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影视圈--唐国强?陈道明?胡玫 -- 温相

共:💬100 🌺9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我朋友人前人后的看法(转自陈道明论坛)

            关于敬业与投入的问题――

            《我心飞翔》“看你怎么飞”的文章,说陈道明吃饭速度通常很快,吃过了就半说笑地说:

            “各部门都准备好了,现在就等摄影组了,不着急啊,不着急,慢慢吃啊,慢慢吃。”

            《中国式离婚》蒋雯丽就赞过陈道明工作投入,导演沈严也说,陈道明是问题最多的演员,

            “刚拍完一个镜头他就忽闪出一个问题,立马跑过来问我。我看见他走过来心里就害怕,不知道他又要拿什么来考我了。

            不过,他刚提出问题,又马上自己给出答案,经过这么一折腾,拍出来效果真的就好得多。”

            大家也知道陈道明对剧集剧本很挑,对制作参与很多,这些也足以说明陈道明对工作超乎寻常的投入程度。

      • 家园 这么多回帖,竟然没有人提到陈的上海人在东京,不公平。

        那部片子还是我在上海读大学时候看的。如果说姜文在《北京人在纽约》里有意无意的透着点痞子气,那么陈道明就把上海人的一些优点展现的很透彻。那是一种深入到骨髓的海派人物,可是又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海派,说不清道不明,大家可以使劲的联想联想。

        虽然我觉得姜文和陈道明各有所长,甚至是姜文稍胜半筹,不过就冲着围城和上海人在东京这两部作品就足以奠定陈道明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了。

        • 家园 演员这种事:

          其实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争论也争论不出结果的。

          • 家园 同意相爷的说法。

            El Pasino 的演技那算是超一流了,但是他的招子本身就够亮,即使演瞎子演得那么好,还让人忘不了看他的眼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觉得论对演戏的执著程度和角色的跨度来说,姜文可能更大些。他演得那个王启明我觉得很生活,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是温文尔雅,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些火气。尤其北京人,你说话不糙点就容易受孤立,再说自己其实心里也痛快。陈道明本身气质好,就是在大屏幕上他擅长的知识分子角色比较少,没办法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是窄。再说了,把围城改成120分钟的胶片电影也实在委屈了些。不过最近他演的秦始皇、表面是黑帮老大的公安卧底还算是有益的尝试。估计以他的天资以后会在大屏幕上出现更多作品的。还有,不是我要催您,算是我这人八卦吧,您还没说这两人的私人关系咋样呢。

            • 家园 一般来说,演员之间的关系:

              我是说私人关系都不能算好的,所谓的好也就是表面客气,像葛优啊、梁天、谢圆他们三人之间的那种关系也是比较难得的。

      • 家园 论演技,陈道明还是比姜文优秀一些

        看得出,温相很偏爱姜文,我也不否认姜文很优秀,不过更肯定的是他的导演才能,作为演员,他的演技单调也单薄得多,最擅长的也就是一根筋似的人物,演不出人物的丰富和深度。从《北京人在纽约》里将一个艺术家演成标准京痞开始,到年前同一个表演模子的《绿茶》为止,让我肯定此人确实不算一个优秀的演员。

        陈道明我是比较欣赏的,虽然之前对其有些阴阳怪气的表演方式不太受用,但自从看过《康熙王朝》《黑洞》后很有改观,两部戏都有瑕疵,编剧和导演功力都令人不满意,但通过这两出戏让我看到陈道明演技的深厚功底,古装戏大气,时装戏细腻,可塑性极强。尤其近期的《冬至》《中国式离婚》令我相当叹服,越来越挥洒自如,感觉得出对人物的每个细节都极为用心。

        温相的论点是以电影为衡量媒介从而得出陈道明功力在姜文之下,有失偏颇。最主要还是温相固有的一种见解,电影必定比电视高级,更像艺术。不过希望温相正视中国现实,目前中国电视业远比电影业发达,拿得出手的电影有几部?中国电影要达到传世的高度恐怕还有待时日。所以,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遑论尴尬?!更何况陈道明自己都不当回事,只拿演戏当养家糊口的途径,温相也就不必为皇帝着急,替人可惜。

        • 家园 【原创】陈道明演戏的细腻与深刻:《黑冰》VS《黑洞》之分析

          这文原来发表于陈道明论坛,转到西河,和一下青青河草兄,感觉阁下是河里少有的与在下观点相近的人。

          正文

          《黑冰》一直想看,看看大家都说与《黑洞》齐名的这部电视剧好在哪里。好不容易看完了,大失所望。剧情的设计铺排与对人物性格的发掘深度上它不及《黑洞》暂且不说,我想单就剧中王志文和陈道明的演技说点看法(道迷中的王迷看着不爽的话权当我没说而你也没看到,因为我知道喜欢王志文的观众实在也不少,而且客观上讲王志文是目前国内男演员中在电影和电视两个领域里同时进军而取得成就最大者):

          其一,穿着与发型。

          我觉得王志文在这部剧中的穿着与发型实在失败。发型是上了摩丝的那种很普通的偏分,显得是九十年代初期小青年那种土气俗气老气的造型。而且剧中其他人物的服饰造型等也远远不能与《黑洞》相比,反派们大多一身毫无特色的西服。那个反派杨春,不但外形气质毫无特点,而且演技拙劣,怎么能跟张峰小芮肖云柱这些大放光彩的黑派相比?王志文的穿着可以说一点没有下功夫。大半时候是一身毫无特色的普通西服。王志文与陈道明一样,身材架子是不适合西服的,他背部有点弯,胯多半时候又是挺起的,穿西服不能把他身上那股精悍气质表现出来,由于撑不起架子,反而更让人觉得瘦削(说句题外话,王志文在剧中的雪茄我觉得不合适,那东西一般来说给人草莽阶层暴发户的印象,或者就是胸无点墨的赌场老大,不适合博学多识的郭小鹏)。也就是说,王志文在剧中的发型、穿着、烟具等道具设计完全没有开掘出它们本来应有的艺术内涵,反而不合适地帮了倒忙。而《黑洞》呢?这方面《黑冰》简直不能比。我曾经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详尽分析了陈道明在服饰等道具设置上的功力,现在为方便比较,特意引用其中单论《黑洞》的一段:

          “各式黑色风衣是黑派人物的通用衣装,像周润发的小马哥和许文强,其风衣不扣扣子借以兜风那是飘逸潇洒,而聂明宇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正暗寓他那封闭阴郁的内心世界;在他自己的办公室与暗室中总是身着深棕色的棉衣正是他无处不在的文革情结的表征之一;褪去外衣后的紧身毛衣或高档休闲棉衬衣又透露出他高级知识分子的儒雅和高干子弟的贵族气息。不知大家注意到否,《黑洞》中唯一出现了一次浅色衣装,就是在办公室里王丽敏向他递交辞呈时他身穿那一件白色毛衣;那时聂明宇正因为将王丽敏招进公司而信心大增,王丽敏这时候的辞呈无疑让他的情绪由顶点降到了冰点,白色毛衣与他燥动的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式离婚》全剧中宋建平总是一件土色的外套,或黑色大衣,但只有偶尔一两次是那件养眼的白色风衣,这种色调很切合剧中宋建平压抑的生活状态)。”

          我曾经说在中戏教台词的王志文在台词的细部处理上不及陈道明,而在对细节的全方位发掘上,他与陈道明的差距更大。

          其二,台词。

          王志文与陈道明都是以台词著称的演员,他们对比港台演员的一个较大优势也在这里。我之前对王志文的台词印象不错,认为至少可以排进全国前五,比张国立好多了,不过才看了三集《黑冰》,就觉得越来越不能适应王志文的台词了。当年人们评价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处事风格时说了两句,说刘是“举轻若重”,而邓则是“举重若轻”。我觉得拿这两句套在王志文和陈道明身上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举轻若重”其一:《黑冰》剧中王志文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大段大段的独白式的台词;我觉得问题恰恰就在这些大段大段的独白式台词。现代真实生活中哪里来那么多大段大段的独白式台词?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大段的台词也多,但主要是公开场合皇上向臣僚训话,天经地义,比如巡视八达岭颁旨永不筑长城和正大光明殿斥责腐败;在私下场合就很少有长篇演讲式台词。而且我们看陈道明的现代戏,语言总是精炼精炼再精炼,可以说几乎挑不出废话。我觉得王志文在表现郭小鹏以及后来《DA师》中那个龙师长的时候,投入程度实在不及《和你在一起》中那个出场不多语言不多而我却认为最出彩的江老师,相反刻意代入角色的痕迹却越来越明显;郭小鹏的台词虽说不是戏剧腔(现代戏的戏剧腔我是极力反对的,好在陈道明的现代戏中没有戏剧腔),但是王志文在表现那些台词的时候总给人感觉像是在“为台词而台词”,客观上造成一种戏剧表演的效果,而不是生活戏。据说一位名记者极力推崇王志文的台词,说他在大会上念报告会极具感染力和煽动力。我同意这个观点。我相信陈道明做这个事情是不如王志文的;其中另一个原因或许也在于陈道明本身偏于隐逸的气质。我觉得王志文这种稍嫌过分的表演方式说一个过分的词就叫做煽情(王迷不要扔砖头,呵呵);相比而言,我倒是更喜欢他早年的一些表演,如那部也许很少人看过的《吴敬梓》,平实细腻,很感人。而《DA师》中,王志文的表演实在没有突破,相比之下,那个我一直不怎么喜欢的巍子表演其实最好。当然“明珠”高兰村也不错。

          “举轻若重”其二:在剧中,王志文台词还有个我不能适应的就是,他与人交谈时总喜欢引一些古文或者法律法规或者什么高科技概念,长篇大论来说明一个问题。我极不感冒这种自我炫耀的煽情表演。不过这个我不视为一定是王志文演技上的缺陷,也许是他为塑造郭小鹏这个人物而特意设计的。但是我相信一向信奉“将角色往自己身上靠”的王志文应该在角色中或多或少也透露了自己相关方面的认识吧;对比陈道明的戏,我也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论述过其总体台词特色,引用如下:

          “陈道明的台词艺术,第一个特色是“因剧变词”。这个特色使他足以傲视中国“台词界”。对于不同的题材,他善于运用不同的台词表现方式,而这点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的性格乃至语调、走路姿势都有一个基本点,任何演员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点,不顾自身特点奢谈一人千面,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演,无异于痴人说梦。各有深刻,必须是建立在本色之上,必须在自己的个性基础上去拓展角色。台词也一样。陈道明的声音特点是沉稳,底气厚重,所以他从不尝试往腻俗的港式或滥情的台式声气上去突破。《无间道三》中沉稳的语调在一部港片中显示出鲜明的大陆特色,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他陈道明驾到。其语言风格是简练、机警、睿智,有时带点刻薄,不留情面。不论哪个角色,你都可以或多或少找出他这些特色的痕迹。我手头有一本《陈道明语录》,常翻,觉得见解非常,所以不论他哪部戏,一开口我就能觉察出其语言风格的痕迹――有些是掩藏不住的(演员毕竟不是真正的千面人),有些则是按照他自己的语言特色贴到角色身上的,让人一听这词就知道不是他人所说,而只能是陈道明。这也是深入赏析陈戏的乐趣。这些声音与句式特点就是他的基本点,他的任何求新求变必然得是从此出发。你就无法想象陈道明演绎《大话西游》的台词会怎样。”

          回到《黑洞》中,我们看到陈道明也显示过自己的博学多才,但这一方面是通过道具的精心设置而加以表现,一方面却是寥寥数语,隐藏在他那字字可供玩味的经典台词之中。如表现古文,聂明宇只是在地下车库见贺清明时说过:“贺科长啊,你也算是个读书人,应该懂得心本无声音尽有这个道理。”在《中国式离婚》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宋建平面对老婆喋喋不休的“我现在没工作了,没人要了”,吐出一句“又来了又来了,能不能有点新鲜的?话说三遍其淡如水,你懂吗?”言语因为精炼才有经典的可能,配以陈道明对细节的全方位的深入发掘,造成了《黑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我觉得从艺术角度来看,王志文为人称道的《黑冰》剧末长篇独白,是比不上聂明宇与妹妹酒吧话别那场戏的。举重若轻,才是上乘功夫。

          而我们看相对于《黑冰》中王志文的故作情深,《黑洞》中陈道明的“举重若轻”。

          聂明宇不是无情之人,对蕾蕾,对刘振汉的孩子亮亮(联想到张峰所说“聂总有时候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善良”)都表现出来了。但是陈道明在处理上举重若轻,深情只绽放于刹那之间。而这种绽放的突出表现就是红红的眼圈。其实聂明宇对父亲不是没有感情的,你看他在父亲床前那一番看似绝情而刻薄的话,说到后来他俯身过去,眼圈渐渐红了。他难以克服心里痼疾,其实在深深伤害别人的时候也在深深伤害着自己,但是他不能自已。又如最后一集聂明宇自尽那场戏,聂明宇蹲在地上听着刘振汉分析他为什么要犯罪,眼神空空地盯着手上的矿泉水瓶盖,眼圈渐渐红了,人之将死,心也软了,觉得“多优秀的人哪,马上就要没了”,人世毕竟还是值得留恋的呀。还有就是酒吧话别(经典片段不得不常常提及),聂明宇也许是喝了酒,也许是听了妹妹“我哥永远不会有麻烦的”那“傻样儿”的话,感情释放出来了,红红的眼圈在左右躲闪妹妹那纯真的脸庞,一滴眼泪悄无声息滑落下来,到得唇边已然干涸,让我这辈子休想忘掉。

          其三,步姿。

          王志文相比陈道明演技上的的略显粗糙还表现在步姿设计上。大家可能稍微留心就看得出,王志文的步姿其实真的不好看,上身是前倾的,摆手幅度也比较大,要命的是,他迈步的时候,特别用力,那脚好像要陷进地里面,而且每踏一步,身体就一顿。陈坤也有类似的不雅的毛病,而且走路时双肩总是抽动着前后摆动。

          当然步姿这个东西已经定型,改动幅度设计幅度绝对没有台词那么大的空间。你看刘德华在任何一部电影中的步姿都像是在演唱会上走台。所以我们也不能苛求王志文,也许我的期望值太高了吧。

          但尤其是这样,才最能体现演员的演技。如何戴着如此固定的镣铐跳舞?至少我觉得王志文与刘德华的步姿都是千篇一律。我看过的王戏不多,欢迎王迷朋友指教。而陈道明在这方面的长处可以说是无人可出其右。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也略有涉及,但是不多,引用如下:

          “即便走路的姿势,也是颇见用心。大家稍稍细看就知道,聂明宇走路背部挺得笔直,步伐坚定有力,步子大,显然是当过兵的痕迹。而双手抄在身前风衣口袋里,走路时无声息,又让人联想到猫,包括豹子等警惕性极高的猫科动物。可谓画形入骨。“聂氏步姿”堪称荧屏一绝。”

          “而《康熙王朝》与《长征》中,陈道明又是龙行虎步,渊停岳峙。很多人说康熙蒋介石一个模子,实则细细品味其步姿就有差别:康熙“武功”及个人武力厉害,走路有股草莽的雄健,时不时突然加速,急步前驱,如风一样掠过,与多尔衮倒有点像;蒋介石则更见沉稳,拿根拐杖,“拿捏”着,走得四平八稳,像模像样。这个需要大家细细看。到《冬至》之中,陈一平的八字脚与驼背活脱脱画出一个都市小男人的窝囊形象。”

          其实,《黑洞》不但淋漓尽致表现了陈道明道具设置上的罕见优势,在步姿表现上,也是其他剧包括其他陈道明剧所不能及的。

          我们注意到,聂明宇喜欢穿皮靴,仔细看,是那种系带的黑色大头皮鞋,还有其立领式风衣,跟原苏联那种立领式军大衣款式相近,不知这算不算是聂明宇无所不在的军旅情节的又一个表征?剧中绝大多数时间中聂总走路是没有声音的,特别是在他有意控制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其一是剧中唯一一次公司董事会议,聂明宇把集团新任总会计师王丽敏介绍给董事会成员那一场戏,当中聂明宇接到一个电话,他这时慢慢从座位上别过身子,滑起身来,蹑手蹑脚走出门外,轻轻带上门;其二是有一次他回家(他和孟琳那个家),紧裹着黑色风衣,双手抄着,就是那非常经典的“猫式姿势”,空旷的大厅里他蹑手蹑脚无声无息走过去(也许孟琳在睡觉,他不想打搅她?)

          聂明宇皮靴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其实不是它的无声,而恰恰是它的有声。如魔鬼韵律一般的声音。这种声音只出现过一次。弥足珍贵。如剧中他那唯一一滴泪水一样。

          那好像是在倒数第三集中,刘振汉被聂市长诬陷定罪关进监牢之后,蕾蕾去看过刘振汉,对她两个哥哥的态度来了个逆转,从担忧明宇哥哥转到为振汉哥哥不平。这时聂明宇紧裹着黑色风衣抄着手进画室来了。空旷的画室中缓缓响起咚、咚(又有点像“砰、砰”,“蹦、蹦”)的足音,配以带着诡异色彩的音乐,一种说不出来的神秘气息已经穿透荧屏,朝每一个观众扑面压来。这摄人魂魄的足音开始稍快但轻,后来走近,减缓变重,最后聂明宇立身望着大厅另一侧背对他而正凝视聂明宇塑像的蕾蕾。突然,蕾蕾回过身来,恨恨地看着哥哥,又突然转过身去,把塑像一把推到在地。空旷的画室中回响起塑像倒地裂成碎块的响声,聂明宇一言不发,紧缩眉头朝前方向上以四十五度角空空望去,胸口开始缓缓起伏,双眉越锁越深,最后闭目,深深吁出一口气,旋即开眼,缓缓转身,朝门口缓缓步去,画室里又回荡开一片越来越远的足音……

          什么是表演的最高境界?陈道明曰:无语。什么又是无语的境界?此一片段当之无愧。

          步姿的设计,也许姿态上很难找到调整的空间(除非反差很大,如聂明宇与陈一平),但是可以从快慢停顿的节奏上用心,一如陈道明的台词。相信大家从《康熙王朝》中注意到,陈道明的龙行虎步之外,有时急步前驱;这般风一样行走的男人,实在让人不爱不行,不服不行啊。

          • 家园 《黑冰》中大段大段的台词来自于钟道新的笔下:

            这位清华园里长大的山西作家,虽然一生只读过中专,但是,他仰慕清华的情结让他笔下很多小说中的人物都来自于清华。此公喜欢人物对白中加一些历史或者带有部分哲理的东西,就像《黑冰》中那位老大击毙准备偷走他财物的走狗时还顺便说了一下林彪的九一三往事(借口街道老大妈说的)。

            具体可以看看王志文的另一部作品《超导》,也是说着大段大段台词的。

            • 家园 【欣赏】果然见多识广

              大段台词,一方面是编剧的缘故,一方面是演员本身的认可。

              而陈的出色在于,同样的剧本,他的再创作几乎占一半以上,可见其不凡。《黑冰》《黑洞》的原作者都是张成功,但是电视剧风格迥异,陈的深度堪称恐怖,王哪里赶得上?你说姜文包括华语世界任何男演员在内――包括周润发,及得上么?

        • 家园 再谈点陈道明和姜文以及电影、电视:

          现在这年头艺术家不值钱了,连个演员也能叫表演艺术家不是?曹桂林笔下的王启明是音乐工作者,离艺术家的头衔好像还远一点吧?

          我们都知道曹桂林写的这个王启明有他自己很多的身影,曹桂林自己就说过,他拿到美国签证之后,一个月内逢人就给他们看看自己的美国签证,弄得那本还没有出国的护照跟从五大洲四大洋刚回来似的,这样的兄弟应该算不得艺术家的风范吧?当然,你可以说创作源自生活但是一定高于生活,呵呵。

          至于你说的姜文把王启明塑造成京痞子,我倒没有看出来,要说打了痞子腔倒是有的,可这同痞子本身还是有区别的,清末李鸿章不就是自承他办洋务就是经常打痞子腔吗?还好他的老师教育了他,要以诚待人。李鸿章并不是北京人啊。

          再有,你说电影和电视的比较,说电视业目前在国内很发达,我给你个比喻,现在中国的快餐业也很发达,吃快餐的应该不比那些吃正餐的少,可是,你请大家正规的吃一次饭没听说请吃快餐的,我就听说有人请别人看电影的,别听说有请人看电视剧的。当然,你可以说看电影电影院是个主要的因素,因为自家没有数码影院,至少面积没有那么之大,呵呵。

          至于你说的“更何况陈道明自己都不当回事,只拿演戏当养家糊口的途径”,我就想知道,虽说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了,可是还有比养家糊口更重要的事情吗?当然要说争取民生幸福也是一件大事,可那也是养家糊口为主体内容吧?

          也许你所接触的陈道明是这么说的,可是,我记得陈道明和我谈起他做歌手的感受,他曾经唱过几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我喜欢听的就是那部《北洋水师》的,我就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以后再也不能干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了,主业还是演戏,而不是唱歌,唱歌是自己脑袋一时发热给人起哄上去的。我已经在贴子里面说过陈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不去做导演也不去做制片人,还是演戏。

          所以,我就不知道你说的“温相也就不必为皇帝着急,替人可惜。”到底是从何谈起了。

          关键词(Tags): #姜文(嘉英)#陈道明(嘉英)
          • 家园 想起读书的时候

            那时有件印象较深的事,陈道明陪英达来厦门看他亲戚,传闻系里那个做哈佛访问学者的名教授是他什么姑姑,于是好事者就趁便邀请他们二人在映雪楼还是博学楼?做了一个座谈访问,聚者甚众。《围城》热播有时,〈管锥编〉又是高山仰止,所以陈道明即使失意仍然就着方鸿渐的劲儿得到文学青年的推崇(具体表现为文青们踊跃提问其夫人杜宪近况),而满脸毫不掩饰对在座各位文青之不屑的英达那晚完全成了陈的陪衬,几乎没人搭理他。

          • 家园 俺是这么理解的

            陈把演戏当职业,也就是“养家糊口的途径”,但他是个非常敬业和有才华的演员,只不过他本人不把这种才华当回事儿,工作之余走走穴,做做广告也未尝不可。

            姜文的眼里可是只有电影,那象是初恋的情人,配不上也要死追!

            最喜欢陈的这句话:俺们家杜宪真丈夫,宠辱不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