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红笔记一:林黛玉的结局 -- 纪琮

共:💬174 🌺3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危害也在此啊

        因为高鹗花了大力气编了个不同原著的结局,才导致“毁诗焚稿”深入人心,误解加深。

    • 家园 还有一种说法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林黛玉在怡红院宝玉寿诞上,掣得一根签,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背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以及葬花吟中有“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等词句,以及别的一些细节。有学者据此认为宝黛亲事已经被贾母初步确定了,但是尚未成亲时,由于某种特殊的很可能是政治原因,宝玉被迫羁留在外避祸无法返回贾家或者被朝廷羁押,总之无法成亲。在此期间,黛玉病笃,去世,并且是致死泪不干。

      我个人比较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全书八十回以来,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人或者势力一定要拆散两人的姻缘。反而是既有薛姨妈打趣要去贾母那里给宝黛提亲。又有王熙凤吃了我家的茶就要给我家作媳妇这等戏言谶语。还有尤二姐询问兴儿是,兴儿也说“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所有这些伏脉千里的细节都说明了,宝黛的亲事原则上已经确定了。何况对贾母来说黛玉可是自己嫡亲的外孙女,宝钗不过是儿媳妇的外甥女,血缘的亲疏远近是很明显。而且宝钗父亲也已经去世,家里只是富有一些,相对黛玉而言并没有十分显赫的家世背景需要贾家去高攀。另外,从王熙凤的角度来说,到底是美人灯一样的黛玉来做宝儿奶奶好呢,还是施小惠全大体的宝钗来做宝儿奶奶好,以熙凤的精明,不会作出错误选择吧!综合种种,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的结局,是言之成理的。

      周汝昌老先生是红学大家。但是权威的观点不一定总是都对的。他提出的所谓黛玉之死的“沉塘自尽”说,简直就是钻牛角尖儿的“歪理邪说”抛开在书中有重要地位的《葬花吟》不提,一个劲儿的拿《桃花行》说事儿,真真是死钻牛角尖儿的自说自话。所谓“沉塘自尽”说,根本站不住脚。

      • 家园 “一从二令三人木”王熙凤也要完

        我还是同意《红楼梦新证》的观点。

        贾母去世后,王熙凤倒台。黛玉像晴雯一样被冤致死。

      • 家园 还有一种说法

        林黛玉寄住贾府是贾林两家的协定。林家将家产转移到贾家,也就是贾琏说的“二、三百万财”,贾家则承诺宝黛二人的婚事。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黛玉病逝的时候绝对不是续书里毁诗焚帕,怨恨宝玉而死。而是带着对宝玉的思念而去的。

    • 家园 花^^周老实在太扯了

      买过他的两本书,看不下去。觉得他有点走火入迷,80年代似乎他还和当时红学界有过很大的一番是非来着。

    • 家园 同意泪尽而亡说。其实书中线索很清楚。

      所谓专家,有时候也不免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罢了。百多年来有这么多人靠着一个死人讨饭吃,故做惊人之语难免。

    • 家园 【原创】读红笔记二:《红楼梦》里的民族

      读红笔记二:林黛玉的结局

      《红楼梦》作为一本清代半自传小说,其内容无可避免地烙上满汉民族的烙印。

      曹雪芹出生满州包衣,祖上又是汉人,因此在这部小说里,我们既可以看到满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也可以看到汉族的习俗。但总的来说,满俗的比重更高。因此,今人在阅读《红楼梦》时,容易产生一些因满汉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疑惑。

      在谈论这些差异时,先让我们明晰一下小说里5个主要家族的民族成分。

      贾家:满族,内务府包衣,原型:江宁织造曹寅家。

      王家:满州镶黄旗,原型:佟佳氏,王子腾即为隆科多。

      史家:满族,内务府包衣,原型:苏州织造李煦家。

      薛家:满族,内务府包衣,原型:待考。

      林家:汉族。待考

      在明了这些家族的民族成分后,我们对书中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有答案了。

      比如,贾府中人称林黛玉作“林妹妹”、或是“颦儿”。称薛宝钗则为“宝丫头”、“宝姐姐”。一个称姓,一个称名,这就是满汉习俗差异的体现。汉人称呼他人,一般称字,或是姓。绝对不会称名。而满人却重名。这是因为满人是没有姓的。像爱新觉罗、叶赫纳拉这些其实是整个部落的称号,类似于汉族先秦时期的姓。此外,满人也没有字,字是我们汉族特有的东西。即便入关后,也不是所有满人都有字。因为林黛玉是汉人,薛宝钗是满人,所以才有了“林妹妹”与“宝姐姐”的不同称呼。又只有满族在称呼他人时使用“名+排行+爷”这样的方式。所以像“宝二爷”就是典型的满族式称呼。次类似的情况在书中极多,如政老爹、赦老爹、珍大爷(珍哥)、珠大爷、琏二爷、兰小子、凤姐、云妹妹等。这都是满族风俗的体现。

      又如王熙凤不识字。许多人叹为怪异。出生于这样一个大家族,且又从小当男孩子养,又如何会不识字呢?于是不少人便认为王家不重文化,连商人出身的薛家都不如。其实在明了王家满州旗人的身份后,就知道实在是错怪王家了。有清一代,满族男子不通文墨的尚且极多,遑论女子?如慈安太后就是个不识字的。

      乾隆朝名臣尹继善是二甲进士出身,都被乾隆称颂为:“我朝百余年来,满洲科目中惟鄂尔泰与尹继善为真知学者。”由此可见当时满人在汉文化学习上的贫乏。何况历史上,佟佳氏一族始终以军功立业,并不是重文的家族。所以王熙凤不识字在满族贵族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由此,我们也可以大胆推测,作为从小当男子养的凤姐,说不定还是个弓马娴熟、能舞刀弄棒的巾帼英雄呢。秦可卿赞其为“脂粉队里的英雄”恐不仅仅指其理家处事的才干吧。

      那么,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薛宝钗、薛宝琴这些人,同是满族女子,又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学造诣呢?这是因为这三家虽是满族,但族上却都是汉族,入关后又长期在文化昌明的江南地区作官,所以在对待汉文化上,不像满人那样排斥,反而是主动接受,并在长期与汉族士大夫交往中,在许多方面,潜移默化地汉化了。因此,大观园里的女儿也都拥有堪比汉族才女的文才。

      此外,小说里还有许多满族文化风俗的描写。如第八回中,“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儿请宝玉的安。”贾府的公子、小姐除了有乳母外,皆有四个教引嫫嫫。年高的嫫嫫比年轻主子还有体面。第五十三回有黑山庄庄头乌进孝给宁府上贡。这些都是满族特有的风俗。

      在服饰、装扮上,小说中也处处体现了满族风俗。如贾宝玉的家常打扮“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出门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长袍、马蹄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马褂)。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马褂)。这些描写所反映的就是满族男女典型的发型、佩戴和服装。

      贾家虽然久居南方,深受汉文化熏陶,但在价值观上仍坚持满族的传统观念。如第二十六回,宝玉见贾兰挽着小弓射鹿,第七十五回,贾珍在“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皆约定每日早饭后时射鹄子。”贾政、贾赦听后,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误矣,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遂也命遂也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房许回去”。

      在小说里,贾宝玉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公子,但事实上,宝玉的骑射是相当不错的。对此,作者作了非常细致地描写。第四十三回,宝玉出城祭金钏,作者如此描写他的马上工夫:“一语不发,跨上马,一弯腰,顺着街就越下去了。”说明宝玉上马动作娴熟,一气呵成。“越发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两个弯子,出了城门。焙茗越发不得主意,只得紧紧的跟着,一气跑了七、八里路出来。”说明宝玉马骑的快;焙茗见宝玉马快,急道:“二爷好生骑着,这马总没大骑,手提紧着些儿。”生马都骑得这么快,亦发显现出宝玉骑术的高超。

      关于宝玉的射术,作者没有直接的描写,而是借贾珍之口来表现。第七十五回,贾母问贾珍宝玉的箭术如何,贾珍答曰:“大长进了,不但样式好,而且弓也长了一个力气。”这里的“样式”是指射箭的姿势,“力”是指弓的强度。由此可见,宝玉在射术上也有一定的水平。

      作者在一部大旨谈情,通篇皆是吟风弄月、诗词文赋的小说里写了这么多武事,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曹家尚武的家风,也是清代满族重骑射思想的表现。如清太宗曾三令五申地指出:“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得习乎!”《红楼梦》所写的时代虽去入关已久,但满人尚武的习俗仍可见一斑。贾母虽疼溺宝玉,但却支持宝玉射箭。宝玉虽然柔弱,却也弓马娴熟,非寻常汉家读书人可比。只是满人祖先赖以得天下的骑射之术,到了后代子孙时,竟沦为纨绔子弟聚赌的幌子。八旗的衰落腐败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小说对八旗子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武备松弛的描写,是作者跳出四大家族,把笔端延伸至庙堂,展现了整个朝廷的衰败,与对四大家族的兴衰描写共同构成了全书的“末世”写照。

      《红楼梦》作为一本满汉文化交融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研究满族文化的平台空间。反过来,通过对满族文化的学习,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红楼梦》大有裨益。

      通宝推:九霄环珮,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两点不对吧

        “汉人称呼他人,一般称字,或是姓。绝对不会称名。”

        我们家是纯汉族。叫同辈或者晚辈的亲戚都是叫名,而不会带姓——比如“小梅子”、“小炎”、“三钢”、“二林子”。经常在一起的亲戚,就那么几个姓,所以也没必要提。如果叫得时候带姓了,那一般就显得郑重而疏远。

        “像爱新觉罗、叶赫纳拉这些其实是整个部落的称号,”

        这个不对。爱新觉罗不是部落名,爱新觉罗氏的部落名是苏克素护,部落中还有其它姓氏,比如同源的觉尔察氏;叶赫那拉的正式姓氏是那拉,部落名为叶赫。叫叶赫那拉是为了区别乌拉部的那拉氏。就好比说太原王氏和洛阳王氏一样。他们的正式姓氏还是那拉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