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童年的游戏 -- 思炎

共:💬124 🌺2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童年的游戏

    看到很多河友对于我在过年的记忆贴里讲到小时候曾经玩收集糖纸很有共鸣。。。并说勾起童年的记忆了。这说明,儿时的欢乐虽然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了过去,但它们也沉淀下来成为岁月的烙印,是永远不会真正消失的,是深深的刻在记忆里的。 那么这个贴就来写有关70-80年代人童年时玩的游戏(不包括野外的如抓知了,斗蟋蟀等)。

    在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游戏,没有DVD和大片,就连广播、电视节目也不象如今那么丰富多彩。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有我们娱乐的方式,那时的孩子是:有条件要娱乐,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娱乐自己。

    虽然下面讲到的有些游戏如今可能已经绝迹,并且现在的孩子也不稀玩,但它们曾经确确实实的带给70-80年代的孩子们无数快乐的时光,和美好的童年回忆。

    那些宝贝收藏

    现在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就很容易得到,也就容易不懂得珍惜和珍贵。而在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物质相对的贫乏,得到一张糖纸都是如获至宝的,正如[ 善居下 ] 所说的糖纸在那时就成了宝贝。 所以,孩子们就特别喜欢收集东西,见什么收藏什么,好象任何东西都可以收集起来,成为自己的宝贝,比方收藏小人书、邮票、不干胶、火花,烟盒等等。

    除了收集糖纸,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还特别迷恋收集香烟壳,烟标。如果家里大人抽烟的话,孩子就很幸福了,可以拥有很多烟壳。家里没人抽烟的话,那就得到处寻觅,捡香烟壳了。每当有了个烟壳,特别是昂贵品牌的烟壳比方大中华,那么那个孩子常常会乐上好几天呢,并且相当自豪的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有了空烟壳后,先要把它小心翼翼的拆开收集,还会仔细地叠成三角形(三角包)保存起来或者拿来玩。玩法多样:比方几个孩子在地上画了线,然后站在那把烟壳三角弹出去,弹得最远的为胜。 还有一种玩法叫:玩拍三角,和下面的讲的“拍洋画”有些相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曾经的品牌:飞马,凤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除了香烟壳子,男孩子们还热衷于收集洋画。在上海,洋画被称为“香烟牌子”;在广州,洋画被称作“公仔纸”;而在西北地区,洋画还被称为“拍将”。 洋画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彩色小画片,题材多为《封神榜》、《西游记》、《变形金刚》、《三国演义》、《水浒》、《花仙子》等小说,开通片中的人物,那些通常是一张16开大的, 大张的5毛钱,小一点的2毛钱,买回来后就把它们小心的一张一张的剪下来。玩拍洋画的方法和拍元宝游戏类似,那是由纸叠成四方形纸质元宝,放在地方使劲拍,翻过来即赢 。

    拍洋画游戏:至少要两个人

    玩法: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玩法,胜者可以赢得对方的洋画。

    正拍:将洋画的正面朝上,反面朝下,用手拍打,使正面翻转向下者为胜,否则拍击权即转交对方。

    反拍:将洋画的正面朝下,反面朝上,用手拍打,使正面重又向上者为胜,否则拍击权即转交对方。

    双翻:一次拍打导致两张洋画同时翻转者获胜,如只有一张洋画翻转,则视为失败。拍击权即转交对方。

    一条龙: 一条龙又叫“清一色”,拍打者必须依次将台面上所有洋画“拍反”,否则视为失败。拍击权即转交对方。

    满堂红: 满堂红又叫“过三关”,限定游戏参与者每人每次只能出一或两张洋画,拍击者需将台面上所有的洋画“拍反”,然后再将这些已翻转的洋画全部“拍正”,此后,还需挥手扇风,利用气流之力将洋画“掀翻”,连续通过三关者,方可赢得台面全部洋画。

    我当时也曾经玩过拍香烟牌子,不过玩了几回,手在地上拍得好痛,又搞得脏兮兮的,后来便放弃了。而那些男孩子就玩得很疯狂和乐不思蜀了,那些玩得厉害的,可以赢好多香烟牌子,而且有些好的牌子还可以换很多普通牌子来玩。尽管那些小画卡片(牌子)到后来都是很脏乎乎的,可不妨碍那些握着厚厚一摞牌子的常胜将军们洋洋得意,脸上是一副孤独求败的表情。这种游戏在今天玩电脑游戏的孩子们眼里,可能觉得很傻,有点弱智呢。。。但在那个单调而又单纯的年代里,却给当时的男孩们带来了无数的快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除了我在那个过年的记忆贴里讲到的,我小时候有过集糖纸的爱好之外,也同当时很多孩子一样,我也乐衷于收集火柴盒的贴纸(火花)。我当时就收集了好多火花,有时为了多收集一些,我还故意把火柴一根根的划掉,心想这样用得快些妈妈就可以买新的火柴。。。当然这个阴谋很快就被揭穿。

    后来,随着火柴的逐渐消失和打火机的普遍,就很难再收集到火花了。我便改成收集各宾馆饭店的火柴盒,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很多火柴盒。我记得当时我们女孩子还玩一种刻纸游戏,就是有人先画好样子,然后刻出来(有点像剪纸),大家轮流借来做样子:把纸放在样子上面,用铅笔在上面涂,再用小刀(我是用爸爸的刮胡刀片)刻出来,随后夹在书中收藏,可惜现在都没了。那时,我还刻坏了好多垫板呢,每次刻完满手都是铅笔的黑印。

    *火柴盒上的图画很精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玩弹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其实现在的孩子也玩。弹珠是透明的和彩色的玻璃珠,当然彩色的就比透明的贵一些了。当时,还有一种很小的奶色弹珠,就更名贵了。有的孩子们会找一个小盒子装着自己积攒的弹珠,拿出来显摆。有的会把很多弹珠揣着在口袋里,鼓鼓囊囊的,还不时用手把弹珠拨弄得哗啦哗啦的响。以前,我家有养金鱼,鱼缸下面放了好多弹珠用来点缀,可后来开始流行玩弹珠了,鱼缸里的弹珠就全被我一个个取了出来。而在当时,学校的操场上,各个空泥地上,到处可见一个个孩子们为了打弹珠而挖的无数的,一圈一圈的小洞洞。

    玩法是玩的人各出几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 通常一颗五花小珠2分,一颗透明大珠5分,水平不够只有靠个大来凑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跳短绳和跳长绳,踢毽子等经典游戏大家都熟悉,现在的孩子也玩的。上次回家时,我还和外甥女比赛踢毽子呢。不过现在的毽子都是买现成的,不象我们那会的毽子都是自己制作的,做法:用一两个铜板用布包起来缝制好,再用线将一小截油笔芯或细朔料管固定住,然后插上3-5根鸡尾巴长毛。这样的毽子远远比买现成的朔料毽子好踢,特别是在冬天穿上棉鞋踢起来就更带劲了。

    在那个年代,跳皮筋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不可缺的,也是最受欢迎的,几乎是从幼儿园玩到初中。跳橡皮筋的花样也很多,有跳单的,也有双的,还有一种多变的(就是几个人站好形成几个角,在中间的人跳)。很普遍的玩法是:两个人原地站好,将长长的皮筋绷直,其他人跳跃、勾腿。。。跳完一节,皮筋升高一节,从腰到胳膊下,再移至脖颈,甚而用手举过头顶。那个时候的孩子,一个人不能拥有很多的橡皮筋,所以参加游戏的人会把各自的皮筋接起来玩。游戏之前,女孩们先会用“乒呤乓啷”分出两组,然后每组出一人,两人通过猜拳,赢的一组就先跳。跳橡皮筋的时候,往往是一边动作优美,婀娜多姿的跳,口中还一边念着儿歌,还真是健美身材的好运动。

    我到现在还记得的儿歌,一个是:天是房,地是床,野菜野果当干粮。不怕苦,不怕难,红军战斗在高山上。(很有时代特征)

    还有一个是:小皮球,香蕉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一百零一!(有点傻傻的,不过也练习数数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踢毽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跳皮筋,皮筋也可以绑在树上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除了跳橡皮筋是女孩的强项外,女孩子还爱玩“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有些地方称做“踢田”,青海等地俗称“瘸房房”。

    这可是最廉价的游戏,只需一支粉笔、一块瓦片就可以玩了。基本玩法是:先是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再分成8-10个小方格, 就成了“房子”或者“田”,每个小方格被标上数字或代号:1,2。。。8。。。每人必须站到线外,手里拿一块小瓦片往第一个小方格里扔,然后单脚跳进格内,另一只腿屈起来。一个接一个的格子地跳,然后,再继续扔,再跳。。。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指定的格内休息(双足可以落地)。如果瓦片扔错地点或压在线上,跳格时脚不小心踏在线上或瓦片被踢出格外或压线,均算犯规失败,由对方跳。 所有的格子都盖完了的人算优胜。参加跳房子的人数不限,可以是两人玩,几个人轮流跳,人再多就可以分成两组轮换跳等。 那时,在新村里,操场上,空地里,到处可以看到女孩子们轻盈如燕的玩跳房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翻花绳也是女孩子爱玩(有时男孩也会玩)的游戏,在上海和周边地区叫做“跳绷绷”或“挑绷绷”,其他地方不同的称法有:线翻花、翻花鼓、解股等等。一根绳子也是宝贝,这可是令现在的孩子们不可思议的事,可是在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女孩子如果有了一根好绳子也是可以拿出来炫耀半天的,还天天揣在兜里,有空就会取出来即时娱乐一番。

    “跳绷绷”有很多玩法,有单人技巧,有双人技巧。就那么一根绳子,用灵巧的手指或缠或绕就可以翻转出许多的花样和造型,比方:五角星、降落伞、浅口大碗、长江大桥、风车、面条等。在童年时,“跳绷绷”可是让我消磨了无数的快乐时光。不过在上海,大人们每次看到孩子们“跳绷绷”,总会说“勿要跳绷绷,要落雨呃”,这就象说“在屋里打伞长不高”的说法一样有意思,又令人不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放飞各种各样的纸折飞机,自制风筝,还有:过家家、躲猫猫、摸瞎子、丢手绢、警察抓小偷、老鹰捉小鸡、丢沙包也是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孩子,应该都玩过的集体游戏吧。很多游戏,一代接一代的孩子也在继续接着玩。

    *抓沙包,丢沙包。

    沙包是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是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在规定的范围内一方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鹰捉小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百玩不厌的游戏:学开车、抬轿子、扮书店、过家家。在玩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学会怎样与人相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再回来接着说说那个年代男孩子钟情的游戏和娱乐活动。。。虽然有些比较“暴力”

    如果不记得滚铁圈,转陀螺,那么很多男河友一定还记得打弹弓和“斗鸡”(撞拐子)吧。那时的弹弓都是自制的,架子有拿树杈做,也有拿铁丝做的,再缠上橡皮筋,“子弹”则是用纸折叠,或者用小石子。当时,有的男孩子很“坏”,会用比较硬的纸比方旧挂历纸做子弹,射到人身上还很痛的呢。我就被家附近的男孩子们伏击过好多次。

    那时的男孩子们往往精力过剩,所以“斗鸡”也是男孩子喜爱的游戏,这也是除了打架以外最能显示自己男子气概的战斗方式。那时,随处可见男孩们单腿着地,将另一条腿抱起放在立地腿的膝盖以上,一手托着小腿,一手压在大腿上,形成“拐”,跳着,相互用“拐”攻击对方。直到一方双脚着地为止,双方谁先着地算谁输,不倒的就算赢。游戏参加人数不限,时常可以看到男孩们组成两队相互对垒。你们当中有谁是当年的“鸡王”吗?

    *滚铁圈:一个圈加一根带钩的小铁棍。以小铁棍滚动一个大铁环往前边跑边滚,然后看谁跑的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斗鸡:可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打弹弓:当时顽皮的孩子还用弹弓打麻雀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除了以上写到的游戏,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游戏没有提到,也欢迎大家补充,一起分享往事和儿时的快乐!

    虽然,那时生活物资条件远远不如今天的孩子,但即使现在的孩子拥有很多的玩具游戏,他们仍然会觉得无聊。而且,我们那会也不象今天的孩子们那样没有很多业余时间,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回家作业要做。那时的社会治安也比现在好,大人们不用很担心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放学后,孩子们便可以痛痛快快的玩。所以相比现在的孩子,我们也是很幸福的,虽然当时玩具不多,那些游戏却带给我们无数的欢笑,也留下了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关键词(Tags): #时空寄情元宝推荐:铁手,牛铃,夏翁, 通宝推:阿珞,小糊,回旋镖,南方有嘉木,三妞,树袋熊毛毛,寒塘冷月,大地窝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抓蛤蟆放女生文具盒里,赫,我放的是小蝙蝠,肉乎乎的,就是

      脑袋难看。

      它是从哪里来的,我已经忘了,或者是我们上房掏鸟窝,要么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小时候,好多东西都是天上掉下来的。

      小孩们都说:“盐蝙蝠、盐蝙蝠,耗子吃盐变蝙蝠”啊,其实蝙蝠仔挺好玩的,结果呢,那女孩上课时大叫一声,被老师罚站,我呢,不敢承认自己错误,至今还留下心理阴影----胆小怕事,抗拒承担责任。赫赫。

      那只蝙蝠仔最可怜,下课后被大家围观好久,有拿铅笔戳的,有用粉笔给她画脸的,有拽爪子、翅膀的,更有拿火柴烧的(这个家伙被大家敲了一脑袋包,没玩够呢就烧!一般这是最后一步。),好多人好奇会不会飞,是不是瞎子,把她扔来扔去,她还是不飞,毕竟是小仔。

      这可怜的小东西最后结局是意外,因为有人说她长的像耗子崽,有个家在学校门口的同学(女孩)回家把猫带来了,很好看的小白猫,所有人围成一个挤挤攘攘的大圈,然后一个放猫一个放蝙蝠仔。

      我们本以为呢,小猫会拿爪子逗她玩,这猫是很小的,小脑袋小脚,也就几个月大,平常遇见蚂蚱、扁担勾会逗好久的,很可笑。

      恶,见了小蝙蝠仔,小白猫嘴上呼噜呼噜的,一跳就跳到她身上,一口吞下去,险险没噎死!

      然后呢,还摇头晃脑的找,大概没吃够!

      一帮孩子都惊呆了,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有的小孩还上去找蝙蝠仔,说“咋没了”呢!

      看来蝙蝠真的是耗子变的!大家亲身证明了这一点。

      (猫吃东西不嚼,这也是个奇怪的发现,后来我们抱猫回去的时候,猫胖了,用手一摸,那小蝙蝠仔明明在猫的肚子里呢!)

    • 家园 粘知了

      用面粉洗啊洗啊做成面筋出去粘知了是夏天的必修课目。好像父母到是没有为浪费面粉找我麻烦。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北方的知了比南方的大很多,后来随父母回南方后发现这里的怎么这么小啊,后来就不怎么干了。

      地里的"泥虫子"也抓,可以油炸了吃,也可以扣在茶杯里等它变成知了。

      我爸还给做过风筝,不过我爸的手艺不行,没有上去过,郁闷。

      钓鱼,用家里的缝衣针烧红了弯成钩,然后放到冷水里,由此明白了淬火。 针是费了不少,鱼好象一条也没钓到。到时是钓到过虾。

      还有很多很多...

      • 家园 你也挺会玩的。。。鱼没钓到,虾也不错啊

        北方的知了比南方的大吗?我倒从没注意过。

        南方的知了有两种,黑的就是普通的,很大个的。还有一种褐色的,就比较小,忘了学名是什么了,但叫起来声音更尖。

        "泥虫子"怎么变成知了的?好奇,没玩过啊。

        还有,我发现在英国我好象从没见过知了呢。。。

        • 家园 对啊,北方基本上都是大的那种

          我没见过小的。 南方小的多,大个头的很少。

          对了,当地叫"知了猴","泥虫子",就是知了的幼虫。在树底的地面上找到一个小洞的话,就开始挖,不行就灌水。 抓回家放到蚊帐或者扣在茶杯里,过一晚上就变成知了了。

          当然油炸我更感兴趣。

          英国居然没有知了? 也许没有知了合适的树种?

          • 家园 养一晚上知了,然后油炸。。。猛!
            • 家园 不是这样的

              我那有那么残忍,

              拿回家马上就要做选择题。 养还是吃,这是个问题。

              如果养,就会变成这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吃,就要变成这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吃了真残忍。小时候在园子里抓过一只晶莹剔透很美丽的昆虫,

                找了个透明盒子,放了一些芹菜叶、豆角叶给她垫着,放窗台上玩。

                转天就忘记了,过了好久,大概几星期?我打开盒子,飞出一只丑丑的蝴蝶。

                一个美丽的梦碎了。

    • 家园 还有冰车,和折纸,橡皮泥…………

      冰车,使用小板凳下面绑上两根铁丝,作为“冰刀刃”,再把家里的通炉子的通条或者火筷子,作为手杖,就可以了。这样再野冰上,可以玩的很开心。

      折纸,可以用各种纸,以电光纸为最佳,还可以铰出雪花的样子

      橡皮泥,几乎是孩子有能玩的项目

      还有捕捉类的:蜻蜓,蝴蝶,鱼,蝙蝠,壁虎………………最想念的是萤火虫

    • 家园 想到一些

      提供一些我们初中之前常玩的游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前面的同学提到过的就不重复了):

      1、铜子弹壳,摆成一线,轮流用子弹壳砸,倒了的就归自己;

      2、养蚕,纯属娱乐的那种,蚕蛋下到纸上,慢慢变成一个个小黑蚂蚁,再变大,每天到处去采桑叶,随着蚕宝宝变大,食量倍增,采桑叶变成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3、把两个军棋子用白胶布粘在一起,可以玩很多类似丢沙包的游戏,比方说,把沙包往上一扔,把手中的几个军棋子一撒,趁沙包落下之前,赶紧把军棋子用手指点成各种统一的形状;

      4、劈甘蔗,一群孩子买甘蔗,把甘蔗立在地上,用刀在顶上单手玩出各种花样,最后大力从顶上劈下来,劈出多少就算你赢的(不是最顶开始劈的算违规,掏钱),劈得最短的出甘蔗钱;

      5、蜡笔,把蜡笔烧溶了,倒在冷水里,立马变成各式美丽的珊瑚;

      6、笔记本的塑料套,剪成一个个的箭头型的平面船,把圆珠笔油吹出来,滴几滴在船尾,船就有动力,会往前开了;

      7、用过的圆珠笔芯管,从桔子皮中穿过,再用一根铁丝桶另一头,就可以变成暗器,把桔子皮发射出去打人了;

      8、各式弹弓类武器,有铁丝弯的,有链条枪,还有一种是最简便的,就是拿作业本或书本,两边都向中间弯折,用橡皮筋穿过去,套上用作业本纸折成的子弹就可以开战的,还挺准的;

      9、各种烂铜废铁(丝或块,如丝则捶成一团),互相轮流砸,把别人的砸出圈外,就属于自己的战利品了;

      10、算盘粒,把好好的算盘拆了,算盘粒就可以拿来玩好多游戏了。象玻璃珠那样弹、用绳子串起来玩沙包类游戏等等;

      11、烟纸有一种玩法,叠成三角状,用一根手指拨(或用手掌打)飞出去,飞得最远的开始,向别的三角烟纸飞,飞中了就算你赢的;

      12、打手板,原始的是两个人玩,一人躲,一个打,打不中就换位,复杂的两旁还有两个打手,手抱在脑后,伺机下手打,这两个因为是从上至下打落,而且不用翻手掌,又快又重,挨几下重手,手背马上是又红又肿,火烧火辣的;

      暂时想起这么些,看看你们的童年有没这些玩法。

      • 家园 遇到玩家了

        "铜子弹壳,摆成一线,轮流用子弹壳砸,倒了的就归自己"

        这玩意儿没后门搞不到吧,有次我从家里偷出手枪弹来唬人,结果消息走漏后跪洗衣服搓板(写到这里不怀好意的想起忘情和风中虎).再后来俺只能抡高炮弹壳砸人鸟.

        "笔记本的塑料套,剪成一个个的箭头型的平面船,把圆珠笔油吹出来,滴几滴在船尾,船就有动力,会往前开了"

        真奢侈,我那时候课本的塑料套是要另外花钱买,笔记本那舍得剪.相反,糟蹋了铅笔和圆珠笔芯无数,我们把铅笔劈开,去除石墨铅芯,拔掉圆珠笔芯的铜芯,把吹出的圆珠笔油滴到半截铅笔内.一般雨后玩,这样的山寨小木船就有了动力,会往前开了.

        很多年后,我读到表面张力的时候禁不住想起这段童趣.

        • 家园 这个有危险呢!新子弹尤其步枪子弹必须去掉发射药,先拔弹头

          ,然后烧掉发射药,烧掉击发药。

          小孩的警惕心太弱,折腾的次数一多,就容易忘记步骤。

          一次,我哥和我弄来几颗半自动和手枪的子弹,三五个吧,那时我也就五、六岁?

          我们俩一个用钳子固定子弹壳后面,一个用钳子使劲转,哦,这用力活是我哥干的。旁边放盆水,子弹发射药倒地上,用着火的木头烧空的子弹壳,击发药很快就被烧爆。把它扔水里,嘶拉一声,很好听。再装上弹头,就做好了一个。

          这过程很好玩,我们忙的兴高采烈,不亦乐乎,结果就乐极生悲了。

          有个子弹没倒发射药就放火点,蓬的一下窜出一股火焰,把我哥头发燎了好大一块,眉毛快燎光了,脸燎的觑黑啊,洗好几遍都洗不下去。手呢,也有黑有黄,还好眼睛闭的快,大概又没有正对眼睛,火焰是从脸侧擦过去的。

          父母下班把我哥好好骂了一通,我呢,装好人,假装就在旁边看,啥也没干。然后妈妈做了顿好吃的给大家压惊,第二天我们就都忘了,继续烧子弹壳。

          (当时子弹管理松懈,枪枝其实也不严,经常有公检法、民兵部门的上山打黄羊什么的。额,现在几十里内狼都没了,别说黄羊了。要打什么东西,走上百里,也就能打野鸡、兔猫之类小东西。可当年什么都有,野猪啊、狍子啊,听父母说,建国时,狗熊都打过。)

          (哦,想起来了,我们那西山有打靶场,部队打完靶,一帮孩子就去挖子弹,捡弹壳,军人一般不管,只要不当面。恩或者打靶时候在四周乱窜。其实也管不过来,打靶场非常大,四周无法设围墙,虽然在山边很远,这帮野孩子跑来跑去没有念叨累的。我们也很知趣,从来不在打靶时去那,再说人家打靶会放哨,这时被抓住会叫家长领,教训一顿也挺难受。

          恩,靶子附近有地下通道,军队撤走后我们曾经在里面捉迷藏,探险,很刺激的。)

        • 家园 先花

          子弹壳多是因为我们那是为兵工厂配套的,后山就是个靶场。那时候小啊,不懂每天去装一麻袋存着,放今天是多大一笔财富啊。

          估计你是八零后的,因为你提及课本的塑料套,这个至少是八十年代尾期才有的吧。我说的笔记本当年一般是作为奖品发放,上面中间多有个毛主席侧身像,挥手指引我们向前进的那种。自己当年调皮捣蛋,肯定多半是偷得父母的。

          经你提醒,你的铅笔山寨小木船俺们当年也是这般整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