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 漫谈大枪 之外二 倭·戚·俞 -- 胡亦庄

共:💬25 🌺8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漫谈大枪 之外二 倭·戚·俞

    今天是戚继光的诞辰,正是发帖的好光景。

    1 不真的倭

    在戚继光所生活的时代,倭寇里面有倭人,也有明朝的中国人。

    在十四世纪的时候,日本搞出了一南一北的两个天皇。日本国内动乱就导致了其部分武装力量外出掠夺,这就是明朝最初的倭寇。后来随着日本国内平定后和明朝有了商业活动,这股倭寇力量大幅削弱——能好好做生意,何必还养兵当海盗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增加成本么?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商业活动会导致商人的力量大幅增长,从而损伤地主乡绅的利益。一般乡绅能控制的绝对力量大,总能让皇帝作出“重农抑商”的让步。当时日本和明朝的商业交往,名义上还是朝贡,大概有个政治上的名头比较容易执行。但是不料宁波的港口官员竟然因为经济利益参与日本商船之间的火并,搞出了暴力事件——于是这“朝贡”也顺理成章的就被禁止了。

    海禁一开始,海盗活动也就随之繁盛。海上贸易由海盗实际垄断,利润颇高。一些本来不靠海吃海的沿海人也干脆干起来海盗,“倭寇”实力越发强大。

    说中国人去当倭寇(或者叫海盗)的话,在明朝清剿倭寇的历史里记载的不少。有一个很扎眼的词“真倭”——这两个字,说明还有一些“不真的倭”。而且朝廷非常重视军队所剿的倭到底“真不真”。因为“不真的倭”不但存在,而且人数还不少,能很大程度上稀释战功的可靠性。严格的说,这些中国人都该被称为“贼”或者“寇”,而不是“倭寇”。由于这段历史的混乱,至今给郑成功的历史定位带来了不少麻烦。

    2 戚继光的刀法

    明朝时当海盗的中国人跟日本人打成一片,这一点在很多情况下被忽视。但是这个事实对于倭刀如何从日本传到明朝军队这个问题却很重要。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面说,曾在战场上得到一本日本人的刀法,由此揭开日本刀的秘密。这一点对于金庸等小说家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对于真想从这本刀法里学刀的人就不那么可信。

    明朝的时候,中日画家还不用透视原理去绘画(就算动慢时代严格使用这种画法也不多见),而且一个刀法势子只有一张图,对于一种强调步法灵活,全身配合的刀法来说,极为困难。而且往往实用的武艺都要包含“机”与“势”两方面的分析,同样是难以靠书面文档传递的。

    程宗猷就在《单刀法选》里很直白地写到:“得倭之真传”。这一点对于民间不是什么大忌讳,但是对于戚继光来说, “私通倭寇”的潜在罪名恐怕非常敏感,大概是不想被牵扯所以才隐去了其中的真相吧。

    武艺最合理的流传方式应该是由人亲自演练传授。所以那些和日本海盗混在一起的中国人,把倭刀的使用技术带到中国,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

    3 武术家俞大猷

    俞大猷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不仅是因为俞略为年长,还因为俞戚两人曾经分掌海军和陆军。这两个人都可以算是军事家,但还是各有偏重。

    戚继光是个政治家型的军事家。他出生在武将之家,按照世袭,10岁就算四品。戚的武艺平平,很多兵器仅限于能看出高下,但是练得水平就比较没谱,所以写《纪效新书》的时候反复提到“俞公”,那都是在说武学大家——俞大猷。

    俞大猷是个武术家式的军事家——这个武术家的称呼可比岳飞的名号实在多了,因为有《剑经》一部传世,那是所有研究棍法者所必读的经典。因为俞最初家贫,靠借钱读书学武,态度非常认真。但是不太通官场的常识,所以世袭其父的“百户”职位(似乎是六品官)之后,一步一步往上爬得很坎坷,经常卖力不讨好,实际个人努力远超过事业上的回报。

    俞大猷按理说也是很有文化修养的人,但说话很“楞”。和戚同样是练新军的将领,同样站在守旧官僚的对立面,俞大猷就经常做出“惊人”的事情。

    比如说他曾经要练海军,但是上折子时说:“窃意防倭,调陆兵已尽天下之选,卒未见有奇效。若用陆兵所费之半,而用于海(防),则倭患可以渐息。”——强调海防本来是好事,但是把所有陆军都骂了。

    难怪俞大猷一生屡次被贬,还曾经有一次被东厂抓了去,靠朋友自掏腰包往外捞他。但是他确实也有战斗力,还特别忠心耿耿,就屡贬屡起,明史评价为“大猷负奇节”。

    再看看戚继光练兵的理由:“两浙数年军书警报并无一日之停,武官兵卒俱涉经年之战,纵有练兵之志,亦无可乘之时。幸今大寇就戮,万里廓清,本职何缘,遭逢此暇微隙为备。”——现有部队很努力啦,军力下降也是抗倭的结果,卑职打算趁机练兵恢复战斗力。

    戚继光在官场做得非常圆滑,但 “圆滑”而不失去主见,最终为他的练兵服务。所以明史中评价戚继光是:“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不知道史官站在什么立场上给的操行评价,大概只有戚继光也“负奇节”了他们才满意吧。

    当年明朝搞陆军抗倭,其实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按照美国反恐的思路,明朝应该直接出兵日本,胁天皇解散幕府才对,再不济也要加强海上力量防卫。而事实是,俞大猷对于搞海军治倭特别上心,但总也得不到支持。

    这里面的道理说穿了也不难懂:当时所谓倭寇问题关键在明朝的腐朽,而不是日本的强大。“宁波之乱”事件就说明当时日本的中央集权力量还很弱,连本国的商船也会因为幕府内部斗争而火并。所以说,让当时的日本以一个国家的形式进行有组织的侵华战争,实在是太为难日本人了。

    而明朝这边是从掩盖腐朽的角度思考的,想进行有限的军队改革,把陆军战斗力提高一点,南部剿匪北部抵御蒙古和女真,只要不失地就算没事了。而俞大猷的提议是要抽调财力搞海军,搞进攻策略,一旦不能取胜就算失败,实际上会暴露更大的腐朽。

    这种落后的官僚体系就决定了练兵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就算戚继光这么聪明也没有回天之力。戚继光到晚年失势被贬,偷偷生了几个儿子也没能顶上用场,自己病老而亡。而俞大猷倒是凭着练武的一付好身板,竟然活到七十八岁,据说死前还能上场练兵呢。

    从晚年的结局看,懂得官场技巧的人也不见得就好到哪去。

    一个时代的悲剧。

    胡亦庄:【原创】漫谈大枪 之序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呆鹅,煮酒正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记得读到的资料是

      从一个日本老头那里得到了日本刀法的真传.

    • 家园 请教个问题

      似乎持刀的人如果手持一面盾牌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是否就能轻易破枪呢?(假设双方训练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枪的威力几乎全部在枪尖的突刺。对手突破了枪尖范围后,枪手就跟徒手差不多了。刀手用盾牌一挡,马上就可以突入到枪尖的后方。枪手不能很快后退或者退枪的话,只有弃枪逃命了。

      • 家园 矛盾

        要是一对一在开阔地方,两人身手灵活度和力量都不错,那么快攻枪占上风,慢熬胜负难分。小巷相逢刀和盾占上风。

        开阔地枪占上风的具体原因是:当扎枪被盾挡的时候,枪手的手掌受力相对自然一些,而刀牌手的手臂受力容易导致手臂瘀肿(具体看盾牌的持法,要是手掌抓的小盾,可能覆盖面太小)。枪手连续攻击就可以使刀牌手疲劳。

        • 矛盾
          家园 传说长板凳破枪,是这样吗?
        • 矛盾
          家园 谢谢解答,上花

          俺觉得对枪的时候,手盾几乎可以看成是双刀中的短刀,而其防御的能力又大大优于短刀。手盾的防护范围远大于短刀,比较容易拨挡开枪头。刀手可用手盾拨开枪头上步欺身,那时候枪手就被动了。不知道对不对。

    • 家园 一般认为俞大猷的军事艺术在戚继光之上

      戚继光比较循规蹈距,而俞大猷有很多奇谋妙计。

    • 家园 后期的倭寇实际上是中国人头目领导下的

      以中国人为主,日本浪人兼而有之的武装海商集团。这些中国人多为福建、浙江沿海的穷苦渔民。这些中国人头目多在日本定居、建立大本营,在舟山群岛一带建立前进基地/走私中转站。他们的装备精良,普遍使用火绳枪、火炮,舰队控制了中国沿海,压制住其他海上势力如荷兰、葡萄牙、西班牙。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福建泉州人)实际上干的也是这种营生。他们的“海军陆战队”,也就是中国百姓眼中的倭寇,时不时会上岸干一票大的,而且并不限于沿海地区,有时会深入内陆。又一次一支几百人的倭寇从浙江沿海登陆,扫略几省十几个州府,最后打到南京附近才被剿灭。当时中国南方除了戚家军以外,明军的战斗力之烂可见一斑!

      • 家园 王直的海盗集团

        王直(?—1559年),,《明史》亦做汪直,号五峰,南直隶徽州府歙县结林人。王直出身商人家庭。据万历《歙志》记载,相传王直出生时,其母汪氏曾梦见一颗星星从天空坠入自己的怀中,星旁有一个戴着高帽子的人,汪氏便很惊诧地说:“此弧星也,当耀于胡而亦没于胡。”时隔不久,天降大雪,草木结冰。王直知道这个征兆后心里暗自高兴:“天星入怀,非凡胎也;草木冰者,兵象也。天将命我以武显乎?”于是,年少不得志的王直便开始与地方上一些不安本分的人如叶宗满、徐惟学、谢和以及方廷助等往来甚密。王直曾对这帮同伙表示道:中国的法度太过森严了,稍有行动就会触动法律,而科举也只对那些酸气十足的读书人开放,我们何不到海外去闯荡闯荡,只困在这小小的“一撮土”上有什么作为?遂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偕同徐惟学、叶宗满等趁明朝海禁松弛之机远赴广东沿海打造巨舰,满载明王朝严禁出海的硝磺、丝绵等物品驶抵日本、暹罗等国,进行贸易往来,牟取暴利。仅仅5、6年时间,王直就获得了巨额资本,成为违禁贸易的暴发户,被称为“五峰船主”。

          当时活跃在海上的闽浙商业集团主要有两个,一以闽人李光头为首,另一个以徽州府歙县许栋为首。许栋的商业集团最初与葡萄牙合作,后来又有日本私商入伙。王直与许栋是同乡,便加入了他的商业集团。许栋和李光头因从事海盗活动相继被明军剿灭后,王直便自立为船主,成为流民商业集团的首领。经过不断征战和与明朝地方官员的私下勾结,王直逐渐获得了中日之间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新入海通番的船只都只有悬挂“五峰”旗号才敢在海上行驶。王直集团的行为引起了明中央政府的注意,政府相继派朱纨等人清剿浙江沿海流民武装。他们派兵两路夹击王直,王直只好将活动基地迁至日本。

          日本各诸侯的对外贸易政策为王直提供了客居的良好条件。王直善于拉拢、结交朋友,取得了许多日本人的信任,他定居日本平户(今属日本长崎县),挂起了“徽王”的旗号,以平户为基地吸收反明势力,不仅招集国内亡命之徒,而且还用巨资勾结日本真倭门的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为羽翼,并利用日本浪人向中国沿海地区发动多次跨海攻击。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王直吞并了广东海盗首领陈思盼所部。同年二月,王直传令倭寇突入定海关,移泊金塘的烈港。四月,福建漳州、泉州之倭酋与王直等人勾结,率数万倭人及乱民驾船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岸,流劫于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掠居民无数。次年三月,王直纠集福建漳州和广东的海盗及各路倭夷大举入侵,连舰百余艘,蔽海而至。南自台州、宁波、嘉兴、湖州、苏州和松江,北至淮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急。次日,王直等与倭寇攻陷浙江昌国卫(今浙江象山昌国乡政府驻地),四月侵犯苏州和松江等地,破上海县,在江阴肆意劫掠,并进攻乍浦。八月,洗劫金山卫,犯崇明及常熟、嘉定。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从太仓一路烧杀劫掠至苏州,攻占松江。四月攻陷嘉善,破崇明,进入崇德县。六月经吴江抵达嘉兴,洗劫一空后回到屯柘林。自此,王直的海盗集团已经彻底走向了勾结倭寇劫掠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财富和杀戮中国百姓的道路,成为嘉靖时期的海盗巨头。

          不可否认,明廷的禁海政策和清剿行动极大地限制了王直等人的海上贸易活动,也限制了濒海居民乃至一些海商巨富的生存和财路,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和反抗,这些人同劫掠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相结合,成为明朝统治者的心腹大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徽州府绩溪县人胡宗宪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此后,随着抗倭战争的推进,胡宗宪又被朝廷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并兼任浙江巡抚,集中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直派人传话给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听从命令,协助剿除松江各处流民,并希望以此换得明政府开放沿海贸易的许诺。胡宗宪故意制造出一种双方议和的气氛,将王直诱捕。由于当时沿海形势紧张,胡宗宪不敢贸然杀掉王直,许其活命,把他软禁在杭州两年多,本希望流寇因为失去首领自行解散,但效果不大。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直被明廷处死。

      • 家园 时代不同了

        泛泛地说,他们都被叫做倭寇。但是二八兄弟会和郑芝龙都已经是万历后期的人物了。一般指的“倭寇为乱”有两个特定时期:洪武-永乐,嘉靖-万历早期。这两段时期由于日本的乱世,一则“真倭”多,一则倭寇也以抢掠为主,不似一般海盗(例如盘踞长崎的郑氏)那样兼作生意甚至走私为主。

        不然戚继光为什么会被当作民族英雄?闽浙的老百姓还是分得清真倭假倭的。

        到了万历后期,由于海禁(主要是造船业)的实质性放开,中国人自然占了主导地位。不过那是另一系列故事了。

    • 家园 可不可以这样说

      戚继光是一个善于实践的武术理论家……

    • 家园 倭寇还是和日本有关的

      如果说明初的倭寇来源于足利尊氏引发的南北朝,以至于成祖曾经遣宝船向足利义满问罪;

      则嘉靖年间的倭寇要归因于应仁之乱造成的东西对峙了。不过这时候日本已经没有一个中央代表可以问罪了。所以俞大猷的办法实施起来难度太高。派海军打击对方中央迫使其退兵还算是有章可循,当时日本的国情恐怕只有你派兵彻底占了九州岛才行,但这个成为无底洞和阿富汗的几率恐怕一样大。

      不过,随着海禁的放开和日本战国之乱进入高潮,倭寇最终成为纯粹的军事问题。这就到了名将们发威的时候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