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编辑】美国经济周报十一月(一) -- 南方有嘉木

共:💬136 🌺262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编辑】美国经济周报十一月(一)

    美失业率再创新高 新联储决议维持低息

     就业市场疲惫无力,信贷困扰也依然沉重,两座大山齐压之下,美国的货币政策只能继续维持极度宽松。上周三美联储的议息结果一如市场所料,维持当前利率在接近零位水平不变,以继续刺激经济复苏。展望未来美国的利率政策变化,分析预计当前的低利率水平可能会至少维持到明年中以前。

      市场对于美联储的这项决定早有意料。因为尽管美联储已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流动资金,但却尚未能够刺激货币及信贷出现可自我维持的增长。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中,虽然美国的货币基础扩张了7,880亿美元,但未偿付的银行贷款总额却收缩了6,380亿美元。与此同时,实际通胀及通胀预期仍然疲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刚刚公布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已经止跌回稳,但美联储在此次议息会议中仍决定维持利率水平不变,而且会后发表的声明也与上次议息会议并无显着不同。比如,有关经济展望,除了“家庭支出”部分略有改善,用词从“回稳”改为“扩张”,其关键语句仍然是“经济活动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偏软”。

      声明中的通胀部分也保留了上次的“通胀将维持低企相当时间”,而资产购买部分则将机构债券购买的目标从2,000亿美元下调至1,750亿美元。不过,后者与其说是政策上的变化,还不如说是市场上机构债券供应量有限所致。

      有关利率前景的指引,此次声明表示:“经济形势,包括资源使用率较低、通胀趋势低迷以及通胀预期稳定,都将令联邦基金利率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于极低水平。”与上次的声明相比,这三大因素是新增内容,也就是说,虽然美联储对于未来可以改变利率的总体条件保持不变,但此次已更进一步透露其中的具体细节。

    综上所述,仅是经济恢复增长看来并不足以支持美国上调利率,未来唯有失业率能从高位回落,通胀趋势以及通胀预期也能够复苏,美国的货币当局才会考虑采取加息行动。因此,考虑到低息环境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暂时而言流动性情况应该都不会成为风险资产价格继续上升趋势的阻碍。

    根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在全美失业率再度创下26年新高的同时,新增失业人数也超过预期。到目前为止,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已连续22个月减少,创7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纪录。

      更糟糕的是,据美国媒体披露,截至10月,全美的不充分就业率已飙升至17.5%。所谓不充分就业人口,包含了有全职工作条件却只能兼职的人,以及有就业意愿(即尚未进行失业救济申请)却不得不放弃求职的人。

      目前,美国各界对奥巴马政府的不满情绪已开始蔓延。美国媒体指出,持续走高的失业率,特别是明年年初之前失业率的糟糕预期,让目前处于失业状态的美国民众有了一种“空缺就业岗位越来越少,有求职意愿者却越来越多”的感觉。

      奥巴马政府支持率走低还有另一大重要因素:美国企业集中进行裁员导致全美失业人数大幅增加的时间是今年3至5月,而多数企业化支付的遣散费用只够使用半年左右。这意味着,在失业率几乎铁定增长的未来几个月里,失去生活保障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而美国民主党在明年年中的国会选举前景,也愈发变得不乐观。

      不过,奥巴马仍然在尽可能地宣扬自己的“政绩”:11月7日,他签署了一份价值2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法案不仅为潜在购房者提供了税务方面的激励,而且将延长长期失业者领取救济的时限;而白宫曾于上月中旬宣布,美国政府实施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已创造或拯救了65万个工作岗位。尽管如此,有数据显示,全球金融危机累计导致的730万失业人口中,有349万人是在奥巴马上任后失去工作的。

    遭遇民众信任危机的奥巴马,同样面临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而针对他的“火力”目前也集中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上。此前,部分经济学家担心,持续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会抑制消费从而减缓经济复苏的力度。

    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部分议员对刺激方案实施之目前阶段的有效性和继续执行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甚至有共和党议员建议以减税来替代目前尚未执行的刺激措施,他们认为巨额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医疗保健消费计划都是为了政治需求而制定的,但却“不是负责任的政策”。

      不过,美国媒体分析,奥巴马政府中途放弃经济刺激计划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并不排除将其中部分资金转移至促进就业的计划中。此外,奥巴马政府实施大规模减税也会加大其自身财政压力。

    一、 宏观分析 

    20国集团承诺保持经济刺激

    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日前在英国圣安德鲁斯闭幕。会后发表的公报说,眼下全球经济复苏仍不平衡,二十国集团将保持经济刺激计划。此外,二十国集团承诺将努力在下月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取得“雄心勃勃的成果”,但在气候变化融资数额方面未能达成一致。

      复苏不平衡

      二十国集团认为,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眼下已好转,但经济复苏“仍不平衡,仍需依赖政策支持”,高失业率仍是关注重点。它们承诺保持政策支持,以待经济完全复苏。

      

      融资未达成

    二十国集团承诺紧急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会议讨论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但是,会议未能就最终融资金额达成一致。

      收税遭冷遇

      英国首相布朗在会议期间提议,对全球金融交易征税。他认为,这一税收反映出金融机构对社会所担负的“全球责任”。

    美延长经济援助时限

    美国国会参议院11月4日以全票通过一项法案,将延长失业者享受救济金的时间,并将本月到期的首次购房退税政策延长至明年,同时亏损企业也将享受退税政策。

      根据法案,失业者享受失业救济金的时间将延长14周,失业率高于8.5%的27个州将延长20周。该法案实施后,美国失业者最长可以享受99周的失业救济,救济金平均为每周300美元。

      根据劳工部统计,目前美国共有340万人领取失业救济金,大约有60万失业者已经超过了领取失业救济最长时间限制,据估计到年底这部分失业者数量将增加至130万。因此,当天通过的法案旨在避免这部分失业者失去生活来源。

      该法案的第二大内容是放宽对首次购房者的补贴。该法案大幅放宽了对首次购房者退税补贴的门槛,个人年收入低于12.5万美元以及家庭年收入低于 22.5万美元的首次购房者均可享受8000美元的退税补贴。而之前,个人年收入低于7.58万美元及家庭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首次购房者方可享受退税。

      首次购房者的退税补贴政策原本将在本月到期,该法案将有效期后延至明年4月底。事实证明,购房退税政策已经有效刺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此外,该法案还增加了对已经购房者的补贴,已经购买房屋并连续居住满5年的人可以获得6500美元的退税。

      该法案的第三大组成部分是增加对亏损企业的补贴。按照规定,去年或者今年出现亏损的企业可以将亏损额摊入过去5年的业绩,因此过去5年内盈利时多交的税款可以享受退税。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4日宣布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以推动经济稳定复苏。这一决定符合市场预期。

      美联储的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当天在货币政策决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经济活动继续回升,金融市场近期情况大体未变,房地产业近几个月增长,但受高失业率和工资增长乏力、房地产财富缩水以及紧缩信贷的影响,家庭开支仍然受限。企业仍在削减固定投资和雇员,但幅度放缓。

      美联储说,尽管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疲弱,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举措、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以及市场力量将支持经济增长走强。

      美联储认为,通货膨胀仍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位。因此,美联储将继续实施推动经济复苏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广泛政策工具,包括将保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

      美联储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可以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为支持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市场,改善私人信贷市场整体情况,美联储将购买总额达1.25万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约1750亿美元的机构债券。机构债券的数额小于上次会议公布的2000亿美元。

      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联储于2008年12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在零至0.25%的历史最低位,并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  

    美联储理事布拉德:美国通胀前景极不确定

    美联储理事布拉德称,目前通胀前景并不确定,未来两年仍将致力于使复苏站稳脚跟,彻底摆脱经济衰退。但他称相比此前衰退,央行此次的加息将更为谨慎。 

      布拉德表示,“在未来二至四年内,我们将面临很可能远高于目标的通胀率,这是由大规模财政赤字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

      但他同时指出,未来两年内的核心目标仍将放在经济复苏上。他称,“我们仍不得不为如何走出衰退而努力,特别是对09年而言,也可能会持续至2010年的初期。在这期间,我们需要确立复苏态势,使其真正站住脚跟。”他称,一旦复苏确立,重点将重新回到通胀问题上来。

    美近一周就业、制造、消费及其他市场数据

    美劳工部6日公布数据显示,美国10月份失业率急升0.4个百分点,达到10.2%,26年来首次突破双位数大关。期内职位净流失19万个,显示美国就业市场依然严峻,消费短期内难带动经济全面复苏。若连同兼职工人及放弃就业者在内,实际失业率则达到17.5%,创1994年以来新高。连续失业6个月或以上人数更达到破纪录的560万人,显示求职依然困难。

    美国财政部2日宣布,今年第四季度,美国联邦政府的举债规模预计为2760亿美元,明显低于原先的预计数额。截至今年9月30日的2009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达到1.42万亿美元,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政府预计未来10年,联邦政府债务累计将达到9万亿美元。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负债水平是不可持续的,美国政府也多次表示将在经济复苏稳定后致力于削减债务规模。

    11月2日公布的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10月份制造业指数给市场带来巨大惊喜。该指数意外地高于市场预期,大幅增至55.7,创下2006年4月以来的新高,显示美国制造业已开始稳步扩张。同时分类数据显示,美国10月的库存指数增至46.9,生产指数由9月的55.7大幅增至63.3,表明美国制造业已停止削减库存的行动。

    美医疗改革计划迈出重要一步

      美国众议院7日晚以220票赞成215票反对的结果,“惊险”通过了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医疗改革提案,使得这项将在未来10年花费1万亿美元的庞大计划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美国政府表示,如果上述提案最终能够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就将有多达3600万的美国国民摆脱没有医疗保险的困境,并将全美的政府医保覆盖率提高至96%,这也使该提案成为美国政府1965年出台针对老龄人口和残障人口推出医保计划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相关提案;与此同时,该计划还将对国内消费进行有效促进。

      尽管获得众议院支持,但提案还需经过参议院投票的程序。

    美欲严法防危机重演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沃林11月4日在约翰内斯堡发表演讲称,奥巴马政府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行业改革。奥巴马寻求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更严格的法规,预防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奥巴马政府的提案包括建立消费金融保护局、将592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场外交易迁到规范的交易所,以及提升资本金要求等。沃林说,对衍生品市场所做的改变目的在于保证这种风险性极高的资产在一个监管者可以洞悉的框架内运行。

      奥巴马的计划也可能可以更好地掌控大型金融机构给经济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并给予政府取缔破产公司的能力。沃林指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有许多成因,其一是由于许多经济体的政策方法已经过时,无法监管21世纪全球金融系统所固有的风险。

    盖特纳:美经济复苏取决于银行冒险意愿

    随着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失业率逼近10%,美国银行业者趋于审慎,不愿轻易放款。美财长盖特纳1日在NBC的“Meet the Press”节目上表示,美国的经济复苏及就业创造取决于银行愿意冒更大的风险,恢复对企业的信贷流动。

      盖特纳指出,如今面临的一大风险是,银行会矫枉过正,不愿意冒险。需要银行对美国经济再冒险一试,这对经济复苏很重要。盖特纳认为,金融体系相较于一年多前已“稳定得多”。

      根据美国财政部10月15日的报告,8月份美国银行承作的贷款较7月下滑22%至571亿美元。富国银行的贷款下滑18%至550亿美元,摩根大通的贷款下滑5%至438亿美元。

      盖特纳回避回答关于医疗保健改革和美国加税可能性的具体问题。然而,他也表示,他认为美国联邦赤字太高,随着经济恢复增长,赤字必须开始回落。

      盖特纳还回避了关于由纳税人持股80%的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是否应该在2010年初支付近2亿美元的奖金的问题。

      盖特纳再次表示,美国官员没有打算使美国的金融体系“回归至过去的状态”。

    二、 行业走向:  

    美国车市走出低谷

      美国10月份轻型车销量达到1年多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不包括今年夏季“旧车换现金”计划的影响。

      福特汽车公司销量增长3.3%,为四个月来第三次实现增长,维持了近来的强劲表现。但克莱斯勒集团销量继续下滑,不过30%的降幅水平较2009年多数月份有所收窄。而通用汽车公司公布当月销量增加4.7%,为2008年1月份以来首次实现增长。

      美国10月份汽车销量数据进一步表明经济正在好转。10月汽车销量已不像7月、8月份那样受到“旧车换现金”计划的提振,但当月销量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后达到1046万辆左右,创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关于这个数字请看下面的讨论

      从美国10月份畅销车型来看,除了前两位依然是美国本土品牌的皮卡车型之外,剩下八款车型均为日本车,其中本田CR-V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9%,丰田的RAV4和普锐斯也有超过10%的增幅。

    三、 企业动态

    高盛拟购买房利美 美政府能否同意尚存疑

    据消息称高盛正与美国政府控制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就买入房利美10亿美元(约77.5亿元人民币)抵税额进行谈判。高盛希望交易能在本周获得通过,但美国财政部或会阻止这项交易。

      报道指,如果谈判成功,可协助高盛减少税务开支,同时为房利美提供暂时财务解困。但由于很多议员对华尔街投行存在敌意,尤其是高盛,所以美国政府对批准这一交易态度审慎。财政部发言人威廉斯表示:“除非这交易明显对纳税人有利,否则不会让它通过。”

      美国政府官员可能忧虑,这项交易会被视为政府偏袒高盛的又一佐证。去年联储局就绕过正常规例,让高盛和摩根史丹利迅速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保障它们免受因贝尔斯登和雷曼倒闭而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

      根据联邦法例,抵税额是刺激低收入房产投资的措施之一,让投资者在投资开发符合资格的房产项目时获得抵税额,这些抵税额会维持一段时间,例如10年,这对于在这个期间有盈利能力的公司很有吸引力。

    巴菲特收购美第二大铁路运营商

    11月3日,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美国第二大铁路运营商北伯林顿铁路公司(BNSF),涉及资金总额达340 亿美元,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

    根据协议,伯克希尔将以每股100美元的价格收购BNSF77.4%的股份,实现对后者100%控股,该报价较BNSF11月2日的收盘价有 31.5%的溢价。伯克希尔同时将承担BNSF100亿美元的债务。据悉,此次收购已得到双方董事会的批准,预计将在2010年第一季度完成。

      “我们国家今后的繁荣将有赖于高效和养护良好的铁路系统。”巴菲特认为,美国必须发挥铁路的运输作用,实现繁荣发展。他将该笔交易称作对美国经济未来的豪赌,但同时强调“这不是下个月或明年的赌注,我们将永远拥有它。”

      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的BNSF被视为全美管理最佳的铁路公司之一,在美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和加拿大两个省管理总长3.2万英里的铁路。去年该公司还以 180.2亿美元的年销售收入一举超过泛太平洋铁路公司,登上美国头号铁路运营商的宝座,但近期表现则差强人意。最新财报显示,BNSF第三财季利润减少 30%。

    元宝推荐:闲看蚂蚁上树, 通宝推:水立方,
    • 家园 【文摘】关于中美关系的一组图片

      The Dance of Two Giants: History of Modern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MSNBC网站上的一个专题)

      1.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World War II alliance

      After Japan’s Dec. 7, 1941, attack on Pearl Harbor brought the United States into World War II, Washington joined forces with China’s Nationalist leader Chiang Kai-Shek to drive Japan’s invading forces out of China. This 1942 photo, taken in Burma, shows U.S. Gen. Joseph Stilwell with Chiang and Madame Chiang, aka Soong May-ling. At this meeting, Chiang informed his military staff that Stilwell would lead them against the Japanese forces. The Nationalist and rival Communist forces cooperated in fighting the Japanese invaders, but ultimately turned against one another to battle for control of China.

      2.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9: Communist victory

      Soviet-backed Communists, led b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airman Mao Zedong, won the nation's power struggle -- ultimately putting Beijing and Washington on opposite sides in the Cold War. In this Oct. 1, 1949 image, Mao proclaims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Communist victory, Chiang and many influential Nationalists fled to the island of Taiwan, where they set up a rival government in hopes of one day regaining control of the mainland. Despite its close wartime ties with the Nationalists, U.S. President Truman initially took a position of nonintervention in the bitter dispute between Beijing and Taipei.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in 1950 prompted Washington to get more involved in the region’s conflicts and to strengthen its military presence in the Taiwan Straits.

      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50-1953: Korean War face-off

      Conflict erupted between Russian-backed North Korea and U.S.-backed South Korea, creating a hot front in the Cold War. The Korean War pitted American-led U.N. troops and South Korean forces against North Koreans and their allies, including Chinese forces. The Korean War ended with a cease-fire — but not a peace treaty -- cementing the divis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t the 38th parallel. It also established a substantial U.S. military presence in Asia — a long-term irritant to U.S.-China ties. In this image from the Korean War, U.S. Gen. Douglas MacArthur, right, commander of U,N. forces in Korea talks with Maj. Gen. Doyle Hickey.

      4.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60s: In rift with U.S.S.R., China looks West

      In the early 1950s, Moscow provided hundreds of advisers and substanti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China’s new Communist leaders. But after Joseph Stalin died in 1953,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hip deteriorated steadily over 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nsions escalated into military buildups along the Sino-Soviet border. After armed clashes erupted between Chinese and Soviet forces along China’s northeast border, many observers predicted war. Ultimately, the two sides backed down. But Mao came to realize that he could not confront both the U.S. and the Soviet Union simultaneously and decided that Moscow posed the greater threat. Here, a Chinese soldier stands guard in China's Xinjiang region on the Soviet-Afghan border in April 1969.

      5.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1: Ping pong diplomacy

      6.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2: Nixon visit “changed the world”

      In February 1972, U.S.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who had a reputation as a tough anti-communist, traveled to China to hold talks with Communist Chairman Mao Zedong and Premier Zhou Enlai. On the final stop of the trip to Beijing, Hangzhou and Shanghai, the U.S. and Chinese governments issued the Shanghai Communiqué — a pledge to work toward the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Nixon later said of the trip: "This was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in which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build a bridge across 16,000 miles and 22 years of hostilities which have divided us in the past.” In this Feb. 22, 1972, image, Mao and Nixon shake hands after their meeting in Beijing.

      7.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6: Mao's end, start of a new era

      (这张照片,令我觉得很沉重,the end of an era.)

      The death of Chairman Mao Zedong in 1976 marked the end of an era of radical politics and isolation from the West. In just a few years, Deng Xiaoping triumphed over conservative ideologues who had surrounded Mao, and rose to leadership of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nd government. While beginning experiments with economic reforms, Deng also opened the doors to broa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image, Chinese citizens file past Mao as he lies in state in Beijing on Sept. 12, 1976.

      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9: Formal ties

      F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 were restored between Beijing and Washington on Jan. 1, 1979. Simultaneously, Washington severed formal relations with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while continuing business and cultural ties. Through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Washington also promised to supply defensive weapons to Taiwan. Shortly after the resumption of ties with Beijing, Chinese Vice Premier Deng Xiaoping visited the United States, meeting with top U.S. officials and business leaders. Deng was pressing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and preparing to greatly expand his free market experiment in the 1980s. In this image, Deng, right, and his wife Zhuo Lin, far left, appear with U.S. President Jimmy Carter and First Lady Rosalynn Carter on Jan. 31, 1979.

      ..............

      ..............

      ..............

      12.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小克好帅......)

      1997: Breaking the ice after a decade

      Chinese President Jiang Zemin and U.S. President Bill Clinton held formal talks in Washington in late 1997, marking the first state visit by a Chinese leader since before the 1989 Tiananmen crackdown. The meetings covered trade tensions, nuclear technology, human rights abuses and religious persecution in Tibet. In this image, Jiang and Clinton share a toast during a state dinner on Oct. 29, 1997 in the East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A year later Clinton traveled to Beijing for formal discussions, signaling that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getting back on a more normal footing after a decade of tension.

      ............

      ............

      ............

      18.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09: U.S.-China recession tensions

      Amid global recession, U.S. Treasury Secretary Timothy Geithner traveled to China to discuss economic issues with China's top leaders. Washington pressed Beijing to let its currency trade more freely to help correct the trade imbalance. The U.S. also urged Beijing to encourage Chinese citizens to save less and spend more to help boost the global economy. An increasingly assertive Beijing also presented its agenda, call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China’s assets" in the U.S. Beijing worried that Washington’s policies would cause the dollar to depreciate, with dire consequences for its investments. Beijing holds $1.45 trillion in U.S.-denominated assets. In this June 2, 2009, image, Geithner meets with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in Beijing.

      外链出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