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炮部队也很年轻。
据老人回忆,我们的部队技术兵种都不太行。
因为驼峰航线没法运大体积消耗品。
忘了出处了。
螺旋桨飞机没见过装副油箱的,苏联也是空战后发现美军装备了副油箱才赶制的
的确是自己敲出来的。
德国人捡了回收.
看来这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考虑,至少还说明美国人当时没惦着彻底封锁中国,也许认为封锁不了吧。
东北航校那会用的是竹编的,外面糊上油纸还是塑料。(记忆不清)
小时候看《罗盛教》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个细节,美国人的飞机副油箱,又轻又结实,给炊事班的罗盛教拿去盛野菜。另外一个,那个37炮的炮弹价格可能高了。在《中越战争实录》说到老山炮战时,提起一发重炮炮弹价格要几百元,相当于炮团团长几个月的工资。对比1984年的物价,这个数字应该相当靠谱。
我记得86年某期的十月杂志是这样说的,某团长一月的工资最多放半发122榴弹
工业化的程度会影响军工产品的价格。七八十年代,基本的工业已经配套,不会贵的离谱。
五十年代初,可能还没有自己生产,从苏联买的话,是会贵一些。再说,当年的中农,一年可能也交不了多少粮食吧。
还有,在那里生产也有关系,80年代初,乌鲁木齐附近的几个军工企业的产品,就比口里的大厂要贵50%左右。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