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四)南方篇 -- 森林鹿

共:💬65 🌺2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四)南方篇

    预计本系列会发五个主题帖,目录如下,发出后添加链接:

    (一)踏平塞北草原

    (二)扬威西域大漠

    (三)敲打辽东高丽

    (四)靖安南山雪域

    (五)纯意识流的议论总结(千疮百孔的靶子……)

    4. 靖安南山雪域

      

      写这一节前俺先汗一个……开头说要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简述贞观外战时,俺压根把“吐蕃”这一块忘到鹿角后去了。后来想起来,“吐蕃(音吐播)”是在中原的“西南方”,严格说起来,俺觉得把它放到“西方篇”里比放南方更合适,但是西方那一节篇幅已经很长了……所以,马马虎虎这样吧。南方这一节就大概分两部分讲讲,第一部分是位于“正南”方向的今四川南部、贵州、云南、两广福建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第二部分是西南方面的吐蕃强国。

    其实第一部分都没有什么“战争”可言。俺们都知道华夏文明的主体早期是在黄河流域,南北朝乱世间大批北人南下,到了隋末唐初的时候,长江流域已经开发得不错了,但是更南方的云贵及珠江流域的山区森林,隋唐所谓“岭南”地区,还是被刀耕火种打猎采摘的各个“山獠”部落占据着。由于交通不便,这些大山里小部落基本上各自为政,有时候下山抢抢汉人农民的粮食,有时候相互之间打打杀杀,如果遇到当地官府苛捐杂税摊派太多,就起来造反杀了汉官,然后政府军一到又躲进山里打游击……终贞观之世,甚至直到高宗武后中宗睿宗时代,岭南地区大仗不打,小闹不断,没有一个实力强劲到可以跟中央政府对抗几年的政权。“南诏”这个国家是玄宗时代崛起的,离贞观很远很远了,俺懒得细说……

      

      至于贞观时代南方“山獠”们的小打小闹,小李是怎么对付的,讲一讲“岭南冯氏”这个家族的故事就清楚了。冯家的女族长冼夫人出身于当地山民家族,她娶了……正经来说是嫁了……在南北朝乱世里从北方流亡到岭南的贵族冯宝,生了一堆孩子,然后这一家的势力慢慢发展壮大到控制了岭南大部分地区。南北朝后期,中原由乱到定,冼夫人举岭南之地向中原政权称臣。

      

      到了贞观时代,冯家主事的已经是冼夫人的孙子冯盎。这个人汉化程度比较深,对中原文明有归依感,所以当有人劝他趁着隋末大乱的时候,在岭南地区自立为王,他很干脆地拒绝了,还是一心要向中原王朝归顺。

    岭南地区归入唐朝版图,是李渊武德四年灭掉南方萧铣政权以后的事了。当时受命安抚岭南的大使是李靖,药师公拐骗土地人口的本事不错 ,南方基本上农耕文明影响力能达到的地方,都让他给骗来了。冯家也表示向长安称臣归顺,但是当时各地还是乱纷纷的,所以归顺以后岭南仍然是冯家的地盘,冯盎本人也没到长安任职,蹲在老家——跟岭南其他部落时不时互掐一下。

      

      这样到了贞观元年,长安纷纷传说岭南冯家要造反脱离中央政府,结合后面的形势,俺觉得大概就是军队里那一群好战武人为了打仗邀功放出来的口风[注1]。小李一度也打算派兵过去镇压,被魏徵老儿劝止了(魏老头是个军事大外行,贞观时代他对军务方面的指手划脚小李几乎全都不理会,只有这回算是被魏老头蒙对了一次)。朝廷派人过去安抚,冯盎就派了自己儿子冯智戴入朝表忠心,而且从此以后,冯家父子作为长安朝廷的代理人,在岭南镇压不服造反的山民们,效果相当不错。

      

      南方这些山区,和东边半岛、北方荒原、西边沙漠一样,因为当时中原的农业生产力有限,都属于“无法由汉人直接控制”的地区,如果设立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就必须派驻大军管治,这样成本太高而收益很小,对于国家财政来说是沉重负担。所以在当地扶持亲唐势力,由土皇帝们管理下属向中央进贡,是那个时代最合适的办法。至于这些地区内部自己掐一下,或者偶尔出来跟汉人农民打一打再缩回去,都不算什么大事。从武德中期归顺直到南诏兴起前,虽然岭南的小打小闹一直没断过,翻看史书几乎隔年就有“X州XX獠反”的记录,但是唐基本上没有出动过正规军,都是当地武装出动打一打就完事,可以说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控制还是比较紧密的。

      

      下面来说贞观年间唐与吐蕃之间的纠缠。

    一个很讨厌的事是相关资料太少了。。。。。T_T

      

      唐朝方面关于吐蕃的史料,论述的重点在文成公主和亲之后,其实是贞观年代结束后唐蕃战争时期,而吐蕃史料……俺们都知道每个民族早期的历史和神话记述是合二为一的……俺要是把松赞干布同志“脚踏祥云口吐莲花”之类的记载照搬上来,这个贴子前面就该标注[搞笑]然后扔进水区比较合适……

      

      只好根据现在俺能找到的资料,连猜带蒙地大概说一说。吐蕃这个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生息时间很久,据说已经有好几千年。在南北朝末期到隋唐时,很多原先居住在青藏高原附近的羌人跑上高原,与吐蕃人融合,使得吐蕃族人口增多实力增强,然后这一时期吐蕃一个部落里又先后出现了父子两代豪杰,就是著名的松赞干布的父亲和他本人(这么写似乎有点奇怪哈@_@)。

      

      小松和小李几乎是同时上位当老大的,在小李外扫敌国内御中原大搞“贞观之治”时,小松也继承父亲事业,统一了青藏高原(南部),并且建立制度创造文字等,把吐蕃整出了一个“国家”的形态。

      

      提到贞观的唐蕃关系,不能不提的一个国家是吐谷浑(所以俺才说这一节放到“西方篇”里可能更合适)。看看俺已经贴出来的这张图就知道,吐谷浑正处在唐和吐蕃两大国的夹缝中间,比较可怜,所以贞观和高宗初期唐蕃斗法,倒有多一半是直接在吐谷浑身上开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按唐史资料的说法,贞观初之前,唐和吐蕃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往来。两国第一次发生关系(@_@)是在贞观八年,还是吐蕃的小松主动派人来长安通好,小李派了人回访,跑去吐蕃的首都逻些(今拉萨)晃了一圈。前一年,小松已经从尼婆罗(今尼泊尔)连吓带抢娶来的老婆墀尊公主,带来了佛像等文化用品,这时候听说李唐的经济文化比尼泊尔更强大,于是又向唐求婚。

      

      然后贞观九年,小李派李靖带兵马上高原,对吐谷浑开战,其实是在强力轰击吐蕃家的大门啦。这个时候小松的反应让俺很不解,按理说这孩子挺好战的,对青藏高原北边吐谷浑占据的那片肥美土地也一直很垂涎(相对于他们本国占据的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区,三千米的河湟谷地真可以叫“天府”)。现在唐军在高原北部乱跑,实力强劲的吐蕃军怎么也该下去打一打趁乱占便宜才对,但是唐征吐谷浑之战中,始终没出现吐蕃军的身影,包括李道宗侯君集率领的南路唐军,都一直爬到了巴颜喀拉山脉上(这是吐蕃和吐谷浑控制势力的实际分割线),也没见小松放狗咬人……

      

      现在考虑,也许是小松对与唐和亲一事还抱有指望,所以束手不战?[注2]但是最晚到吐谷浑之战结束,小李对和亲一事的态度应该已经确定了:吐蕃?赞普?俺没听说过,不理!

      

      说这小子势力眼也是可以的,毕竟当时向唐求婚的周边小国太多,小李虽然都只嫁冒牌货从来不肯嫁自己的亲生女儿姐妹,但是冒牌货也是稀缺资源,不能随便进行掠夺性开采……当时跟唐“和亲”的周边国家,都是有一定实力、小李认为有利用价值滴那些,比如吐谷浑被踩平以后,小李就嫁了一个宗室女弘化公主给唐军扶持的儡傀新王,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来控制吐谷浑这一连接中原西域(以及吐蕃)的要地。

      

      看来贞观八年那一次两国遣使互访,并没有真正了解彼此的实力,而九年吐谷浑之战中吐蕃缩头不出的表现,可能还让小李BS了一下,才有拒婚的举动。按史书上说,吐蕃使者被拒以后回到逻些,编造谎言说是因为吐谷浑的挑拨,才让大唐天子把公主嫁给吐谷浑而拒绝了小松,小松听说以后大怒,又觉得“难道俺还不如吐谷浑有面子”,生气之下带兵去吐谷浑狠踩了一把,连打几个胜仗。趁着士气正盛,又从吐谷浑的青海湖边折向西南,入侵大唐领土,兵锋直指松州(青藏高原、关中和巴蜀三块地方的交界,就是后来红军过草地的地方)。

    俺个人觉得,松赞干布打吐谷浑是迟早的事,求婚不成挑拨啥的,实在很象是借口……而且打这一仗,对于吐蕃来说也是必须的,毕竟那是个强者生存的时代,小松要在东亚大舞台上争一个角色,除了展示实力之外也没别的途径。打一仗就知道了,吐谷浑基本废柴,沦为人家附庸的政权,还有啥战斗力可言……至于吐蕃军和唐军谁强谁弱……

      

      唐蕃松州之战,目前俺是看不出谁胜谁败来。开始吐蕃大军开到,唐的边防军不明虚实,派小股军队出去打一打,结果败退回来,当地的羌人部落也纷纷起来响应同族的“吐蕃解放军”,造成两国边境局势动荡,这算是吐蕃方占了便宜。[注3]

      

      消息传到长安,小李当然不肯吃亏,马上也派侯君集带了正规军出来迎战,唐军先锋夜袭吐蕃军阵地,也“斩首千级”,捞回了面子。这时候双方领兵的统帅反倒都冷静谨慎下来,各自勒兵不战,寻求政治解决。

    贞观十二年,吐蕃再次求婚,十四年更派第一重臣禄东赞亲到长安执重礼表诚意。这次小李同意让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亲。从这时候起,到小李小松两人先后过世时止,唐与吐蕃之间没有再发生战争,二十多年的和平,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

      

      这是两个头脑清醒的政治领袖,在了解对方实力以后,基于完全理性的立场而做出的双赢决定。对于大唐这一方来说,当时集中精力去对付周边的薛延陀高句丽西域等国家,投入更少而收益更大——吐谷浑之战唐军在青藏高原的妖兽行军虽然取得了全胜,但将领们回来以后,肯定也向小李汇报了高原地理的险恶以及体能反应等问题,天然的劣势再加上吐蕃军本身实力不俗,要贸然爬上高原仰攻开战,小李应该是觉得不合算,这小子在这方面一向分斤拨两计较得很清楚……

      

      另一方面,对吐蕃来说,扩展土地的战争也正好到了应该喘口气歇歇,抓紧内部建设,巩固已有成果的阶段——能够认清这一点,才是小松最了不起的地方,他攻城掠地的本事还在其次。其实历史上各个部落打来打去,今天占领好大一片土地,明天又被轰走什么都不剩,都是司空见惯毫不稀奇的现象了,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安顿下来,占领建设定居很长时间,最后把本民族和这块土地紧紧粘连在一起牢不可分,这个成就要大得多,影响也深远得多。

    所以要说文成进藏代表了什么诚意,什么情谊,什么真心,俺个人是不大认同的,宁可说两方面都更多地基于利益考量。(至于文成小松成婚以后夫妻感情如何,对两国关系影响如何,这个不在俺滴YY范围之内)双方之中,应该说到底还是吐蕃人民更淳朴一点,至少小松对现有结果是满意的,所以在他活着的时候,一直对名义上的岳父大人很是尊重。而反观小李这边……

      

      虽然没有太多证据,俺还是认定,这小子对吐蕃从始至终都没安好心

      

      史实之一:贞观十四年小李在许嫁文成公主的同时,就看上了到长安来代主求婚的吐蕃重臣禄东赞……咳咳,不要想歪了,小李是想把此人拉拢过来,或者至少灌一顿蜜汤让他回去以后受到松赞干布的猜疑,造成主臣不和,来削弱吐蕃的实力。所以虽然禄东赞打滚上吊不情不愿地一再拒绝,还是没能保往贞操,小李硬把一个有李唐皇族血统的MM塞给禄东赞当了老婆(当时老禄孩子都好几只了@_@)[注4]。不过后来看上去小李这一手没达到什么效果,禄东赞回去以后,小松对他还是信任得很,老禄本人也没因为这一桩飞来艳福而对大唐心怀感激。高宗时代小李小松先后过世,禄东赞家族掌握了吐蕃大权,正是他们主持了对唐的开战并且打赢了,从此开始吐蕃跟大唐不间断死掐的过程。

    史实之二: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小李指定代表自己送亲的主婚人是江夏王李道宗。这个决定粗看之下没啥问题,因为李道宗是小李的同辈堂弟,在李唐宗室里地位很高,而且当时李道宗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去代天子受礼,接受小松这个女婿的叩拜,应该说挺合适的。但是再细想一下,结合李道宗是李唐宗室里军事经验最丰富者的背景,特别是贞观九年吐谷浑之战时,李道宗自己爬到了离吐蕃国土青藏高原南部最近的地方,在整个大唐里都是对吐蕃地理环境风俗习性最了解的人之一,那么这次让他以“送亲”为名,跑去吐蕃首都逻些转一圈,把一路上的山川地理关隘道路随便看个够,这险恶用心……[注5]

    史实之三:贞观二十二年天可汗联军开西域,正经大仗打完了以后,上面说过,一个叫薛万备的小子脱离大部队,带了五十骑跑到于阗去,把人家的国王拐骗进京。这件事粗看也是平平无奇,大概就是霸权主义思想严重的唐人找面子乱欺负邻国的一个表现,但是看看地图,大家就能发现,“于阗”这个国家恰恰是西域里和吐蕃最近、直接接壤的地方。而且薛万备从龟兹的拨换城出发去拐骗小国国王,如果只是为了炫耀威风,那么“疏勒”这个国家其实离拨换城更近、沿着天山山脉脚下路也更好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拨换城到于阗有两条路,要么沿着于阗河冬季干枯的河道穿过塔克拉马干大沙漠……俺没去过那地方,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只凭想象,俺也觉得穿越沙漠不是好玩的,就算沿着河道走一路有水喝,也难保不被沙尘暴卷走变成木乃伊成仁……另一条路就是沿着沙漠边缘走,一路踩着流淌雪水的天山和昆仑山麓,经过疏勒跑去于阗,那么薛万备的目标如果只是“拐骗国王逞威风”,他不拐疏勒王反而去拐远方的于阗王……远来的国王会念经 ?

      

      如果会念的话,于阗国王念的无疑应该是吐蕃经……

      

    总之,贞观时代,特别是后期,虽然唐蕃之间没有战争发生,但是说小李对吐蕃抱着防备甚至备战的心态,应该是大致不差的。有时候想想,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北方已经完全平定了;东边高句丽那边,大战略也定下来了,照着去做就是;西方西域四镇收入唐版图,碎叶川那边的西突厥基本上奄奄一息叫阿史那贺鲁去敲打就好;正南方从来就不是什么问题,大唐四周就只剩个吐蕃还算“实力相当的对手”,养精蓄锐伺机待发,如果小李能多活个五年八年,他是不是能集中精力拟定出对付吐蕃的战略方向呢?

      

      用虚拟语气讨论历史,永远都不可能得出人人信服的答案……

    我们能确定的史实只有: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死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终年五十岁。

    贞观时代的唐军,永远地失去了他们的统帅。

      

    吐蕃这一章节有个“尾巴”,就是拜田中大神所赐,现在网上炒得很热的“王玄策打天竺”。那事的过程其实挺简单,不过是大唐友好访问团访问印度的时候赶上人家内乱,被一个不知死活的阿三给劫了。当使者的王玄策和副手逃出来以后觉得没面子,跑到吐蕃向小松借兵,小松是真的挺给老婆和岳父家面子,自己拨了一千多精兵,又让尼泊尔(还有其他附近小国)出了七千兵马,都交给王玄策两个小子让他们自己找场子去。一方面是阿三们从来就不经打,另一方面王玄策他们到底也算沾了点贞观妖兽气味^-^,几仗打下来横扫中印度,把劫匪国王本人外加老婆孩子贵族大臣精兵强将城池土地……一古脑掳了来,捡着携带方便的那些拉到长安去给小李献宝。

    对这个事,小李和当时的朝廷当然是挺高兴的,觉得又挣了面子,但是说实话,当时的大唐上下并没把这事看成多么了不起的功劳,大概跟白江口海战一样,就是“嗯嗯,干的不错,不过也没啥出奇的,这结果很正常嘛。”所以在我们现在看来立下不世奇功的王玄策同学得到的封赏,就是一个可怜的从五品官职,都没迈入“大臣”行列。(唐代官员大约可以分成三等,九品——五品之间是低级官员,五品——三品可以算“朝廷大臣”,三品以上就是“天子重臣”了)从现有史料看来,王同学对这个结果也没什么不满的,因为他以后还是很积极很乐呵的继续东跑西颠给朝廷卖命……[注6]

      

      说到底天竺(印度)这一块,根本就不在小李开边的战略规划之内,真的只是个(与吐蕃讲和后的)意外收获而已,相当于购物抽奖抓到的一个小甜头。因为跟中原本土地理相距太远,长安要对天竺实施统治管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看到王玄策回去以后,唐朝廷也没有作什么巩固建设中天竺的工作,几年以后这块飞地就随手丢掉了。

      

    关键词(Tags): #贞观#外战#唐代#军事通宝推:预备役师的防化,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MM对南方治理的论述,似乎华夏一统的郡县制到毛时代才得

      以全面完全。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央政权从上到下,贯彻到底的组织与动员能力,只在黄河流域一带真正的得到了实现。其他的边缘地区,似乎都是通过上层路线或者以夷制夷的方式暂时性的统治管理。

      华夏一统,到民国时期,也没能真正做到,起码还缺少疆、藏、滇、蒙等地方的一统。

      从这个角度,看“百代都行秦政法”的现代版,18军的进藏,王胡子的进疆算是为两千年的郡县制划上了最终的句号了。

      最终形成举国上下13亿,整体划一,号令向东即向东,号令向西即向西的强大组织与动员能力。

      有人将此种现象称之为怪胎。似乎这个怪胎诞生于秦商鞅,完善于始皇帝,后完备于1949年了。不独毛主席的产物。

      • 家园 江南华南真正的开发要到唐末,隋唐以前江南华南地区中央政府

        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不过是一些大城市及附近的河谷平原地区,相当于殖民点。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安史之乱一波波的北方移民陆续迁移到南方,才使南方得到开发。到了宋朝,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就强于北方黄河流域了。

        至于西南的湘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则依靠明清时期五六百年时间不断的改土归流才真正纳入华夏版图。真正把中央政府的统治力下达基层农村政权则是TG建国以后才做到的,在此之前都是皇权不下县,帝制时代中央政府的权威只到县一级。

    • 家园 补正文:唐击吐谷浑之战前后的战略及唐蕃相关

      综合王树兄的意见,和一些朋友的讨论结果,开帖把唐灭吐谷浑之战前后的战略步骤,以及涉及到与吐蕃关系的事件写得稍详细些。

      吐谷浑作为东突厥的仆从国,唐开国之后,经常在秋天跟着东突厥一起入侵唐境打劫,见诸史籍的达24次之多。

      所以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之后,继续踩平吐谷浑,消除边患同时为开西域打开通路,应该很自然地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灭吐谷浑第一步——瓦解与其联盟的部落,即党项诸部,削弱吐谷浑的势力。从贞观三年开始,李唐大力勾引党项各部落,到贞观五年、六年,转投唐旗下的党项人竟达三十多万。考虑到其游牧的青海地区的生态承受力,估计这些应该是党项人中的大部分了。(唐会要卷九八)

      对于党项人中一些与吐谷浑政权特别亲密的死硬分子,李唐采取了大棒政策,直接抽打之,武力胁迫其投唐(旧唐书党项传拓拔赤辞部)。这样到了贞观八年唐谷开打之前,固然还有一些党项人羌人跟着吐谷浑抵御唐帝国主义侵略军,但也有不少跟着唐军反咬旧主的。

      李唐对吐谷浑的宣战借口,按照唐朝官史的记载,勉强能说得过去首先是李二即位,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派使者到长安祝贺,结果使者还没从长安返回,双方就爆发边境冲突,按李唐的说法是吐谷浑军队抢劫李唐的边州。

      李二派了使者去吐谷浑骂人,要求伏允到长安当面解释,老伏允说哼唧哼唧我病了,走不动路——这倒也正常,但是事情没有就此罢休,伏允大概是想试探李唐的态度,就势提出为他儿子求婚,想娶个冒牌唐公主撑面子。

      李唐的使者回长安,把这一要求转达给李二,李二说和亲可以,叫他儿子来长安,我当面相女婿。使者又回吐谷浑转达,伏允说哼唧哼唧我儿子也病了……使者又回长安转达,李二又派使者去吐谷浑骂人……俺十分滴同情这些使者

      这样跑来跑去,打打骂骂,时间就拖到了贞观七八年。李唐对吐谷浑的前期战略工作基本完成,伏允的党项小弟们跑掉了一大半,李二觉得可以动手收拾了。但是一开始,似乎李二并没有下决心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一举覆灭吐谷浑政权,而是想打小规模的长期骚扰战,从打击吐谷浑的生产方式后勤经济入手。

      贞观八年夏天,李二派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出击,目的是——抢劫吐谷浑在青海湖附近放牧的大批牲畜= =||||(李二干婚托之前,原来是强盗马贼出身……)

      段志玄从太原起兵就跟着李二东征西战,是一员忠诚度极高的剽悍战将,却不是李靖、李世绩那样的帅才——这就说到李靖,在贞观八年的时候,药师伯伯本来正在倒霉走背字。

      这年年初,李二把天下地域分成十几个“道”,派中央大员分别去各道巡视、处理重要政务。钦差大臣们权力大,特别是长安首都所在的“畿内道”,人选更要好好斟酌。李二让宰相高官们推荐,当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右仆射)的李靖不知搭错了哪根筋,推荐板砖王魏征出巡。(咦我要写的不是吐谷浑之战咩,为啥又开始八卦李二和药师的恩怨情仇了???)

      李二对此的反应是大怒跳脚——本来李靖这个“出将入相”的美誉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在宰相需要处置的民政事务上,靖哥哥一向“恂恂然似不能言”,很知趣地避免给人以到处插手揽权的印象。这一次大概是觉得自己总混吃不干活实在心虚,又觉得现在魏征风头正劲圣眷隆重,推荐他总不会错,谁知道在这方面李战神只要干了活就是错哼哼——李二语录:“我和魏征两情相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你李靖要硬生生分开我俩,是何居心?”于是一脚踢李靖出去巡视

      (《贞观政要》: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

      靖哥哥郁闷地收拾行李出差去了,然而更难堪的事还在后面——当他完成任务,回来向去九成宫躲凉快的李二汇报成果的时候,行宫负责人为了给他腾几间好房子住,轰走了先住进去的李二的随从们,于是李二又借此大喷口水要对李靖治罪——虽然很快就被魏征一顿板砖砸回去老实了,但这事显然会再度给药师敲响警钟。

      所以大致就在段志玄受命出击吐谷浑的同时或者稍后,李战神上表,以病得要死为由,要求退休致仕(六十五了,也该被一刀切下来了)。这年的十一月,李二正式同意他的退休申请,并给予较高待遇,“以靖為特進(散官升一级),封爵如故,祿賜、吏卒並依舊給(工资待遇不变),俟疾小瘳,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病好”以后,还可以继续来国务院开会打酱油)”

      消除掉药师这个隐患,李二这小子只得意了不到十天,就发现自己下手太快太早了

      原因之一是段志玄的抢劫行动,不如预想中顺利。他到青海湖地区以久,不知是没找到目标还是怎么回事,耽误了一段时间,虽然一个偏将抢到了“牛羊二万余头”,但吐谷浑的大部分牧马牲畜都成功逃脱,这个军事行动可说是没达到目的。

      原因之二,吐蕃这个势力出现了,并形成了使吐谷浑局势复杂化的可能性。

      吐蕃和唐的正式交往,虽然在贞观八年才见诸于史籍,但双方那时候都已经是强盛的独立政权,谁也不是从石头缝里突然蹦出来的。虽然交通和通讯手段有限,但也很难想象贞观八年之前两国竟相互隔绝、没听说过对方的存在。有朋友认为吐蕃选在贞观八年这个节骨眼上“入贡”,本身就隐含着要干涉唐谷之战的意味——或者是来打探消息回去决策,或者是想劝和双方,为吐蕃下一步占领吐谷浑争取时间。

      这样的情况下,李二决定改变既定政策,由小规模骚扰直接升级为大规模会战,抢在吐蕃有能力组织军队进行干涉前,先一举消失吐谷浑现政权占个先手。当然,这样紧急组织多民族部队联军大规模会战,对前线指挥员的素质要求就非常高了,放眼李唐国内,有此能力让李二放心的人选就只有——李二羞涩状:靖哥哥你身体好点没?还有剩余价值能给我榨一榨不?

      (未几,吐谷浑寇边,太宗顾谓侍臣曰:“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靖乃见房玄龄曰:“靖虽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悦,即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兵部尚书、任城王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总管征之。——旧唐书李靖传)

      至于这一次大规模开战的借口,是段志玄夏天过去抢牲口以后,唐派去吐谷浑的使者被慕容伏允扣留了,反复交涉都不放人。(为啥我觉得换我是伏允也会这么做……)具体战争过程正文有写,不重复了。

      吐蕃那边,李二派了馮德遐跟蕃使回高原,估计任务是努力拖住对手,不让小松下去干涉唐谷战场。以高原的经济条件和吐蕃的组织动员能力而论,短期内这种可能性也并不高。

      之后唐蕃之间的外交动作,可看上引王树兄的帖子,俺基本上完全同意王树兄的论断。可再说明的地方有二:

      【吐蕃是否留兵驻守吐谷浑?还是掳掠裹挟一番就转向东去了?】

      吐蕃第一次大败吐谷浑后(松州之战前),所掠地面并没有驻军,基本上是抢了东西就放弃了,这可以从之后吐谷浑王诺曷钵的一系列动作,和唐之后在此设立管理机构等看出来。

      【文成公主出嫁是在贞观十五年春,所走路线很可能要穿过吐谷浑境内。】这个基本上是定论,文成不但路过吐谷浑,新疆出土的藏文史料,及青海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都证明她在吐谷浑境内停留甚久,可能长达数年,适应了高原气候才最后到达逻些。在她停留期间,吐谷浑王、其母和弘化公主都给予高等级接待。

      太晚了,我得去睡了,有什么漏掉的明天再来补充。。。。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注2:贞观九年前后的事件时间校正

      [注2]放到最后来补,是因为俺发现原版这地方很可能写错了……

      死活找不到当时写文参考的资料,目前手头考证比较详细的资料,是蒲文成的《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1-3,各事件时间亦可以对比参考《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西藏通史》等。

      松赞干布的生年有四种说法,经考证较可信的是生于公元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他胁娶泥婆罗(今尼泊尔)赤尊公主时,一说是贞观七年(633),小松16岁,随后贞观八年又向唐求亲。中间乱打了几仗,贞观十五年文成入藏时,小松是25岁。

      所以贞观九年唐击吐谷浑时,吐蕃为什么不干涉,还是找不出原因来……

      • 家园 几点疑问

        吐蕃第一次派使者(吐蕃使者#1)入唐是贞观八年,不知使者负何使命?是否前来求婚?这个使者返回吐蕃是什么时候?冯德遐回访是什么时候?是否和使者#1一起去的吐蕃?

        我的猜测:冯德遐和使者#1一同去的吐蕃,时间是贞观九年。

        ----------------------------------

        松赞干布“遣使(吐蕃使者#2)随德遐入朝”求婚被拒是在哪年?这位使者又在哪年回到了吐蕃?松赞干布之后出兵吐谷浑又是在哪年?

        我的猜测:吐谷浑到贞观九年底才算安定下来,吐谷浑诺曷钵入朝是贞观十年底。使者#2跟诺曷钵在长安的时间有交集(“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那么可以推出他也是在贞观十年入唐的,贞观十年底还在长安,贞观十一年返回吐蕃。

        [[[补:《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第三》记载,贞观九年十二月,吐蕃遣使来朝贡方物。这位使者很可能就是随德遐入朝的吐蕃使者#2,他抵达长安的时间比我猜测的要早,在长安停留的时间超过一年。]]]

        ---------------------------

        贞观十一年十一月,诺曷钵遣使献牛羊万三千头。我猜测这是在“弄赞怒,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之阴……”之后的事情。那么吐蕃攻打吐谷浑很可能是在贞观十一年夏秋,这和“初东寇也,连岁不解”也相合,前提是把东北的吐谷浑包括在“东”里。

        若吐蕃打吐谷浑、白兰、党项、松州都是在同一年(贞观十二年),短短几个月(三、四月份-七月份),军队似乎跑不了这么多的路。

        【吐蕃是否留兵驻守吐谷浑?还是掳掠裹挟一番就转向东去了?】

        【吐谷浑败于吐蕃后,唐又做了哪些动作?】

        ---------------------------

        吐蕃“进兵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这一连串动作,大致发生在贞观十二年春夏秋三季。唐太宗宣布出步骑五万兵是在八月底(壬寅,八月二十七;甲辰,八月二十九),先锋牛进达杀千余吐蕃兵于松州城下是九月辛亥(九月初六)——这是不是说明唐朝准备这场战争也很久了,尽管打仗的地点并不确定?是否是从十一年末诺曷钵告急开始准备的?

        -------------------------

        松赞干布“遣使(吐蕃使者#3)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估计最早是在十二年底(从松州派出使者),或十三年(收兵回逻些后派出使者)。使者#3带回“太宗许之”的消息,应该在贞观十三年或者贞观十四年。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吐谷浑诺曷钵入朝迎娶弘化公主。弘化公主约在十四年春夏到达吐谷浑。

        【贞观十三,十四年,吐蕃在吐谷浑是怎么布置的?】

        -------------------------

        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禄东赞到达长安是贞观十四年秋。

        -------------------------

        文成公主出嫁是在贞观十五年春,所走路线很可能要穿过吐谷浑境内。这年在吐谷浑发生的一件事是:

        丁巳(四月二十七),果毅都尉席君买帅精骑百二十,袭击吐谷浑丞相宣王,破之,斩其兄弟三人。初,丞相宣王专国政,阴谋袭弘化公主,劫其王诺曷钵奔吐蕃。诺曷钵闻之,轻骑奔鄯善城,其臣威信王以兵迎之,故君买为之讨诛宣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整理一下写个专帖好了,顺便先吐个嘈,李二的帝国主义霸权

          行径真是令人发指

          随便查个资料,就翻到胡萝卜+大棒的史实:

           有羌酋拓拔赤辞者,初臣属吐谷浑,甚为浑主伏允所暱,与之结婚。及贞观初,诸羌归附,而赤辞不至。李靖之击吐谷浑,赤辞屯狼道坡以抗官军。廓州刺史久且洛生遣使谕以祸福,赤辞曰:“我被浑主亲戚之恩,腹心相寄,生死不贰,焉知其他。汝可速去,无令污我刀也。”洛生知其不悟,于是率轻骑袭之,击破赤辞于肃远山,斩首数百级,虏杂畜六千而还。太宗又令岷州都督李道彦说谕之,赤辞从子思头密送诚款,其党拓拔细豆又以所部来降。赤辞见其宗党离,始有归化之意。后岷州都督刘师立复遣人招诱,于是与思头并率众内属,拜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自此职贡不绝。(旧唐书西戎传)

          • 家园 森林鹿能不能谈一下那时候的人种体质?“白人”很多啊

            近期国内有很多学者说,中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支,周王室是埃及王子,李世民是白人,等等。

            谢谢了

            • 家园 李世民是尊奉汉文化正统的多民族混血儿

              他的妻子长孙氏、母窦氏(北周纥豆陵氏)、祖母独孤氏,都是鲜卑姓氏(但是这几位妇女本身很可能亦有汉人血统),所以现在的学者都承认他身上至少有汉族和鲜卑族两种血统。

              鲜卑族的起源,现在说法很多,有一种说法认为鲜卑人中的一部分有高加索血统,但是我自己没见过有哪位学者把所有鲜卑人都说成是“白人”的,更别论几代混血后的李世民。

              李世民的文化认同感,跟别的汉族朝代皇帝相比,他是不怎么强调自己的民族归属,也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话。但是如果到了必须澄清自己立场的时候,他一直毫不迟疑地宣布自己是汉人:

              “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

              其余高论,我没见原文,也没在这方面看过太多资料,就不置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