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老兵故事】我对毛泽东时代晚期的一点回忆 -- 老兵帅客

共:💬153 🌺8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说的是介绍信是给医院的,不是给我们家

                      首先我们家不是开旅馆的,给我们介绍信也没用。他们来小住,我们也无需向居委会老大妈报道。当然他们买火车票的时候有可能必须要有介绍信才能买。但是以我所知的来说,如果他们走路来,一路上都有亲戚借宿,当时没有查暂住证,不怕给收容,要是走来上海要在我们家住他两个月,没有介绍信也是行得通的。

                      • 家园 这个应该是不错的,不过我印象中买火车票也是要介绍信的

                        住亲戚家当然是不要介绍信的。

                        不过那30年运动不断,这种管理想必也是时松时紧,

                        文革的时候红卫兵串联,不是票都不要买么

                        有些年头民兵不许饥饿的农民出外要饭这种事情也应该是出现过的。

                        查理强调的还应该是不能出外寻找就业机会的机会。

                        • 家园 查理说的应该是旅行问题,没有户口外出找工作也没人要

                          那个时代最值钱的两样东西:户口,分配的房子。有个好户口比什么都重要,比上大学还重要,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换户口(跟现在出国读书就是为了移民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孩子户口是跟妈,所以当时上海男人要是娶外地女子,家庭父母都会激烈反对,用尽任何方法拆散,而上海女人嫁外地人就反而可以接受。

                          • 家园 不错不错,俺考上大学转户口的时候

                            事情办的很顺利,我也没有当一回事

                            我妈就对我说,你这是考上大学,要是其他原因想转户口,

                            那可是千难万难,呵呵,那当然已经不是毛时代了,只是制度残余而已。

                            孩子户口是跟妈是不错的,我对门的大哥哥就看上了附近农村的

                            女孩,家里死活不同意,这个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有描述的。

        • 家园 不能去外地旅行不正确

          我父母去苏杭度蜜月,没听说他们要什么手续证明书。他们在文革末期结婚。

          我祖母每年都在国内旅行一次,70年初的时候,一把年纪还去敦煌、爬黄山、莫干山、苏杭一带我小学时每年都去玩,也就住一般旅舍。我们家不是什么干部,高级点的知识分子而已,祖父文革前去世时是交大的某个系主任,子女中也没有什么盘踞高位的干部,而且文革时因为有海外关系,而且是海龟,家庭成份不好一早给打翻在地,所以旅行不能算什么高级干部的特权。

          我在毛泽东去世前两年出生。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肉很少,每个星期我都数着什么时候能吃,副食品、蔬菜都很丰富,因为没有鲜牛奶供应,都订酸奶。还有就是油很少,布票粮票我们都用不完,有的时候送人作为礼物。上海的黑市很多鸡蛋、副食品,我记得每个星期都有不少农民挑着扁担进城在地摊上摆卖各种食品,都很新鲜(那时可没有食品安全问题,吃得很放心),那番茄别提多好吃了,我现在自己种番茄也种不出那个味道。老兵说天津80年代农民才推板车进城,上海70年代初就有了,我三、四岁的时候跟本是公开赶集,这资本主义尾巴从来就割不掉。

          至于上学,文革前有一年看家庭成份划分高考线,我爸赶上了,所以即使成绩来说在上海数一数二,无缘进入第一志愿清华,最后去了中山大学。但是据他说,并不觉得在学校师生或者政策方面对他有什么歧视,而且后来因此在改革时南下深圳闯一番事业,因祸得福。我祖父在文革前已经受到一定的冲击,要定时写自我审查,但是患癌的时候还是得到专家会诊,享受很好的医疗特护条件,我们一分钱都没花。当然,如果他活到文革时什么下场难说,然而没发生我就不乱猜了,除了在政治上受到歧视以外,我不能说我的家庭在毛泽东时代生活素质上受到什么特别迫害,更加没有因为政治背景糟糕生活素质低于平均。生活素质比解放前下降,那是必然的,但是既然选择了留在新中国,我觉得祖父母对于这个未必很在意,但是学术生命因为多次的肃清整风运动而缩短终止令他们最心痛。

          我的感觉是,在大城市,尤其是南方的大城市,由于资源分布尚可,借运动来整人还没有那么残酷,所以即使是牛鬼蛇神家庭,所受的打击放在全国的局面来说还算好。要是在乡村地方,基层干部的素质很差,他们其中不少都是前土匪强盗,政策贯彻下去就完全走样了,不仅止文革如此,现在更加如此。

          • 家园 老兄真幸福

            我到杭州上大学以前没有喝到过酸奶,

            呵呵,当时上海来的小姑娘叫我们几个土人酸奶是什么东西,

            还告诉我们说人要第一次喝可能很不习惯,呵呵,

            可我一开始就喜欢上啦。

            看来我是适合腐败生活的

            俺们那算是南方的中等城市。

            • 家园 上海的生活条件是比较好

              所以大家对于“暴政”的个人感觉是很不同,我觉得暴政与否跟两个条件有关:

              1)到底一个城市的资源怎样,要是大家都不够吃,来了整风运动不乘机整死几个好少点人抢饭吃才怪。所以越落后的地方整风也好,文革也好,越残酷,越恐怖。

              2)人的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地区文明程度比较低,愚昧的群众很多,容易一哄而上,被人煽动。

              所以无论中央的政策如何,如果这两个条件都很糟糕,总会变成一个结果:暴政。

            • 家园 俺和你一样土

              上大学前,酸奶的没喝过;当时似乎是5毛钱一瓶,不过俺不经常喝,俺班上的女生们喜欢。

              • 家园 我大四的时候,学生食堂开始有酸奶卖,七毛钱一瓶,结果我的伙食费增加了不少
          • 家园 兄台没看清楚,俺小时候还经常吃大闸蟹

            如果没有官方的许可,一个人是没有去外地旅行的自由和可能的(包括住宿也得要介绍信)。

            兄台没看清楚,请再看一次。

            当时没有身份证,必须要官方开介绍信才能住宿;没有全国粮票也无法就餐。上海是个特例。

            俺小时候还经常吃大闸蟹和鳜鱼,这可都是野生的,现在有钱也买不到,大闸蟹要用锤砸!但猪肉就不能经常吃,甚至经常买不到。

      • 家园 呵呵

        我说的那个时期工资已经多少年不动了,住房也很长时间没有变动了,自然不会有人为争夺涨工资和分房子的指标而拚命了。

        事实上,这个时期称之为停滞应该是比较恰当的,那个制度再搞下去应该是行不通的,因为很多人出工不出力,农村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

        另外,好像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我们那里可以用粮票换大米和鸡蛋了,于是满大街都是推着农村土造自行车用大米和鸡蛋换粮票的农民。记得有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节目就是换大米。

        • 呵呵
          家园 这个什么时期的我就不记得了

          俺只记得我妈还同我讲过我爸有一次

          把长工资的机会让给别人的时候呢

          呵呵,这大概也只有那个年代才会有的事情。

          不过房子还是会争的,不只是争房子,

          青工连宿舍都要争的。俺爸讲光荣家史的时候

          就会我同我讲他们刚分配到单位怎么搞到第一

          个住的地方的,反正好像是第一次本来应该给

          我们(应该说是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我呢)的,

          结果被别人强占去,后来才又找到一个地方。

          我们是新兴行业嘛,国家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投资,

          所以也逐步地有些基建什么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