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32)

      最后一个思想

      韩非走了,也带走了一个时代,思想时代。

      韩非是战国时代最后一个思想家,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思想家。

      韩非死后,思想时代再也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中国的思想也空白了达两千多年。只有一些后来人,对着前人的思想,或唱赞歌,或扔板儿砖,来博取一点儿掌声或骂声。

      悲哀吗?

      我不认为这有多么悲哀。

      我说过,只有在利益分配机制激烈变革的时代,才会出现真正的思想家。韩非死的时候,中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已经在法家的屠刀下顺利竣工,以后两千多年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出不了真正的思想家,那也没什么。

      随着战国时代的揭幕,法家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战国时代就要谢幕的时候,最后一个法家思想家也离去了。

      法家跟战国相始终,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更巧合的是,或者说更宿命的是,这最后一个法家思想家,给法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成就了自己的历史地位。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在中国思想史上,能被称为思想集大成者的,极其罕见,只有两个,另一个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孔子。

      只此一点,韩非足以不朽!

      在不朽的韩非出现之前,中国就处在历史上思想最灿烂的时代,各种学说精彩纷呈,所谓百家争鸣是也,法家也侧身其中。法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管仲,到了战国时代更是发出了灿烂的光辉。

      很早以前我就说过,对既有的利益分配体制来说,法家跟其他各家有本质的不同,其他各家都是医生,法家则相当另类,他是一个杀手。跟他们相比,法家还有自己另类的一点,比较有意思的另类一点。

      其它的学说,大都是老大去世后才分成N多派。孔子去世后,儒家分成了八派,每一派都说自己才是正宗的孔门学说,自家人吵成了一团。我就纳闷儿了,当年那些学生,跟孔子同吃同住同劳动(周游列国也是劳动嘛),他们都搞不清孔子说的到底是个啥么意思,几千年后的人,咋就敢说“孔子认为如何如何”呢,难不成孔子又醒来,给他们办过补习班?

      儒家的死对头墨家,也好不了哪里去。墨子去世后,墨家也分成了三派,每一派也都说自己得到了墨子的真传,彼此也是吵得一塌糊涂。

      不要以为只有中国才这样,外国也是这个德性,数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他们各自有多少教派吧。这些不同教派之间,可不像中国人那样只是君子动口,他们还经常动手,有时候甚至还动刀子。

      法家则是一直没有老大,一生出来就是三派,法、势、术。

      法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这一派特别注重法令条文,把各种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条条列出来。在秦国,商鞅不仅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写进了法令,就连普通的日常生活都没有放过,步长超过六尺要受罚,乱倒垃圾(弃灰于道)要受刑。

      势派的代表人物是慎到。这一派格外强调领导人的权势,他们认为,好人能够做大好事,是因为他们有做大好事的权势,坏蛋能够做大坏事,也是因为他们有做大坏事的权势。没有权势,好事儿、坏事儿都干不成。

      术派的代表人物是申不害。这一派特别看重领导人驾驭手下的手段,因为领导人的手下都是些比狐狸还狡猾的人,如果领导人没有一点儿手段,被手下卖了还得帮他们数钱呢。

      简单来说,“法”就是明文规定的成文法,这一点跟今天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有点儿相似;“势”就是彼此在政治中的地位,官大一级压死人,二把手要看一把手的眼色行事;“术”就是权术,古代叫帝王心术,今天换了一个马甲叫领导艺术。

      要是觉得还是太抽象,那就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开车。

      要想驱车飞驰,就要先找到路,车子行驶必需的路就是“法”。没有路,多么豪华的车,也只能趴那儿歇着;没有“法”,多么伟大的法家,也是有劲儿没地方使。三派中法派是最重要的一派,所以这一家的学说是“法家”,而不是什么“势家”或“术家”。

      有了路,你也不一定就能够敞开了撒欢儿,要想过一下飙车的瘾,你还得要坐在驾驶的位置上,车上的不同位置就是“势”。不过也有例外,如果是出租车,坐在驾驶位置上的司机,也不能由着自己胡来,他要听乘客的意见,否则的话,可以告你服务态度有问题哦。给领导开车的司机,也跟出租车司机差不多。

      出现垂帘听政的时候,帘子前面的那位仁兄,不就是出租车司机吗。

      如果开的是私家车,司机自己说了算,那就爽了。不过,还需要一样重要的东西,驾驶技术。如果手艺太潮,轻则缩短车子的使用寿命,重则车毁人亡,驾驶技术就是“术”。

      这三派有一个微妙的区别,法派更多的是强调如何治理国家,并没有太多考虑到领导人的个人地位。后两派,势也罢,术也罢,更多的是强调如何加强领导人的个人地位。

      韩非认为这三派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长处,他们的代表人物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来看一下他们各自的不足。

      明文规定的成文法是治国的必需品,没有它,国家非乱套不可。但是任何事物都不会完美无暇,法令也是如此,在前面就多次提到商鞅法令中的bug。加强领导人本人的地位这一点,法派做得就相当不到位,如果不是秦昭王足够长寿,秦国最后姓什么还真不好说呢,所以韩非说商鞅是“有法而无术”。

      权术是领导人驾驭手下的必修课,没点儿手段,领导人就是手下玩弄的木偶。但是一味依靠权术,并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就像是你有比车王舒马赫还牛的车技,但是没有路,你也只能坐在车上干瞪眼。还得需要再加上法,让大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韩非说申不害是“有术而无法”。

      在我看来,过分强调权术,还有一个弊端。权术这玩意儿,不是谁都能玩弄两下的,要想玩儿得漂亮,没点儿天赋是不行的。如果一个熟练运用权谋的领导人去世后,接班人是一个对权术没什么感觉的,那后果会是啥样呢,历史上有很多正确答案。

      韩非倒是对势派没有什么负面意见,还帮着慎到打笔墨官司(《韩非子难势》),因为韩非的一切主张,都是为了维护领导人的权势。

      韩非把这三派糅合在一起,让他们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完成了法家的统一,自己也成为了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的思想学说,都集中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这部巨著流传两千多年了,可预见的将来还将流传下去。

      虽然韩非也承认法的重要性,但是在《韩非子》中他并没有过多的在“法”上着墨,而是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势”和“术”上。这是因为商鞅等这些前人,已经把“法”玩儿到了极致,商鞅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的王法基本上就是按照商鞅等人的那一套来搞的。

      读《韩非子》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不寒而栗,在三伏天的太阳底下,穿着棉袄,都能让人后脊梁直冒凉气。

      在韩非看来,领导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大臣固然不可靠,老婆、孩子也一样不怎么可靠,甚至更不可靠。

      大臣们在老板面前做小白兔状,只是因为老板有老虎一样的权势。这些大臣一小时36001秒的琢磨老板的心思,只要老板有0.1秒的走神,他们就会翻脸成为老虎,把老板撕成碎片。

      老婆、孩子更要命,他们每天一睁眼就祈祷领导人快点儿去另一个世界,有时候他们还会亲自动手,送领导人一程。

      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一个字儿,“利”。

      在“利”面前,没有君臣之义,没有夫妻之恩,没有骨肉之亲。

      领导人是真正的光杆儿司令,还是被一群饿狼盯着的光杆儿司令,稍微有点儿闪失,就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明天的日出。

      为了让领导人能混个寿终正寝,韩非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点子,从制度建设,到不断加强领导人的地位,再到各种权术,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个人认为,无论是做事还是防身,大家最好读一下《韩非子》。做事的人可以从中学习各种对付手下人伎俩的妙方,根本不用劳心费力的去学习国外那些所谓的先进管理经验。防身的人也可以从反面来读《韩非子》,看看老板们都是怎么对付我们的。

      不过要提醒一下做事的人,读了《韩非子》也不一定就能管用。《韩非子》从来都不是禁书,放在那里任人汲取营养,但是历史上被手下人整死的老板,多得数不过来。

      还要提醒一下防身的人,就是韩非本人,也没有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还很窝囊的死在了异国他乡。

      看过好几个人注释的《韩非子》,在前言中,这些注释者无一例外的提到了这几个字“用批判的眼光”,也就是说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韩非子》。

      个人认为,如果自我感觉写不出一篇能够流传两年以上的文章,就不要带任何眼光,去看那些流传了上千年的典籍。最好是先怀着一种谦卑的心情,去看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典籍,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后,再说赞同还是批判。

      要知道,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典籍,是作者用他的人生,甚至是鲜血写成的,作者并不比我们笨,可以说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聪明。

      虽然我也不聪明,但我还是认为韩非走了一个极端。在《韩非子》中,韩非把君臣之间的关系,描述得有些紧张过度,认为他们是一日百战。

      韩非只看到了君臣之间,有斗争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他们之间还有妥协的一面。毕竟谁也不是永动机,都有斗不动的那一刻,斗厌了,斗倦了,就要互相妥协。妥协后,维持彼此关系的,就是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道德。因为没有注意到君臣之间妥协的可能性,韩非极力否认道德的作用,于是走上了极端。

      不过,我体谅韩非的极端,这是由他的生活环境决定的,韩非生活在竞争极为惨烈的战国末期,本人又是韩国的王族成员。在国内,韩非看到的是各种勾心斗角,并且还都是围绕着最高权力的你争我夺,在这里几乎没有妥协的余地;在国外,他看到的是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杀伐,这里面妥协的余地也不大。

      在那种时空背景下,韩非走向极端很正常,他要是有和谐社会,和谐天下的想法,那就太傻太天真啦。

      从极端环境中走出来的韩非,遇到了一个也是从极端环境中走出来的知音,吊诡的是,他竟然死在了这个知音的手中。时也?命也?运也?

      韩非死后三年(前230年),他的祖国韩国也烟消云散,结束了比较窝囊的一生。

      有人说,如果韩王早点儿重用韩非,韩国就不会这样啦。

      我认为,这基本上就是扯淡。在整个战国时代,韩国一直都不怎么灵光,他那个地理位置再加上他那个国力,就是神仙也没法救他,一个韩非又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地理位置上的先天缺陷,再加上一直不咋地的国家实力,让韩国第一个成为了秦国的刀下鬼。

      从此开始,秦国正式启动了一统天下的程序。

      彻底搞定韩国后,秦国把目光投向了三晋中还有一定实力的赵国,那匹瘦死的骆驼。

      ————————————————请假分割线——————————

      周末有点事儿,下周一再更新,下周开始统一倒计时,一切顺利的话,在这个三月,中国就统一啦,我说的是历史上的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太快了吧,3个星期就就统一了

        还有好多人好多事啊

        王翦,桓龁,李牧,还有秦赵间若干场大战

        李信,项燕,王翦,还要顺便交代下为啥“亡秦必楚”

        荆轲,燕太子丹,随便写个《英雄》影评

        还有一些在灭六国期间登场,对后来大有影响的人物如蒙恬。

        另外,作为一个这么好的系列,最后的总得来个大总结吧。秦的建立的同时实际上他的掘墓人已经成长起来了。

        多写些,再多写些,我们等

        • 家园 计划,计划而已

          过去那上百年,就像是在忙忙叨叨的修水渠,接下来的这十几年,就是水到渠成了,就像是多米诺骨牌的最后几块。

          很不厚道的说,这段历史,我读一次,失望一次。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本劣质小说,前半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到了最后,该有一个大高潮了,他反而是草草的结束了。

          关于秦赵之间那几次大战,我也一直在找史料,但是找来找去,就那么一点儿,兄台能提供一二否?

          • 家园 这个也太苛刻了吧

            秦灭楚的60万大兵团决战,荆轲刺秦王都不算高潮么?六国在和秦国的长期马拉松赛跑中已经耗尽了体力,最后想冲刺也没劲了。

            • 家园 呵呵,我是说史料数量跟前面比,差太多了

              60万秦军灭楚,规模应该不亚于长平大战,可是全部的史料加起来就《王翦列传》里的那几百字,就这么几个字儿,还集中在战前,尤其是王翦的求田问舍,后来的正式战役,就二百来字儿。我是想破了头,都没法想像出这场仗是怎么打的。

              尤其是最重要的后勤供应,一个字儿都没有,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保障后勤的,难不成也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荆轲刺秦,倒是有不少料,这个还算不错。

              修正一下我的观点,读战国历史,像是读古龙的小说,高手对决时,前期的气氛铺垫的相当精彩,到最后一击的时候,反而是三两句就交代了。

              • 家园 司马迁的史记写得很偏

                是部很好的历史散文集,却是很糟的史料集——特别是秦统一的过程写得几乎和春秋一样简略。

                不过秦灭楚那段,还是很有趣的,比如李信伐楚大败中很多离奇的现象——王翦为什么提出了大得离奇的兵力要求,李信开头大胜后为什么突然调转方向向后方运动,为什么秦军会惨败(绝对不是李信轻敌冒进导致的!),为什么以法令严明著称的秦国居然对李信没有严厉处罚……

                • 家园 李信应该是被杀或者被贬了吧

                  相比较王翦和蒙恬世家,李信家族在秦统一后几乎是悄无声息,作为曾讨伐燕国的青年将领很不正常,如果不是因为李广的原因连进列传的资格都没有。楚国当时虽然衰落,但和苏德战争的苏联一样,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仍有很大的战略潜力,且有强烈的仇秦情绪,秦国需要的是像长平一战那样彻底歼灭其主力,且伤亡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后面的战役,即使如此后来灭秦的主要角色也是楚人陈胜项羽刘邦。

                  • 家园 李信的下场不错

                    王翦列传: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 家园 但不受重用了

                      之前他和王翦一样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统帅,现在他只能当副手了,得和王翦儿子一样并列。而且这条信息居然不是放在李广列传里头。

                      • 家园 呵呵,相对于那个惨败,这个下场已经很不错了

                        二十万大军还打败仗,在史书记载上,秦国就这么一次。

                        个人认为,这一段,放在王翦列传里,挺合适。看看,从追踪太子丹的辉煌,到意气风发的跟王翦竞标,再到打了败仗,最后一个不错的下场,李信的整个人生交代的算是比较清楚了。

                        • 家园 但有点想不通李信的后人为什么没有像那两位的红火

                          按李将军列传记载,他的家族是世代习武,按理说不会到李广时才崛起啊,无论是参加起义军还是镇压起义军都大有空间,怎么会让章邯这样的后生独领风骚呢。

                          • 家园 我来臆测一下

                            据《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

                            槐里,秦时的废丘,今天咸阳市的兴平。

                            因为李信有惨败的不良记录,很难被封侯。秦国一统天下后,李信被打发到了边疆地区戍边,于是李氏就世世代代定居成纪。

                            秦末大乱时,李氏远离纷争的核心地区,所以没有掺和进去。

                            汉初,刘氏有一大帮功臣,没参与争夺天下的李氏,也就没法从汉朝廷分一杯羹。等到功臣们都凋零的差不多了,李广才在汉文帝时代有了出头的机会。

      • 家园 挑个小TYPO

        "被手下买了"?

        被手下卖了

      • 家园 这一篇我很欣赏。花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