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魏晋时期说起 -- wolfgan

共:💬115 🌺18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魏晋时期说起

    前些日子姚总经济师一语走红,猪肉价格上升了,大家可以换换品种,去吃牛肉,羊肉嘛。结果各路群众纷纷表示,姚总经济师献身说法,让人民群众不用返回古代,不用自己想象,就从现实中感受到了“何不食肉糜?”的古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再联系到以前有河友曾经说过,太宗很像司马懿。我再发散联想一下,发现本朝和魏晋时期确实相似点太多了。

    首先,从人物上讲,太祖和曹孟德就很相似,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曹孟德仅仅统一了北方),在军事上都是一代枭雄,同时又文采蜚然,是一代大文学家。太宗和司马懿也很相像,都是擅长忍字诀,顺势而动,成就个人和家族之伟业。接着在历史上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年代,然后就是司马炎,自称盛世。联想到现在也是自称盛世的年代,不禁汗一下。

    然而这些相似点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也非常相似。在东汉年代,外戚、宦官、士族是东汉朝廷的三根支柱。宦官和外戚都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大屠杀中被消灭了,所以魏就面临着一个重建权力基础的过程。由于曹操的家族本来出自宦官,并且年代也很短,所以在士族中并不显赫。这就决定了世家大族和曹魏政权有一定的隔阂,所以曹魏政权虽然也依靠世家大族,但主要还是依靠寒族,尤其是自己家族。司马家族是河间大族,所以司马懿后来队曹爽的胜利代表世家大族开始压倒寒族,在政权上取得统治地位。随着司马家族权力得日趋膨胀,最终以晋代魏,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得势力也达到顶点,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境地。对于广大的庶族而言,他们在政治上的上升之路已被切断,故对朝廷十分不满。而境内的少数民族,下层自不必说,上层也广受猜忌,异心早现。所以这种世家大族完全把持政权的制度是很腐朽的,隐藏着深重的危机。从经济上讲,司马炎登基后的年代里黄河流域的人口和曹操征战的年代里相比,人口有了明显增长,经济也随之有了明显恢复,所以晋朝上层才有在经济上肆意挥霍的本钱。所以,司马炎自称盛世不是没有依据的,只不过这个盛世他没出多少力而已,而且危机重重。司马炎死后,晋朝内部的各种危机全面爆发,不久就使八王之乱,然后就是五胡乱华,汉族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以匈奴王刘渊为例,他本也想报效晋朝。结果却深受猜忌,险些丢掉性命。这种经历不可避免的会把他推向晋朝的反面。最终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各路反军纷纷汇集到他的账下,实际结束了西晋的统治。后来建立后赵的石勒,在击破晋朝军队后俘获了王衍等一干朝廷重臣后曾经和王衍有过一次有名的对话,探讨晋朝为何灭亡的原因。对话中王衍说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想求自身避免祸患,因而劝说石勒自称皇帝。石勒大怒说:“你名声传遍天下,身居显要职位,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于是命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把他和若干人等压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民族矛盾,而是世家大族和寒族的矛盾。事实上,在刘渊的队伍里,有大量的汉人武装,如王弥所部。而石勒的谋士,基本都是汉人,最著名的就是张宾和孔苌。而孔苌,就是那个附和石勒杀掉王衍一干人等的人。由此可见,西晋时期的矛盾,民族矛盾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高门大族和寒族平民间的矛盾。

    本朝在建立时,号称是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的正确,但是确实是很倾向于平民阶层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平民阶层在政权中逐步衰落,新的贵族阶层在政权中的分量越来越大。这不光表现在中央政府,也表现在地方政府。阶级固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本朝和魏晋时期的历史非常的类似。

    在过去的年代里,整个世界经济处于上升期,中国在这个上升期最近的年代里抢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利甚多,当然贵族阶层获利更多。但是,现在那个上升期结束了。整个社会已经不可能有足够的蛋糕让所有人都满意。在经济的上升期,各国之间,各国国内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下降期间,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国内矛盾都会呈现上升趋势。这一次也不会例外。事实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例外。

    在同一时期,除了阶级固华的趋势,中国还有着其他的潮流,譬如说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两种趋势都促进了知识的快速传播,使得总体上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在缩小中。这在客观上,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更加扁平的社会,需要更加快速的阶级流动而不是固化。这就和现实政治中阶级固化的趋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并不是通过宣传就可以缓解的。在现实中,我很难想象,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接受“印度社会一亿公民,十亿奴隶”类似的奴隶地位。在我看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实基本否定了中国和平进入类似印度社会的可能性。

    通宝推:好知明言,种植园土,匿名:1
    • 家园 九品中正制的本意还凑合

      让乡党,也就是基层来评判人物的能力品格,作为录用的依据,已经是够倾向于底层了。但缺乏客观依据,完全凭人的主观评价,一旦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其腐化堕落也是非常容易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后来的科举的确不是偶然。

      至于民族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就看石勒的羯族,我现在能找到的唯一描述就是给匈奴做奴隶的民族。这到底是什么矛盾,不言而喻。

      • 家园 民族矛盾是存在的。但是不是主要矛盾就难说了。

        我在文中说的很清楚了,石勒的谋士基本都是汉族人。匈奴王刘渊的帐下有大批汉族人。更不提关外的慕容氏,由于有贤能之名关内关外汉民纷纷前往投奔。到慕容氏与石勒大战时已拥有二十万大军,而原来慕容氏本族的人不到六万。

        • 家园 是啊

          我现在也越来越相信,很大程度上民族矛盾就是阶级矛盾。

          • 是啊
            家园 我现在觉的民族矛盾更多是各民族上层分赃不均的矛盾。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75事件时有汉族人会帮助疆独分子了,为什么会出现王力雄这种人了?他们不过是新时代的张庭,孔伥而已。他们的出现也是目前这个体系运动的必然结果。随着阶层的进一步固化,这种人肯定会越来越多。这同样是这个体系运动的必然结果。

    • 家园 一针见血呀

      历史总有其相似性。以史为镜需要巨高的智商与情商。

    • 家园 士族制度跟贵族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跟官僚体制的关系。

      贵族们的权力不需要通过官僚体制来实现,而士族就不行。所有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兴衰荣辱跟家族成员的仕途有着极大的关系。世家大族获得的近乎于贵族的地位和权力,是凭借垄断入仕的资格实现的。脱离了官僚体制,他们也只是耕读传家的平头百姓而已。

    • 家园 这个说法也待商榷

      的确,曹操时代提倡唯才是举,但士族的全面崛起并非始于司马懿击败曹爽,而是曹丕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个有些类似乱邦同志掌权后内举不避亲政策的推行。所以说,在转折期问题上,邓文帝和魏文帝两人是关键点。

      但话说回来,此后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影响,西晋比东晋差得远。琅琊王氏等豪门在西晋时期地位比司马诸王差得远,但东晋就还算安康。所以西晋灭亡,不能把错误都推到阶级矛盾上,贾南风同志对改变历史潮流的作用是不可低估滴。现在,很明显,贾南风同志这样的人物是再也无法到权力中枢了。

      让我来个预测,我很难相信国家印度化,中国人从来不是那种完全的顺民。倒是有一点相信中国会逐渐日韩化,阶层分化逐渐固定,大家族世世代代控制企业和议会,但普通人吃穿还行。

      • 家园 历史不可能存在完全精确的一一对应,我的帖子也只是有感而发

        就现阶段而言,中国还没有达到日韩的生产力,贫富分化却在日韩之上。所以,就目前的状况持续下去,日韩化都困难啊。

    • 家园 另外

      这在客观上,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更加扁平的社会,需要更加快速的阶级流动而不是固化。这就和现实政治中阶级固化的趋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是很认同你的看法。近代中国最需要的不是“更加快速的阶级流动”。恰恰相反,近代中国的“阶级流动”可能是世界上最“快速”的——昨天的“穷泥腿子”今天可能就是前呼后拥的TG高官,而昨天锦衣玉食的大地主明天可能就是社会底层饱受歧视的“黑五类”。近代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成员相对稳定的核心群体。近代以来的当权者,都是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捞一把就走”的过客。中国近代吃这个问题的亏吃了无数次。而所谓“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更加扁平的社会,需要更加快速的阶级流动而不是固化”的理论,为这种“轮流坐庄,捞一把就走”的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合理性基础。我的问题就是:你怎么保证“阶级流动”不会变成“轮流坐庄,捞一把就走”?

      • 另外
        家园 成员相对稳定的核心群体并不能确保对社会有利。

        西晋就是明证。这个社会的核心是明确的,就是那些世家大族。可是他们中间没有多少人为这个国家的利益操心,都是在为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操心。结果大灾难就发生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