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晚唐到五代十国的那些事 - 1 -- 桐桐木

共:💬146 🌺9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晚唐到五代十国的那些事 - 21

      曹全晸战败的消息传到长安, 朝廷里掌权的很震惊, 下一步该怎么办, 宰相豆卢琢拿出了一套方案, 他说:“救师未至,请假巢天平军节度, 使得无西, 以精兵戍宣武, 塞汝、 郑路, 贼首可至矣。” , 大意是先送顶帽子稳住黄巢, 等条件成熟, 再连本带利, 连黄巢的头一起再拿回来。

      据我的经验, 欧阳老先生写史有个规律, 如果完整记录一个人的讲话, 之后一般还会安排个人跳出来唱对台戏。 这次也不例外, 跳出来唱对台戏的, 是我们的老熟人----卢携。

      看到豆卢宰相这么大方, 他紧接着抛出了自己的方案:“召诸道兵壁泗上, 以宣武节度统之, 则巢且还寇东南, 徘徊山浙, 救死而已。”, 他的意思是连帽子都省了, 只接竖起块铁板, 让黄巢自己撞死了事!

      如果仔细推敲一下, 好像会觉得这两人的意见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差别其实就是要不要给黄巢送顶官帽而已。 豆卢宰相觉得可以给, 这样可以争取点时间; 而卢宰相觉得, 既然迟早都得要他的命, 何必费劲? 看起来分歧好像不大, 问题其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这个分歧的背后, 是党争。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时代, 皇权和相权一直是权力结构的焦点。 为了防止相权过大, 唐朝尤其是中后期, 宰相一般都有好几个, 领头的是中书令和门下伺郎, 后面还有几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些人一起分享相权, 所以都称为宰相, 既没有固定的任期, 又没有固定的名额, 也没规定可以干几次, 今天犯错下台, 明天立功又可以再上台, 这种结构的优点, 确实是分化了相权, 还做到了干部能上能下; 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 想都可以想的到, 几个人挤一个办公室, 如果不爆发内讧, 那只可能是机器人。 为了把看不顺眼的挤走, 或者防止别人看自己不顺眼被挤走, 自然就有人搞小圈子, 而搞起了小圈子, 自然又会加剧内讧。

      卢携当然没有达到机器人的觉悟, 做到万事不关心只跟程序走, 他的小圈子还包括另外两个人, 一个是田令孜, 一个就是高骈。 这三人一个宰相, 一个皇帝都要喊阿父的权宦, 加最大的一个军头, 在当时绝对有资格号称big three。

      有了这个背景,就可以开始理解卢携为什么三番两次的刁难黄巢了。 说简单点, 他就是利用黄巢来当搅屎棍, 让高骈去当清洁工, 然后请田令孜关起门来讲几句话, 这样政绩就出来了。 此前黄巢到广州后想被招安, 结果不仅没有当上节度使反而被率府率羞辱了一顿, 正是卢携的得意之作, 其效果就是黄巢又杀回中原, 帮他挤走了时任宰相兼前敌总指挥王铎。

      所以卢携见同事豆卢宰相想要招抚黄巢, 赶紧跳出来发言, 因为他的计划的前提, 就是搅屎棍得继续搅和下去。

      欧阳老先生写史书还有一个规律, 就是如果列了两个人的意见, 后者必胜! 因此不要指望皇帝李俨来当明君, 能觉察到身边人发他的国难财。 见到big three 的发言人开了口, 李俨嘴皮子一翻, “诏可。”

      现在全国的目光, 都集中在一个叫溵水的地方, 按卢宰相的方案, 朝廷要在这里竖起一块铁板。

      溵水, 大概在现在河南周口市的商水县一带, 唐朝的时候, 泗水(或者应该叫汴水?)从这里流过, 依水扎寨, 进可攻退可守,要想堵黄巢西进, 这里将是关键要冲。 所幸的是朝廷里也不是只会内讧, 一个月前任命曹全晸为东面副都统对撼黄巢, 调齐克让守汝州的同时, 就已经开始着手修这道防线了。 现在曹全晸已经靠不住了, 齐克让的汝州在自己后边,暴露在黄巢面前的, 就是它了。 检验它的成色的时候, 终于来临。

    • 家园 【原创】从晚唐到五代十国的那些事 - 20

      吕用之的话, 现从史书上照搬如下:

      “公勋业已极,贼未殄,朝廷且有口语。 况贼平,挟震主之威,安所税驾?不如观衅求福,为不朽资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相信不用翻译大家都能看明白。 看了吕用之的发言, 倒是让我想起来毛主席好像说过这么句话, 大意是历史是伟人创造的, 同时也是人民创造的。 吕用之的例子让我再次感到毛主席的话是多么正确! 这个吕用之虽然算不上什么伟人, 但在一千多年前, 他确实是人民之一, 所以他也完全有机会创造历史。 不幸的是, 他还真的做到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他是怎么做到的? 说起来也不算太难: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给一个关键的人出了个馊主意。

      为什么这么做? 这个说出来就有点让人苦笑不得, 原因很简单, 因为看到毕师铎发言, “畏师铎有功”(新唐书), 恶意唱了个反调而已。

      吕用之这么一嫉妒一冲动, 结果有幸被我选入创造历史的人民之一。

      吕用之, 写新唐书的大文豪欧阳修老先生, 亲切的称他为“嬖将”,嬖将和禆将读音一模一样, 鉴于欧阳老先生在文学和史学界的崇高威望, 打死我也不敢怀疑这是笔误。 嬖将到底是干什么的, 大家可以自己发挥联想, 也可以查字典。 我看唐书后半段, 有名有姓的被欧阳老先生冠此称谓的, 只有两人。

      那么创造了历史的幸运儿吕用之, 到底是干啥的? 看了他的介绍才发现, 他能干的还真不少! 能做到大人物高骈的嬖将并且青史留名, 没有一点过人之处是不行的。 吕用之籍贯鄱阳, 世代经商, 从史书上看, 他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会做生意能讨顾客欢心(得“诸贾之驩”), 这样的人如果好好培养, 估计至少也能成为商业领域的杰出人士。 只可惜父母死得早, 被舅舅收养, 此后他的履历概括如下:

      当过小偷----偷了舅舅家的钱财;

      做过流浪汉----偷钱被舅舅发现, 亡命九华山;

      装过神弄过鬼兼旁门左道----师从著名方士牛弘徽, “得役鬼术”;

      卖过狗皮膏药----卖药广陵市。

      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 不想成为特殊人才都难。 更难得的是, 吕用之不仅多才多艺, 上进心也很强。 高骈坐镇扬州后, 他巴结高骈的亲将俞公楚, 得以登堂入室, 结果他的出现让高骈这个除了端坐庙堂就是上马打仗的高贵人士眼前一亮, 吕用之讲一些街头巷尾的八卦新闻, 官吏们的各种小道消息, 再配合一点小魔术, 让高骈胃口大张, 除此之外, 他还颇能侃国家大事, 同时具备了这么多素质, 使得吕用之逐渐赢得了高骈的器重, “具知闾里病利, 吏得失,颇班班言政事, 以将左道, 骈愈器之。”(新唐书)。吕用之和高骈的故事还很长, 以后还会再说。

      吕用之这个时候跳出来跟毕师铎较劲, 现在我们都知道他赢了这一回合(这两人今后还有更长的杠子要抬, 以后再说), 高骈最终听从了他意见, 改变了出兵的念头, 开始装病, 龟缩扬州按兵不出。

      这个事件的结果, 就是黄巢得以在江淮一带肆虐, 顺利攻占扬州西边的邻居和、 滁二州, 在离高骈的眼皮子底下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人数很快又发展到15万人(号称), 声势越来越大, 而高骈不仅不出兵应战, 反而向西面的邻居陈、许二州求救。

      眼看自己最倚重最能打的装乌龟, 朝廷不得已只好另外找人。 广明元年7月, 原先在荆门和刘巨容一起痛打过黄巢的猛人曹全晸, 再次走到了锋尖浪口, 被朝廷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 希望他再奋余威, 痛扁黄巢, 能扁死当然是最好的; 于此同时为安全计,调兗海节度使齐克让屯守汝州,防止黄巢西窜威胁洛阳长安二都。

      全国的焦点, 一下子又转移到了曹全晸的身上, 而曹全晸也不负众望, 一上来就跟黄巢在淮水干了一仗, 可惜的是结果却差强人意,由于人手不够, 准备也不够充分, 这次他没能再度扮演孤胆英雄, 反而被黄巢击败, 只得退守泗州。

      首战失利的曹全晸向高骈求援, 毫无悬念他没等到高骈的援军。

    • 家园 【原创】从晚唐到五代十国的那些事 - 19

      乾符6年就这样在打打闹闹中过去了, 转眼就到了来年, 李俨已经20岁, 当皇帝也近6年了, 鉴于这些年来实在是太不太平, 为了转运, 他决定改元, 新年号叫做“广明”。

      皇帝改年号求祥瑞, 是古代皇帝通行的做法。 广明是李俨的第二个年号, 从效果上看, 前小半年非常理想, 后大半年会让他吐血。

      就在唐帝国辞旧岁迎新春之际, 为了剿灭在江淮一带的黄巢军, 高骈被朝廷投放到前线, 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 再次成为举国的焦点人物, 重新唤起了高骈做事的热情, 在新岗位上他打起了精神, 修缮城池, 整军备战, 通电全国, 搞得有声有色, “缮完城垒, 募军及土客, 得锐士7万, 乃传檄召天下兵共讨贼, 威震一时, 天子依以为重。” (新唐书)

      这一系列动作, 还真给唐皇朝带了一点新气象。 广明年初, 高骈派大将张潾率部南抵长江,在大云仓(现安徽枞阳附近)这个地方击败了黄巢的大将王重霸, 重霸战败投降。 黄巢军不得已向南退缩到上饶(江西饶州)。 再次把黄巢赶出自己的辖区, 张潾却没打算就此交差了事, 他再接再厉又继续围攻上饶。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当然主要还得怪黄巢的部队太不注意卫生, 军中又一次碰到了瘟神, 再度爆发了疫情, 这一连串倒霉事儿, 使得黄巢部士气低迷军心涣散, 死的死, 跑的跑 (“人死亡”--新唐书),就连大将常宏也开起了小差, 率部几万人投降。 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 即便是投降也没活路, 这帮走投无路企图归正的叛军,不仅没能被收编, 脑袋反而被贪功的诸镇军砍去当做战利品向朝廷邀功换钱, 几万人惨遭横死(“所在戮死”—新唐书)。

      更要命的是, 城外还有个催命鬼----张潾。 得知黄巢遭了天灾, 这位仁兄一点也不客气, 丝毫不怕沾上病菌, 反而乘势猛攻上饶。

      算到这里为止的话, 广明年初的第一次交锋, 以高骈统帅的朝廷军取得完胜而告终, 黄巢的事业再次跌入谷底。 面对自己怎么也翻不过去的这道坎儿,黄巢除了满脑子“既生瑜,何生亮” 之感, 恐怕找不到什么好借口。 所幸的是, 黄巢这人既没有周瑜那么小气, 又不像霸王那般清高, 所以既没被气死也不肯上吊。

      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也这么多年了, 保命的绝招多少也攒到了好几个。 这个绝招其实他一年多前就用过, 这次也算是驾轻驭熟----投降。 他一面用重金贿赂紧咬着不放的苦手张潾, 一面给高骈写信输诚要求被招安, (“丐归命”), 当然为了要面子养活一干兄弟, 他加上了一个节度使的条件。

      橄榄枝送到高骈那里, 高骈相信了。

      算起来高骈一年多以前还被黄巢忽悠过一次, 这次为什么会相信, 详情不得而知, 相信不相信, 其实是个很感性的事情, 一句话说不清楚。 总之, 高骈又相信了黄巢, 他一面上表给朝廷报喜,给黄巢求节度使的职务,同时,为了自己独揽功劳, 他上书朝廷称大乱勘平,不必再劳师动众, 建议撤回正在途中的赶来痛打落水狗的昭义、 武宁、 义武军数万人。

      由于先前有诸军杀俘谎报军功的“捷报”, 所以对剿匪总司令高骈的奏报, 朝廷也信以为真, 为了省钱省事, 果真下诏令正奔赴前线的诸镇班师。

      结果到广明元年五月, 就在大伙儿认为太平日子就要到来的时候, 黄巢作了个扭转很多人命运的决定, 在得知诸镇军退回戍地的消息后,诈降的黄巢突然发难, 这次第一个倒霉的, 正是张潾。

      这位撵得黄巢到处跑抗黄名将, 与黄巢交手数次未尝败绩, 不料眼看胜利在望, 却中了对手的迷魂计, 放松了警惕后在信州被黄巢袭杀, 由老冤家变成了死对头, 最终功亏一篑, 身死名灭。

      至此以后的大半年里, 好运气开始罩到了黄巢的头上。 翻身仗第一枪打响后。 不等朝廷军回过神来, 于六月份黄巢又挥师攻陷睦州、堥州、宣州, 一时间声势复振。 而此前屡叛屡降, 屡降屡叛的刘汉宏部见烽烟又起, 就象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 乘机劫掠宋、申、光州, 并与黄巢部胜利会师, 两股势力合而为一, 渡过采石矶, 兵锋直指高骈的大本营----扬州。

      昨天还甜言蜜语请降, 今天就突然上来拍门, 搞得高骈的人很错愕。 原本以为一片大好的局面急转直下, 下一步该怎么办, 有几个人有话要说。

      其中之一, 叫毕师铎, 他向高骈进谏说:“朝廷所恃, 谁易于公? 制贼要害, 莫先淮南。 今不据要津以灭贼, 使得北渡, 必乱中原。”, 这段话, 相信大家都能看明白。 如果还有印象, 应该还能记得这个毕师铎正是最早跟从王仙芝起事的造反元老之一, 在黄巢第一次乱江淮时, 被高骈击败收编, 此后他由于战功, 逐渐为高骈所倚重。

      听了毕师铎的话, 高骈一付恍然大悟的样子, 下令择时出兵。

      就在这个当儿, 另外一个叫吕用之的人, 也站出来说了句话。

    • 家园 【原创】从晚唐到五代十国的那些事 - 18

      “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新唐书),----这是唐史里刘巨容的原话。 翻成大白话, 大意是这样的:政府总是欺负咱们, 有困难的时候就烧钱叫咱们卖命, 搞定后就找个油头送俺们到司法机关治罪。 还不如留着这个祸害, 说不定将来还能捞点好处。

      读到这里,俺比较无语。

      要是知道朝廷里尽是这样的统兵大将, 还有谁不愿意上山拉队伍? 有了刘巨容这类人在背后顶, 黄巢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 为了自己, 也为了这类乱世军阀, 他不想绝处逢生都难。

      挨了一顿追命暴打后,黄巢又被政府军松了几口气, 乘机收拢溃兵残部, 得以复整, 并一举攻克江南重镇鄂州。 眼看刚刚松手的黄巢又开始作孽, 另一个猛人曹全晸的责任心又给激发起来了, 准备渡江再去教训老黄一下, 结果这次又有背后推手巧做安排,“会有诏以段彦枌分代其使”(新唐书),黄巢又莫名其妙的逃过一劫。

      但是上次的惨败给黄巢留下了太深的阴影, 为了找个安全的地方, 他又开始流浪。 早先在南下广州的时候, 江西一带薄弱的政府兵力让他觉得, 可以去那里去碰碰运气。 于是他放弃鄂州, 又窜进江西。 在这里, 他终于迎来了好运气, 一路连接克寇饶、信、杭等州,一连串的军事胜利, 使得他声势复振,再次汇集了20万人众, 把势力范围扩大到江西安徽一带。 下一步, 他盯上了临安。

      临安,西邻安徽的宣州、歙州, 是杭州的西大门, 从这里往东, 是一片粮食多得吃不完的富庶繁华之地。 让他没有料到的是, 在这里, 他遭遇到了晚唐史上另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临安的戍将董昌。

      现在知道董昌的人估计比较少, 但是在晚唐, 他也曾经是个风云一时的人物。 在唐史逆臣传里, 董昌排名紧挨着黄巢和秦宗权。 能混到这个份儿上, 唯一条件就是称帝。

      在朱温篡唐之前, 虽然野心家遍地都是, 但是敢称帝的也仅有上述三人而已。 黄巢称帝, 因为他曾攻占了长安, 秦宗权称帝, 是因为他继承黄巢余炽, 鼎盛时期也曾几乎囊有中原之地。 董昌最盛之时, 也不过才有一个藩镇而已, 就凭这点儿本钱也敢僭越帝位, 可见此人不是个一般人。

      黄巢和董昌的这次碰撞, 在晚唐史上算是比较离奇的一节, 多少能说明这两个准皇帝的个性, 从中也能看到这个董昌的不一般。

      乾符6年底, 黄巢部来到临安地界, 号称20万, 按正常估算, 临安戍将董昌所辖的府兵, 应该在2000人左右。 面对这种局面, 一般人有三个选择: 1, 拼了;2, 跑;3, 投降。

      但是这个董昌毕竟不是一般人,他走出了第4条路。

      首先他组织了一个敢死队, 选派了几十个射术高超胆子特大的猛士埋伏在路边的草丛里,黄巢的先头部队开过来的时候,这些勇士纷纷放箭,专朝领头的干部模样的射, 放倒了几个后, 余下的群龙无首, 都跑回去报信, “埋伏弩射杀贼将, 下皆走。”(新唐书)

      第一步成功后, 董昌又率军屯驻到一个叫八百里的地方, 为了让黄巢知道自己不是在玩人间蒸发,他找了个村妪, 交待她说,要是有人追问,一定要讲实话。

      黄巢得到前锋被人暗算的情报, 果然引军赶到, 历史真是到处充满巧合,果真的就问到了那位老太太,结果这个老太太就把先前准备好的台词如实背了一边,“临安军屯八百里矣。”, 黄巢军听到老太太的话, “骇曰:‘向数骑能困我, 况军八百里乎?’”, 结果调头就跑, 作为报复, 他顺手“残宣、歙等十五州。”(新唐书)。

      黄巢和董昌这两个准皇帝的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碰撞, 就以这样的方式收场了。

      为了搞清“八百里”到底在哪里, 我专门放狗搜了一下临安地图, 依稀看到了在青山水库的北面, 有个叫“八百里风情岛”的地方, 此八百里, 即彼八百里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