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0) -- 江南水

共:💬117 🌺64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7)

      风花雪月那些事儿

      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吕不韦在秦国空白的文化领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虽然《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吕不韦本人并没有写多少字儿,但是门客是吕不韦组织起来的,《吕氏春秋》是他们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吕不韦所有。

      那时候还没有知识产权一说,即便有,估计吕相国也不怎么在乎知识产权归谁所有。吕不韦是一个政治人物,政治人物首先要考虑的是有什么政治作为,而不是学术成就,他们不需要通过论文来评定职称。

      评价一个政治人物,要看他在政治上做了什么,而不是去扯那些没用的。

      在秦国的政治天平上,吕不韦的份量还是蛮够的。在他主政期间,秦国发扬优良传统,继续挥着刀玩儿命的折腾,虽然没有发动什么惊天动地的战役,但秦国还是蚕食了三晋的大片领土,这一点吕不韦并不比他的前辈们逊色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秦军将士的斩首数目直线下降。有记载的,只是麃公在始皇帝二年(前245年)斩首三万。

      看来,吕不韦在秦国进行的软实力建设,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这个不怎么卖吕相国帐的麃公,还不是一般人,说起来也算是跟吕不韦一个级别的托孤大臣。

      始皇帝三年(前244)年,另一个托孤大臣王齮去世后,吕不韦少了不少掣肘,以后他是硬实力、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无愧于时代的重托。

      再无愧于时代的政治人物,那他也是人,是吃喝拉撒的人,下了班也会有私生活。不过政治人物的私生活,跟普通人还是很不一样的,弄不好就会是惊涛骇浪。

      克林顿那点子破事儿,放在普通人身上,顶多也就是闹一下家庭纠纷,到他那儿,就得开国会听证会,还被弹劾了一下,虽然无惊无险,但也是被搞得灰头土脸。

      两千多年前的吕不韦没有克林顿先生那么幸运,他因为私生活不检点,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吕不韦把跟自己同居的歌姬赵姬送给异人,在今天看来是违背公序良俗,但在当时的确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在异人死后,吕不韦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有点儿那个啦,他又成了赵姬的入幕之宾。

      《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和余秀莲两情相悦,但是彼此之间只能欲言又止,让人看着都替他们别扭。因为余秀莲是李慕白好友的未婚妻,好友虽然已经故去,但是世俗的力量,不允许李慕白染指好友的未亡人。即使在今天,如果某人娶了好友的寡妻,怕是也很难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

      不过,在几乎是百无禁忌的秦国,男女关系也没有太多的禁忌,秦国的成年男女分开睡觉,也不过就是一百来年的事儿。

      秦国的民间不主流,高层也不怎么靠谱,要是那年头就有了报纸的话,宣太后这个绯闻女王肯定能天天登上八卦版的头条,曝光度不会比当年的戴安娜王妃差多少。

      孝文王的老妈,死得比他老爸秦昭王还早,也就没有了闹绯闻的机会。孝文王的媳妇,庄襄王的两个妈妈,华阳太后和夏太后总算不错,本本分分的,没有折腾出什么绯闻。

      庄襄王死后,绯闻再一次降临到秦国太后的头上。

      这一次,秦王政的老妈赵姬,成为了绯闻的女主角。

      据有关资料显示,秦庄襄王死的时候,大约只有三十五六岁,赵姬的年龄应该不比庄襄王还大,这个年龄段的女人自古就有“如狼”、“如虎”的说法。

      太后闹绯闻这点事儿啊,跟年龄有直接的关系,像宣太后那么大年纪还折腾绯闻的,并不多见,据我所知也就还有一个武则天。

      爹死娘改嫁,在历史上多如牛毛,即便在理学大行其道的南宋以后,这事儿也没断了根儿,人们表示无可奈何的时候,不也常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吗。

      但是,太后的身份太不一般了,没有改嫁的先例,虽然今天有孝庄太后下嫁的传说,但是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只能算是一种传说。

      不能再次嫁人,又有正常的生理需要,可真是难为那些年轻的太后了。太后这个位子啊,真不适合让年轻女性去坐。

      还算比较年轻的赵姬,因为生理的需要,闹点儿绯闻也很正常,何况在秦国又不是没有先例。

      赵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吕不韦,毕竟是老熟人了嘛,一切轻车熟路,不需要更多的磨合。

      这会儿,赵姬是秦国的太后,正儿八经的老板娘,吕不韦虽然是秦国的相国,但也只是一个打工的。历史又开了一个玩笑,把吕不韦和赵姬的地位掉了个个儿。

      吕不韦在自己家里有一群妻妾,还要应付如狼似虎的赵姬,又要处理政治事务,抽空还得视察《吕氏春秋》的进度,那些年,吕不韦怎一个“累”字了得。

      后来,吕不韦还要提防一个人,秦王嬴政。

      没有多少做儿子的,愿意看到自己的寡母再跟其它男人有什么瓜葛。即使在今天,寡母改嫁,儿女这一关也很难过,这里面固然有个财产再分配的问题,也很难排除儿女内心深处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在作祟。

      老妈闹绯闻,秦王政不会担心产生财产再分配问题,但是不能排除他有正常人的抵触心理,更何况他还有非同寻常的恋母情结。

      吕不韦极有可能不知道“恋母情结”是个什么东西,但是他也知道秦王政不会欢迎,他跟自己的老妈偷鸡摸狗。

      为了自己的安全,吕不韦决定跟赵姬的温柔乡说再见,再也不见。

      如果吕不韦只是考虑自己的安全,跟赵姬来个快刀斩乱麻,那倒好了。难得吕不韦是个做事周全的人,为了不让赵姬寂寞,他还给自己找了一个接班人,这下就热闹了。

      秦国太后的绯闻,有了第二个男主角,嫪毐。

      嫪毐是一个有特长的人,据《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

      为了精神文明,就不翻译了。

      吕不韦让嫪毐展示特长,不是在私底下偷偷摸摸搞的,而是在举办party的时候,让嫪毐倾情出演的,为的就是让赵姬知道有这么一个有特长的人。

      赵姬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后,也动了心。

      虽然嫪毐有特长,这个特长也正对赵姬的需求,但是他要成为吕不韦的接班人却很不容易。

      赵姬居住在秦王宫的后宫,正常的男人是很难自由出入这个地方的。那些能够在后宫自由行动的,除了女人,就是不男不女的阉人,学名,宦官。

      吕不韦能做到风雨无阻的来满足赵姬,那是因为他是秦国的相国,当着秦国半个多的家,换其他正常的男人,基本上就做不到了。

      怎么能够把一个正常的嫪毐,送到赵姬身边来接自己的班呢?

      商人吕不韦运用了商人的手段,造假。

      自古以来,有真就有假,有真名牌,就有假名牌,有天生丽质,就有人造美女(高丽人是此道中的高手,高手中的高手),吕不韦开发了新品种,假宦官。

      这是一个复杂精密的造假工程,需要吕不韦、嫪毐、赵姬三方密切配合,如果有一方出了岔子,就会弄假成真。对赵姬来说,一个真宦官是没有什么用的。

      首先出马的是吕不韦,他指使人状告嫪毐犯了罪,这个罪名还挺重,判罚的结果是,要在那个部位挨一刀(腐刑)。

      这个时候需要嫪毐高度配合,他要不做申辩,承认自己犯了这个罪行。他要是不配合,很可能会真的挨上那一刀。

      这时候,该赵姬出马了,她私下里向主刀的工作人员赠送了重礼,学名,行贿。要求只有一个,不要给嫪毐来上那一刀。

      既然是太后亲自出马,还有外快可捞,再严苛的法令也不好使了,主刀人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了嫪毐。

      一番忙活之后,一个崭新的假宦官诞生了。

      一个有挨刀之名无挨刀之实的嫪毐,拔掉胡须(各位兄弟可以试一下,我保证很难受),来到了太后身边。

      吕不韦应该对这个计划很满意,自己摆脱了赵姬无休止的纠缠,安全上岸,并且还给她送上了一个更优质的伴侣。

      优质的嫪毐天赋异禀,满足了赵姬那无穷的欲望,赵姬也特别喜欢他这个假宦官。

      一个是正常的男人,一个是正常的女人,长年搅和在一块儿,肚子就很容易出事儿。赵姬他们也没有例外,赵姬怀孕了。

      秦国的太后也有怀孕的先例,当年宣太后就生过两个孩子。不过宣太后跟义渠头领闹绯闻,带着政治目的,算是为国家做贡献,至少也是公私兼顾。

      赵姬让嫪毐弄得肚子大了,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再说她头上还有两个婆婆呢,华阳太后和夏太后(庄襄王的生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赵姬决定离开人多眼多嘴杂的咸阳。

      据说赵姬卜了一卦,卦辞上说,她应该离开一下咸阳。利用封建迷信,赵姬离开了咸阳,来到了秦国最早的都城雍,当然少不了嫪毐这个准爸爸陪伴左右。在雍,赵姬跟嫪毐生了两个孩子。

      我对女性很不了解,这要拜自己所学的专业所赐,工科。在工科学校里,女性基本上就是恐龙,从事工科工作的女性也是恐龙。没有任何不敬,我说的是数量,不是质量,当然,质量也是……

      但是对心理学,我多少涉猎过一点儿。个人认为,一个女人要是准备跟一个男人生孩子,那这个女人基本上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这个男人了,政治女性例外,如宣太后。

      赵姬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跟嫪毐打得火热后,她也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嫪毐,除了数不清的硬通货,还把自己处置事务的权力,一并交给了嫪毐(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

      拥有了权力的嫪毐,也开始了养士。一批一批的士人,不惜名节,投奔到嫪毐门下,嫪毐门客的规模也达到了上千人。

      如果事情仅仅是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嫪毐不过是傍上了一个很牛的女强人,成为了一个很成功的吃软饭的。

      到了始皇帝八年(前239年),所有的一切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封地在山阳(太行山东南,今河南修武县西北)。

      在自己的封地里,嫪毐就是天,一切都是他说了算,除此之外,吃的穿的用的,由着嫪毐可劲儿的造,没有僭越,没有逾制。跟嫪毐封地比邻的太原郡,也更名为毐国,成为了嫪毐的势力范围。

      如果说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还有说不出口的功劳的话,那么嫪毐被封为长信侯连说不出口的功劳都没有。

      冒昧的揣测一下,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应该不是年少的秦王政下的命令。秦国好歹也是个法治国家,一百多年来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年少的秦王政不太可能给啥贡献都没有的嫪毐这么高的待遇。那么,嫪毐的所有待遇,只能来自于太后赵姬。

      赵姬只是一个来自赵国的歌姬,在秦国没有任何根基,竟然也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那就说明,在秦国,太后这个位置本身就拥有足够的权力。宣太后能够在秦国呼风唤雨,不只是因为她有一个能干的兄弟,而是她本身就有呼风唤雨的权力。后来,华阳夫人劳心费力的帮助异人,估计也是冲着太后那无上的权力去的。

      这种不需要实际付出就能够获取利益的方式,用今天股份制公司来比的话,就是干股获利。秦国的太后不需要为国家做什么特殊的贡献,只要生一个领导人,就能够获取足够的权力,跟持有干股也差不多。

      这种干股获利方式在中国持续了很多年,后来两汉时代牛得不行的外戚势力,大多数也是吃干股的。

      人们对自己并不怎么费力就得到的东西,通常也不会特别珍惜,处置起来也就相当的随意,持有秦国干股的赵姬,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在赵姬随意处置权力的帮助下,嫪毐由一个傍富婆吃软饭的,变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政治人物,成为了吕不韦的大敌。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应该完全出乎吕不韦的意料,他应该不会想到嫪毐这条泥鳅,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目瞪口呆的吕不韦更不会想到,嫪毐这条泥鳅的目标远没有到头,他还要掀起更大的风浪。

      错看了嫪毐,在秦国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吕不韦应该很后悔。不过不要紧,此时此刻秦国的大权,依旧握在吕相国的手中,量一个靠下身的嫪毐不能奈自己如何。

      此时在秦国的确没人能够怎么着吕相国,此刻的文信侯,比当年的穰侯还牛。把持了秦国大权的穰侯,还担心外来的游说人士会威胁自己的位子,此时外来的游说人士是一切被掌握,被文信侯掌握。

      再说了,嫪毐所依仗的不过就是太后,吕不韦还是秦王政的“仲父”呢。

      秦昭王称呼范雎为“叔父”,纯粹就是个名誉称号,范雎不会没眼力见儿的真的去当秦昭王的父亲。因为秦王政远未成年,吕不韦这个“仲父”,就不好说是纯粹的名誉称号了,说不定还真的有一点儿“父亲”的责任呢。

      吕不韦也真把自己当成了秦王政的父亲,不但跟他的母亲勾勾搭搭,还紧紧抓着秦国的一切,为秦王政分忧解愁。

      如果秦王政像曾祖父秦昭王那样,是一个权力欲淡薄的人,等个三十来年,吕不韦混个善终应该没有问题。

      可惜,秦王政不是秦昭王,文信侯也不是穰侯,所有的一切,不会按照二十年前的那个剧本再演一遍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段话评价有点超越时代了

        但是对心理学,我多少涉猎过一点儿。个人认为,一个女人要是准备跟一个男人生孩子,那这个女人基本上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这个男人了,政治女性例外,如宣太后。

        先秦时期堕胎技术不成熟,如果强行堕胎就有可能丧命,所以还是生下来好,真正可以看出太后态度的是有昭襄王的先例在,她明知缪毐的行动肯定不会让嬴政活,还把调兵权交给缪毐,摆明打算用那两个孩子取代亲生嬴政,如此冷血也难怪嬴政后来想连她一起干掉。这种心理倒是古今中外一致的。

      • 家园 哈哈

        想起来前阵子嘉木等一干MM拿河友ID猜谜,谜面是嫪毐,谜底是哪位河友?

      • 家园 想到赵太后的两个儿子后来被杀,就觉得政治的冷血

        和恐怖。都是小孩子,生于帝王之家,却无法绕过可悲的结局。

        此后,赵应该算是生不如死吧。

        秦始皇如此的性情,包括不立太子,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说,真很难说是好是坏。比如,嬴政的当政,无疑加速了中国的统一;但其独特的性格,又让秦二世而亡。有时我想,如果秦能延续百年,那么整个中国历史的基调都可能会改变。

        中国人直到今天,血管里都不曾流着多少法制的血。秦的短寿,中止了“法”的传承。包括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单是那出土的兵马俑,以及车马,器具,再看看三四百年后汉的文物,就让人觉得中华其后数百年,甚至近2000年都不曾再回到当时的高度。

        成于始皇帝;终于始皇帝。

        • 家园

          那时候的法和现在法制根本就不一样。法家说白了还是人制

          • 家园 从形式上讲,或许不同,

            但其中的关键是老百姓对“法”的认知和态度,这并无本质不同。其根本,就是有法必依,以及违法必纠。所以,当陈胜,吴广因雨失期,依法当斩时,他们并没有侥幸的心理,所以才有揭竿而起这一举动。

            如果放到以后,咱中国人讲的衙门是”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地方。陈胜们或许就会考虑如何贿赂执行官,而不是冒死一博了。即使现在,老百姓的心态对法的信任也是薄弱的,法无外乎就是人情。就此一点,可见法制基础在中国的脆弱。

            • 家园 但是也有考证出土秦简

              说秦律中对于失期的判罚其实只是苦役,甚至对于天气这样的不可抗力还有减免。所以,也许这只是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导致了法治社会的崩坏呢?不过我同意胡亥的上位本身就是一个偶然。

            • 家园 法制基础在中国的脆弱,原因很复杂

              把中国法制传统缺失的板子,打在秦王朝二世而亡上,并不合适。事实上,秦王朝二世而亡也说明了法制并不适合农业社会的中国。

              中华帝国幅员辽阔,对农耕来说,不同的地域,各种条件千差万别,没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定一切。这就为法制的建设,制造了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后来,大秦帝国把秦法推向天下,那么一部严密的法令,竟然会变得千疮百孔,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后来美国的例子来看,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是不能克服。但是美国跟农业的中国有一个根本的区别。

              美国立国之初,走的是工业立国的路子。工业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地区之间的差异再大,总会有共同点,这就为法制的建设提供了基础。虽然在独立之初,美国的南方还是种植园,但是那种种植园也是工业化种植,跟中国的小农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外,农业中国的民间生活,也不怎么需要法律。

              作为民法祖师的罗马法,诞生在商业繁荣的罗马时代,是有他的道理的。

              罗马法的本质是契约精神,这是商业生活必需的一种精神。

              农业社会的中国,不需要契约精神,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极小,一辈子不离开自己的村子都不是不可能。

              在小范围内人们之间的交往,口头承诺一下就够了,没必要费事写在纸上,所以中国特别看重承诺精神,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还有,农业社会的中国的组织结构,也不适合采用全国法制。

              在中国古代,家族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家族内部出了问题,都是骨肉之间的问题,要是严格依法办事,会削弱整个家族的凝聚力。处理家族内部问题的时候,大多时候都采用家法,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家法,这就为法制的统一,制造了更多的障碍。

              以上是在思考秦王朝猝死时的一点看法,不是特别成熟。不过我还是认为,没有法制传统的中国,依旧能够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顽强生存到今天,不是没有道理的。

              近代以来,随着农业社会的解体,工业化走上前台,法制的建设才显得迫切起来。这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需要我们正视的一个现实,更是需要我们拿出智慧来解决的一个课题。

              我们不能指望老祖宗把什么事儿都为我们做好,这么想很没出息的说。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务和责任,现在是我们该承担中华民族转型的时候了,每个人拿出一点点智慧,聚沙成塔,为中华民族尽一份力,为子孙后代留点儿东西,兄台以为呢

              通宝推:dongdream,二手玫瑰,
              • 家园 说美国克服地域差异,我看不是靠工业吧

                一开始的时候南方基本都是农业啊,即使现在,农村人口的选票可以决定很多事情,要是没有农村人口,共和党就没有上位的可能了,那些人可没有种植园了。想不通工业和统一有啥关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不是为了工业吧。

                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基本都叫联邦政府,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权,财政权,人事权,不依靠中央政府下派,不受中央政府管辖,立得法差别大,就是为了适应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

                明清时代官员办公都靠绍兴师爷,根本就是因为官员根本就不了解本地,也不愿了解,反正过几天又换地方了,还谈什么克服地域差距呢

              • 家园 同意江南兄所说的“原因很复杂”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指望祖先把什么事(包括所谓的法制)都为我们做好。其实,我觉得他们已经做得太好,感到惭愧的,倒是我们这一(几)代。

                关于由秦的快速消亡得出法制并不适合农业社会的中国的论断,我到还没有看到必然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说,秦的快速崩溃,其间太多的偶然性。比如说,如果嬴政能多活十年,历史都可能完全不一样。当然,历史并不允许假设。但由某一点就一定必然地能推出另外一点,也值得思考。

                中国在其后的二千多年里,在一个相对闭合的体系里创造了一段悠久的辉煌;在最近的这次东西大冲撞开始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能在置身事外。回是回不去了,继续走下去是必然。

                最后,感谢江南兄写的这个系列,一篇篇的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 家园 关于秦王朝的猝死,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那么辉煌的一个帝国,说完一下子就完了,其中的是是非非,还没有更多的史料来做参考,真的很是挠头。

                  李中堂说的好,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到现在还没有变完,在咱们有生之年能不能看着他变完,说实话,我不乐观。

                  从中国历史来看,从分封崩溃到帝国确立,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变局。这个变局从周王室东迁(前770年),到汉武帝去世(前87年),用了近七百年才完成。

                  中国农业社会的解体算是从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另一种社会形态的确立,最少也得两百来年吧,本世纪中叶能够完成中华民族的华丽转身,就算中华民族的福气。

                  我个人的看法,中华民族现在应该谈的不是崛起,也不是复兴,而是转身。度过了近代以来最艰难的一百多年,前景变得可以预期,但依旧是任重道远,国歌里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还没有过时。

                  • 家园 有啥奇怪的,就是好大喜功瞎折腾呗

                    两位大折腾,秦始皇隋炀帝征调民夫大约能到总人口的20%,去掉妇女小孩,基本上超过一半的男劳力要服兵役劳役,而且时间还非常集中,十年之间连续不断的折腾,所以就完蛋了,另外一位能折腾的汉武帝,因为文景之治的基础好,征调的人口也不到10%,加上折腾的时间比较长,没那么集中,所以政权没倒台。

                  • 家园 秦朝的崩溃,其实也不算意外

                    历史上还有一个和秦朝相似的朝代,就是隋,都是长期分裂后的统一。国家很强势,统一时风卷残云,之后又做了不少大手笔的事,二代的继承出了些问题,崩溃的方式也差不多。后继的朝代其实基本沿袭了前朝的制度。这说明历史存在着某种必然,不同年代的人在某种环境下会有类似的举措和结局。

                  • 家园 以前看到一个故事

                    老和尚带小和尚外出,夜宿大河边,生起一堆篝火取暖。火焰光辉而耀眼;小和尚赞叹到“好灿烂啊。”老和尚微笑不语。小和尚第二日起来,看到篝火已化为灰烬;而大河依然在静静的流淌;从而开悟。

                    在嬴政的手里;六个流传数百年的王国轰然倒下,或许有些太快,太壮丽与耀眼了。就向那灿烂的篝火一样,无法持久。

                    赞“转身”。中华历史太悠久,地域博大,就象航母巨舰,转身沉重而艰难。不象邻国日本,船小好掉头。但这何尝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资本;何尝不是作为中华子孙的骄傲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