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俺感受到的京沪差异 -- 大懒虫1号

共:💬253 🌺48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是上海土人,但是我有方向感

        我家领导就没有,我觉得这更多的是因为性别差异,而不是地域差异。当然,在上海问路,还是楼上介绍的方法比较实用。

      • 家园 不以自己為中心論東西南北

        而告知你座標的X几Y几精確点、表達方法不同。

      • 家园 再说个我奶奶的事

        我奶奶江湾人,上海的同学应该知道在哪儿,彻底的上海土人。我小的时候,江湾那边还许多农田在,她带我回老宅,穿那些田教我识路的时候就是指方向的,四周开阔容易辨方向而已。

        而她在市区照样说方位不说方向,一是方向辨认有时候不容易(上海也有七扭八拐的弄堂,不过现在多被拆了),二是标志物多,当然用更方便的法子了。

        所以啊,什么上海土人完全没有方向感,话别说绝对的好。(早些年,上海买房子还特挑窗口的朝向,这是完全没方向感的人做得出来的?)

        • 家园 要是日本鬼子不打进来

          江湾就是国民政府新上海建设计划的中心啦。

          • 家园 也许不尽然

            不错,时至今日,上海江湾一带仍旧保留了很多政治意味浓厚的地名,诸如政立路,民府路,政德路,国和路,政府路等等等等, 但是我了解到的倒是另外的解释,国名政府之说以把市政府建设在江湾一带, 却是因为市区好的地段都已经被划为租界了..

        • 家园 你说的就是绝好的例子!

          东南西北在开阔的田间是普适的,而进了城市就失效了.上海和北京的区别正是这两者的区别.我印象深刻在84年去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正面的长安街上,看到络绎不绝的骡马大车队,甚至还有只骆驼!这可是在首都的心脏地区啊.那是在同时期的上海是只有动物园里才能看到的奇景啊!即时到了近郊也是看不见的....

      • 家园 这不关什么方向方位

        闹市区里本来就是指方位比指方向更方便,要有人问我个地方,是北走两个路口往东二十来米马路南侧那地,还是告他沿这方向第二个路口右转那车站旁边来得方便?况且有些马路又不是南北东西向的,比如在五角场去指个方向看看?

      • 家园 友好探讨,可能跟城市横不平竖不直有关吧

        上海之外还有天津,不少道路走着走着就由东西向缓慢变成南北向了。

        还有大连,市中心不讲经纬,都是几个中心花园辐射状道路出去。

        • 家园 布局的不同

          北京和西安这样的旧时国都,都是棋盘式布局的,东西南北对称,横平竖直..有东直门就有西直门,有东单就有西单,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绝对对称.然而上海虽然也有不少路都是冠以东西南北之分,可是大多就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指向,绝无具体方向指正之功能.比如,上海的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其中中山南路和中山东路是首尾相连,这在棋盘式的布局中简直难以想象...

        • 家园 还是都市生活影响力大些

          有一定关系,但不占主要方面。

          上海道路原与河流有关的是不少,很多路名至今还带有河的印记,而河流是自然流淌的。比如肇嘉浜路,张家浜路,蕴藻浜路,大木桥路,小木桥路。

          但是现在经过多次城市化改造截弯取直,还保流着弯曲状非直线条的马路少了,多在老城区。至于方向是东南向多少度的直线路呢应该还有。

          由于这种习惯由来已久,而且考虑到上海土人原本就是周边地区农民的后代,形成这样的指示习惯应该与都市生活有关。看了几位的回复可以佐证,接受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影响较大的中国城市好象都有这个特点。

          • 家园 我还是不认同的

            从指示上来说,用东南西北方向本身就是误差很大,又不实用的法子。老百姓只不过挑实用的来。

            另外,上海弯着的马路多了,只有在新建设的街区,才看得到横平竖直。

    • 家园 关于第一点

      可以归纳为“服务意识”的缺失吧。

      在服务方面,北方和内地普遍落后于长三角,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均有这类问题。同样的,消费者作为顾客的意识也是长三角好于北方及内地,突出表现就是你所说的投诉与维权,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至于第三点,貌似上海女人这个特点闻名已久了。追名牌,追老外的现象比其他地方似乎突出一些。

    • 家园 我想两小点可以解释,

      上海女权至上,北方男权至上,这是传统请不要用近几年的男女变化来理解。。呵呵 。

    • 家园 【原创】再论京沪差异

      哥儿们是个混装北京人。就是那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父母那一代却不是纯粹的北京人。不过从小就在北京长,所以对北京的许多事情都习惯了。

      第一次去上海时是九几年,当时也没见过什么世面。从北京土城墙根儿下到了大上海,算是开了眼界。尤其是那条特别长的购物街,好象叫南京路,真是繁华呀。在南京路上遛来遛去,看着什么都新鲜。

      在南京路最热闹的地段的一家商场(好象是个老字号)里见到了一种非常小的散装糖。后来北京也有了,好象叫什么vc糖,要么就叫钙糖,我不吃糖也不太清楚名称。糖一小粒一小粒的,有的象骨头棒,有的桃心……。个头很小,不超过小拇指盖儿,色彩鲜艳,非常吸引人。我这个北京土老冒就有点儿动心思了,想买点儿带回家给孩子们当礼物去。不过,这些个糖豆儿个头也太小了。别说二斤,就是买一斤的话就会太多了。一大包分给家里的孩子后,还会剩下不少,那可怎么处理呀。to be or not to be,买还是不买,还真是个难题……。

      正在犹豫着,一个打扮入时的中年妇女来到柜台。冲着售货员说:“售货员,阿拉要二两糖”~二两!!”。我心里想,买糖居然还能要2两!! 惊讶之余,决定地站在柜台旁边,看一看上海人是怎么买东西的。

      售货员小心翼翼地拿了个能封口的塑料袋。用勺把糖装好,然后再舀上几颗,就把糖袋放到电子称上。再把勺中的糖一颗颗地颠到袋子里。到了最后,发现放进一颗就超过2两,然后取出来又少于2两。于是售货员把最后一颗颠进去,抬起头来看女顾客。

      还没等售货员说话,女顾客的脸哗啦一下就拉下来了,伸出两个手指说“我只要2两!”声音快且尖,并且重复了一遍:“就要2两!”售货员听了,赶忙低下头。把最后一粒糖舀最出来,拿着勺到装糖的格子里去找了半颗糖,正好凑了2两。然后裹一裹,装了一个小包包。

      哇!在上海还可以这样买糖。这是什么样的服务!我这个北京城里的老冒也准备当一次上帝了。凑到柜台一伸手,咬着牙对服务员说~给我来4两糖!!

      就这样,慢慢了解一些上海人的习惯。不过回到北京就开始不太习惯了。

      回家的第二天到了菜市场买菜。看到油菜还不错,8毛一斤。就对摊儿主说,给我来一斤油菜。摊主二话不说,抓菜、上称、装袋,然后从摊里扔出来:油菜,1块5!

      我立刻想起了上海那位买糖的大姐,勇气顿生,冲着摊主说:“我只要1斤”。后来每当想起这件事儿时,我总怀疑连这句话我都说出了上海腔。

      只听到柜台里的黑三吼了一声:你到底买不买?不买算了!

      • 家园 花之。我已经被BS习惯了。每次说,我只要2斤啊,

        别多点,就多到3斤。

        柜台里就回来,拉长了音:行~~~~~~,就这点肉,也多不了多少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