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平原君和商鞅比不合适

            商鞅在失势后召集私兵反抗,不但是不受宠,简直就是造反,被镇压很正常。而平原君因私怨而动粗,那可以看作纨绔子弟为非作歹,只要靠山足够硬的话没啥事,而他的靠山就是他的哥哥赵王。这两件事性质很不一样,可比较性不大。

            • 家园 好吧,举同样的例子

              孟尝君两件事情:

              第二件事,秦将吕礼逃亡到齐国,被任为相,成了孟尝君的政敌。孟尝君为了打击吕礼,竟然写信给秦相魏冉,请秦兵来攻破齐国,秦兵破齐后,作为秦亡将的吕礼只好又逃亡。孟尝君为了私人利益不惜牺牲齐国利益,其人的卑劣无耻不是很明显吗?

                第三件事,由于孟尝君尾大不掉,齐缗王就想除掉他,孟尝君一害怕就逃到魏国,“魏昭王以为相,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又一次借助于外国力量攻破自己的祖国,逼死同宗的国王,孟尝君哪里还有一点家国的观念呢!

              这样一个家伙封地照常,到死后才被取消封地,商鞅能有这种待遇?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0)

      最后一块绊脚石

      回国后,兄弟相见抱头痛哭。

      大概还说了几句“兄弟,哥哥我想你啊”、“哥哥,兄弟我也想你啊”之类的吧。

      亲情秀做完了,下面就是正事儿了,魏王把上将军的大印交给了信陵君。

      这一次通过正常程序,信陵君统帅了魏国的全部武装力量。

      虽然名正言顺的成为了魏国的军事主官,信陵君并没有头脑发热,他知道,单凭魏国这小身板儿,压根儿没法跟秦国磕一下子,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还是联合其它诸侯吧。

      不知道是东方各国的领导人,忽然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信陵君的面子足够大,竟然凑了五国联军。

      哪五个国家,没有明确的记载。六国中,齐国应该继续不掺和,以燕国和韩国的水平,也就是个重在参与,主要的力量应该是魏、赵、楚三国。

      不可思议的是,就这么一股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愣是在黄河以东狠狠打击了秦国人的嚣张气焰,并且还一直跟在蒙骜的屁股后面跑,一气儿追到了函谷关。

      七十年前(前318年),当时实力还相当够看的东方六国,也曾合伙去教训秦国,结果是雷声山响,不见雨点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秦国一个劲儿的往上爬,他们一个劲儿的往下跌,胜负竟然倒了个儿,战争的神妙真是让人没法说出一二。

      这个时候,东方各国要是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谁也不耍滑头,谁也不留后手,一切为了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日子,真不好说能好过到哪里去。

      可惜,精诚团结这个词的保质期从来不是太长,人和人之间是这样,国家之间更是如此。

      秦国吃这么一个亏,有东方各国精诚团结的缘故,自己国内的一些因素也不能说没起作用。就在蒙骜率军在前方忙活的时候,咸阳城里的秦庄襄王报了病危,并在当年的五月二十三日去世。

      秦庄襄王去世后,秦国的军政大权落到了吕不韦手里。

      看到魏国像ED的人服用了伟哥,突然勃起,吕不韦意识到,再不对那个破落户表示出足够的重视,后果会是很麻烦的。

      吕不韦决定重新拾起秦国的老主意,折腾魏国。

      这会儿,秦国也有足够的底气来继续折腾魏国。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长年在战国混,怎么不能打两次败仗啊。这次失败对秦国来说,不过是淋了一场毛毛雨,当年那些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这场毛毛雨算个啥呀。

      再看看魏国,自从失去了黄河以西,就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到了战国末期,更是成为了秦国任意揉搓的软柿子,即便信陵君离家出走之前,魏国也没有硬过。

      信陵君不是治疗魏国ED的伟哥,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从秦国捞回一场,顶多算是魏国服了一剂催情春药。

      吕不韦应该也知道,单凭一个信陵君,魏国是没法长时间坚挺的,但他还是决定对信陵君动一番心思。

      秦国虽然没有先进的文化,但是行事有他独特的狡诈之处。当年秦惠王就想出过用汉中换取楚国黔中的馊点子,让张仪去破坏楚国和齐国的友好关系,更是狠辣得令人发指。

      秦国这个有一身蛮力的壮汉,并不是只凭蛮力在战国打拼。如果只靠这一身的蛮力,秦国早就被中原各国玩儿残了,纵横春秋的吴国和越国,就吃了缺心眼的亏。

      如今面对早就不是盘儿菜的魏国,优秀的商人吕不韦也没有打算霸王硬上弓。为了降低折腾魏国的成本,吕不韦决定让信陵君离开历史舞台,一边凉快去。

      再有名的角儿,离开了舞台,就什么也不是了。

      再伟大的政治人物,离开了政治舞台,一样是落了毛的凤凰。

      信陵君这会儿正得意着呢,他是不会主动离开魏国的政治舞台的,那就让他被动离开吧。

      都这个时候了,还能把该死的秦国人赶回函谷关,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儿,信陵君不得意一下也说不过去。

      看着得意的信陵君,很多人很不高兴,因为这个得意的人砸了他们的饭碗。

      还记得当年信陵君杀过一个人吗?

      魏国大将晋鄙。

      怎么说晋鄙在魏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手下也有一大帮混饭吃的,信陵君却把这些人的饭碗给砸了。

      这些人对信陵君就很有意见。

      饭碗都没了,有意见是正常的反应,没意见才是没心没肺的表现呢。

      这也是人性。

      不过呢,看着信陵君意气风发,这些人也只有抓狂的份儿。一群混饭吃的,能拿如日中天的信陵君怎么着呢。

      就在这个时候,这些人收到了来自秦国的大礼。

      天下没有白吃的点心,吃了秦国人的点心,就得为秦国人说话办事儿,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收到秦国人的礼物后,这些人打通了面见魏安釐王的绿色通道。

      见到魏王后,这些人拿出了秦国人给他们准备好的台词,如今天下诸侯只知道魏国有个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

      不知道就不知道呗,俺又不是为别人活着的,假如魏安釐王是个生性恬淡的人,也许他会这么想。

      不过,听了下面的话,魏安釐王生性再恬淡,也不能不心动了。

      秦国人准备了一句威力无比的台词,信陵君打算趁这个节骨眼自立为王,其他的诸侯也打算配合,共同把他送上王位。

      没有秦国人的礼物,这些人也不待见信陵君,这些话,秦国人不让他们说,他们自己也想说。

      拿秦国人的钱,说自己心里的话,这个算盘蛮不错嘛。

      秦国人是优秀的编剧、导演兼演员,让群众演员背完台词后,他们也走到了台前,接二连三的派出使者,前来询问信陵君啥时候正式走上领导岗位。

      所有的一切,魏安釐王听在耳中,看在眼中,但是他并没有立刻做出什么决定,而是在静静的等待着,等着信陵君对这一切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态度。

      魏安釐王不要别的,他只需要信陵君主动交回兵权,不管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只有这样魏王才能够真正的放心,信陵君也才能够洗脱各种嫌疑。

      让我纳闷儿的是,这期间,信陵君竟然没有任何表示,以他的智商,应该不会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痴痴等待的魏王,始终没有等来信陵君的明确态度,再联系到信陵君以前的那些事儿,魏安釐王想不多想,都不行了。

      十年前,信陵君偷兵符、擅自诛杀大将,用什么时代的标准来看,都不是小事儿。

      不过呢,在中国无论古今,都比较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瑕疵,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后世也多强调信陵君行为的重要意义,而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信陵君有意无意给魏安釐王造成的伤害。

      信陵君意气风发的率领魏军去了邯郸,给自己那本来就不错的名声上,又添了一朵小红花。但一大堆善后事务,却要魏安釐王来擦屁股,晋鄙的家属要安抚,战后的烈属要抚恤,有功的人要封赏。

      我想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魏王的心情应该不会很舒畅。

      信陵君救援赵国,教训了秦国人,也直接的为魏国出了一口气。信陵君用一个不正确的手段,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果,魏安釐王虽然心中不爽,但总算还能原谅信陵君的冒犯。

      但是,更久远的一件事,却让魏安釐王始终睡不好觉。

      在信陵君还没有离家出走之前的某一天,魏王跟信陵君下棋消遣,突然接到报告,北方跟赵国接壤的边境起了烽火,不确切消息:赵国人就要侵入魏国境内了。

      魏王一听这事儿,赶紧放弃休闲娱乐,准备召集大臣,商量应对方案。

      信陵君劝他稍安勿躁:那是赵王在打猎,并不是要侵略魏国。

      看到弟弟说得这么笃定,魏安釐王也不得不强作镇定继续陪着他下棋,但是心不在马而在焉。

      过了一会儿,北方边境传来确切消息:是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

      看到弟弟竟然能够未卜先知,魏王相当惊讶,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

      信陵君淡淡的说:我在赵王身边安插了内线,赵王的一举一动,包括隐私,我都知道。

      听了信陵君的解释,魏王也不禁在心中嘀咕上了,远在天边的赵王身边,都有弟弟的内线,近在咫尺的自己身边,会不会也有他的内线呢?

      《史记魏公子列传》: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怎么敢任用这么“贤能”的人,他能让你死了还以为自己是睡得太沉了。

      信陵君能拿到虎符,不就没离开魏王枕边人的大力协助吗。

      历史上的成见、现实中的传闻、信陵君打死也不说的态度,迫使魏安釐王不得不主动出击,派人取代了信陵君的职务。

      反间计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个计策有多么高明,而是中计方自己内部的种种问题,为反间计的成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被解除职务后,信陵君知道自己该离开政治舞台了。

      从此信陵君声称身体不好,再也不掺和魏国的政治事务了,只是跟自己的门客整天狂饮。

      公元前243年,纵情声色四年后,信陵君去世。

      唯一一个逃脱秦昭王魔爪的信陵君,竟然也间接的死在了秦国人手里。

      不得不说,秦国人真的是四公子的扫把星。

      这一年,魏安釐王也薨了。

      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知道这哥儿俩会不会和谐相处。

      十八年后,秦国人攻陷了大梁,魏国谢幕。

      到了汉代,太史公(更可能是他爹)去大梁废墟做实地考察的时候,当地人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的抱怨,都是因为魏王不重用信陵君,魏国才逐渐衰弱,最后亡国了事。

      听了这些人的抱怨,太史公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是老天爷让秦国来平定天下,魏国即使有名臣伊尹来帮忙也没啥用。(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你可以批判太史公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的过人之处。

      虽然太史公无限推崇信陵君,但是他并没有无限拔高信陵君的历史作用。在太史公看来,信陵君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公子,但不是一个扭转乾坤的伟人。

      就这一点,有多少人该向太史公好好学习一下啊。

      在历史进程中,人,很重要,但不是无限重要,至少个人不是无限重要。只有站到合适的舞台上,个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即使岳武穆(岳飞)自然死亡,以当时南宋的状况,他也做不到直捣黄龙。

      解决了信陵君后,秦国开始放心大胆的揉搓魏国。

      接下来的几年,秦国今天拿下魏国的这儿,明天拿下魏国的那儿(不是我偷懒,太史公给出的就是一本流水账)。

      魏国连招架之功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还手之力了。

      始皇帝五年(前242年),秦将蒙骜攻占魏国的酸枣、燕、虚(这三个地方都在今天河南延津县附近)、长平(今河南西华)、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山东金乡),夺取了二十多座城池,设立了东郡(郡府在今天河南濮阳)。

      看一下地图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地方都在魏国的都城大梁周围,最近的地方离大梁也就三四十公里,大梁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秦国人桌子上的小菜。

      看看这个形势,魏国也对其它的地方没有想法了,老老实实的加固都城才是正道。

      别说,魏国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效果,秦军怀着唾手可得的美好理想来到大梁的时候,无情的现实给了他们一瓢凉水。

      面对城外的秦军,大梁城内的魏国上下,展开了顽强的大梁保卫战。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城市攻坚都是一个苦差事。

      当年秦军在邯郸城下啃了好几年城墙,最后还是灰溜溜的回家了事,如今历史似乎又要重演一遍。

      凡事不能经验主义,且不说眼下的国际形势跟当年邯郸保卫战的时候没法比,单是大梁的地理位置就没法跟邯郸比,大梁的旁边有一条河,黄河。

      若干年前,魏氏的祖先跟着知氏围困晋阳,知氏想到了利用汾水,差点儿让赵氏喂了鱼虾。魏氏的祖先火线起义,跟赵氏联合,利用汾水反而把知氏摆平。

      冥冥中似乎真的有报应,这一次黄河水又把魏氏的子孙搞定。

      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来到大梁前线,决定“引黄入梁”。

      当年的建筑,包括城墙,大多是土木构建的,用水一泡就差不多over了。

      大梁城竟然在黄河水中坚挺了三个月,看来魏国的上下真的没有白忙活。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她的子孙却让她来毁灭她带来的文明。

      喜也?

      悲也?

      攻陷大梁后,秦国终于把家门口彻底收拾利落了。

      试看今日之天下是谁人之天下!

      接到攻陷大梁的捷报后,秦王政并没有高兴多大工夫,一份惨败的战报,迅速摆到了他的面前。

      这份战报,来自楚国前线。

      二十万大军,竟然在楚国收获了一个完美的惨败,光将领就损失了七名都尉(相当于今天的校级军官),士兵的伤亡就不用再统计了。邯郸之战以来,秦国还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呢。

      那只九头鸟还真的不一般,秦王政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那个老牌的超级大国了。

      通宝推:液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想起以前看书说魏王假投降

        我就使劲去翻,为啥说人家魏王是假投降呢?怎么也不明白,后来仔细一看,原来人家叫魏假

      • 家园 花谢通宝!有一个问题

        秦国攻下地方后,那些地方的人是否有秦国人的待遇,比如入伍当兵,斩首封侯?

        • 家园 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

          有些蛮荒的地方,比如巴蜀,基本上就是先羁縻,承认当地贵族的地位,改封他们为秦国的贵族。这些人通常不会很老实,事实上也确实多次叛乱,秦国平叛后基本都会在当地设立郡县直接统治。

          比较成熟的地方,比如六国统治区,秦军占领后,局势稳定之后,也会推行秦法等等。比如楚国原都城郢,秦占领后改为南郡,在南郡推行秦法的相关记录,已经在考古中被发现了。

          秦始皇灭六国后,应该也是在那些地方推行秦法的。但是一来秦国统治时期短,很多地方的局势也不稳定,六国残留势力的反抗始终存在,所以完全象关中本土那样一视同仁估计不可能,有些待遇肯定是有区别的,比如出土的竹简中,称秦国是“上邦”,关东为“下邦”;六国人到秦地服徭役的时候,往往也被虐待,《史记》对此也有记述。

          • 家园 哈哈,介个由您来回答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 家园 会不会以战养战

            占领一个地方后,从当地征兵训练,再征服下一个地方?

            • 家园 有过实例

              长平之战最后阶段,秦国征发河内地区人力去切断赵国运输线。不过这是在秦国本国人力动员已到极限情况下的特殊事件,不知道是否有普遍性。

              • 家园 应该没有普遍性

                新征服地方的人不熟悉秦法,把他们整合需要一定的时间。秦国应该没有TG那样有效的改造方法

                • 家园 应该是没有普遍性

                  征发河内地区的人力时,“赐民爵一级”,没有战功就晋爵,在动员秦国本土人力时从没有类似措施,应该是针对新归附地区的特定奖励措施。

      • 家园 怎么不提项少龙?
      • 家园 沙发吗?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39)

      信陵君的邯郸岁月

      自立国以来,秦国的东面就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晋国。鬼使神差,晋国居然分裂了。

      三家分晋后,晋国这条山脉断裂成了一块块巨石,为秦国东出函谷关,打开了一道门缝。

      从秦献公开始,秦国人就努力的让这道门缝一点点变宽。经过几代秦国人的不懈忙活,挡在他们面前的巨石,慢慢的变小,成为了绊脚石。

      吞并韩国,攻陷邯郸,秦国终于把家门口这两块绊脚石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要清理掉最后那块绊脚石了。

      魏国,你该下课了。

      整个战国时代,如果给魏国找一个关键字的话,最合适的就是“背”。

      魏国的点儿,实在是太背了,独立的时候就处在天下的中心,周围全是一帮虎狼冤家,在魏惠王即位之初,还差点儿被同根生的赵国和韩国搞定。

      虽然魏惠王很努力,一个劲儿的折腾赵国和韩国,试图改变自己那超级恶劣的战略环境,但最终只是竹篮打水,反而让魏国由时代弄潮儿变成了一个被弄潮的,草草结束了自己的辉煌。

      没有最背,只有更背。

      如果魏国的西边不发生什么大事儿的话,靠着黄河以西这个战略大后方,他还是有可能翻盘的。

      可是……

      三家分晋后,魏国正好跟秦国脸对脸。

      如果秦国人没啥追求,只是想跟戎狄厮混几辈子,这也没什么。

      即使秦国人很有追求,也想到中原来掺和一把,就他那点儿家底,对魏国来说也没什么。

      商鞅却把这些“没什么”,变成了魏国的噩梦。

      商鞅还是魏惠王亲手放走的,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秦国强悍的武力崛起后,魏国就走上了一条反比的道路,一条笔直的下降通道。

      点儿背不能怨社会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点儿背的魏国,一直是秦国的首要目标,从秦献公开始,秦国的历代领导人都没少了折腾魏国,直把个魏国折腾得死去活来。

      铁树能开花,一直被秦国往死里折腾的魏国,也能过上几年消停日子。

      魏国能过上两年的舒心日子,要感谢一个人,在魏国遭到非常不公正对待的范雎。

      范雎提出那个远交近攻后,秦国对魏国是又打又拉,以拉为主,以打为辅。到了公元前260前后,秦国把枪口对准了赵国,魏国也迎来了难得的心情舒畅。这一舒畅,就舒畅了十多年,黄金十年啊。

      魏国这一爽,爽大发了,忘了自己姓啥,没有对秦国发生的一桩喜事儿,表示出足够的重视,这就麻烦了。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秦国不是把九鼎搬到自己家去了吗。

      第二年,天下的诸侯,纷纷前来表示热烈祝贺。

      就在秦国家门口的魏国,不知道在忙活啥,竟然慢腾腾的当了副班长。

      这还了得,秦国一看魏国肉皮子发紧,赶紧帮着他疏松疏松筋骨,上来就是一顿胖揍。

      挨了揍的魏国,也很有种儿,赶紧发布了一个声明,以后保证听秦国的指挥,让干啥就干啥。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魏国争取来又一个十年。

      公元前247年,秦国的国内一切走上了正规,秦军也就不闲着了,他们在蒙骜的率领下来到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汲(今河南省卫辉市)。

      啥都听你的了,你还来揍我,欺负人也没有这么欺负的啊。

      魏安釐王这个懦弱的好人,决定雄起一把,弄点儿颜色给秦国人看看。

      这是魏国在战国末期的唯一亮点,也是最后一个亮点。

      点亮这个点的人,是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用坑蒙拐骗偷的办法拿到虎符后,非正常的成为了魏军的统帅,率领魏军前往邯郸,给了秦国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

      信陵君自己也知道,这次让哥哥难堪得不轻,回去后没好果子吃。反正已经向姐夫证明了自己的“急人所困”,是原装正版的名牌,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让姐夫来买单吧。打发魏军将领率领着子弟兵回国后,信陵君在赵国住了下来。

      在赵国暂住期间(没有赵国户口),信陵君没有撂下自己的特长,养士。

      听说赵国有两位处士,毛公和薛公,信陵君决定跟这两位见个面,就发了一封邀请函。

      所谓的处士,据说是有德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儿的人。是不是真的有德有才,那就不知道啦,是不愿做官儿还是做不了官儿,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这么一个成语“终南捷径”,还知道有这么一句诗“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在任何时代,官位都是稀缺资源,不是什么人都能捞一个的。在战国时代,面向普通读书人的位子,更是少得可怜,除了敞开了扩招外姓人的秦国,大多数国家都把位子留给了自家人。

      不管是不愿做官儿还是做不了官儿,当时的读书人还是能找到饭辙的,投奔在别人门下做门客,就是一个不错的饭碗嘛。

      毛公和薛公这两位处士的饭碗比较另类,毛公整天跟一帮赌徒打成一片,薛公则混迹在卖酒的商贩当中。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这两个行当都算不上高贵。

      虽然自己的职业不咋地,但是这两位的架子却大得吓人,把信陵君的邀请函丢到一边,该干吗干吗,压根儿就不尿信陵君这个壶。自我感觉有两下子的人,通常都是这个德性,这两位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

      当年那么难缠的侯嬴都搞定了,你们这两块料有什么啊,不就是要面子吗?

      给足!

      信陵君坐着11路公交,来到了这两位的住所,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会谈后,彼此感觉都很happy。

      毛公和薛公需要借助信陵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信陵君也希望通过这两位,来传播自己在赵国的影响力,各取所需,能不happy吗。

      平原君看到小舅子跟这么两块料搅和到一块儿,很不以为然,就对自己的夫人说,听说你弟弟天下无双,没想到他竟然跟那种人搅和在一块儿,看来,他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平原君的政治敏感度,有点儿太偏低了。

      听到丈夫这么褒贬自己的弟弟,赵夫人也有些不好看,就去提醒弟弟,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

      信陵君听了姐姐转达的姐夫对自己的评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反过来对姐夫指指点点,平原君结交宾客,只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豪爽大方,并没有把这些宾客真正的当回事儿。

      接着,信陵君还狠狠的表扬了这两位一番,当年在大梁的时候,就知道这两位了,到了赵国后,我还怕他们不跟我玩儿呢。

      最后,信陵君还狠狠的鄙视了一下平原君,平原君竟然认为跟这样的人交往是掉价,看来他才不配跟我比呢。

      说完后,信陵君就收拾行囊准备离开赵国。

      赵夫人又把弟弟的话,向丈夫做了详细转达。

      一听这话,平原君赶紧承认错误,再三再四的挽留信陵君。

      本来就半真半假的信陵君,一看姐夫是这个态度,也就顺水推舟的留在了赵国。

      也许,平原君这会儿才意识到,自己这个小舅子着实不简单,这小子对知识分子的心理摸得太透了。

      寄人篱下的知识分子,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白吃的白痴,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帮助白痴的主人,所以不管是不是真有本事,都很把自己当根儿葱。非但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根儿葱,还打心眼里希望主人也把他们当根儿葱,否则那将是极度的失落。

      乾隆皇帝对纪晓岚说了一句“倡优蓄之”的实话,不但伤了纪晓岚本人的心,也惹翻了后世无数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骂乾隆不尊重人才。看到了吧,对知识分子说实话,是很麻烦的,是要遗臭万年的。

      知识分子在自我感觉良好这方面的基因,能比克隆还不走样的遗传万年。作为知识分子的老祖宗,战国时代的“士”,那自我感觉,也是相当的良好啊。

      在这些人看来,不管是跟着平原君还是信陵君,物质待遇差不太多,但是能从信陵君那里收获额外的精神待遇。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跟着信陵君,实在是个更优的选择。

      经过这一番折腾,信陵君的名声更是好得不得了了,不仅招来了天下的宾客,还从平原君那里挖了不少墙角。要是平原君放走了信陵君,那他自己的食客还不得让小舅子挖个精光啊。

      精神待遇很重要,物质待遇更重要,那些打破头抢职称的人,也是为了职称背后那说得清道得明的物质好处。

      不管是从平原君那里跳槽的,还是慕名新赶到信陵君门下的,主要还是为了吃饭,也就是物质待遇。

      信陵君一个寄人篱下的人,能够为这群人提供足够的物质待遇,是因为他本人不但从赵国得到了一个县的封地,还保住了在魏国的封地。

      食客们跟着信陵君混饭,信陵君利用食客保证自己的地位。

      所谓养士,大体如是而已。

      就这样,信陵君在赵国一呆就是十年。

      看到秦军在自己家门口转悠,魏安釐王想起了阔别十年的弟弟,马上派人前往赵国叫信陵君回家,不是吃饭,而是保家卫国。

      面对哥哥的召唤,信陵君没有了当年面对姐夫呼唤时的气概了,他跟自己的门客打好了招呼,谁要是为魏王的使者通报,就去死。

      十年前,为了姐夫的一句话,信陵君可以啥都不顾,带着几个门客就去跟虎狼之师玩儿命,如今他却害怕回国后哥哥跟自己算旧账。

      人是会变的!

      当年信陵君率领宾客慷慨地离开大梁,奔向那注定的前途,那时的他抱定了舍生取义的信念。当一切风平浪静后,信陵君却没有了当年的气概。

      这就是所谓的“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吧。

      这也是人性。

      文少保天祥四五年中,只求一死,从容就义,求仁得仁,超越人性,傲视万古!

      门客们只是跟着信陵君混饭吃的,没有为魏王献身的义务。再说了,在哪儿混不是混啊,信陵君你自己都不把祖国当回事儿,我们干吗咸吃萝卜淡操心啊,大伙儿一块儿在赵国混也挺好。

      信陵君在赵国结交的那两个处士知道,如果信陵君继续这么鸵鸟下去,以后大伙儿的饭碗都悬了,赶紧找到了信陵君。

      毛公和薛公劝信陵君:当下赵国之所以看重你,只是因为你的背后是魏国。

      中国人说话,很多时候都是说一半儿留一半儿,留下的那一半儿,需要倾听者自己细细咂摸。

      这两位处士留下的那一半儿就是:魏国不在了,谁还尿你啊。

      当然了,都是文化人,说话要留出余地,除了给信陵君留出咂摸的空间,这两位还帮着信陵君找辙,要是让秦国人把祖宗的宗庙给毁了,你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啊?

      里子面子都照顾得头头是道,这两位处士真不是白给的。

      魏国要是被从地图上抹去,信陵君在赵国的身份,转眼就会由贵宾降为难民,其中的轻重不用多说,信陵君自己心里清楚着呢。

      为了祖宗,更是为了自己,下一步怎么做,信陵君用不着别人手把手的教。

      啥也别说了,回家。

      信陵君马上收拾了一下行李,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魏国。

      通宝推:液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