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8) -- 江南水

共:💬65 🌺57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3)

      农民也有自己的秘密。

      我们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能够在任何获利狭小的空间获取足够的利润。

      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真的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开始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在分封时代应该就有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也不断的与时俱进,农民发现先前一些没有开垦过的土地,经过开垦,现在也能耕种了,收入的粮食都归自己,并且还不用交税。

      在这里我要透露一个埋藏在我心底二十几年的秘密,小时候我也跟随爷爷开垦过荒地。

      同时我也坦白,在爷爷勤勤恳恳开荒的时候,我去逮蚂蚱了。

      从爷爷开垦的这些荒地里收入的粮食是不用交公粮(农业税的通俗说法)的,全部归我们自己家所有。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的人们还是有共通之处的,不种白不种,种了不白种。

      就在井田制还大行其道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中原大开发(开垦荒地)。

      在井田制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耕地都是公田(国家所有),后来农民自发开垦的荒地,因为收入全部归自己所有,就称“私田”。

      私田的收入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不用向公家缴纳一粒粮食,农民们耕种私田的积极性那是相当的高,其认真程度也不比造两弹一星差多少。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农民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耕种私田当中去的时候,公田里的粮食收入就可想而知了。

      农民们非但对“#”中间的那份儿耕地不上心了,就是对自己家要交税的那一份儿也是有一搭无一搭的穷对付。

      在农民们的消极对付下,公家的收入开始了自由落体运动,那些谦谦君子们也顾不上什么“君子不言利”了。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老子也不能只靠公田活着了(水评:只靠公田早晚得饿死),取消农民们明目张胆设立的小金库(水评:应该是大金库了),所有能耕种的土地都要交税。

      农业税就此开始。

      搞笑的是,最早提出征收农业税的,竟然是继承了周天子一切衣钵的鲁国,正儿八经的礼仪之邦啊。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按田亩征税的税收制度,这就是有名的“初税亩”。

      历史悠久的井田制终于开始步履蹒跚的迈进了历史。

      改革春风吹满地,这股春风终于也姗姗来迟的吹到了秦国,迟到总比旷工强。

      还是在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政府主动的废除了井田制。

      那些把耕地划分成“#”字的一道道阡陌被无情的清除,史称“废井田,开阡陌”。

      主动总比被动强,至少秦国公家的收入不会像中原各国那样,遭受到惨重损失。

      两年后,商鞅给秦国公田和私田的税率设定了同一的标准。

      从此土地国有的时代结束,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时代。

      分到手里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了,收入的粮食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没有了义务劳动这一说,农民们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跟先前免除徭役相比,有了跨越式提高。

      开始于公元前594年的农业税,始终是中国的税收支柱,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也养育了中华文明。

      直到本世纪,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中国的农民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人类历史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用自己卑微的身躯背负着一个民族没有间断的行进了两千多年,他们就是我们的先人,普通得像土坷垃一样的中国农民。

      向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农民致敬!

      商鞅虽然统一了秦国的税率,但是这并不代表秦国真正实现了经济一体化。

      记得小时候学地理的时候,关于我国,第一个印象就是四个字“地大物博”,“物”到底“博”不“博”不好说,反正石油的进口量是越来越大,都成世界第二了,眼瞅着就奔世界第一去了,“地大”还是相当正确的,虽然没有精确的陆地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总是有的。

      借用凤辣子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

      今天中国的一切物理标准基本上跟国际接轨,使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单位。

      偶尔有一两样还保持着中国特色,例如,去菜市场买菜有的地方还是用“斤”,耕地面积的单位是“亩”。

      就是这些中国特色,也是国家统一标准,全国一致。

      在分封时代,这些单位那就不好说了。

      看一下家族——小部落——大部落的演变路线,就会知道,要让每个地方遵循同样的标准发展,上帝他老人家也会头大。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各种计量单位更是五花八门。

      要是互不来往,六花九门都没什么,两口子关起门来过日子,只要不是AA制,没标准也能凑合下去。

      问题是国家要收税,要进行各种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那就热闹了。

      今年,国家下令,每人要上交十斤粮食。

      人们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很高,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国家任务。

      地里的庄稼收完了,国家任务也光荣的完成了,有了闲暇的农民也该拜望一下很久没有见面的亲戚了。

      甲地的人到乙地走亲戚的时候,聊完了家长里短,少不了要聊一下国家大事(普通的中国农民也有关心国家大事的传统,这一点我可以作证),当说起本年度支援国家建设的时候,甲地的人不高兴了,你们交的那十斤粮食在我们那疙瘩也就八斤半。

      热情受到打击的甲地人,在来年支援国家建设的时候,会自觉的向低标准的乙地看齐。

      乙地的人呢,会自觉的向更低标准的丙地看齐。

      长此以往,国家征收的标准没有改变,人们也遵纪守法,从不偷税漏税,但是,国家的收入却越来越少。

      为了公平,也为了国家利益,统一一下标准是必要的,也必须的。

      同一年,前350年,商鞅为秦国的长度、容量、重量制定了统一标准,历史学名“统一度量衡”。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更大范围内,统一了度量衡。

      但是历史告诉我,整个帝国时代,中国始终没有从根本上统一计量单位(水评:这是由中国长期的小农生产模式决定的),直到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才真正做到了计量单位的全面统一(水评:这是国家工业化生产所必需的)。

      商鞅给秦国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事儿虽然不大,但也有必要说一下,毕竟这是商鞅,或者说是整个法家,为数不多的软实力建设。

      从周初开始,中国的陆地面积就够大,大到了不得不实行分封。

      中国的陆地面积够大,人口分布的范围也就够广,各地的风俗也各有特色,说通俗一点就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

      我有个长辈,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祖国的西部工作过,他告诉过我这么一件事。

      到一户人家,看到一个小孩,出于客套就问了一句:这是谁的小孩儿,真可爱。

      一位妇女很自豪的应答:我的。

      他想再问下去的时候,被同行的同事制止了。

      他跟我说:我想问问孩子的爸爸是谁。

      秦人长期远离中原文明,跟异族杂处,生活习俗跟中原地区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晚上休息的时候,秦国人就跟中原地区的人们大不相同,中原地区的成年男女都是分室而居(当然两口子除外),而秦人的一家男女老幼却是挤在一起。

      这样会发生什么事儿?

      都是成年人了,自己想象一下吧。

      商鞅大人在忙活国家大事的同时,也对秦国人的私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决定干预一下秦国人的生活习惯,让秦国人向中原地区的人们学习,成年男女不要再挤到一块儿休息了。

      对商鞅的很多做法我都能挑出毛病,但是对他的这个决定,我无话可说,只能赞同,因为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休息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男女分房睡是怎么执行的呢

        难道每几户人分配一个宿舍管理员晚上来查房,点名吗?

        还有商鞅之前难道秦很流行乱伦吗?好像也没有让他们的人种变差太多啊

        • 家园 也许是父子,兄弟共享一群妻子

          好像叫群婚的。高卢战记里面,凯撒说过不列颠人就是这种婚姻制度,也没见有什么影响的。

        • 家园 应该是有办法的

          秦国是有连坐法和告奸制度的。

          这两个制度保证了秦国的普通群众有极强的自我监督能力,所以监控个人的私生活,根本就不用政府操心

          至于商鞅之前,秦国人是什么生活状况,我也不知道,史书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只是三言两语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2)

      感谢青色兄及裴骅兄的高见,获益匪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国的领导人能够避免中原诸侯的下场,也许是托了他们老祖宗积极进取的福。

      历代楚王都有对外扩张的强烈欲望,这个强烈欲望也给楚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是面积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虽然楚国的卿大夫跟中原诸侯国的卿大夫没什么不同,但是辽阔的国土稀释了他们威胁领导人的能量。

      楚国数量众多的卿大夫,彼此之间又相互牵制,保证了楚国的领导人能够始终高高在上。

      虽然楚国的卿大夫们没有给他们的领导人带来致命的麻烦,但是他们的存在对楚国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从他们明目张胆的射杀吴起来看,楚国的领导人怕是也得让他们三分。

      在这些势力庞大的卿大夫的掣肘下,楚国要是有高效率的国家运转体制,那才叫奇迹呢。

      楚悼王请吴起来的目的是不是就是针对这些卿大夫呢?

      不好臆测,不过从卿大夫们亟不可待的从肉体上消灭吴起来看,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

      楚悼王去世后,吴起也紧跟着他的脚步去了另一个世界,楚国的行政管理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楚国这种领导人和卿大夫“共和”的行政管理模式,在争斗相对温和的春秋时期还能凑合,到了竞争惨烈的战国年代,就有点凶多吉少了。

      事实也证明,在整个战国时代,楚国依旧牛气冲天(秦始皇是动用了全国的兵力才彻底搞定楚国的,当时的楚国跟鼎盛时期相比,顶多残留了一半的功力),但他始终没有交出跟他实力相符的成绩单,这其中应该少不了他那低效率的行政运转做出的杰出贡献。

      除了楚国,还有一个大国没有出现卿大夫坐大的现象,那就是另一个蛮族,秦国。

      在我看来,秦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跟他的人殉制度有一定关系,一代又一代的卿大夫陪着领导人去另一个世界建设新时代,看上去跟当时的主流文明格格不入,但是他保证了秦国不会出现像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那样的超级家族。

      一个并不太正确的国策,却给秦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正确结果。

      看来老天爷也是姓嬴的。

      秦献公即位后,废除了历史悠久的人殉制度,为秦国的强大扫清了人才建设上的障碍,同时也给卿大夫送上了坐大的钥匙。

      然而,秦国却没有出现卿大夫坐大的局面。

      这应该感谢商鞅。

      熟知三晋发家史的商鞅,深知卿大夫坐大的严重后果。

      公元前350年,商鞅拿着刀来到了秦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面前,把秦国卿大夫在封地的行政管理权从秦国身上切除,在秦国推行“县政”。

      这一年,秦国大小的村落乡镇聚集成县,全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一说四十一个),任命县令、县丞(副职)。

      县里的行政事务由县令、县丞来打理,县令、县丞的饭碗掌握在秦国中央政府手中,他们向中央政府直接负责,并不受所在地区的卿大夫节制。

      从此,秦国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的行政权力全部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不一定是秦国的领导人,在穰侯魏冉和文信侯吕不韦时代,秦国的领导人还是很弱势的),即使县令、县丞分汤给普通群众喝,那也是中央政府的英明决策,跟他们个人没有什么关系。

      秦国的中央政府拿到了全部行政权力后,秦国的行政效率由此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高效率是把双刃剑,治病救人的时候,效率高一点,当然是善莫大焉,小偷撬锁的时候,效率还是那么高,这个……

      秦国高效率的行政运转体制对秦国来说是治病救人还是小偷撬锁,实在是说不清。

      至少在商鞅看来,在当时提高秦国的行政效率是治病救人。

      这一次商鞅还算是人道,只是剥夺这些卿大夫在领地内的管理权,并没有妨碍他们从领地内获取物质利益。

      秦国这次实行的“县政”,也是后来郡县制的雏形,这种中央——郡县的管理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持续下去。

      一个法令能够持续两千多年还继续有效,不能不说是个壮举。

      商鞅在秦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没有忘记马克思的教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虽然商鞅并没有学过马克思的理论,但是他还是很自觉的按照老马的教导去做,继续在秦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商鞅生活在农业社会,所思所想离不开“种地”这两个字。

      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农业社会,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多依靠农业,种地的就要交皇粮国税,这是天经地义的,两千多年来,种地的农民从来没有对此提出异议,不种地的也认为是理所当然。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农民种地是不用交税的。

      我说的不是发生在本世纪的事儿,而是发生在公元前的事儿。

      在分封时代的某一个时期,种地的并不用交税。

      种地的不交税,那些王公贵族们喝西北风吗,他们成仙了?

      他们并没有成仙,吃的喝的比一般人还高档不少,看看那些先秦的出土文物就知道他们在生活上的天壤之别了。

      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

      秘密就是井田制。

      这个“#”把耕地分成了九份儿,中间那一份儿是公家的,其它八份儿分别归八家耕种。

      那八家在耕种自己家土地的同时,还要共同耕种公家的那一份儿,纯义务的哦。

      “#”中间的这份儿收入要毫无保留的上交给公家。

      公家也太狠了吧,占有了天下九分之一的粮食收入。

      通常,中间的土地相对于周围的土地都是优质耕地,产量也会高出周围的土地不少,公家收入的粮食甚至还多于九分之一。

      万恶的统治阶级啊!

      这只是一个数字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没有考虑人的因素,或者是把人当成了没有感性思维的机器人,把人的感性因素考虑进去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从人之常情来说,人们在对待自己利益的时候通常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纯义务的工作嘛,能马虎一些就尽量马虎一些喽,更何况这份儿纯义务工作还要八家联合作业。

      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们是奥运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展示了中国青年人无私的奉献精神。

      别忘了,那只不过是一两个月的时间,即便从志愿者选拔开始也不过是一两年的时间。

      但是,那些无偿为公家种地的,一种就是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要让他们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始终展示奥运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这个……?

      还是问问上帝吧。

      我不是为万恶的统治阶级辩护,即使农民在耕种公家那份儿的时候马虎一些,统治阶级收入的粮食依旧是大头儿。

      农民除了纯义务的为公家耕种外,自家收入的粮食还要交税,税率大概在十分之一左右,到了十分之二的话,农民们就开始唱《硕鼠》了。

      那为什么还说农民不用交税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1)

      循着家族——小部落——大部落的路线一路走来,就可以推测出,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让渡部分自主权给家族,家族为了本家族的利益也必须让渡部分自主权给部落,小部落为了本部落的利益还得让渡部分自主权给大部落。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就是中3.6亿,也得先买88注彩票不是。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自主权让渡的进程在大部落这里戛然而止。

      大部落是诸侯国的前身,他只要承认周天子的地位就行,无需再让渡自主权给周天子。

      诸侯们在封国内几乎享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权,这个独立自主权更多是历史形成的,而不是周天子赋予的,周天子只是盖个图章确认一下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在立国之初就带有橡皮图章的基因。

      同时,诸侯们也有周天子那样的困境,对先前就存在的小部落(后来的卿大夫)也不得不妥协,让他们在自己领地内拥有相当一部分独立自主的权利。

      诸侯们在封国内具体是怎么做的就不多说了,大体上跟周天子对天下的安排差不多,只是范围小一点而已。

      从上到下一通忙活后,整个天下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模式,天子——诸侯——卿大夫。

      所有的上级都不是拥有绝对支配权的上级,所有的下级也都不是任凭上级吆喝的下级,所以孟夫子可以骄傲的宣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夫子的说法让不少国学人士赞叹不已,俺们两千多年前就有平等的观念了,老板不地道,手下人是可以不尿你的。

      在我看来,孟夫子的说法,是不是突出了平等的概念,实在不好说,精确一点说,应该是“对等”。

      平等和对等有点不一样,举个例子来说吧。

      你向我家里扔一千个煤气罐,我回敬你一百个煤气罐,从数量上来说,绝对不平等,我吃老鼻子亏了,但是,从结果来看,你我是对等的,家里都一贫如洗了嘛。

      你手里有煤气罐,而我没有,这时候你整天笑嘻嘻的跟我说,我们俩是平等的,但是当你向我家里丢完煤气罐后,我们的平等还有意义吗?

      虽然儒家的主张在很多时候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显得有些迂腐不堪,但是他揭示的实际意义,跟今天一些虚妄的概念一比,我只能说,还是儒家更靠谱。

      显然,孟夫子的说法没有君臣平等的意思,他只是说,领导人要是对下属实在不地道了,下属也可以把他当做仇敌。

      这是“对等”。

      孟夫子要求对等的底气就是分封时代的利益分配体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名义上有上下之分,但是每个下级又有相当数量的独立自主权。

      手下人有了相对独立的利益来源,当然可以不尿不地道的老板了。

      这种利益分配模式在周初人口不多,生产力欠发达的时候是和谐稳定的。

      孔夫子对这种模式一直是心向往之。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维持这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也变得越来越费劲。

      前面说过,最先感到力不从心的是周天子,周厉王很能干,周宣王很靠谱,周桓王很血性,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阻止周王室的式微。

      随着周王室的式微,诸侯们牛了起来,开始了中原争霸。

      这并不说明诸侯们一定比周天子高明,只能说诸侯们生的实在是时候,或者说周天子生的有点不是时候。

      具体说来,就是前面提到的技术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周天子控制天下的诸侯很费劲,诸侯控制国内的卿大夫相对要容易得多,诸侯们捡了时代送给他们的大便宜。

      这个便宜也给大多数诸侯的双眼蒙上了一块红布,让他们看不到周天子式微的主要原因,他们很high的享受着不受任何控制的日子(水评:周天子哪怕只是名义上控制他们,他们也是不爽的)。

      技术很重要,利益更重要。

      就在诸侯们很high的享受生活的时候,卿大夫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了紧张的忙活。

      卿大夫们跟普通群众接触比较多,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针对普通群众的需求,卿大夫们开始对现行的分配模式做一点一点的微调,让渡一部分利益给普通群众,卿大夫们自己吃肉,也让普通群众有汤喝。

      在齐国,田氏就用两种计量工具来改善跟普通群众的关系。

      在自己的领地内,田氏向普通人发放粮食贷款的时候用大斗,回收贷款或者收取赋税的时候用小斗。

      卿大夫们的所作所为极大的改善了他们跟普通群众的关系,喝了汤的普通群众也感觉很幸福,打心眼里愿意追随卿大夫们,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肉,好让自己也能喝上更肥的汤。

      就这样卿大夫们慢慢的坐大了,有的诸侯还被手下给架空了。

      周天子式微不是因为他不是圣人,诸侯被架空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是圣人,卿大夫们坐大更不是因为他们成为了圣人。

      周天子和一些诸侯的下场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每个个人在庞大的利益面前都是渺小的。

      周天子和那些下场凄惨的诸侯,只是旧有的利益分配体制的牺牲品,卿大夫们坐大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

      从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中获益的卿大夫也没有成为圣人的兴趣,他们前期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回报,并且还是远远高出自己付出的回报。

      这个回报不会自己跑来按卿大夫们的门铃,需要卿大夫们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找,准确说来应该是去抢。

      本国内就抢同僚的、抢国君的(参见三晋的发家史),国际上就去抢别国的。

      天子、诸侯、卿大夫彼此和谐相处,天下一片大同的美好画面终于成为了碎片。

      与此同时,这幅画面的一些装饰品,如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制度,也就显得不那么与时俱进了。

      在分封的情况下,周天子并不直接插手诸侯国的行政管理事务。

      同样,诸侯国内,卿大夫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也拥有充分的管理自由。

      卿大夫们享有的充分自由,让他们有机会能够给普通群众分汤喝,也打开了他们坐大的大门。

      坐大后的卿大夫们有的架空了自己的领导(鲁国的三桓),有的还甚至取而代之(晋国的韩赵魏、齐国的田氏)。

      战国时代的变法比较早的出现在三晋不是偶然的,他们的动机也很单纯,过河拆桥。

      三晋借着分封时代的体制这个桥过了河后,要是不炸掉这座桥才见鬼呢,万一别人也走上这座桥,他们前老板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

      同样都是在分封时代混,中原大国的卿大夫们,能够借着旧体制的东风顺利坐大,最后颠倒乾坤。

      反而是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楚国,并没有出现这一幕,他的卿大夫们始终原地踏步,没有丝毫的进步,这令我很不解,请高人指点一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今天是个献花的好日子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那是因为楚国的旧式卿大夫的权力太大

        其实楚国春秋末战国初不是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夺权行为,白公胜的那次未遂的政变就是,但是由于吴国入侵造成的损失,导致楚国的民族矛盾压过了阶级矛盾,社会变革比其它几个大国都要晚,新生势力迟迟没有发展壮大,吴起的变法时以昭景屈三家为首的卿大夫的势力已经强大到足以对抗任何加强君权的变革,所以吴起最后失败了,类似的情况可以参照鲁国的三桓,尽管鲁国推行了初税亩,而且也发生了激烈的夺权行为,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成功转型。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楚国地处的位置还是有点偏僻,同中原诸国的卿大夫交流夺权经验不是很充分也有关。

        ps:所以我觉得吴起的手太软,如果也能像商鞅血染渭水那样重点打击一批示威请愿派,他的阻力会小很多,反正最后都是被反攻倒算而死,死的有价值会好一些。当然或许悼王的决心不大也是一个原因,毕竟那些带头的三家和王室有亲属关系。

        • 家园 也有一阵一阵的?

          例如楚国在春秋时就已经设县,比其他大国都要早。改革早的,因为有了效果,有时候反而就不想再折腾了。

          以英国光荣革命为例,既然议会已经拥有了权力和有效的行使架构,对废除国王的王冠就不是那么上心了。反过来,法国原有的三级会议过于简单,要把它改建为有效率的权力机关,就只有彻底的革命,于是王冠落地。

          所以汉朝也在郡国双轨制走了许久,最后能在实质上实现郡县制还是依赖于武帝这个政治强人的(诸侯国的相完全由中央委派,并且从那些国王手中夺取了实权。)

          • 家园 可是楚国最后还是走回了卿大夫专权的老路

            昭景屈三家都是从王室分出来的卿大夫,楚国的郡县制是不完善的。另外楚国的地广人稀也使得变法缺乏动力,中原诸国由于可耕地的减少导致了兼并,王室和卿大夫之间争夺土地和劳动人口的斗争异常剧烈。

            引用魏昌《楚国史》的论述:

              就在楚国对外争夺取得重大进展之际,楚国内部问题也积聚很多,日益演成难以克服的弊端。商末周初楚人立国后,仿效中原王朝,实行以王为首的贵族、官僚三位一体的奴隶主贵族政治体制。王与奴隶主贵族是世袭的,各级官僚也就由这些世袭贵族轮流担任。为保证王权巩固,中央最重要的执掌政治、军事大权的令尹、司马,除了在武、文时代有破格录用非王族宗亲人员担任的例子外,一般均由公子(君王子弟)和世家大族担任。楚庄王时既用世家大族,亦用众公子为令尹和司马。此后,这种格局没有改变,一直延续至战国后。这种王室宗亲垄断政治的局面,一方面避免了王权旁落,另一方面也使政治守旧,缺乏进取的锐气。

              楚人建国后,无论是令尹、司马或担任其他官职的官吏贵族,都以俸禄和“赏田”的形式,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此外,楚国在一些地区建立了县邑制。县邑制在性质上与贵族食邑制已有所区别,然而统治县邑的县公拥有临土治民的权力,故亦享有政治、经济的特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贵族大吏权势的增长,春秋末战国初,楚国又兴起了封君制。

              封君制的特点,一是封地赐田,如《左传。哀公十八年》所记的“封子固于析”的析地,就是子固的封地。显然,这是楚国固有的“封邑”占有形式的继续。二是被封的贵族大吏,又给予以“君”的爵号,“很明显,封君是一种特殊的更为尊荣高贵的爵称”(何浩《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历史研究》1984年第5 期)。当然,封君并非楚国所独有,中原各国也行封君制,但楚国封君时间早、人数多,一开始就对楚国的政局,带来不利的影响。见于古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楚惠王时期的封君除了析君外,还有鲁阳文君、阳城君等数人。析君子国(公孙宁)是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夺权失败后就担任了令尹。

              令尹而被封为“君”,使令尹的权势更加膨胀,经济实力更加雄厚,无疑有碍于楚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楚悼王时,封君更多,权力更大,终演成“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韩非子。和氏》。)的局面。

            • 家园 那么是量化的原因吗?

              因为这种封君封侯,除了租税并给予治理权力,似乎在各诸侯国中都存在着,甚至变法之后的秦国都是如此,例如秦昭王的舅舅被封为穰侯,另有华阳君等,而昭王为了分其权力,也分封了高陵君等人。即使是后来用了范睢,似乎也只是把穰侯赶出朝堂,并未剥夺封地。

              那么,楚国和另外六国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是数量上的(分封比例),还是制度上的(比如允许世袭的年限)?这个还要请教了。

              • 家园 其它国家我不清楚

                秦国的军队控制权自商鞅变法后始终在国君手里,那些君侯尽管有封地,他们的私兵完全无力对抗王权,这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政变,而且这些封地都位于秦国的边境地区,比如范睢的应,商鞅的商,穰侯的定陶,近畿地区牢牢的控制在君主手中。穰侯尽管可以影响秦国的军事策略,但是也必须以国君的名义调动。而战国四君子手下的数万门客对君权的威胁可想而知,国君默许这种养士行为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楚国一直到后期都还有政变频繁发生。嫪毐能够掌握部分兵力和太后有关,即使如此他的那点兵也迅速被平定。秦始皇迅速除掉吕不韦也和他大批的门客构成的势力有关。

                • 家园 那么秦制和汉制倒是相似了

                  即,虽然封地有兵,但是郡国兵卒一体由中尉(忘了秦国有没有统一名称)掌管。虽然行动开始以后王/相/侯有可能指挥,但是没有中央的命令这个第一步是走不出来的。看起来不错。

                  只是不知道秦国是否也像汉家一般“寡恩”,不然变法这一百五十年,只怕老贵族走了,新贵族又立起来了。当然,在帝国领土仍然在不断扩张的时期,这个问题也许不大。

                  • 家园 秦国的爵位是不能世袭的

                    无功不封爵,哪怕是宗室成员也不行,没有相应的爵位,占有土地数、臣妾数甚至衣着都有限制。外来的客卿只要有功劳,同样可以封相封侯,而其它六国外来人才的地位永远比不过宗室,孟尝君只因为父亲是贵族就可以把持朝政。秦国的客卿制度是七国中引进外来人才政策中做得最成功的。汉制由于掺入了儒家的因素,所以爵位一定程度可以世袭,但是也随时可以被剥夺,武帝时期剥夺的最厉害。看到的另外一段对楚国何以贵族专权写得很精辟:

                    外链出处

                    商鞅首先在秦国实行县制,县制的目的就是用中央政府选派的官员,代替世袭贵族对各个地方进行管理。它能保证中央政令的畅通,避免了世袭贵族的各自为阵,为己私而违抗中央。事实上,商鞅在秦国所施行的县制,也不是他的首创。早在晋献公时,县制就开始出现。差不多时间前后,楚国也开始出现县制。但是,晋楚行县制与秦国有较大不同。晋国是因为在国内消灭敌对贵族后,对于原贵族所拥有的土地,不再设置新的贵族,而采取指派官员的方式。楚国是因为吞并周边小国,原小国贵族尽废,楚国对此也不再设新贵族,而指派官员管理。因此,晋楚较早实行的县制,没有彻底改变世袭贵族的根本,只在国内局部实行。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县制,中央政令的贯彻实施,自然比其他各国要高效得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