语中的地指出;“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

          史”。

          分离崩析的印度莫卧儿王朝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广大地域。

          莫卧儿玉朝建立时期,印度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保持了大约150年的和平繁荣,对外

          贸易吸引着许多欧洲商人前来印度。1498年,葡萄牙人伽马第一次在印度海岸登陆后,

          寻找香料的葡萄牙商人很快就取得果阿、达曼等地区。继葡萄牙商人之后,荷兰、法国

          和丹麦诸国公司也参加了海岸贸易。所有竞争者都渴望建立海岸贸易中心,向远至日本

          和新大陆等地的市场输出棉织品、食糖、蓝靛和硝石。英国殖民者,大致与荷兰同时入

          侵印度。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特许建立一个名叫“在东印度群岛贸易的伦敦商人的总裁

          和公司”的英国商人机构,在15年内垄断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的英国商业,这个公司

          一般人通称为“东印度公司”。16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打败了苏拉特附近的一

          支葡萄牙人船队,从而增强了英国人的威信,莫卧儿帝国才颁发一道敕令,准许英国人

          建立一个永久性的代理店,从此,英国人才得以慢慢扩展势力。17世纪之后,欧洲各国

          的东印度公司已有相当的力量,它们盘踞在沿海地区一带,从事通往东亚、非洲和欧洲

          的贸易,进而截获印度人对外贸易和航运的利润,甚至无法无天地劫夺海上的印度船舶,

          掳去沿岸居民,把他们变卖为奴。印度已处于被欧洲列强瓜分为殖民地、附属国的危险。

          莫卧儿帝国是一个封建独裁的国家。莫卧儿大帝是最高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上征税

          就是他的收入基础。皇帝私领而为君主本人所直接占有的耕地约占全部土地的八分之一,

          其余的土地作为采邑,赐与封建贵族。在封建阶级的行列里,国王政权与大封建主之间

          进行着时而公开、时而隐蔽的经常的斗争,这些斗争甚至在莫卧儿帝国隆盛时期也没有

          间断过。随着争夺王位的内战和反对莫卧儿帝国起义的爆发,宣告了这个帝国的崩溃。

          在这个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新兴而有生命力的马拉特人那样的国家,也独立了衰弱无

          力、形如莫卧儿帝国的缩本或裂片的孟加拉、奥德、海德拉巴这样的国家。

          印度这种积弱不振、边防空虚的状况被它的邻邦利用了。波斯纳狄尔为传说印度有

          大量财富和莫卧儿大帝有无尽宝藏,率部侵入旁遮普,并且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便进

          到德里。纳狄尔在卡尔拿耳战役中轻而易举地击溃了莫卧儿的军队,打开了首都的大门。

          纳狄尔抢劫了德里的财富和莫卧儿大帝的珍宝,并强迫把印度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他。

          马克思在《印度史编年摘要》中指出:“满载宝物的纳狄尔返回故国,使莫卧儿帝国濒

          于完全破产之境。”

          继纳狄尔之后,阿富汗国家又崛兴起来。阿富汗在其首领阿赫美德沙的率领下,

          1750年夺取了旁遮普的西四省,1751年便征服了旁遮普的全部,1752年征服了克什米尔,

          1757~1753年将它的政权推进到塞尔信德,在劫掠了印度的首都之后,便把莫卧儿大帝

          转变为阿富汗政策的工具。后来,马拉特人的大军出现于印度斯但北部,并攻下了德里,

          把阿富汗人驱逐到印度河以外。阿富汗人不甘心央败,阿赫美德沙于1759年带领4万军

          队出现于印度,并重新占领了德里。1760年马拉特人携有2400只象和多门大炮的10万战

          士出现于印度斯但,不久便被阿富汗人彻底歼灭了。

          18世纪中叶印度国内的情况已明白暗示给法国人,后来又暗示给与他们竞争的英国

          人由贸易转入领土侵占、再转入公开掠夺的道路了。英法两国为了夺取殖民霸权和贸易

          独占权而进行的世界性的斗争也席卷了印度。

          法属印度领地总督迪普莱克斯是着手用印度雇佣兵(印度士兵)来组织军队的第一

          个人。印度士兵受着法国军官的指挥,接受欧洲方式的教练,佩戴欧洲样式的服装,成

          为以印度人之手使印度陷于殖民主义屈服之下的主要工具之一。印度各封建主之间的战

          争,曾给东印度公司开启了广阔的干涉余地。迪普莱克斯在印度王公中拉拢反英国人的

          同盟者,随后便着手制服他们。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

          在科罗曼德尔海岸有英国人的马德拉斯和法国人的本地治里的商业据点,这两个地

          方都是设防城市,各约有500欧洲人和25000印度人。英国人还在本地治里以南不远的地

          方据有圣大卫堡。欧洲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使英国与法国成为敌对的双方,从而也使两

          国的商业公司处于交战状态。英国海军在印度海域捕获了法国的船只,从而触发了英法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卡纳蒂克――欧洲人对科罗曼德尔海岸及其腹地的称呼,包括马

          德拉斯、本地治里、圣大卫堡等城市,是英国人和法国人长期角逐的舞台,故战争以卡

          纳蒂克命名)。当时,法国人在印度海域没有舰队,迪普莱克斯向毛里求斯总督杜?布

          尔东奈发出紧急呼呼,请求援助。朴?布尔东奈装备了一支有8艘战列舰的分舰队驶抵

          印度海上,顿时使战局为上改观。英国舰只不愿也不能和法国人进行一次重大的战斗而

          离开,从而使整个马德拉斯海岸受到法国舰队的支配。于是,法国人从陆地和海上两方

          面包围马德拉斯,英国人在陆地或海上同法国人作战都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无能,遂使法

          国人只以阵亡6个人的轻微代价,占领了马德拉斯,这次胜利使法国在南印度诸王公心

          日中留下了所向无敌的威武形象。迪普英克斯还以只率领着几千法国毛瑟枪乓就击败了

          受英国人挑唆的印度士兵而威名大振,法国暂时获得了全胜。

          但是,由于胜利,法国人对如何处理马德拉斯产生了分歧。迪普莱克斯不仅不同意

          在得到一笔相当的赎金后将马德拉斯交还,而且还彻底地洗劫了马德拉斯。法国舰队意

          外地受到一次飓凤的袭击,损失惨重,被迫撤出印度海面。法国人的撤离,使英国人重

          新获得了制海权,致使迪普菜克斯围攻圣大卫堡长达18个月的进攻受挫。英国舰队为报

          复法国洗劫马德拉斯,从陆地和海上两路包围法国人的商业据点本地洽里,但由于英军

          缺乏军事技术和雨季将要到来,英军被追撤除包围。当英军再度进行包围时,欧洲奥地

          利帝位继承战争以缔结《亚探条约》而结束了。根据条约规定,马德拉斯交还给英国人,

          与以英国人在法属加拿大所夺取的路易斯堡相交换。英法之间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以

          任何一方都没有获得任何领土而告一段落。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证明了制悔权的极大重要性。按照他们的处境和实力,谁拥有

          制海权,推就能获得决定性的和永久的胜利。当时,法国的势力实际上只限于卡纳蒂克

          一地,而英国人在孟买和孟加拉都有重要的殖民地,法国人处于劣势状态。然而,才智

          出众的迪普莱克斯从印度大军被少数法军彻底击溃的战争中总结了经验:良好的军纪和

          新式的装备,要比单纯的人数重要得多;庞大的亚洲军队,已不能再与少量而精良的欧

          洲军队为敌了。如果法国拥有这么一支勇敢而又有纪律的军队,那就是一件有效的武器,

          在印度王公之间发生争斗时,这件武器就可能成为一种决定因素;如果能得到一个印度

          当权者的威望和资源的支持,法国人也能战胜英国人。法国人暗暗地等待时机。

          时机终于来到了:海德拉巴和阿尔科特发生了王位继承的争执,迪普莱克斯便把法

          国的傀儡扶上了统治地位。感恩的统治者也给法国盟友以适当报酬,任命迪普莱克斯为

          克里希纳河以南莫卧儿帝国全境的总督,并划给法国一大片领土,使法国东印度公司迅

          速成为德干和卡纳蒂克地区的太上政府。藩属国家成了法国人的聚宝盆。迪普莱克斯本

          人从他手下的王公那里得到200万卢比的“礼物”,并获得了广阔的土地。迪普莱克斯

          的助理们也追随他的榜样,对藩属国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

          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

          英国人很快地采用了迪普莱克斯的战略,利用印度王公的势力,打击法国人的力量。

          英国人明白,如果不去支援印度王公,让法国人放手完成迪普莱克斯的计划,英国人将

          会无可挽救地丧失在马德拉斯的地位,于是英国人在新总督桑德斯的领导下,全力投入

          斗争;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决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支

          持他。这样一来,虽然英法两国当时没有在欧洲正式宣战,甚至也没有公开承认敌对,

          但他们却在印度支持地方势力,进行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爆

          发了。

          在战争中,法军围攻英军据点特里奇诺波利,久攻不克。英军为了救援这个据点,

          施用“围魏救赵”之计。受命执行的克莱武率领200名欧洲人和300名印度士兵,几乎没

          有遇到什么抵抗便占领了阿尔科特这个首府,不出所料,法国果然派遣一支援军去收复

          首府。克莱武英勇地守卫了这个城市达53天,一直到包围他的部队撤离为止。

          占领阿尔科特这一勇敢的业绩,立即提高了英国人作为一支战斗兵力的荣誉,并致

          命地打击了法国人的威望。负责包围特里奇诺波利的法国将军落荒而逃而被英国人反包

          围,派去增援的法军也投降了英军。法国将军和他的部队兵无斗志,很快便成为英国人

          的俘虏。英国人的胜利使迪普莱克斯的强烈期望落空了,由于他手下的将领出奇的愚蠢

          和无能,他丧失了几乎已经到手的战利品。

          面对挫折,迪普莱克斯仍然继续努力,以积极的军事行动包围了特里诺奇波利。但

          是法国国内当局根本不了解这位有才华的总督的高明政策的全部内容,却为他这种政策

          所造成的挫折和沉重的财力损失不耐烦,火速召回了迪普克莱斯,并同英国缔结了一个

          双方都同意不干涉当地王公间的争吵,双方保持缔结条约时各自实际占有的领土的条约。

          这样,法国差不多丧失了迪普莱克斯为他们所赢得的一切。德干的贵族厌恶法国人,千

          方百计地想将法国人赶出去,法国人还是尽力维护了在北方行政区的一些利益。

          英国人和法国人之间的短暂和平,使英国腾出手来觊觎印度最富庶的地区――孟加

          拉。孟加拉在一位苏巴达尔的统治下,这个苏巴达尔名义上承认德里莫卧儿皇帝的宗主

          权,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国王,但由于缺乏任何政治实力和安定,阴谋和变革成风,

          贪污和无能损伤了这个国家的无气。由于这个国家衰败,英国人在那里几乎是为所欲为:

          英国人借口防范法国人,不但在旧的炮台上架起了大炮,而且未经允许,就开始修筑新

          炮台。这件事激怒了孟加拉的统治者,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即位后,立即用非常直率的

          挖词通知英国人:他把英国人仅仅看作一批商人,而且他们贝仅以这种身份才是受欢迎

          的;他不同意最近修筑炮台,并坚持要他们立即拆毁。纳瓦卜(即统治者西拉杰一乌德

          一道拉)还派遣了专使,带着类似的训令前往加尔各答,要英国人交王所扶植的傀儡的

          家眷,重申拆毁新筑炮台的命令。在英国人婉转拒绝的情况下,纳瓦卜便认定英国人是

          不共戴天的敌人,以罕见的干劲行动起来,先发制人,突然对英国开始了战争,发动了

          对加尔各答的进攻。三天之后,英国总督、守军司令及许多英国要人放弃了这个城堡,

          逃到船上避难,威廉堡经过微弱的抵抗后,向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投降。

          据霍尔韦尔记述,英国人被俘虏后,便发生了占领加尔各答历史上永远难忘的“黑

          洞事件”:146个英国俘虏在夜里被关在一间18英尺长、14英尺10英寸宽的称为“黑洞”

          的小房间里,123人因窒息而死,只剩下23个可怜的幸存者向人们诉说那个悲惨的夏夜

          里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当然加深了英国人对孟加拉人的仇恨,报复只是个时间问题。

          英国东印度公司刚一知道加尔各答陷落的消息便作了战争准备,立刻决定派遣一支

          庞大远征军,凑巧有一支预备征讨法国人、配备齐全的陆军和海军可以马上动用,领导

          陆军的是克莱武,统帅着舰队的是海军上将华生。在英国的大军压境下,未经任何激烈

          的战斗克莱武便于1757年克服了加尔各答,随后便掠劫了胡格利,并毁坏了该城许多宏

          伟的建筑物。

          英国人攻下加尔各答后,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不顾英国人挑起的衅端,同英国签订

          了《阿利纳加条约》,承认了不但要恢复东印度公司早先的权利及免税待遇,而且还要

          对他们所受的损失和伤害给予合理的赔偿。但是,当英国人正准备征讨孟加拉领土内法

          属设防港埠昌德纳戈尔时,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则采取了不能允许他的一部分臣民被另

          一部分臣民欺侮的政策,植责英国人破坏了《阿利纳加条约》。断然宣布他决不牺牲法

          国人。但是他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去保护法国人,令人费解的是他却调走了昌德纳戈尔

          附近的大军,使该城轻而易举地被英国人征服了。

          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明白,当其与英国人发生任何战争时,法国人的支持具有不可

          估量的价值。于是他非常慷慨地在宫廷中给法国流亡者安排避难所,井拒绝把法国人赶

          走。甚至英国人提出以军援作为交换条件的时候,也没有达到目的。英国人充分认识到

          局势的危险:当他们正在和法国人作战的时候,一位孟加拉的纳瓦卜同情法国的事业,

          将会使英国人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英国人决心废除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而把英国的

          傀儡置于孟加拉的宝座上。英国人物色到孟加拉的显贵米尔?贾法尔,并同他签订了盟

          约,规定了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在加尔各答的主要职员提供的军事援助所给予的报

          酬。

          征服孟加拉的普拉西战役

          孟加拉当时拥有7万名军队,筑壕固守。克莱武指挥的军队只有900名英兵和2000名

          印度士兵,双方实力悬殊。战役开始前,诡计多端的克莱武,事先买通了孟加拉军队的

          将领米尔?贾法尔作为英国的内奸。战役打响后,适逢一场倾盆大雨,孟加拉军和法军

          的枪炮火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军的枪炮火药都预先盖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因此,

          当孟加拉军队向前冲锋时,遭到英军枪炮的密集射击,死伤甚众。贾法尔按兵不动,其

          他孟加拉军队也心怀异图,许多驻军对英国人很少甚至不加抵抗,从而使孟加拉的军队

          变成一群乌合之众。英军几度大炮齐发,孟加拉军队惊慌失措,狼狈而逃。米尔?贾法

          尔率领的骑兵转到克莱武方面,孟加拉的军队就在一场大屠杀中被歼灭了。据《近代的

          旅行家》一书描述:率领孟加拉军队的莫汉拉尔“正在与敌人近战,他的大炮很得力,

          他的步兵利用隐蔽处及其他阵地,向敌人队伍里倾泻了许多子挥。正在这时,他接到了

          后退及撤退的命令。”西拉杰一乌德一道位“以急件接连命令莫汉拉尔,莫汉拉尔终于

          服从,从他前进的阵地退却了,莫汉拉尔这一退却,强烈地影响了他的部队。部队目击

          他们的主将退却,斗志就消沉下来;同时侦知某些部队在逃跑(因为他们是共谋者),

          他们也四散逃跑了;每人都仿效其紧邻的伙伴,因为这时逃跑已完全不可耻;纵使没有

          人追赶,也一整队一整队的逃跑;顷刻之间,整个军营逃亡一空。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

          得知他的军队逃跑而大惊失色;他不惧伯面前有英国人,而主要怕在他自己周围的内奸,

          他完全失去了坚定的意志,被全军弃营溃逃弄得惊慌失措,自己也一起逃跑了;跑了一

          整夜,约在翌晨8点钟,抵达他城内的宫室”。

          西拉杰一乌德一道拉失败的消息,顿时在城内引起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他想集中他

          的部队,但官兵们都四散地溃逃了;他拿出重金劝诱军队来支持他,但已不起作用。在

          无计可施的时候,便带着他的妻子和一个亲信仆人逃走,后被英国人追上,引渡于米尔

          ?贾法尔之后,被处死了。米尔?贾法尔随之被宣布为孟加拉的纳瓦卜。

          普拉西战役简直不是会战,英国人只以死伤72人的代价,歼灭了孟加拉的7万大军,

          赶走了一个纳瓦卜,换上了一个英国傀儡。东印度公司由此获得了一大笔钱,克莱武和

          他的同僚都得到了大量的报酬。普拉西战役虽然只是一个小仗,但它的结果却比世界上

          许多最大的战役还重要,它为英国人征服孟加拉,以至最后征服整个印度铺平了道路。

          这次战役还带来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加强了英国作战资源和经济资源,为彻底打败法国

          在印度的势力奠定了最后的基础。

          由于东印度公司操纵了拥立的大权,傀儡纳瓦卜的纪元也从这时开始了。普拉西战

          役恢复了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以前的地位,取得了24个“帕拉加拉”的封地,同时补偿了

          英国人所受的损失。1757年7月15日签订的条约的两个条款,标志了英国军政霸权的建

          立:“英国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不论他们是印度人还是欧洲人”;“不论何时,当

          我要求英国援助时,我将负责供养他们”,从而使当地的统治者处于东印度公司的控制

          之下。这位纳瓦卜答应赔偿那些在加尔各答围城时受苦的人,付出了1770万户比;给英

          国陆军、海军和官员的礼物和赠品总数约125万英镑,仅克莱武的一份就达23.4万英镑,

          而这些还只是有案可查的礼物。

          英国在普拉西战役后控制了孟加拉,便把斗争的矛头又指向了法国。法国在孟加拉

          的属地昌德纳戈尔被英国人占领后,曾派舰队到达印度领海,其目的是企图进攻马德拉

          斯。

          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

          英国人探听到法国远征的消息,马上派遣舰队火速把增援部队开到了马德拉斯,并

          且先于法国人登陆。法国人开始包围圣大卫堡,迫使该地投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

          是在围攻马德拉斯过程中,由于法国军队中时常发生饥饿暴动,军官们不听指挥,造成

          久攻不克的僵持局面。与此同时,英国舰队击败了法国舰队,失败的法国海军先是拒绝

          启航,后来擅自从本地洽里开舰而去,使法国陆军失去了海上的支援。英国舰队乘机重

          返印度海面,迫使法军立即撤除了对马德拉斯的包围。克莱武抓住法国军队愚蠢地调离

          北方行政区的机会,从孟加拉派遣了一支军队向法国军队进攻,胜利地占领了北方行政

          区的一些地方,并同那里的统治者缔结了一项有利的条约。

          在卡纳蒂克,英国人也采取了攻势。法国舰队再一次出现于印度海面,旋即又被英

          国舰队第三次打败,迫使法国舰。队离开了印度。从此,英国人便成为当然的海上主人

          了。1760年,英国军队来到了马德拉靳,再度对法军发动攻势,在万迪瓦什要塞附近进

          行了一次决定性的战斗,法国军队终于抵挡不住。全线崩溃。英国人以征服法国人在卡

          纳蒂克的小属地来扩大他的战果,在3个月的时间内,法国人在卡纳蒂克失去了一切,

          仅余金吉和本地治里。法国的残兵败卒被围困在本地治里,被英国人从海上和陆地两个

          方面封锁、包围起来。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法国人,毅然同迈索尔当政的黑德尔?阿利

          结盟。黑德尔派遣了一支军队支援法国人,但同盟者们不能共同议定任何军事计划以制

          造战胜英国人的机会,遂使法国人的计划落空。在这危急的关头,法国军队缺乏足够的

          经费,军队的官兵也不能同心协力,饥饿和绝望终于迫使本地治里无条件地投降了。战

          胜者们逞其凶焰,不仅拆毁了炮台,连这个城市本身也被毁坏了。据描写:“这个一度

          美观而繁荣的城市,几个月之内连一所房子都不剩了。”

          本地治里投降后,马拉巴尔海岸的法国殖民地金吉和马埃不久也跟着投降了,法国

          人从而丧失了他们在印度的一切属地,法国在东南印度脆弱的统治大厦就崩溃了。后来,

          根据1763年的《巴黎条约》,这些地方又归还给了法国人。法国在印度沿岸保留的五个

          城市,必须拆除它们的防御工事,尽管如此,这些城市仍然在长时期内作为勾结与英国

          人为敌的印度王公们的基地,从这里向他们出售武器,并派遣教官和顾问。

          与法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人在孟加拉确立了军事优势:最有威胁的法国人终

          于被赶了出去,英国人获得了授予的领土,可以维持一支具有相当装备的军队。同时,

          英国还拥有对纳瓦卜庞大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增长起来的威望。英军统帅克莱武由此

          而身价倍增:当他在普拉西得胜的时候,还只是马德拉斯总督与参事会的一个职员。

          1758年6月加尔各答参事会自己动议,选举他任孟加拉总督职务。到那一年底,这一职

          位因得到公司的任命而合法化。克莱武加强了对傀儡控制的有效措施。使英国东印度公

          司在孟加拉的霸权保持了将近3年的时间。

          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名册中,克莱武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出身于小贵族的家庭,

          到印度后,从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后来受封为英国贵族,是一个双手沾满孟加拉

          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同时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窃国大盗。英国东印度公司侵占孟加拉之

          前,孟加拉是印度一个最富庶的国家,那里的商业极其发达,仅输出的商品就有糖、稻

          米、硝石、蓝靛、鸦片、丝织品和棉织品等。孟加拉的港口是开放的,英国人、法国人

          和荷兰人都在海岸拥有设防的据点,在内地也有许多商站。英国的商站在印度占有首要

          的地位,它除了在达卡等地设有商站外,还在印度内地设有150处仓库,英国商人通过

          这一条条渠道,吸吮着印度人民的膏血。殖民者的欲壑是填不满的。当英国殖民者占领

          了孟力口拉之后,它们首先盗窃孟加拉的国库,仅此一项,就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带来

          3700多万英镑,而转入高级官吏囊中的则有2100万镑,仅克莱武本人从纳瓦卜宝库中就

          取走了20多万镑,其他许多珠宝尚未计算在内。后来,他在英国下议院表白说:“在我

          的脚下有富裕的城市,在我们手中有雄强的国家,在我一个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

          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镑。诸位先生,直到现时,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

          客气呢?”1760年,克莱武回到了英国,他的资产超过了100万镑,他贿买到国会的议

          席,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大股东和其中最富有的首领之一,国王为这个殖民强盗赐了爵号,

          授以他普拉西男爵衔。1773年,他在下议院被控在印度供职时盗窃公款和勒索财物,下

          议院通过一个的善的决议,决议承认克莱武滥用职权,向印度土王勒索馈赠。但同时决

          议又指出:罗伯特、克莱武勋爵曾对英国有令人起敬的丰功伟绩”。于是,对克莱武的

          诉讼案撤消了。据书载,克莱武把自己所发的横财大部分消耗在为自己的辩护上,但是

          没有能够证明自己完全无罪,终于在1774年自杀身亡。著名的英国历史家评价克莱武说:

          “克莱武退职以后在孟力口拉并不曾留下任何行政制度,只留下一种陋规,即他们可以

          利用英国人这个名义给印度人所灌注的恐怖心里,向他们勒索无限制的金额”。这显然

          是偏颇之词。这个曾经被称为英属印度帝国的首创人的家伙,在他第二次出任孟力口拉

          总督时,还是搞了一些奴役人民的殖民制度的。

          克莱武再度出任孟加拉总督

          话说英国殖民者废弃了米尔?贾法尔,把米尔?卡西姆扶上了孟加拉纳瓦卜的宝座,

          实现了没有流血的变革,英国殖民者在策划这个大胆措施的时候,曾和米尔?卡西姆缔

          结了一项密约。米尔?卡西姆答应还清对公司的公款,并割让给英国人三个县。英国殖

          民者愿意支持一个奴才,而米尔?卡西姆一任纳瓦卜后,便不打算安于扮演傀儡的角色,

          要求成为一个独立的统治者。为此,他把首都迁到一个较为险要的城市,企图按照欧洲

          编制改组他的军队,并广泛开展外交联络,在法国人方面、奥德方面和莫卧儿大帝官廷

          方面寻求支援来反对英国人。米尔?卡西姆取消英国人的商业特权,决定废除全部赋税。

          这就是说,停止征收印度商人的内地税、使印度商人与英国人享受同等权利。英国东印

          度公司因此而失掉了获得丰厚的免税执照买卖,吵闹着反对米尔?卡西姆的决定,硬要

          求给予特惠待遇,以抵制其他的商人。英国人准备采取严惩米尔?卡西姆的断然措施,

          试图动手夺取巴特那城时,孟加拉人却先动手了。孟加拉的许多城市都爆发了反对英国

          人的起义,有的城市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戍军和代理店的欧洲人员被歼灭得不留一人。

          英国人和米尔?卡西姆之间的战争终于爆发了。英国调集1100多名欧洲兵和4000名

          印度士兵,开始了对孟加拉的战争。孟加拉也集中了一支15000人之众的军队,其中包

          括按照欧洲模式培训的士兵。尽管人数如此悬殊,但是刚一会战,纪律严明的英国人和

          印度士兵营便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孟加拉的部队,英国人在卡特瓦等地连获胜利。米尔?

          卡西姆逃到巴特那,在杀掉全部英国俘虏和他的许多官员之后,逃到奥德,决心借奥德

          纳瓦卜和从德里开来的阿富汗援军的帮助,继续对英国人作战,以便从英国人手中收复

          孟加拉。在布克拉尔大战中,英国军队击溃了米尔?卡西姆的联军。这次胜利不但证实

          了殖民主义者的军事优势,而且导致了新的侵略。布克拉尔会战以后,奥德成了东印度

          公司的藩属国,并被迫和英国人签订了资助条约,除此之外,英国人还占领了印度的两

          个地区。英国人利用战争的胜利,又一次宣布原来的纳瓦卜米尔?贾法尔为孟加拉的纳

          瓦卜,并从他那里获得了重大的让步。随后东印度公司趁机利用1765年初他的死亡,进

          一步在稳固的基础上建立它的霸权。米尔?贾法尔的儿子纳杰姆――乌德――道拉,只

          有在1765年2月20日的条约所规定的明确条件下,才被允许继承他父亲的事业。这就是

          说,全部行政管理权都必须交由一个称为副苏瓦达尔的大臣执掌,而这个大臣必须由英

          国人提名,没有他们的同意不得免职。由此,最高行政控制权就落到了英国人手中,而

          纳瓦卜只是一个傀儡。

          1765年5月,克莱武再度被任命为孟加拉的总督。克莱武认为过去那样迅速地扩大

          英国的版图是不足取的,甚至是有危险的。为了稳住阵脚,积蓄力量,巩固在印度的地

          位,克荣武首先同一些王公们达成和解,摒弃企图恢复皇帝权力、再利用皇帝的名义和

          地位来增加东印度公司利益的政策,并同印度王公缔结了《阿拉哈巴德条约》,根据条

          约,以支付500万卢比为条件,将奥德还给它的纳瓦卜,并将阿拉哈巴德及其周围的土

          地从奥德划分出来,移交给名义上的皇帝莫卧儿大帝。皇帝为了酬答这种让与,正式用

          一张敕令将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的收税权授予东印度公司。凭着国书,东印度公司

          可以征收捐税,维持军队,并对民事案件进行审判,只给纳瓦卜留下了刑事审判权。推

          行这种“双重行政”制度,它给东印度公司卸脱了一切责任,而同时却给予它以无限的

          专制权,这种制度还有一个好处是,即在国际形势复杂化的情况下,东印度公司既可以

          利用纳瓦卜的政权为掩护,又可以援引从莫卧儿大帝“本人”那里听取得的“合法权利”

          为根据,维持自己的特权。

          接着,克莱武试图把自己内部整顿好。针对公司职员的道德败坏、行贿和贪污盛行

          的状况,他不顾强烈匠对,有效地停止接受礼物的制度;取消了食盐专卖;削减了军官

          们多年来非法享受的津贴。尽管军官们以全体辞职相威胁,克莱武仍然坚持下去。在不

          到两年的时间里,克莱武改革了公司内部的事务管理,并把它同孟加拉政府的关系置于

          确定的法律基础上。由于在普拉西的胜利及以后的改革,他奠定了英国人在孟加拉霸权

          的基础。克莱武以其在战时和平时出色的业绩,在英国一群出色的将领和政府官员中占

          有显赫的地位。

          克莱武卸任以后,由于后任总督的软弱无力,“双重行政”的弊病充分地表现出来。

          “双重行政”使孟加拉开始在压制、贪污与苦难的重压下呻吟不安,而天灾造成的讥荒

          更增加了它的严重性。尼赫鲁对英国殖民者敲骨吸髓的掠夺,曾经作了深刻的揭露:

          “一桩很突出的意味深长的事实是:那些为英国统治最久的印度地方也就是今天最贫穷

          的地方。……曾经一度这样富庶繁荣的孟加拉在英国统治187年之后,有人告诉我们说,

          英国曾经不遗余力地想改善它们的环境,并将那自治的艺术教导它的人民,而到今天,

          却是一群可怜的、为贫穷所折磨的、饥饿得垂毙的人民。”正如英国历史家所描写的

          “尤其是孟加拉,一直到它鲜血流尽还不能再贝和平”,“人们记得英国人所统治的印

          度的初期历史,那大概是世界上非法榨取的最高纪录了”。

    • 家园 不是所有的恐怖分子都会治国的

      爱尔兰的这位也许就是个例外

      起码比车臣好,那边根本没国家的概念,只有种族的概念

    • 家园 真是一个传奇人物呀,其实这种民族独立战争,舆论还是很重要的

      校真的话,谁也不能说自己绝对占理,统治方当然理亏,剥夺了人家的自由权,被统治方呢,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土地上有外人觉得冤,但这土地十有八九也是当初你们祖先从别人手里抢的吧,统治方的人要为自己祖先的行为还债,你们呢?

      所以这种战争俺一直认为谁抢到手谁就有理,要怪只能怪地球太小。如果太弱有咽不下这口气那就只有争取国际舆论的帮助。

      科林斯的恐怖行动俺感觉还是很古典的,只针对对手,不牵掣到平民,这大概也是他们受舆论同情的原因吧。而现在他的同行们,大概只有少数伊拉克游击队遵循这一原则,可能原因还是找不到很菜的平民。其他的见什么咬什么,让人怎么同情他们?

      • 家园 说得对,爱尔兰独立运动从开始就是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为策略的。

        另外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非常了解英国政府的底线,知道大英帝国也是盗亦有道,基本遵守游戏规则。试想如果换了大日本帝国,只怕会发动“都柏林大屠杀”还以颜色,这就不好办了。英国爱尔兰政策的弱点就是太顾及脸面,道貌岸然的君子相扮惯了,关键时刻就横不下这条心,否则以爱尔兰共和军的实力无论如何打不赢独立战争的。

        通宝推:赵沐浴,
        • 家园 毕竟爱尔兰还是欧洲国家

          又有大批的美籍爱尔兰后裔在国际上声援,而一战后的英国毕竟有点虚,不敢做得太过分。一句话就是时代不同了,过去历代英王和克伦威尔采用的屠杀政策不好使了。

          其实日本由于自身实力的问题,也是要考虑国际国内的舆论的。台湾最后一次大规模武力反抗日本的雾社事件,日本的血腥镇压政策也在国际上和日本国内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当时日本正处于“大正民主”时期带来的民主氛围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最后虽然假手亲日原住民制造了屠杀被俘抗日原住民的“第二次雾社事件”,但毕竟没敢斩尽杀绝,而是强制剩下的人迁徙,给了他们一个容身之地。

    • 家园 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影《Michael Collins》上知道的,好像是故意拍成黑白片,扮演科林斯得就是Schindler's list 中扮演Schindler的Liam Neeson。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英军在体育场的射杀,只有《甘地传》中英军制造阿姆利则惨案的镜头血腥程度可与之相提并论。

      此外就是被科林斯锁定的目标,几乎无人可以逃脱,影片中对此描写相当深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