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8) -- 江南水

共:💬65 🌺57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8)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还有一场重要的外事活动。

在魏、齐边境,魏惠王以打猎的名义跟齐国领导人齐威王进行了非正式会晤,在这次会晤中魏惠王露了怯,出了糗。

正事谈完后,双方进入闲谈阶段,闲谈的时候,魏惠王问齐威王:齐国有什么宝贝吗?

一个大国领导人怎么能问这么没素质的问题啊,难不成你还想参观一下我们的核武库?

齐威王一时也不明白魏惠王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只好小心翼翼的回答:没有。

魏惠王可逮着炫耀的机会了:俺们虽然国弱民穷还有十颗明珠呢。

接下来,魏惠王把明珠的尺寸和光泽度狠狠的夸耀了一番:每一颗珠子直径一寸多,他们发出的光芒也相当耀眼,这么说吧,夜里二十四乘车出行,在车队中间放一颗明珠,照明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这已经就够现眼的了,魏惠王还是挑战了现眼的底线,故作纳闷的又问:你们这么大个国家,怎么会没有宝贝呢?

魏惠王表演完了,齐威王也放心了,原来是问有没有这些东西啊,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这劳什子既不能进行战略威慑,又不能解决人民的温饱,算个啥子哟。

齐国好歹也是个大国,估计应该不会缺少这些玩意儿,但是齐威王也不好直接跟魏惠王比拼这些东西,那样就太小女人气了,只好转换了一个角度:俺对宝贝的看法跟您的有点不一样。

接着齐威王拿出了自己的宝贝:檀子、盼子、黔夫等人镇守边境,大国不敢打俺们齐国的主意,小国都来朝拜俺们齐国;种首负责国家治安,国人做到了路不拾遗。

齐威王的宝贝是人才,人才的宝贵价值哪里是探照灯比得上的呢?

人才!

这才是真正的宝贝啊,小样儿,臭显摆什么啊。

听了齐威王的宝贝观,魏惠王也觉得自己有点跌份儿,闷闷不乐的辞别了齐威王。

这只是一个花絮,重要的是本次会晤的内容,只要齐威王能够遵守彼此的约定就行。

在一年内开展这么密集的大国外交活动,预示着魏国将要有大动作。

在魏国进行大动作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周边战略环境。

根据谭其骧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代,魏国的国土形状颇有几分哑铃的神韵。

西部以安邑为(今山西夏县)支撑,控制着黄河两岸广袤的土地,东部以大梁(今河南开封)为中心,控制着中原地区的领土,连接国土东西两端的是一个狭长的“几”字,“几”字的内部是韩国,外部是其他大国。

另外,魏国还越过赵国,侵占了中山国的一部分领土(乐羊用儿子的肉汤换来的),这部分领土算是魏国的飞地。

这是一种极为别扭的国土形状,这种国土形状严重制约了魏国对领土的控制力,并且连接东西两端的地带很容易被赵国和韩国切断,给国家安全带来不可承受的后果。

当年这两个国家差点搞定魏国,不是偶然的,在魏国内乱的时候,那更是易如反掌了。

从魏文侯时代开始,魏国强悍崛起,掩盖了这种国土形状带来的种种弊端。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疖子也是总要出头的。

隐藏在这个弊端背后的危机,最终在魏惠王即位之初来了一次大爆发。

魏惠王亲身经历过那次劫难,那次劫难也始终是他心中的梦魇。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的去世,让魏惠王得出了一个看上去很正确的判断,魏国的最大危险将来自于强敌环伺的东方。

这一年,魏国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加强自己在东方的力量,来对抗强大的东方各国,运气足够好的话,说不定还能称霸中原呢,老在西边跟蛮族的秦国较劲,有什么意思啊。

时光到了公元前355年前后,魏惠王突然发现,不但称霸中原的梦想依旧遥不可及,魏国的战略环境还有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魏国的国家重心处在大国的包围之中,想伸一下胳膊腿儿都要费半天的劲,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又要面对重新崛起的秦国。

在魏惠王看来,如果不做点什么,子孙将会经历比他更恐怖的梦魇。

为了破除自己心中的梦魇,也为了让子孙不再经历这样的梦魇,魏惠王决定改变魏国目前的版图形状,同时也顺便解决掉魏国自从立国以来就四面受敌的恶劣处境。

北方的赵国是个不错的选择,拿下赵国,不仅能让魏国的国土连成一片,还会给魏国带来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

时间:魏惠王十七年(前354年)。

目标:赵国。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前,开展必要的外交活动,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这基本上是古今通用的法则(最近的一次可以参见海湾战争时,美国的一系列活动)。

虽然魏国在魏惠王初年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但是依仗着祖宗留下的厚实家底儿,很快就缓过劲儿来,隐约还有一点立国之初的影子。

就是这点影子,也足够赵国喝好几壶的了。

魏国的大军很快就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邯郸被魏国包围后,赵国领导人赵成侯赶紧向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齐、楚申请救助。

收到赵国的SOS信号后,这两个大国也开始紧张的打起了自己的算盘,最阴损的是楚国。

楚国领导人楚宣王召集大臣来讨论是否该去救援赵国。

昭奚恤认为犯不上去蹚这场浑水:魏国没有楚国这个后顾之忧,肯定要彻底搞定赵国;赵国在亡国灭种的压力下,肯定会拼死抵抗,让他们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如果中原这两个大国都成了残疾,那将大大改善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地缘环境。

景舍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昭奚恤纯粹是一厢情愿,楚国要是不插手,以魏国的实力足以搞定赵国,根本就不是什么两败俱伤。

更可怕的是,如果赵国顶不住魏国了,有可能掉过头来跟魏国联手攻打楚国,这对楚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还用多说吗。

不救援赵国,非但不能改善自己的地缘环境,反而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答案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救是救,关键是怎么救,景舍的办法是出兵要少。

赵国见楚国出兵了,坚决抵抗的信心肯定会突飞猛进,誓死不做亡国奴。

抗战时,珍珠港事件一爆发,重庆的舆论一片欢腾,应该也少不了这种心态吧。

魏国看楚国的兵力不过尔尔,不会顾忌身后的楚军,反而会加大攻击邯郸的力度。

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让他们两败俱伤。

然后楚国再联合秦国和齐国,一举搞定魏国,楚国在中原地区的战略态势才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景舍这番话,有理有据,还有可操作性,楚宣王拍板,就这么办!

主意是景舍出的,就让他负责去操办吧。

景舍率领着楚军浩浩荡荡的出发,前往邯郸。

人算不如天算,楚国将士还在前往邯郸路上的时候,魏国就拿下了邯郸。

景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但是此次出兵楚国也不是没有收获,景舍顺手拿下了进军途中的几个小国,多少捞了一点好处。

附图:战国七雄形势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本图来源于谭其骧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通宝推:马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抢沙发
家园 韩国的统治者不知道怎么想的

首都离韩魏边境线这么近,不是等着魏国来扁自己么。

ps:楚国的大臣就只会这点小聪明,叹气。

家园 三晋都不知道怎么想的

他们似乎也换过一些地方,可是就不能多换一些,把地方分分好?

赵国魏国都是把国都搬来搬去,可见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地方。

开始的时候三家还经常抱团去欺负别人,可见关系也还不错。

家园

终于抢到前几了,盼望楼主赶快更新,等着享受楼主劳动成果。

家园 呵呵,这也没法怪韩国的统治者

韩国就在魏国的怀抱中,他在哪儿定都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韩国是公元前375年灭掉郑国后,迁都到新郑的,此时魏国的都城还在安邑,战略重心在西方,韩国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定都在魏国的东方

当魏国也迁都后,韩国就跟他短兵相接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南梁之难,引发了马陵之战

韩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他就是一个受气包。

说起楚国,我也是很感慨,在整个战国,他从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搞不懂他想干什么。

根子还在春秋时期,因为楚国在春秋时期能够争霸中原,所以也没有花大力气来整治自己地面上的蛮族,致使自己差点亡国。

以后他再进军中原的时候,老是担心自己背后的蛮族,做起事来也首鼠两端。

如果楚国像秦国那样完全整合了自己地面上的蛮族,那秦国即便是完成了商鞅变法,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唉,怎么说呢,楚国在整个战国时代,整个就是在做自由落体运动。

家园 呵呵,三晋的关系就是露水夫妻

虽然他们在开始的时候抱团去欺负别人,但是他们之间从没有停止争斗,从立国之初三晋就没消停过。

魏文侯时代,韩赵两家就开始掐,后来韩赵差点搞定魏国,再后来又是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所以我说,三家分晋,为秦国统一天下打开了一道门缝,三晋的内耗又在不断的扩大这道门缝,后来秦国人自己争气,终于打开了一统天下的大门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9)

楚国相当不仗义,除了打自己的算盘外,看到邯郸陷落就袖手旁观了。

跟楚国相比,齐国也没有强到哪里去,虽然邯郸陷落后,他跟魏国干了一仗。

齐威王也有自己的盘算。

在救赵还是不救赵这个问题上,齐国也分了两派。

邹忌跟楚国的昭奚恤一样,认为还是不掺和的好,但是没有说理由。

我认为邹忌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人家魏国已经打过招呼了,你现在出尔反尔,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段干朋则认为不救是不行的,魏国吞并了赵国,实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对齐国来说是大大的不利。

既然不救赵国对齐国不利,那就去救,一切以齐国的利益为导向,即便信用跟黄金的汇价比是1:10000也不行,更何况,信用本身还值不了几个铜子儿呢。

救赵的大原则就算是定下来了,接下来就要研究一下救赵的军事部署了。

对接下来齐军的军事行动,段干朋作了一个大胆的部署。

齐国不要北上直接救援邯郸,如果这么做,赵国的损失就会减少,魏国也能全身而退,太不划算了。

段干朋拿出了一个颇有风险的方案,长途奔袭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让魏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这么做既能最大限度的消耗赵国,也能给魏国带去致命的威胁。

这个方案一旦实施,固然会给魏国带来极大的威胁,襄陵跟魏国都城大梁之间的直线距离仅有六十几公里,同时也蕴含着相当的风险,襄陵跟齐国都城临淄之间的直线距离近四百公里,跟齐国的西部大城市聊城(今山东聊城)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有近二百四十公里,行军途中还要经过大片的魏国领土。

虽然其中的风险很高,但是因为魏国把他的主力一股脑儿的投入到了赵国前线,齐军有足够的把握来完成这个战略目标。

齐国此次领兵的统帅是田忌,齐威王本来打算让孙膑来做齐军的统帅,但是孙膑以身体残疾为由婉拒了。

齐威王只好让孙膑的老主人田忌担任统帅,孙膑作为军师(相当于参谋长)随军出征。

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作为军队的统帅,也不需要冲锋陷阵,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军队的威严,用残疾人来做大军的统帅的确不太合适。

即使是在今天,如果让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到前线去指挥千军万马,恐怕我们在心理上也很难接受。

齐国出兵襄陵的消息,并没有打动魏国。

魏国的目标就是拿下赵国,齐国奔袭襄陵虽然给魏国带来了巨大麻烦,但是只要拿下赵国,一切都可以翻盘。

魏国没有理会在襄陵忙活的齐国,继续攻打邯郸,在公元前353年十月终于拿下了邯郸城。

眼看段干朋的盘算就要落空了,如果魏国就此一举拿下赵国,实力倍增,齐国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在这种情况下,齐军统帅田忌决定北上邯郸跟魏军主力死磕,无论如何,不能让魏国的阴谋得逞。

孙膑指出,这个时候去跟大胜后的魏军在邯郸玩儿命,不是最优选择。

此时,魏军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斗志昂扬,这会儿齐军劳师远征,后果不会太乐观。

能不啃硬骨头就尽量不要去啃硬骨头,在致命的软肋上,给他一家伙,本儿小利大,完全符合“投资小,见效快”的黄金法则。

打蛇要打七寸,此时魏国的七寸就是他的都城大梁。

孙膑建议,齐军直接奔袭大梁。

灭赵是魏惠王的既定方针,他把全部的精锐都投入到了赵国前线,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像样儿的军事力量了,孙膑的这一招直接打在了魏国这只狼的豆腐腰上。

听说齐军扑向大梁,魏惠王终于坐不住了,襄陵可以不管,都城不能不管啊,何况此时魏军已经拿下了邯郸,也该保家卫国了。

于是,魏国赶紧把忙活了一年的主力部队从邯郸调回国内。

齐军不敢北上邯郸跟魏军纠缠,同样也不敢在大梁城下跟魏军主力较量,毕竟这是人家的主场。

再说了,齐军将帅也并不是真的想拿下大梁,只要魏军主力离开赵国,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听说魏军主力南下后,齐军也虚晃一枪,放弃大梁,北上迎战。

一个南下,一个北上,双方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见了面。

魏军要保家卫国,齐军要改善国家的战略环境,双方的责任都很重大。

一见面,啥也别说了,为了各自的责任,咱们干吧!

魏军在邯郸前线啃了一年多城墙,这次为了保家卫国又是星夜兼程,体力上就先吃了亏。

齐军虽然是劳师远征,但是并没有打过像样儿的一仗,相对魏军来说,也算是以逸待劳了。

虽然魏军还是主场作战(桂陵还是魏国的嘛),但是在“人的因素”上比不上齐军,被齐军结结实实的收拾了一顿。

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两千多年后的东北黑土地上,数十万国民党的军队,就被这种打法硬生生的吓得龟缩在几个大城市,任凭共产党的军队在黑土地上驰骋。

桂陵之战的失败给魏国带来了严重后果,公元前352年,东方各国趁火打劫的齐聚到了襄陵。

再也没有一战之力的魏国不得不修筑长城,以求自保。

第二年,魏国还得把好不容易拿下来的邯郸还给赵国,跟赵国签订和平条约,改善自己的战略环境。

魏国这次大规模攻击赵国,最后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跟他低估了赵国的战斗力有很大关系。

在公元前354年就包围了邯郸,直到公元前353年十月才拿下邯郸城。

用了近一年,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邯郸,这让其它诸侯有了可乘之机,也使自己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境。

如果攻下邯郸的时间缩短些,后果如何,真的很难说。

不要紧,魏国还有一次机会。

事实证明,在国际交往中所有的约定都是靠不住的,所有的国家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当利益来临时,先前的一切约定还不如写约定的那张纸值钱。

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必须事先进行外交活动,否则,当他展开军事行动后,其它诸侯可以没有任何约束的攻击他。

采取了外交活动就等于泄露了国家机密,其它诸侯根据这些机密可以提前部署对魏国的战略,然后再根据他在战场上的表现,随时调整跟他的关系,遵守约定与否的主动权全在别人手中。

这就是魏国的悲哀之处。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进行了两场重大外交活动,齐威王并没有遵守跟魏惠王的约定,重创了魏国,跟秦孝公那一次会盟的结果也没好到那里去。

就在魏惠王围困邯郸的同一年,公元前354年,秦国趁机进攻魏国在河西地区的元里(今陕西澄城县),魏国大败,不但被斩首七千,还失去了河西地区的少梁(今陕西韩城)。

少梁城是魏国在河西地区的桥头堡,始建于公元前419年,是魏国砸在河西地区的一个楔子,对秦国在河西地区的势力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拔掉这个楔子,秦国也是不遗余力,就在魏国建成少梁城的第二年,秦国就对他发起了攻击。

后来秦国国内政局飘摇,魏氏就以少梁为基地,侵占了河西地区。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虽然在少梁大获全胜,但是随着秦献公的去世,秦国没有占领少梁。

此次,秦孝公再次出击,魏国终于失去了少梁,整个河西地区的战略主导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两年后,少梁失守这朵恶花,终于结出了苦果。

这一年,魏国的烦心事比往年要多一些。

就在魏国修筑长城抵御东方各国攻击的时候,秦军越过黄河来到了魏国的故都安邑,他们的统帅就是那个让魏惠王瞧不上眼的商鞅。

不过,此时的秦国并没有越过黄河攻城略地的能力,这次商鞅领兵出征,更像是一次对秦军远征能力的测试。

做完这次测试,商鞅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个可以参照前苏联模式

独联体诸国虽然也有个脆弱的联盟,但是有多少真心实意天知道。更何况三晋自己也都想吞并其它两家做老大,战略目的必然发生冲突。

家园 居然没人坐沙发?

那我不客气了

家园 楚国比秦国困难

吴起时期也曾称霸中原,但是由于制度没有根本性变动,三晋的攻略地都拿不住,而山东一线由于和齐国发生矛盾也进展不大。楚国要仰攻秦武关也不容易。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0)

没有流血的变法

回到秦国,商鞅又拿起了刀。

虽然商鞅的第一刀给秦国带来了血雨腥风,但是我要说,这一刀只是触及了秦国旧有体制的皮毛。

这一次,商鞅要给秦国旧有的体制来一个痛快,把他彻底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商鞅的这一刀不仅彻底结束了秦国旧有体制的生命,也给秦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体制,砸烂一个旧世界和建成一个新世界同步进行。

一直在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利益分配体制的大变革时期,这个体制变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变革呢?

这还得从遥远的过去说起,多么遥远呢?

分封制的开始。

秦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虽然他没有赶上最早的那一拨儿,但是跟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周武王姬发完美突袭商纣王后,就开始大肆分封诸侯,并且准许各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绝对权力。

儒家对周武王的这种做法褒扬有加,并且还把周武王列入了圣人的行列。

周武王是不是圣人,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如果他不实行分封而是直接管理天下那么大一片土地,在当时,这个基本上不可能。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地方官要是向中央政府一年汇报一次工作的话,他就啥事儿也别干了(前面在诸侯朝拜的时候,说过这个问题)。

反过来,中央要是检查地方工作,也很有喜剧效果。

钦差大臣从考察的地方返回首都,也得需要几个月,本来钦差大人是去考察当地抗旱救灾的,他回到首都后,当地已经开始抗洪抢险了。

周天子从钦差那里得到的最新情况,在当地早就是历史了。

依照历史来做决策,还不如问天子他爹(老天爷)来得靠谱。

但是,我要说,技术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大问题,只要有利益驱动,技术问题总有解决的那一天。

能够迫使周天子不得不分封的,是另一个问题。

这得从人类的起源说起了。

在这里检讨一下我自己,这个系列本来是打算从三家分晋开始的,后来为了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上溯到了周天子的兴衰,这会儿又上溯到了人类的起源,老天爷啊,希望后面不要让我上溯到宇宙的起源。

上溯到哪儿算哪儿吧,在没上溯到宇宙起源的这会儿,就说说人类的起源吧。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是群居动物,单个人很容易会成为一些凶猛动物的点心(动物的脑子里没有人权的概念),在人多力量大这个基本思想指导下,人们自觉地聚居到了一起。

既然是群居就会有势力范围(不群居的狮子、老虎好像也有势力范围,动物世界里说的),个人组成了家族的势力范围,家族组成了部落的势力范围,小部落组成了大部落的势力范围,大部落组成了超级部落的势力范围。

超级部落当仁不让的就代表上天来管理这些大小部落,这些大小部落就是后来封国的雏形。

在我看来,所谓的夏王朝不过是大小部落尊奉夏部落为天下共主而已。

有人说夏王朝是中国家天下的开端,我认为这是扯淡,只是夏部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最牛的部落,其他部落不得不尊奉他而已,离家天下还早着呢。

商汤搞定夏桀后,商部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

就这个共主模式来说,商王朝跟夏王朝是从一个模具里铸造出来的。

周武王搞定商纣王后,没有把这个模具拿来做废物利用,而是直接把它当废品给扔进了历史垃圾堆。

周部落从西北一隅遽然而起,取代殷商,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周人对此也有点惴惴不安。

万一哪天哪一个部落也像周部落一样,再来这么一次完美的突袭,周武王子孙的下场不会比商纣王强多少。

即使不会有部落突袭周人,周人对自己能否安安稳稳的待在共主的位子上也不太肯定。

据说,夏王朝第一任领导启去世后,就被别的部落逼得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后来夏人历尽千辛万苦才又拿回了自己的位子。

为了保证自己的部落能够长治久安的坐在天子的位置上,周人必须改变以往大小部落尊奉一个部落的模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彻底搞定那些大小部落,斩草除根,一劳永逸,绝对是最优化选择。

斩草除根是简单,但是并不方便。

事实上,最简单的方法往往也是最难变成现实的方法,周部落当时并没有彻底搞定这些部落的实力,何况这些大小部落在周部落突袭殷商的时候,不少还是他的盟友,据说有八百多家诸侯。

既然不能实施最优方案,那就妥协一步,再想其他的办法,聪明的周人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妥协方案,分封。

周人承认先前那些部落存在的合法性,这也算是尊重历史,正视现实。

但是,这些部落必须从周天子那里领取一份儿说明自己合法性的证明。

当时的大小部落没有取代周部落的野心,领取一份儿证明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反而能够得到周部落的保护,这些部落也就认可了周天子的做法。

只需不花钱的一纸命令,分封这些部落为诸侯,就能够让自己成为这些部落真正意义上的上级(相对于夏商来说),自己也就能够相对安稳的坐在天子的位子上,性价比都高到月球上去了。

看来周武王应该是个秃子,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嘛。

通过分封,周武王为周部落的未来设计了一个长治久安的框架,可惜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设计一套保证这个框架运转的制度。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周公旦接过了他的枪,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周公设计的这套制度就是前面提到的“礼乐制度”。

随着“礼乐制度”的顺利竣工,周天子也从法律意义上成为了诸侯们的真正上级,此时那些部落再来挑战周部落就会面临一个制度上的障碍。

这制度是有效的,而且有效期还特别长,到周天子衰落得不成样子的时候,这个制度还能保证周天子待在天下共主的位子上。

如果有人说,周天子能够这么长寿,是因为制定了一个好的制度,我只能说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制度很重要,保证制度有效运转的实力更重要。

前面说过,周王室占据着天下最大面积的土地,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礼乐制度的有效运转。

除了本身的实力外,周王室还给自己做了好几道防火墙。

在分封先前部落为诸侯的同时,周王室为了安抚自己的功臣,同时也为了制衡先前的那些部落,周武王还分封了异姓诸侯(如齐国)。

为了制衡所有的异姓诸侯,拱卫周王室,周天子又分封了同姓诸侯。

在天下诸侯中,姬姓的诸侯比例相当高,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家诸侯,姬姓的就占了五十三家。

高比例的同姓诸侯有效地保障了周王室的安全,同时也为周天子主导天下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看看今天也一样,美国在世界上牛气哄哄,固然是因为自身超强的实力,同时也少不了他那些铁杆儿小跟班的突出贡献。

当周王室式微后,天下大小诸侯之间的相互掣肘又为周天子的苟延残喘提供了空间。

分封制给周王室带来了巨大的红利,王室牛X的时候,周天子可以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王室衰微的时候,周天子还不会一下子从天堂迈向地狱。

实行分封后,周王朝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于夏商的王朝,具体是怎么个不同法,我举一个例子。

在《笑傲江湖》中有个五岳剑派,每个剑派都是独立自主的,只是尊奉左冷禅为盟主,左盟主只是五岳剑派的共主,没有干预各派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并且各派还有随时退出五岳剑派的自由(令狐冲道:“令狐冲接掌恒山门户后,是否还加盟五岳剑派,可得好好商议商议。”)。

后来左冷禅想把五岳剑派合并为五岳派,他本人也从各派的共主变成各派真正意义上的上级。

做五岳剑派盟主的左冷禅就是夏商时代的共主,如果左冷禅顺利的完成了五岳剑派的合并工作,那他就是周天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wow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1)

循着家族——小部落——大部落的路线一路走来,就可以推测出,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让渡部分自主权给家族,家族为了本家族的利益也必须让渡部分自主权给部落,小部落为了本部落的利益还得让渡部分自主权给大部落。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就是中3.6亿,也得先买88注彩票不是。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自主权让渡的进程在大部落这里戛然而止。

大部落是诸侯国的前身,他只要承认周天子的地位就行,无需再让渡自主权给周天子。

诸侯们在封国内几乎享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权,这个独立自主权更多是历史形成的,而不是周天子赋予的,周天子只是盖个图章确认一下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在立国之初就带有橡皮图章的基因。

同时,诸侯们也有周天子那样的困境,对先前就存在的小部落(后来的卿大夫)也不得不妥协,让他们在自己领地内拥有相当一部分独立自主的权利。

诸侯们在封国内具体是怎么做的就不多说了,大体上跟周天子对天下的安排差不多,只是范围小一点而已。

从上到下一通忙活后,整个天下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模式,天子——诸侯——卿大夫。

所有的上级都不是拥有绝对支配权的上级,所有的下级也都不是任凭上级吆喝的下级,所以孟夫子可以骄傲的宣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夫子的说法让不少国学人士赞叹不已,俺们两千多年前就有平等的观念了,老板不地道,手下人是可以不尿你的。

在我看来,孟夫子的说法,是不是突出了平等的概念,实在不好说,精确一点说,应该是“对等”。

平等和对等有点不一样,举个例子来说吧。

你向我家里扔一千个煤气罐,我回敬你一百个煤气罐,从数量上来说,绝对不平等,我吃老鼻子亏了,但是,从结果来看,你我是对等的,家里都一贫如洗了嘛。

你手里有煤气罐,而我没有,这时候你整天笑嘻嘻的跟我说,我们俩是平等的,但是当你向我家里丢完煤气罐后,我们的平等还有意义吗?

虽然儒家的主张在很多时候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显得有些迂腐不堪,但是他揭示的实际意义,跟今天一些虚妄的概念一比,我只能说,还是儒家更靠谱。

显然,孟夫子的说法没有君臣平等的意思,他只是说,领导人要是对下属实在不地道了,下属也可以把他当做仇敌。

这是“对等”。

孟夫子要求对等的底气就是分封时代的利益分配体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名义上有上下之分,但是每个下级又有相当数量的独立自主权。

手下人有了相对独立的利益来源,当然可以不尿不地道的老板了。

这种利益分配模式在周初人口不多,生产力欠发达的时候是和谐稳定的。

孔夫子对这种模式一直是心向往之。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维持这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也变得越来越费劲。

前面说过,最先感到力不从心的是周天子,周厉王很能干,周宣王很靠谱,周桓王很血性,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阻止周王室的式微。

随着周王室的式微,诸侯们牛了起来,开始了中原争霸。

这并不说明诸侯们一定比周天子高明,只能说诸侯们生的实在是时候,或者说周天子生的有点不是时候。

具体说来,就是前面提到的技术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周天子控制天下的诸侯很费劲,诸侯控制国内的卿大夫相对要容易得多,诸侯们捡了时代送给他们的大便宜。

这个便宜也给大多数诸侯的双眼蒙上了一块红布,让他们看不到周天子式微的主要原因,他们很high的享受着不受任何控制的日子(水评:周天子哪怕只是名义上控制他们,他们也是不爽的)。

技术很重要,利益更重要。

就在诸侯们很high的享受生活的时候,卿大夫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了紧张的忙活。

卿大夫们跟普通群众接触比较多,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针对普通群众的需求,卿大夫们开始对现行的分配模式做一点一点的微调,让渡一部分利益给普通群众,卿大夫们自己吃肉,也让普通群众有汤喝。

在齐国,田氏就用两种计量工具来改善跟普通群众的关系。

在自己的领地内,田氏向普通人发放粮食贷款的时候用大斗,回收贷款或者收取赋税的时候用小斗。

卿大夫们的所作所为极大的改善了他们跟普通群众的关系,喝了汤的普通群众也感觉很幸福,打心眼里愿意追随卿大夫们,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肉,好让自己也能喝上更肥的汤。

就这样卿大夫们慢慢的坐大了,有的诸侯还被手下给架空了。

周天子式微不是因为他不是圣人,诸侯被架空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是圣人,卿大夫们坐大更不是因为他们成为了圣人。

周天子和一些诸侯的下场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每个个人在庞大的利益面前都是渺小的。

周天子和那些下场凄惨的诸侯,只是旧有的利益分配体制的牺牲品,卿大夫们坐大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

从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中获益的卿大夫也没有成为圣人的兴趣,他们前期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回报,并且还是远远高出自己付出的回报。

这个回报不会自己跑来按卿大夫们的门铃,需要卿大夫们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找,准确说来应该是去抢。

本国内就抢同僚的、抢国君的(参见三晋的发家史),国际上就去抢别国的。

天子、诸侯、卿大夫彼此和谐相处,天下一片大同的美好画面终于成为了碎片。

与此同时,这幅画面的一些装饰品,如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制度,也就显得不那么与时俱进了。

在分封的情况下,周天子并不直接插手诸侯国的行政管理事务。

同样,诸侯国内,卿大夫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也拥有充分的管理自由。

卿大夫们享有的充分自由,让他们有机会能够给普通群众分汤喝,也打开了他们坐大的大门。

坐大后的卿大夫们有的架空了自己的领导(鲁国的三桓),有的还甚至取而代之(晋国的韩赵魏、齐国的田氏)。

战国时代的变法比较早的出现在三晋不是偶然的,他们的动机也很单纯,过河拆桥。

三晋借着分封时代的体制这个桥过了河后,要是不炸掉这座桥才见鬼呢,万一别人也走上这座桥,他们前老板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

同样都是在分封时代混,中原大国的卿大夫们,能够借着旧体制的东风顺利坐大,最后颠倒乾坤。

反而是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楚国,并没有出现这一幕,他的卿大夫们始终原地踏步,没有丝毫的进步,这令我很不解,请高人指点一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那是因为楚国的旧式卿大夫的权力太大

其实楚国春秋末战国初不是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夺权行为,白公胜的那次未遂的政变就是,但是由于吴国入侵造成的损失,导致楚国的民族矛盾压过了阶级矛盾,社会变革比其它几个大国都要晚,新生势力迟迟没有发展壮大,吴起的变法时以昭景屈三家为首的卿大夫的势力已经强大到足以对抗任何加强君权的变革,所以吴起最后失败了,类似的情况可以参照鲁国的三桓,尽管鲁国推行了初税亩,而且也发生了激烈的夺权行为,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成功转型。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楚国地处的位置还是有点偏僻,同中原诸国的卿大夫交流夺权经验不是很充分也有关。

ps:所以我觉得吴起的手太软,如果也能像商鞅血染渭水那样重点打击一批示威请愿派,他的阻力会小很多,反正最后都是被反攻倒算而死,死的有价值会好一些。当然或许悼王的决心不大也是一个原因,毕竟那些带头的三家和王室有亲属关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